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 格式:ppt
- 大小:895.00 KB
- 文档页数:20
总论1、影响药物作用因素药物应用后在体内产生的作用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剂量、制剂、给药途径、联合应用,病人的生理因素、病理状态等等,都可影响药物的作用的强度,或者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1、剂量药物不同剂量产生的药物作用是不同的。
一般地说,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作用也就愈强。
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2、制剂及给药途径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和不同给药途径,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
一般的来说,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作用往往较为显著。
此外,由于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原辅料等的不同,也能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有的药物给药途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内服导泻,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则有镇痉、镇静及减低颅内压等作用。
3、联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如使药效加强或减弱,使毒副作用减少或者出现新的毒副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在一起,引起药理上或物理化学上的变化,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影响病人用药安全,这种情况称为“配伍禁忌”。
无论药物相互作用或配伍禁忌,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必须注意分析,加以妥善处理。
4、机体因素(1)生理:不同年龄,特别是新生儿和老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小儿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应用某些在肝内代谢的药物易引起中毒,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巴比妥类、氨苄西林、地高辛等排泄缓慢,应用时剂量必须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影响蛋白质和钙磷的代谢,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长期应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故用药剂量一般应比成年人量减少。
性别的不同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妇女在月经、妊娠、分娩、授乳等特点,用药时应适当注意。
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某些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或经乳汁被乳儿吸入体内,有引起中毒的可能。
第三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因此总会遇到来自药物方面、机体方面、用药方法方面以及环境方面诸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仅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而且有时甚至还能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因此,在临床用药时,一方面应掌握各种常用药物固有的药物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运用药物防治疾病,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第一节动物方面的因素一、种属差异多数药物对各种动物一般都具有类似的作用。
但由于各种动物的解剖构造、生理机能、生化特点以及进化程度等的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水合氯醛对马是良好的麻醉药,牛、羊比较敏感,猪却能忍受;催吐药对猪、犬易引起呕吐,马就不易呕吐,用于牛、羊则呈现促进反刍和祛痰的作用。
反刍兽因有复胃结构,其消化特点迥异,给予不稳定药物时易被破坏,如内服洋地黄等时,往往无效,或药效出现很慢。
猫对吗啡出现高度兴奋而不是抑制。
有的家畜对某些药物特殊敏感,如牛对汞剂,猫对石炭酸等几属禁忌范围。
家禽对有机磷酸脂和呋喃类药极为敏感。
同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对药物的敏感性亦不相同,如北京鸭就比其他品种鸭对硫双二氯酚敏感得多。
这些在用药时,都必须加以注意。
二、生理差异不同年龄、性别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差别很大。
幼龄、老龄动物及母畜一般对药物比较敏感。
这除体重因素外,幼畜药酶活性较低,或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老龄动物则因机能衰退,对药物转化能力弱,因此均比较容易中毒。
例如氯霉素对仔猪毒性就大。
怀孕母畜对某些药物亦比较敏感,怀孕初期易致胎畜畸形,怀孕后期要避免应用拟胆碱药和能导致骨盆器官充血的峻泻药,以引起流产。
泌乳期间应考虑药物是否经乳汁排出并引起幼畜中问题。
体重不同的同种家畜对相同剂量的药物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要想得到相等的血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就必须按体重计算剂量。
脂溶性药物易贮集在脂肪组织中,对多脂肪肥胖的动物适当增加剂量是必要的。
三、个体差异在年龄、性别和体重等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同种动物中个别个体对药物有特殊的敏感性,称为个体差异。
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许多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方面为药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为机体方面的因素。
其中药物方面的因素包括一、药物制剂(药物可制成溶液剂、糖浆剂、片剂、胶囊、颗粒剂、注射液、气雾剂、栓剂等用于各种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
)和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产生效应的速度和时间。
)二、药品的质量:由于药物的制备工艺和原辅料的不同,可能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三、药物的相互作用(1、药效学方面的作用,2、要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3、药剂学方面的配伍禁忌。
4、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外、都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使疗效降低或出现意外的毒性反应。
其中机体方面的因素包括:一、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年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小儿与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明显不同,大部分药物在新生儿和老年人终会有更强烈、更持久的作用。
性别差异则可导致某些药物代谢差异和妇产科方面的问题。
二、精神因素:患者的心理因素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
安慰剂对有心理因素参与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血压、心率、胃分泌、呕吐、性功能等的影响较大。
三、病理因素:疾病本身以及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也能导致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改变。
四、遗传因素(如包括遗传多样性、药物反应的种族差异、特质性反应):由于遗传因素许多药物的作用还有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五、时间因素:人的生物活动有一定的节律性,尤其是内分泌系统。
六、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1、耐受性和耐药性:在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发生改变、2依赖性和停药症状或停药综合症:连续用药病人对药物可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和习惯性,甚至成瘾性。
因此。
在临床用药时,应该熟悉各种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作用受药物、机体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可致临床效果因人而异,故需用药个体化以满足用药安全有效。
第一节药物因素以量效关系为基础,作用部位的药物数量决定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即给药剂量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
其他:一、药物剂型与制剂同种药物,可因制剂、剂型及具体的用药方式不同,其效应也会有差异。
二、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进而影响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
不同给药途径,同一制剂药物作用性质亦可不同。
例如:MgSO 4 口服:导泻、利胆;肌内注射:抗惊厥、降低血压。
三、给药时间许多药物给药时间或时机有相应要求。
可根据:出现所需效应的时间,如催眠药临睡前口服。
减少影响因素的干扰,如空腹口服免受食物影响吸收。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刺激性的药物于餐时或餐后口服。
顺应生物节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每日或隔日上午8 时一次顿服。
四、长期用药长期反复用药可引起机体(包括病原体)对药物反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耐受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用可发生停药反应。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resistance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抗药性。
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原因,影响药物的效应,使之增强或减弱。
广义=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狭义)+ 体外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结果:药物效应增强称为协同(synergism),药物效应减弱称为拮抗(antagonism)。
联合用药目的:疗效协同、不良反应拮抗、耐药性延缓(一)体外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而影响药物的使用,称为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属药剂学相互作用。
对策:药物在选用溶媒稀释和制剂混合或混入补液前应查阅药品说明书,查对配伍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