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和合理用药原则
- 格式:pptx
- 大小:190.94 KB
- 文档页数:18
影响药物作用因素与合理用药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个体差异、药物属性、剂量与给药途径、药物间相互作用等。
而合理用药指的是在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特点来合理选择和使用药物。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因素以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例如,一些人可能由于自身的遗传背景或疾病状态的影响而具有特殊的药物处理能力,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过高或过低,从而使药物的作用产生明显的不同。
因此,在给药时应考虑个体的特异性,调整剂量和给药途径,以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属性是指药物本身的性质和特征。
药物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药理作用等都决定着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例如,一些药物可能具有亲水性,易于在体内被水溶解和排泄,而另一些药物则可能是亲脂性的,具有更长的体内停留时间和更高的分布容积。
这些属性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从而影响其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药物的属性来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期望的疗效效果。
剂量与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药物的剂量决定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效果。
剂量过大可能导致药物过量,产生毒副作用,而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疗效。
给药途径则决定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快慢和持续时间。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能适用于不同的药物和疾病状态,因此,在给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药物间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间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改变,产生不良反应或减弱药物的疗效。
相互作用的机制包括药物代谢酶系统的竞争、药物与受体的竞争、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理化性质改变等。
因此,在使用多种药物时需要特别留意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并根据需要进行剂量调整或选择其他药物替代,以确保合理用药和安全用药。
兽医药理学第一章总论▪掌握内容一、药动学二、药效学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四、合理用药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内容: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体内过程:机体对药物的处置(disposition)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简称ADME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动力学规律1.简单扩散大部分药物均通过这种方式转运。
药物的解离度与体液的pH对扩散产生明显的影响。
酸性药物(如乙酰水杨酸、青霉素、磺胺等)在碱性较高的体液中有较高浓度,碱性药物(如利血平、红霉素、土霉素等)则在酸性体液中浓度较高。
2.主动转运3.易化扩散4.胞吞和胞饮5.离子对转运一、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概念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除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外,其它给药方法均有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给药途径剂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动物的种属给药途径:内服、注射、呼吸道、皮肤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药物剂型: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和胃肠中的溶解速率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
溶解的药物和液体剂型较易吸收。
2)胃肠排空作用:排空速率会影响药物进入小肠的速率。
适当的肠蠕动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3)pH值:胃肠液的pH能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
4)药物的相互作用5)首过效应:首过消除或第一关卡效应,指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分布是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
总体分布不均匀,但血液中分布均匀。
影响分布的四个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高,非解离型、小分子物质分布广。
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的血流量药物对组织的亲和力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体内屏障三、药物的排泄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内通过排泄排出体外,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其它组织器官也参与某写物质的排泄。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合理用药作者:董雪芳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04期一、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药物方面1、剂量。
药物的剂量,是决定动物体内的血药浓度及药物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
防治畜禽疫病,如果剂量用小了,达不到预防或治疗效果,而且容易导致耐药性菌株的产生,甚至耽误时机造成疫病的发生或病情恶化;剂量用大了,既造成浪费,增加成本,又会产生药物残留或中毒等不良反应。
应根据病理情况准确地选择用量,才能获得预期的药效。
2、剂型。
常用的剂型中,注射剂吸收快,内服剂型如粉剂、大丸剂、片剂、胶囊剂、煎剂等吸收较慢,水溶液吸收较快。
3、给药途径。
常用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内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和乳房灌注等。
一般来说,给药途径取决于药物的剂型。
不同的给药途径,由于药物进入血液的速度和数量均有不同,产生药效的快慢和强度也有很大差别,甚至产生质的差别。
另外,内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受动物种属影响较大。
4、疗程。
有些药物给药一次即可能奏效,如解热镇痛药。
但大多数药物必须按规定的剂量和时间间隔多次给药,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对常规畜禽疾病来说,一个疗程一般约为3d-5d,因此,在治疗畜禽疾病时,必须准确把握疗程,长短合理。
抗菌药物更要求有充足的疗程才能保证稳定的疗效,并避免产生耐药性,决不可给药出现药效就立即停药。
(二)动物方面1、种属差异。
畜禽的种属不同,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有很大差异,因此,不同种属动物不能仅用体重大小作为给药剂量的依据。
药物在不同种属动物的作用除表现量的差异外,少数药物还可表现质的差异。
2、个体差异。
同种动物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少数个体对药物特别敏感,称高敏性;另有少数个体则特别不敏感,称耐受性。
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在最敏感和最不敏感之间约差10倍。
3、生理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或怀孕动物,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别。
老龄动物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较为敏感,幼龄及孕畜也较敏感,临诊用药时应适当调整剂量。
内蒙古中医药*陕西省旬阳县医院药剂科(725700)2012年2月26日收稿摘要:药物对患者的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确保用药的合理。
本文从药物的作用入手,着重分析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如何合理用药。
关键词:药物作用;因素;合理用药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8-0038-02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研究李春艳*例4:阿司匹林避免与糖皮质激素联用,二者合用可使出血加剧。
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加重和诱发溃疡病,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如应用,须同时服抗酸药或应用肠溶片。
例5:安体舒通片、l0%氯化钾溶液配伍应用。
安体舒通系合成的抗激素型利尿药,主要作用于皮质部集合管的Na +、K +交换过程。
本药为醛固酮竞争性对抗剂,对抗醛固酮的作用,留K +而排Na +[7]。
若与氯化钾配伍应用,易引起高血钾症。
故二者不宜配伍应用,尤其对高血钾或肾功能障碍患者,更应注意。
例6: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碳酸氢钠片、乌洛托品片配伍应用。
硫酸庆大霉索的抗菌作用受pH 的影响,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
有资料证明,pH8.5时的抗菌作用比pH5.0时约强l00倍[7]。
口服碳酸氢钠片能碱化尿液。
两药合用,可使庆大霉素从肾小管中的重吸收增加,增大庆大霉素的血药浓度而增强其毒副作用。
因此,碳酸氢钠与庆大霉素应避免合用。
如果必须合用,应相应减少庆大霉素的剂量。
乌洛托品系甲醛与氨缩合而成,其本身无抗菌作用。
口服后,迅速由肾脏排出。
如尿为酸性,可分解释放出甲醛而在尿道发挥抗菌作用[7]。
碳酸氢钠使尿液碱化,故不宜与乌洛托品配伍。
而乌洛托品应与氯化铵、维生素C 等合用,方能显效。
例7:氯霉素片、多酶片、甲苯磺丁脲片配伍应用。
氯霉素系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脏药酶活性。
与甲苯磺丁脲并用,能减慢甲苯磺丁脲的代谢。
有实验证明[8]:两药合用,可大大增强甲苯磺丁脲的降糖作用。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当今市场抗生素种类泛滥,广告宣传各厂家都采用其不胜数的手段,这就令广大养殖户焦头烂额了,怎样选用药物,如何使用药物成为广大养殖户急需解决的大难题。
这里我将一些科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如下:1、药物方面(一) 剂量各种抗生素药物都规定有预防剂量、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药物防治猪病时,一定要按照药物规定的剂量实施,不要随意改变药物的使用剂量。
抗生素药物使用量过大.不仅造成药物的浪费,增大成本的支出,严重时更可引起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二重感染,甚至造成重大死亡。
比如加大青霉素的用量,可干扰凝血机制而造成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中毒,引起动物抽搐、大小便失禁,甚至出现瘫痪症状:长期大量的使用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可在体内蓄积.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造成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引起猪只呼吸麻痹而死亡,头孢类药物、青霉素、四环素类及磺胺类药物超量使用可引起肾脏毒性。
用药剂量不足,用药时间过长,不仅达不到防治效果,而且易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
当前耐药菌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为多,并且许多细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等药物的耐药性都在不断提高.而且常诱发二重感染,应引起重视。
针对细菌的耐药性,在临床上要做到:根据药敏试验有针对性选用抗生素药物、合理的联合用药、治疗2天无效立即更换药品、正确诊断疫病、确保药物的使用剂量和足够的疗程、饲料与饮水中不要长期添加抗生素药物,加强耐药菌株的监测与控制等。
从上述几个方面着手.就可预防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二) 给药方案包括给药的途径及药物的联合用药:给药途径不同,药物效果不一样。
一般来说,全身感染以注射给药为好,肠道感染以口服给药为好,呼吸道感染以饮水给药为好,皮肤感染以涂抹给药为好。
猪只以肌肉注射给药为好,饮水给药比拌料给药好。
但有的抗生素如红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和两性霉素等必须静脉注射给药,以减轻肌注刺激和口服吸收少的缺点。
中公卫生人才网/药理学重要知识之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原则医疗卫生招聘考试专业知识部分经常考察药理学的知识,今天中国医疗人才网帮助大家梳理一下相关内容。
一、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 药物方面因素包括药物的剂型、联合用药配伍禁忌及药物间的互作用。
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时,效应增强称协同作用,效应减弱称拮抗作用。
临床应选用疗效协同而毒性拮抗的药物配伍应用。
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或化学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应用后发生毒性反应称配伍禁忌。
(二) 机体方面因素1.年龄:小儿特别是新生儿或早产儿,各种生理功能及自身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反应比成年人更敏感。
老年人血浆蛋白量较低,体内水分较少,脂肪较多,故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小,而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大。
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消除率下降。
另外老年人对许多药物的反应特别敏感。
这些因素都会使同样剂量下老年人反应强烈或发生毒性反应。
2.病理情况:同时存在其他疾病也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尤其肝肾功能不足时,药物在肝脏的生物转化及肾排泄功能发生障碍,消除速率变慢,易发生毒性反应,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或减少给药量可解决。
3.其他:如性别、遗传异常、心理因素等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4.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可因人、因时以及用药时间的长短等而异。
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恢复原效应,称耐受性。
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耐药性,又叫抗药性。
短期内反复应用数次后药效中公卫生人才网/降低甚至消失称快速耐受性。
长期连续使用某种药物,停药后发生主观不适或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称依赖性。
前者是精神依赖,又称习惯性。
后者是物质依赖,停药会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紊乱,对机体产生危害,又称成瘾性。
无病情需要而大量长期应用药物称药物滥用。
麻醉药品的滥用不仅对用药者危害大,对社会危害也极大。
二、合理用药原则合理用药应达到既能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又要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