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温里剂)
- 格式:ppt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44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1.5克)、甘草二两,炙(5克)、通草二两(3克)、大枣二十五枚,擘(8枚)。
二、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1.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上方再加姜萸配,温经散寒功更超。
3.黄耆桂枝五物汤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耆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
四、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五、主治1.阳气不足而又血虚,外受寒邪。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沉细。
2.寒入经络,腰、股、腿、足疼痛六、方解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所以手足厥寒。
然而不见其他阳微阴盛证,却又脉细欲绝,是血虚而又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之故。
况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正如成无己云:“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脉行不利。
”所以但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治。
本方从组成看,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
甘草、大枣之甘,益气健脾,既助归、芍补血,又助桂、辛通阳。
更加通草通经脉,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而脉亦复。
《伤寒论》方以四逆命名者,有四逆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
三方主治与用药皆不同正。
如周扬俊云:“四逆汤全从回阳起见,四逆散全从和解表里起见,当归四逆汤全从养血通脉起见。
”所以本方又能治经脉受寒,血涩不通而致腰、股、腿、足疼痛者。
七、附方及方论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伤寒论》):即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5克)、生姜半斤(15克),改用水酒各六升,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功用:温经散寒。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一、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5克)、肉桂(3克)、人参(6克)、白术炒(9克)、茯苓(9克)、陈皮(6克)、甘草炙(5克)、五味子(3克)、半夏制(9克)(原书无药量)。
二、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三厘(0.1克)调服。
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三、歌括1.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并;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2.回阳救急汤又方名同治稍异,去苓加入麦辰砂。
四、功用回阳救急,益气生脉。
五、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
症见恶寒踡卧,四肢厥冷,吐泻腹痛,口不渴,神衰欲寐,或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等。
六、方解本方主治纯是一派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危象,故用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而成。
方中熟附子虽不如生附子回阳之力峻,但除干姜外,更有肉桂为辅,其温壮元阳,祛寒破阴之功益显。
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之痰。
人参与五味子相合,还有益气生脉之功。
麝香之用尤妙,借其斩关夺门,通十二经血脉之力,与五味子之酸收相配,发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顾回脉复而吐泻亦止,指甲口唇之青紫能消,而无虚阳散越之弊。
但本方终是辛热峻剂,不宜过量,故“手足温和即止”。
原书还注明,“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加盐炒吴茱萸,是取其温胃暖肝,下气止呕之功;“无脉加猪胆汁,是阴盛阳微而真阳不足又进一步,故用为反佐,以防阳脱之变;“泄泻不止加升麻、黄芪”,是虚阳不能固阴,故用益气升阳之品,防阴气下脱;“呕吐不止加姜汁”,是加强温胃止呕,使不妨饮药之法。
陶氏制方,考虑周密,颇具巧思,是从实践中来。
但病证之变无常,若能熟知方意,用时自能应对裕如,如俞根初又将本方去茯苓,加麦冬,治上证而有干呕心烦厥逆无脉者,即是一例。
七、附方及方论回阳救急汤(《重订通俗伤寒论》):黑附块三钱(9克)、紫瑶桂五分(0.15克)、别直参二钱(6克)、原麦冬三钱、辰砂染(9克)、川姜二钱(6克)、姜半夏一钱(3克)、湖广术钱半(5克)、北五味三分(1克)、炒广皮八分(3克)、清炙草八分(3克)、真麝香三厘(0.1克)冲。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温中祛寒)——大建中汤(《金匮要略》)一、组成蜀椒二合,炒去汗(3克)、干姜四两(4.5克)、人参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30克),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如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现代用法:三味水煎二次,取汁,兑入糖3克,分二次温服)。
三、歌括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四、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五、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舌苔白滑,脉细紧,甚则肢厥脉伏;或腹中漉漉有声。
六、方解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寒生,阴寒之气上逆,则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甚则可上冲皮起如有形,上下攻冲而剧痛,手不可触近。
若内有寒饮僻积,则肠中漉漉有声。
此时急当温中补虚,祛寒降逆,方可痛止呕平。
所以本方用味辛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下气散结之蜀椒为君药。
干姜温中散寒,助蜀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为臣药。
人参、胶饴,甘温补中而益脾胃,并为佐使。
如此配合,虽已对病,但邪甚势急,服药须及时,故方后注明,初服后“如一炊顷”,或“如饮粥二升”,便当“更服”,使药力相继,一鼓成功。
然而病虽去,胃气未必便复,所以“当一日食粥”,将养胃气,亦为《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之意。
同时,还考虑到阳气素虚,易感风寒,所以“温覆之”,免外寒入里而复发。
其用心如此周密,不仅遣药组方非常审慎细致,即“分温再服间相隔时间的多少,以及服后应如何将护,也无不交代清楚。
本方纯用辛甘之品温建中阳,其补虚散寒之力,远较小建中汤为峻,故名大建中汤。
小建中汤则以辛甘为主,佐以大量芍药,又有酸甘合化为阴之义,故宜于中阳虚而营阴亦有不足之证。
此大、小建中二方同中之异。
七、文献摘录(方论)汪昂:“此足太阴、阳明药也。
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
方剂学温里剂考点重点总结温中祛寒理中丸1.治:①中焦/脾胃虚寒=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
②阳虚失血(脾统血+脾阳虚=脾不统血→失血)。
③脾胃虚寒→胸痹/病后流涎/小儿慢惊。
(只要中焦虚寒,都可以用理中丸。
)(中=专zhi)2.成:参术姜草。
(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3.功:温中祛寒(=干姜=君药),补气健脾(=参术草=四君子框架)。
4.PS:四君子汤=参术苓草。
5.PS:人参汤=汤剂/起效快=胸痹。
小建中汤1.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拘急腹痛+温减。
2.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麦芽糖。
3.功:温中补虚(=中焦虚寒),合里缓急(=腹痛)。
4.PS:理中丸=纯脾胃。
小建中汤=有肝。
5.芍药/麦芽糖=缓急止痛=腹痛。
6.麦芽糖=君药。
大建中汤1.治:中阳虚弱+阴寒内盛→腹痛剧痛+呕不能食(腹痛太疼→上逆呕吐。
)2.成:蜀椒、干姜、人参、麦芽糖。
3.功:温中补虚(中焦虚热),降逆止痛(腹痛太疼→上逆呕吐。
)4.PS:腹痛:理中汤=绵痛;小建中汤=急痛;大建中汤=剧痛。
吴茱萸汤1.治:①阳明寒呕。
②厥阴头疼+呕。
③少阴呕吐下利。
2.成:人参、吴茱萸、生姜、大枣。
3.功: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回阳救逆四逆汤1.治:心肾阳衰寒厥/少阴寒化=四肢厥逆+神衰欲寐(少阴)。
(透心凉=从里往外凉)2.成:生附子、干姜、炙甘草。
3.功: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1.治:血虚寒厥=手足逆冷+脉细欲绝/沉细。
2.成:当归、细辛、通草、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
3.功: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阳和汤1.治:阴疽/阴证疮疡=无热无红=无热象。
2.成:熟地、鹿角胶,麻黄、肉桂、白芥子、炮姜、甘草。
3.功:温阳(鹿角胶)补血(熟地),散寒(麻黄、肉桂、炮姜)通滞。
4.熟地、鹿角胶=君。
5.白芥子=皮里膜外痰。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温里剂概述八法中间的温法,治疗里寒证的治法。
寒邪,要注意寒邪的来路。
里寒证的产生,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里寒证,不外乎寒邪直中,就是外寒直接越过体表、皮毛入里侵犯或者脏腑、经络、骨节。
经络、骨节、肌肉,或者直接侵犯某些脏腑系统,这是有外来之寒。
或者是阳气不足造成寒从中生。
这两种原因,造成的里寒证在治法上,祛除里寒,治法有些所不同,这是第一个要注意的。
尽管这两者之间往往在临床区分上它是相互有影响的。
外寒入里要伤阳,那要伤及阳气以后,有可能又兼有寒从中生的,伤阳、阳气不足,寒从中生,又兼有这种寒从中生的继发原因了,所以有时候也需要结合温补。
不是绝然区分了。
那寒从中生,里寒盛了以后,由于阳气不足,卫外不固,更容易外寒直中。
所以这两点在病机分析的时候是需要清楚的,在临床实际使用的时候也要结合的。
里寒证的层次,分为三类:一类,寒邪侵犯,越过体表皮毛侵犯经络、肌肉、骨节,它已经脱离了表寒,但是来源还跟外寒有关,这个层次。
这个层次损伤阳气来说,相对比较轻浅。
第二个层次是寒邪,里寒产生核心在脾胃,称为中焦虚寒。
引起中焦脾胃功能受寒性收引凝滞影响,作为一个证候核心、病机的核心。
再深一层次,是心肾阳虚,一般又称为少阴阳虚。
从伤寒六经证治的角度讲是少阴阳虚。
那这个治疗要回阳救逆。
对此从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来体现这三个层次。
这是对脏腑结合到三个层次来综合来看待里寒证。
温中祛寒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应该说虚寒阳气不足,中焦阳气不足。
那中焦脾胃是纳运水谷的。
中焦虚寒以后,阳虚可以失去温化、温煦、温通,这个功能减退为主。
失去温煦人体的热力来源不足了。
中焦虚寒,脾主四肢,脾主肌肉,所以这种畏寒的特点,一般以四肢不温,四肢清冷来描述它。
在临床上具体它是以手足为主,冷不过肘、膝,所以这是阳虚失于温煦。
阳气的功能,五大功能其中有温煦作用了,同时失于温化。
阳气作为脾胃系统来说,要起到腐熟、温化水谷了。
所以失于温化,就津液容易凝聚,不能够从有用的气血津液里汲取物质了,所以往往口不渴。
中医《方剂学》温里剂(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一、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甘草,二两(6克)。
二、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温服)。
三、歌括1.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名通脉,温阳守中血脉畅。
3.四逆加人参汤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效非常。
4.白通汤四逆加葱去甘草,方名白通擅通阳。
5.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再把胆尿配,阴盛格阳不二方。
6.参附汤又有参附合为剂,回阳救脱挽危亡。
四、功用回阳救逆。
五、主治1.少阴病。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
2.太阳病误汗亡阳。
六、方解本方为回阳救逆之代表方剂。
《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
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外则四肢厥逆,恶寒踡卧,神疲欲寐;内则呕吐不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滑,脉象微细,是不仅肾阳衰微,而且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此时非大剂辛热不足以回阳破阴而救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
”所以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
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
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
若服药呕吐,可用冷服法,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之意。
七、附方及方论1.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即四逆汤加人参一两(3克,另煎兑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