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是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必然结果。
自上个世纪以来,中国百姓通过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手段探索着解决国家问题的出路。
在这一过程中,各个阶层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看看这一探索历程。
一、士大夫阶层的探索自 19 世纪初,中国士大夫阶层已开始觉醒,开始思考如何救中国于危难之中。
曾国藩在他的“治世之计”中提出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尝试以“科举”和“读书识礼”为基础建设一个新型的管理机制,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国家的发展。
张之洞在《践行读书识礼,肆行忠孝立政》一书中强调“国家的兴盛与全民的道德水准息息相关”,认为“国泰民安,文明世界”是中国发展的首要目标。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商人阶层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商人们认为,经济决定一切,实现经济富强是基础。
章太炎在《马克思笔记》中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后,发现资本主义的胜利必不可少,“只有经过工业化和民主政治才能振兴中华”,他提倡“革命、民主、科学、工业”的“四化”理论,提倡中国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倡导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
三、民族主义的探索一些怀有民族主义情感的中国人认为,只有恢复传统文化的尊严、加强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危机意识,才能拯救中国。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维护中国儒家思想,思考如何让传统精神得以传承,坚持“中国文化是文化之源”的观点。
居正强调要加强国家教育和研究,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四、军事力量的探索中国军队也参与到解决国家问题的过程中来。
实际上,在近代时期官军对国家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起到了关键作用。
张作霖在黑龙江建立了东北军阀,它代表了中国军队在解决国家问题上的一种尝试。
张作霖提倡军民一体化的理念,通过管理地方政府和发展经济,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体系,促进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改进军事制度。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围绕改善国家形势,尝试了各种手段,探索着国家的出路。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第二,《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但《天朝田亩制度》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2.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意义、局限与失败教训(1)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
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2)失败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自私性、散漫性、保守性、狭隘性)。
表现:①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②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③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3)经验教训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②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试论近代中国国家早期出路的历史探索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一直在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积极斗争,力求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使中国站在世界前列,但这条道路曲折而漫长,中国在各个阶级斗争中缓慢发展。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1.爆发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搜刮,为支付高额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加紧横征暴敛,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剧中国国内社会矛盾(重要原因)连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人民极度贫困且无家可归,纷纷揭竿而起,各族人民自发反清起义高达百次(直接原因)西方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拜上帝教”组织的推动(主观原因)2.理论:传统儒学、西方基督教、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低层次的中西文化融合。
3.主体:农民阶级代表人物: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4.方法: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5.发展方向:向往古代理想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
(简要展开叙述)早期,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即共同富裕的大同理想社会,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
后期,干王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根据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逆转和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进行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批判重本抑末,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实业,主张工商谋利,鼓励私人资本。
6.结果失败。
7.失败的原因(简要叙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出不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定都天京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主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绞杀(客观原因)战略失误,偏师北伐8.历史意义(简要叙述)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加速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鼓舞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识,打破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打击外国侵略者提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作为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鼓舞推动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震动欧洲二、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1.原因(简要叙述)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狂潮;西方进步思想传播(国际原因)农民起义运动愈演愈烈,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威胁清王朝统治;统治者支持(国内原因)2.理论:传统儒学,西方近代思想,“中体西用”。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带着更多的期望和梦想进入了新世纪,历史进程凝结出一条关乎国家兴衰的出路。
当时国家面临着许多诸如社会分层、贫富差距加剧、资源环境恶化、农村持续落后等问题,为此,中国开始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探索国家出路,坚持加快改革开放为主线,全面推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
一是用改革开放的策略来推动经济发展。
1980年,中国在政策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成立专门机构“中国改革开放研究中心”,该机构负责研究、实施和预算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
通过排除多种政策障碍,改革开放的成果迅速表现出来,中国经济急速发展。
二是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以更好衡量经济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深度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完善,公平经济竞争机制被创造出来,市场经济潜力得以实现,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
进而,物价变得更稳定,投资,消费活动均能实现有效激活。
中国经济迈向向上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来支持经济发展。
为了正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脉络和步伐,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以及网络通信等设施的完善。
2000年以来,中国全面推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家出路架起了一个大框架,以无缝对接“蓝图”,以社会繁荣发展为背景,中国经济出现长足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四是朝着现代化迈进,以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正走在建设现代化国家之路上,为了打造更多更高质量的资源,需要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分类有序的投资建设和高效的管理机制,这是中国摆脱贫困的关键。
2000年以后,中国科技创新的活动不断升温,自主创新的步伐和投资增加,技术升级以及创新环境完善,这一切都助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浩大的社会创新围绕国家出路进行探索,这是一条把中国从落后社会走向现代发达国家的要路。
正是因为中国人的智慧,以及全体 list 国民的决心拼搏精神,才有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可贵成就。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认识随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国家政权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人民群众在建设新中国的历程中,逐步探索出了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道路。
这一道路的早期探索,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在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安全、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的建设。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工业化、反帝反封建、民主”的口号,以“四个现代化”为总目标,致力于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而在文化、教育和科技领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把工农兵学校办成真正的大学,尽可能地利用广大群众的智慧”等思想,为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在农业合作化的建设方面,中国逐步形成了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生产合作化的道路。
这就是“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发展合作社,实行集体经济”的农民群众路线。
这一道路的实现,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集体经济收入水平,而且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并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
在国际事务方面,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了五项和平原则,为世界和平的维护做出了贡献。
中国还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显示出中国在科技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计划和政策,如“三反”和“五反”等,推进了反腐败斗争,培养和选拔了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体制机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早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这一道路走过了曲折的路程,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变革和风险,但仍然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并在当今国际局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心得1000字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致使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残酷的本国封建压迫以外,还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
为了救中国,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1、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中国的农民阶级开展了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其中典型的就是太平天国起义。
他们用“天国梦想”发动了农民,但领导者没有很好的利用好这种民愤。
导致了运动的失败。
2、封建地主为主力的洋务运动为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发动“洋务运动”,但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多方面原因决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承担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实现近代化。
3、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性运动,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事实上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也只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所以失败是必然的4、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最终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取得了推翻2000年之久的皇权专制的伟大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
5、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如何认识志士仁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015-01-25 09:58:07)转载▼标签:分类:议论近代史论文大学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中华民族一次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为了追求国家的发展,一批仁人志士先后涌现出来,他们具有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自觉不自觉走上了探索国家未来命运的道路。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为振兴中华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农民深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农民一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自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生活贫苦。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后,清政府为了支付列强巨额的战争赔款,弥补财政亏空,对农民横征暴敛,使农民生活地更加疾苦。
在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作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阶级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在军事方面,1842年至1859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群众斗争此起彼伏。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作为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是农民阶级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反抗。
在基本思想来源方面,洪秀全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的思想并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利用它来发动和组织群众。
在内涵上,太平天国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先进人士提出的最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最终以失败告终。
白崇禧曾这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虽胜败靡常,兴亡飙忽,然民族思想之磅礴,奇材异能之荟萃、革命建设之伟大,新制善政之措施,炳炳麟麟,至今犹有生意。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认识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1.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2.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
(3)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达到全盛
3.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主观原因:其一,这是一次反对清朝反动统治的正义战争,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二,太平军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军纪;其三,坚强的领导核心、灵活主动的战略战术。
客观原因:清军腐败,不堪一击。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
(3)设立“圣库制度”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3.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总体说来太平天国失败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虽然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在当时,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例如,金田起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徘徊在紫荆山周围,缺乏进取;起义之后,没有尽一切可能争取知识分子,不能把反孔和争取知识分子统一起来;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1861年,慈禧太后授权曾国藩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这样,对付太平军的前线清军,全部归曾国藩统一指挥。
曾国藩派曾国荃率领湘军主力,仅供天津;派李鸿章率领淮军伙同英国人戈登指挥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派左宗棠率领湘军的一部,进攻浙江。
英法侵略者均值中外混合的反动武装,协助左宗棠。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
(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2.洋务派的口号
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提出“求强”口号,即训练新式军队和设厂制造船炮,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
后期:19世纪70-90年代,在继续“求强”口号下,提出“求富”口号,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