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93962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2
影响药效变化的因素
影响药效变化的因素包括:
1.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基因型、身体状况、遗传背景等因素有关。
2.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途径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有些人可能具有更快的药物代谢能力,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增加,药效减弱;而有些人可能代谢较慢,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增加,药效增强。
3.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患者正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与主要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改变药物的药效。
4.服用方式和时间:药物的服用方式和时间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
例如,空腹服用某些药物可能使其更快地吸收,而与食物一起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吸收速度减慢或减弱。
5.药物质量和纯度:药物的质量和纯度也可能影响其药效。
如果药物质量低劣或受到污染,可能导致药效减弱或产生不良反应。
6.患者遵循治疗方案:患者是否按照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正确使用药物也会影响药效。
如果患者未按时、漏服或过量使用药物,可能使药物的药效发生变化。
药理学丨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药物因素(1)给药剂量:剂量就是给药量。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逐渐增强,超过一定范围,可由量变到质变,引起中毒或死亡。
(2)给药时间:一般情况下,饭前用药吸收好,作用发挥快;饭后用药吸收较差,作用较慢。
药物给药时间1)刺激性药物饭后2)滋补药、胃壁保护药、胃肠解痉药、利胆药饭前3)驱虫药空腹4)消化药饭时5)胰岛素饭前注射6)催眠药睡前(3)给药次数:给药的次数应根据药物的消除速率、病情需要而定。
对t1/2短的药物,给药次数相应增加,对于消除慢的或毒性大的药物应规定每日的用量和疗程。
肝、肾功能减低时,应适当减少给药次数,以防止蓄积中毒。
(4)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甚至改变作用的性质。
各种给药途径的起效快慢一般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药>直肠给药>贴皮给药。
(5)联合用药:即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以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或达到多种治疗目的。
有两种情况:一是联合用药后出现药效增强或毒副作用减轻,这是联合用药的目的;二是联合用药后出现药效减弱或毒副作用增强,这对治疗不利,应该避免。
①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直接发生物理性或化学性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疗效或产生毒性反应,称为配伍禁忌。
②药物相互作用:1)药动学相互作用:包括影响吸收、影响分布与转运、影响生物转化、影响排泄。
2)药效学相互作用:◇协同作用:两药同时或先后使用,可使药效增强。
◇拮抗作用:联合用药后使原有的效应减弱,小于分别作用的总和。
(二)机体因素(1)年龄: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机体生理机能与年龄有关。
(2)性别:妇女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不同时期,因此,妇女用药时应适当注意。
(3)病理因素:病理状态可使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或药物的体内过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4)精神因素。
(5)遗传因素: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是由于遗传因素对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产生影响所致。
总论1、影响药物作用因素药物应用后在体内产生的作用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剂量、制剂、给药途径、联合应用,病人的生理因素、病理状态等等,都可影响药物的作用的强度,或者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1、剂量药物不同剂量产生的药物作用是不同的。
一般地说,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作用也就愈强。
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2、制剂及给药途径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和不同给药途径,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
一般的来说,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作用往往较为显著。
此外,由于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原辅料等的不同,也能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有的药物给药途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内服导泻,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则有镇痉、镇静及减低颅内压等作用。
3、联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应用或先后应用,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如使药效加强或减弱,使毒副作用减少或者出现新的毒副作用。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在一起,引起药理上或物理化学上的变化,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影响病人用药安全,这种情况称为“配伍禁忌”。
无论药物相互作用或配伍禁忌,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及其安全性,必须注意分析,加以妥善处理。
4、机体因素(1)生理:不同年龄,特别是新生儿和老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
小儿的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因此应用某些在肝内代谢的药物易引起中毒,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巴比妥类、氨苄西林、地高辛等排泄缓慢,应用时剂量必须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影响蛋白质和钙磷的代谢,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如长期应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适应能力都逐渐衰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故用药剂量一般应比成年人量减少。
性别的不同也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妇女在月经、妊娠、分娩、授乳等特点,用药时应适当注意。
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由于某些药物能通过胎盘进入胎体或经乳汁被乳儿吸入体内,有引起中毒的可能。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是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受到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差异。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我们可以从药物因素,机体因素和其他因素来分类学习。
药物因素一、剂量剂量不同,同一药物对机体作用的强度也不一样。
二、剂型、生物利用度一个药物不同的剂型对药物的吸收快慢,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等均有影响。
生物利用度不同,也可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不同。
三、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有较大影响,从而影响药物效应的强弱,甚至会改变作用性质。
四、给药时间、给药间隔时间及疗程给药时间从药物性质等来考虑,给药间隔时间一般以药物半衰期为参考依据,还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病程需要而定。
疗程是指为达到一定治疗目的而连续用药的时间。
五、反复用药1. 药物依赖性指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
躯体依赖性: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过去称成瘾性精神依赖性: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性,曾称习惯性2. 耐受性病人对某药的敏感性降低交叉耐受性。
3. 耐药性(抗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六、联合用药1. 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 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配伍禁忌1.药动学方面妨碍药物的吸收如胃肠道pH 改变、形成络合物、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影响药物代谢影响药物排泄2.药效学方面(1)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称相加作用。
增强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两药个别效应的代数和,称增强作用。
增敏作用:是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称增敏作用。
(2) 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用的效应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药理性拮抗:当一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激动剂与其受体结合生理性拮抗:两个激动剂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生化性拮抗:如酶代谢药物化学性拮抗:如络合作用机体因素一、生理因素1.年龄婴幼儿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性、耐受性和器官功能与成人不同,故剂量与成年人不同2.性别妇女受月经、妊娠、分娩、哺乳期等影响,选择药物要注意。
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和效应受药物和机体的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许多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方面为药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为机体方面的因素。
其中药物方面的因素包括一、药物制剂(药物可制成溶液剂、糖浆剂、片剂、胶囊、颗粒剂、注射液、气雾剂、栓剂等用于各种不同给药途径的剂型。
)和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产生效应的速度和时间。
)二、药品的质量:由于药物的制备工艺和原辅料的不同,可能显著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三、药物的相互作用(1、药效学方面的作用,2、要动力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3、药剂学方面的配伍禁忌。
4、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临床常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除达到多种治疗目的外、都是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加疗效或利用拮抗作用以减少不良反应。
不恰当的联合用药往往由于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使疗效降低或出现意外的毒性反应。
其中机体方面的因素包括:一、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年龄是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小儿与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明显不同,大部分药物在新生儿和老年人终会有更强烈、更持久的作用。
性别差异则可导致某些药物代谢差异和妇产科方面的问题。
二、精神因素:患者的心理因素与药物疗效关系密切。
安慰剂对有心理因素参与控制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血压、心率、胃分泌、呕吐、性功能等的影响较大。
三、病理因素:疾病本身以及同时存在的其他疾病也能导致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改变。
四、遗传因素(如包括遗传多样性、药物反应的种族差异、特质性反应):由于遗传因素许多药物的作用还有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
五、时间因素:人的生物活动有一定的节律性,尤其是内分泌系统。
六、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1、耐受性和耐药性:在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发生改变、2依赖性和停药症状或停药综合症:连续用药病人对药物可产生精神上的依赖性和习惯性,甚至成瘾性。
因此。
在临床用药时,应该熟悉各种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
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
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
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
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
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
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
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
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
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
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
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
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
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
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作用受药物、机体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可致临床效果因人而异,故需用药个体化以满足用药安全有效。
第一节药物因素以量效关系为基础,作用部位的药物数量决定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即给药剂量是最基本的影响因素。
其他:一、药物剂型与制剂同种药物,可因制剂、剂型及具体的用药方式不同,其效应也会有差异。
二、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程度,进而影响起效快慢、作用强度及维持时间。
不同给药途径,同一制剂药物作用性质亦可不同。
例如:MgSO 4 口服:导泻、利胆;肌内注射:抗惊厥、降低血压。
三、给药时间许多药物给药时间或时机有相应要求。
可根据:出现所需效应的时间,如催眠药临睡前口服。
减少影响因素的干扰,如空腹口服免受食物影响吸收。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如胃肠刺激性的药物于餐时或餐后口服。
顺应生物节律,如糖皮质激素类药每日或隔日上午8 时一次顿服。
四、长期用药长期反复用药可引起机体(包括病原体)对药物反应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耐受性、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用可发生停药反应。
耐受性(tolerance):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resistance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也称抗药性。
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由于药剂学、药动学或药效学的原因,影响药物的效应,使之增强或减弱。
广义= 体内药物相互作用(狭义)+ 体外配伍禁忌联合用药结果:药物效应增强称为协同(synergism),药物效应减弱称为拮抗(antagonism)。
联合用药目的:疗效协同、不良反应拮抗、耐药性延缓(一)体外配伍禁忌药物在体外配伍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而影响药物的使用,称为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属药剂学相互作用。
对策:药物在选用溶媒稀释和制剂混合或混入补液前应查阅药品说明书,查对配伍禁忌。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何声姣发表时间:2016-04-26T10:34:57.68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3期作者:何声姣[导读] 本文将结合药物作用的原理,从患者机体、药物本身以及不恰当联合用药三个方面探讨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从而在用药过程中,充分考虑各个因素,确保合理高效用药。
何声姣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572700【摘要】同一药物对于同一类疾病的病患者能够依据药理特点产生相应的药理效应和临床效果,但是又根据个人年龄、性别、遗传、情绪、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等各个方面的区别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本文将结合药物作用的原理,从患者机体、药物本身以及不恰当联合用药三个方面探讨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从而在用药过程中,充分考虑各个因素,确保合理高效用药。
【关键词】药物作用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49.0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228-02一、药物作用概述药物作用在医学上主要指患者在服用药物之后,患者自身机体因素与药物药理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生理机体反应。
药物作用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速度和效果。
而机体方面、药物方面和不恰当联合用药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药物作用。
二、从机体方面探究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1、不同年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年龄层次不同,身体体质、代谢能力和反应能力上也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对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不同阶段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机体在不同年龄层次对药物的处理能力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影响到药物作用的发挥。
年轻人和中年人体质较好姑且不谈,本文具体说说老年人和婴幼儿。
首先,婴幼儿由于还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此时身体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在进一步生长完善中,无论是血脑屏障作用、肝肾解毒排毒作用还是肠胃消化作用等都没有健全,因此,婴幼儿相对于成年人,其药物耐受力一般来说更低,且无法快速对药物进行消化、吸收、代谢和清除,极易出现药物作用过强导致的负面作用以及中毒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药物上,其耐受力相对成年人又更强,所以,我们不能纯粹根据体积和重量来将成人药物折算用量用于婴幼儿,而应该根据婴幼儿的病症配置特定的婴幼儿药物和使用剂量。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药物相互作用 1药物应用后在体内产生的作用(效应)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剂量、制剂、给药途径、联合应用、病人的生理因素、病理状态等等,都可影响药物的作用,不仅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有时还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临床应用药物时,除应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用途外,还有必要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一些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药物使用的规律,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避免引起不良反应。
1 剂量药物不同剂量产生的药物作用是不同的。
在一定范围内,剂量愈大,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愈高,作用也就愈强。
如超过这个范围,也就是超过“极量”(即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就要引起中毒。
临床上为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采用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那一部分剂量作为常用量。
一般用药应在这个范围以内,不宜超过极量。
不同的剂量与极量有时还可产生不同性质的作用。
例如,阿托品在逐渐增加剂量时,可依次出现心悸、散瞳、腹胀、面部潮红、兴奋躁动、神经错乱等效应。
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的反应存在着差异。
不过,大多数药物的常用量对一般病人还是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的,只有少数人需要加大或减少剂量才能奏效。
增减的量一般不会大,但也有少数药物在不同病人所需剂量可以相差几十倍,如心得安和胍乙啶的一日需要量可以从40mg到600mg和从10mg到500mg,相差达15倍和50倍之多。
2 制剂和给药途径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和不同给药途径,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
一般地说,注射药物比口服吸收快,作用往往较为显著。
在注射剂中,水溶性制剂比油溶液或混悬剂吸收快;在口服制剂中,溶液剂比片剂、胶囊容易吸收。
此外,由于制剂的制备工艺及原辅料等的不同,也能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等。
例如,不同药厂生产的相同剂量的'地高辛片,服用后其血药浓度可相差7倍;微晶安体舒通20mg胶囊的疗效,与普通晶形的安体舒通100mg胶囊相仿。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
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
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
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
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
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
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
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
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
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
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
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
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
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
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
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
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
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
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
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和少量水溶性“微孔物质”(如十二烷基硫酸镁、蔗糖等)混同制成包衣、包裹水溶性药物片心而成。
此类片剂在肠内因“微孔物质”被溶解而形成微孔,药物小分子可从微孔扩散而出,不仅可以延缓释出速度,延长作用时间,还能减少药物制剂中可能存在的大分子杂质的释出。
如在药物上接上一个特殊的“定向载体”,引导药物向其一定的靶组织定向分布,不仅可以增加靶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提高疗效,而且因减少靶组织以外的药物分布而可以减少不良反应。
例如,将某种单克隆抗体连接到抗肿瘤药物上,把药物导向肿瘤部位分布,是提高抗肿瘤药物疗效的途径之一。
将药物包裹在双分子脂质膜中制成的脂质体制剂,与细胞膜的亲和力高,也能起类似作用。
近年开发了一些经皮肤全身给药的剂型,例如,将硝酸甘油制成贴膜剂,贴在前胸,药物透皮缓慢吸收。
这类制剂有作用持久和药物不首先经肝而无首过效应的特点。
还有所谓“贮库剂型”,指将药物小片植入皮下,药物缓慢释放,发挥持久作用,如长效避孕药。
必须指出,多数缓释剂型的剂量往往高于普通剂型的一次用量,由于个体差异,有的病人也可能在应用缓释剂型后产生较预想为高的血药浓度,甚至发生不良反应。
对此临床医师必须警惕。
3.制药工艺问题提取和纯化等制药工艺的精粗,影响药物杂质的含量。
杂质或不纯物如不能除净,可能会影响药物本身的作用,大分子杂质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等。
因此,制药纯度是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制药工艺的差异,包括所用赋形剂的不同,可能导致药物颗粒大小不同而影响药物吸收。
因此,同一种药物的制药工艺不同的两种片剂,虽然其纯度、崩解度等项指标都符合规定,在服用后血药浓度却也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异,甚至相差数倍,疗效当然也大不相同。
故制剂工艺应有严格的控制。
作为临床医师则应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对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的反应有无差异。
如有差异则应追查其原因。
4.复方制剂(成药)问题复方制剂实即联合用药的一种方便病人服用的制剂,应该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
必须指出,复方制剂的成分及各自的剂量均已固定,因此未见得能适应每个病人的需要,不太符合“药物治疗必须个体化”的精神。
医师在使用这类制剂时要根据病人情况,有选择地重点观察病人的某些方面的反应!以便据以调整用药。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1.年龄不同年龄的病人对药物的作用的反应可能有较大的差异。
因为在机体生长发育以及衰老等过程的不同阶段,各项生理功能和对药物的处置能力都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老年人及儿童期尤其值得注意。
(1)老年人:老年人的主要器官功能有所减退。
例如,肝代谢某些药物的能力可能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功能均有所下降,故应用相同剂量的药物时老人的血药浓度要比青年人高,半衰期则延长,有的药物可相差数倍。
例如,肌注青霉素G20万u,1.5h后老人(70~81岁)的血药浓度为青年人(15~30岁)的3倍;3h后老人为青年的13倍。
另一方面,各器官生理功能的老年性变化常使靶组织(器官或细胞)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发生改变,整体的代偿调节功能也降低,因而常表现为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减小。
例如,老人对多种中枢神经抑制药的反应增强,有时老人对某些药物还会表现特异的反应,例如,用阿托品易出现兴奋,甚至产生精神失常;用苯巴比妥也能出现兴奋、烦躁,应用吗啡可能出现敌对情绪等。
总之,给老年人用药一般规定只用成人剂量的3/4,如用成人剂量则可能常常发生药物过量。
但也有相反情况,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较成人为弱。
例如,老年人β肾上腺素受体的密度和对配体的亲和力有所降低,故对β受体激动药的作用反应较青年、成年人为弱。
因此,应该根据不同药物及病人的情况具体分析,慎重选择药物和决定其剂量。
(2)儿童:儿童,特别是幼儿,身高体重均较成人为小,不能按成人剂量用药,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儿童不是小型成人,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多种功能参数存在着年龄依赖性的发展变化,因此,儿童用药不能将成人剂量简单地按体重比例递减。
例如,小儿胃肠道吸收功能的特点,使多种药物口服吸收明显比成人为少;小儿肌群小,皮下脂肪少,肌内注射时易引起周围血管收缩而影响吸收;相反,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皮肤角化层薄,药物易穿透吸收,局部用药也易致中毒,如用“樟脑丸”(萘)保藏的衣服也可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阿托品滴眼也可引起全身反应。
又如,小儿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低,血中游离药物较成人为多,故在血药浓度相同时药物对小儿的作用较成人为强。
加上年龄越小时血脑屏障功能越不完善,药物越容易进人中枢神经系统,例如吗啡、可待因等,儿童特别敏感而易引起中毒。
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某些药物代谢酶活性不足,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功能较小,因而代谢和清除药物较慢,更易引起药物作用过强或中毒反应。
例如,新生儿用氯霉素后因不能形成葡萄糖醛酸酯排泄而可致“灰婴综合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易发生中毒。
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为大,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比成人更为敏感。
另一方面,儿童对有一些药物,如强心苷,却又较成人更能耐受。
更有一些药物儿童反应可能与成人完全不同,例如,加巴喷丁(gabapentin或叫Neurontin)是一种抗癫痫的有效新药,对成人是效果肯定的,但对儿童却有毒,12岁以下儿童应予禁用。
总之,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和成人既有量上的不同,也可能发生质上的区别,在新药选用时更应特别慎重。
因此,儿童用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药物剂量历来是儿科医生关注的重点。
目前临床采用的几种计算儿童用药剂量的办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儿童年龄和发育情况及所用药物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初步拟定用药量予以试用,随时观察药物灾应来调整剂量。
但必须强调,药物有效剂量常受各种因素影响,按照任何一种方法或公式计算所得的用药量只能作为参考,医生必须根据患儿情况和临床经验来斟酌调整。
2.性别女性一般体重较男性为轻,肌肉较男性为少,用药量相同时作用可能有强弱之别。
女性体内脂肪所占比例较男性为大,脂溶性药物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影响性器官的药物如脑垂体后叶制剂催产素等在女性可收缩子宫;峻泻药和其它对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可能引起骨盆充血和增强子官收缩,可导致月经增多,孕妇可能导致流产;性激素类药物对两性的作用也当然有区别。
除此之外,两性对多数药物作用的药效学方面敏感性并无重要的差别。
但是,女性有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问题,有一些特殊的用药注意事项,参见相关文献。
另外有一个问题值得强调。
许多育龄女性经常应用口服避孕药。
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口服避孕药与拟用药物是否发生相互作用。
已证明,某些口服避孕药有药酶抑制作用或诱导作用,可以影响诸如安定、强的松龙、茶碱、丙眯嗪等的代谢清除过程。
同时,有药酶抑制作用或药酶诱导作用的药物也能影响避孕药的代谢消除过程,从而影响口服避孕药的效果或引起不良反应。
这是给女性病人用药时应该考虑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3.营养状态营养不良者体重轻,脂肪组织少,血浆蛋白含量低,会影响药物的分布和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量,可使药物血浓度及血中游离药物浓度较高。
严重营养不良者药酶含量较少!肝代谢药物的功能欠佳,药物灭活慢,因而药物可能显示更强的作用。
另一方面,严重营养不良者全身状况不佳,应激功能、免疫功能、代偿调节功能均可降低,又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而不良反应则较多。
因此,对营养不良的病人用药时,除应考虑剂量适当外,还应注意补充营养,改善全身状况,以求提高疗效。
4.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确实可有明显影响,例如,安慰剂(placebo)有时也能产生疗效,其机制未阐明。
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本人的乐观情绪可对疗效产生良好的正面影响。
假如医患关系和本人情绪的情况与此相反,则可能降低疗效,甚至带来不良后果,成为医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医护人员应该重视这一因素的影响,恰当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但另一方面,在评价药物的疗效时,又应尽量排除精神因素的干扰。
例如,必须设置对照组和采用单盲法或双盲法等,以便得出确切的结论。
5.疾病因素在不同疾病情况下药物作用可以有量上,甚至质上的不同。
(1)疾病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震颤麻痹、胃溃疡病、偏头痛、抑郁症、创伤或手术后胃排空时间往往延长,因而延缓口服药的吸收,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不安及疱疹性皮炎时则胃排空时间缩短,但同时伴有肠蠕动加速,这就可从两个方面影响药物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