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 格式:ppt
- 大小:359.50 KB
- 文档页数:26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是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必然结果。
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百姓通过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手段探索着解决国家问题的出路。
在这一过程中,各个阶层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看看这一探索历程。
一、士大夫阶层的探索自 19 世纪初,中国士大夫阶层已开始觉醒,开始思考如何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曾国藩在他的“治世之计”中提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尝试以“科举”和“读书识礼”为基础建设一个新型的管理机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国家的发展。
张之洞在《践行读书识礼,肆行忠孝立政》一书中强调“国家的兴盛与全民的道德水准息息相关”,认为“国泰民安,文明世界”是中国发展的首要目标。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商人阶层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商人们认为,经济决定一切,实现经济富强是基础。
章太炎在《马克思笔记》中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后,发现资本主义的胜利必不可少,“只有经过工业化和民主政治才能振兴中华”,他提倡“革命、民主、科学、工业”的“四化”理论,提倡中国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倡导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
三、民族主义的探索一些怀有民族主义情感的中国人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文化的尊严、加强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危机意识,才能拯救中国。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维护中国儒家思想,思考如何让传统精神得以传承,坚持“中国文化是文化之源”的观点。
居正强调要加强国家教育和研究,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四、军事力量的探索中国军队也参与到解决国家问题的过程中来。
实际上,在近代时期官军对国家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起到了关键作用。
张作霖在黑龙江建立了东北军阀,它代表了中国军队在解决国家问题上的一种尝试。
张作霖提倡军民一体化的理念,通过管理地方政府和发展经济,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体系,促进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改进军事制度。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围绕改善国家形势,尝试了各种手段,探索着国家的出路。
中国近代各阶级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同时中国社会各阶级便开始探索国家出路,从而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地主阶级抵抗派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最终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2.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3.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革命的深入,《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现。
4.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加深刺激下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在推行维新变法时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这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资产阶级革命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
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艰难曲折?近代以来,西方东侵,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觉醒,纷纷探寻国家的出路。
他们在中国革命的道路上风雨兼程,为实现民族团结、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而正是有了这千千万万的热血儿女的拼搏与实践,才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让世界也为之惊叹。
但在这辉煌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早期探索的历程也是辛酸的。
现在让我们纵观这一百多年来的曲折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可谓饱经风霜、历经磨难。
在我们为之敬佩不已的同时,一个问题也随之浮现在脑海,为什么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会是如此的艰难曲折?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说这是中国走向光明所必然要经历的黑暗,而也有人认为这是当时的中国人思想意识的缺陷性所造成的。
总之,众说纷纭。
下面,我就结合历史从不同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从主观方面来说,早期各阶级的革命自身存在着无法掩盖的缺陷。
中国的革命就是一个对国家出路艰难的探索史。
从清末开始,随着中国民族和社会危机的加深,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利益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
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等,它们都或多或少的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最终却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究其原因,这些阶级自身的弱点和所犯的错误绝对是负有主要责任的。
首先,早期的革命都或多或少的有照搬外国革命、走西方一些国家的老路之嫌,没有客观的考虑到中国当时的国情,没有找准真正适合中国走的路。
如照搬日本的明治维新或是跟着西方一些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
其次,这些阶级的革命运动都具有不彻底性,它们大都没有提出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革命策略。
有的甚至还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其革命的成功,从而酿成了革命失败的悲剧。
再次,早期的革命探索缺乏一个强有力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不管是太平天国、洋务派维新派、还是同盟会等,都存在着这一问题,他们的组织内部成分复杂、很多时候意见很难一致,更不说在行动上达到统一了。
试论近代中国国家早期出路的历史探索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一直在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积极斗争,力求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使中国站在世界前列,但这条道路曲折而漫长,中国在各个阶级斗争中缓慢发展。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1.爆发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为支付高额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加紧横征暴敛,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剧中国国内社会矛盾(重要原因)连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人民极度贫困且无家可归,纷纷揭竿而起,各族人民自发反清起义高达百次(直接原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的推动(主观原因)2.理论:传统儒学、西方基督教、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低层次的中西文化融合。
3.主体:农民阶级代表人物: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4.方法: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5.发展方向:向往古代理想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简要展开叙述)早期,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即共同富裕的大同理想社会,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
后期,干王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根据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逆转和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进行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实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
6.结果失败。
7.失败的原因(简要叙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出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主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绞杀(客观原因)战略失误,偏师北伐8.历史意义(简要叙述)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识,打破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打击外国侵略者提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作为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鼓舞推动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震动欧洲二、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1.原因(简要叙述)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狂潮;西方进步思想传播(国际原因)农民起义运动愈演愈烈,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统治者支持(国内原因)2.理论:传统儒学,西方近代思想,“中体西用”。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
太平天国1843年,洪秀全撷取原始基督教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1856年上半年,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
“其余归圣库”>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平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赵,具有进步意义。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1856年天京事变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历史意义:1>太平天国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腐的统治根基。
2>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在后期提出《资政新篇》反映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因此,太平天国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同亚洲其它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本章重点1. 19世纪的中国农民与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农民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但为什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革命结局截然不同?2. 有“中国早期现代化”之称的洋务运动有何贡献?本章难点1. 晚清的现代化运动为何不能成功?清朝前期曾经繁荣了一百多年,引起当时的欧洲还把中国视为楷模。
然而进入18世纪后,中国发展停滞下来了,进入了中国历史特有的王朝循环的末期。
然而这次王朝循环没有成功,西方列强势力把我们几千年来的历史模式破坏了,我们被毫无准备地卷入了世界历史的漩涡,这导致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剧烈振动。
农民阶级不安地躁动起来,希望建立理想的天国;统治者在内忧外患中也急了,开始自强求富意在中兴自存;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急了,担心亡国灭种,主张改弦更张发展资本主义。
然而,所有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多少人因此而扼腕抱恨,又有多少人依然在勇往直前……这些努力为什么会失败呢?或者说问题出在哪里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9世纪40年代,中国的人民群众不但与英夷为仇雠,而且与官府为冰炭。
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以两广、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反清起义,风起云涌。
最后由考不上秀才的青年农民洪秀全用宗教形式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造反队伍,席卷了十多个省区。
这次农民起义为什么会在1851年爆发在广西?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背景鸦片战争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战费与赔款的转嫁,银贵钱贱的压榨,赋税徭役的重担,官府衙门的贪索,造成大批农民破产流亡,——中国社会固有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空前激化了。
传统商路上挑夫失业问题严重•鸦片战争前,以中国唯一的外贸港口广州为中心,形成了三条繁忙的商路:广州-北江-韶州-江西-湖南,广州-西江-广西-湖南,武夷-广州。
•鸦片战争后五口开放,广州丧失了垄断地位,传统商路很快衰退、荒凉,大量挑夫、船工失业,与破产农民、失业手工业者对社会构成了极大的压力,社会矛盾极其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