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与城市经济效率的时空耦合协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7
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2)三、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3)四、时空演变分析框架与方法 (5)五、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六、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演变分析 (6)1. 数字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7)2. 数字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 (9)3. 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10)4. 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11)七、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演变分析 (13)1. 低碳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14)2. 低碳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 (15)3. 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协同性分析 (17)4. 低碳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机制分析 (18)八、数字经济与低碳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协同作用分析 (19)1. 协同作用的理论基础 (21)2. 协同作用的时空演变特征 (22)3. 协同作用的影响机制分析 (23)4. 促进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24)九、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模拟预测 (26)十、结论与建议 (27)1. 研究结论总结 (28)2. 政策建议与未来发展展望 (29)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低碳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的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现状。
我们将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将深入研究数字经济与低碳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数字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低碳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关系,分析数字技术在推动城市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方面的应用及其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地方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现象,分析其发展历程、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回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梳理其从起步阶段到如今的成熟阶段所经历的重大变革。
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深入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产业集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分析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还将关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对比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结合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成熟创新阶段。
在起步阶段,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
这些园区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态势。
在这一阶段,园区的主要任务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优化以及企业引进。
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并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扩展。
政府加大了对园区的支持力度,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
同时,园区开始注重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日益显著,成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对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进行深入研究,并就其重要性、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它不仅提升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能够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同时,科技创新还具有改善民生、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三、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5G、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等。
四、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问题及原因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协调问题。
首先,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有待提高,部分科技成果难以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其次,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不匹配,部分领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此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人才储备不足、市场环境不完善等。
五、解决策略与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与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武陵山片区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研究王凯;何回;叶俊【期刊名称】《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年(卷),期】2024(40)3【摘要】提升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对于实现共同富裕意义重大。
在剖析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机理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30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探析2011—2021年武陵山片区经济韧性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武陵山片区经济韧性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二者空间异质性显著;乡村振兴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出“西北部>东南部>中部”的分异格局;经济韧性滞后是阻滞大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武陵山片区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俱乐部”趋同现象,且高(低)水平邻域会提高本地耦合协调度向上(下)转移的概率。
研究成果可为提升武陵山片区居民福祉、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参考。
【总页数】9页(P135-142)【作者】王凯;何回;叶俊【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F323【相关文献】1.武陵山片区区域协作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武陵山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为例2.非公有制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对武陵山片区怀化市的个案分析3.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以六个中心城市为例4.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县域乡村经济韧性测度及时空格局演变研究5.武陵山片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大湘西地区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测度与评价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此背景下,研究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测度与评价,对于我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耦合协调测度评价体系,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界定了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路径。
在此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测度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随后,文章提出了一个包含多个维度的耦合协调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实证分析,文章揭示了我国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优化数字经济政策环境等,旨在促进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测度与评价问题,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企业家提供创新思路,为学术界提供研究基础,共同推动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
二、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在探讨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测度与评价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两者的理论基础。
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下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主要依赖于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
其核心在于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数字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经济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而高质量发展,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水平、耦合协调度与空间分布特征作者:李洪伟闵婷马冬阳陶敏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2期[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QDSKL2201114)[收稿日期]2024-04-07[作者简介]李洪伟(1975-),男,山东兰陵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联系人。
[摘要]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
以全国282个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与加权秩和比法测算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中国城市经济韧性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的整体特征。
研究发现:2011—2019年,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整体处在中等水平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同时区域差异较大;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总体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但各地区三大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增长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相关性,且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方向性。
由此建议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城市经济韧性及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全方位提升,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经济韧性;加权秩和比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分析[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4)02-0001-09The level,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LI Hong-wei,MIN Ting,MA Dong-yang,TAO Mi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10,China)Abstract:The resilience of China’s economy is the strongest supp ort for preventing risks. Taking 282 citie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sample,this study uses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the weighted rank-sum ratio method to estimate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 On this basis,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are used to stud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and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from 2011 to 2019,the overall economic resilience of Chinese cities is at a medium level,showing a slow upward trend,and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Chinese cities is generally in the intermediate coordination stage,but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and its growth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spatial distribution,and shows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rectionality. Therefore,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idly promote the all-round improvement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and at the same time,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Key words:economic resilience;weighted rank sum-ratio method;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spatial analysis一、引言“韌性”(resil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resilire,本意为“受到冲击后恢复到原始状态”[1]。
国家高新区与城市经济效率的时空耦合协调研究邵汉华,周 磊(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收稿日期:2017-10-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 J L 017)作者简介:邵汉华(1986-),男,江西九江人,博士,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量化分析;周磊(1997-),男,山东济南人,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㊁金融学㊂摘 要:国家高新区是区域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其与所在城市的互动协调发展对于建设创新型城市乃至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㊂运用熵值法㊁D E A 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8-2014年54个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㊁所在城市经济效率以及两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并对国家高新区和母城经济效率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㊂结果显示:①从时间维度看,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效率耦合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磨合提升到高水平耦合,协调度增长缓慢,整体处于中度协调阶段;②从空间维度看,北京㊁上海等7个城市实现高度协调发展,绵阳㊁保定等5个城市处于低度协调发展状态,哈尔滨㊁无锡等26个城市陷入中度协调发展区间,跃迁趋势不明显;③从影响因素看,国家高新区经济规模㊁效益质量㊁创新能力以及城市经济效率对协调度的影响均显著为正㊂关键词:国家高新区;城市经济效率;耦合协调;时空演变D O I :10.6049/k j j b yd c .2017080666中图分类号:F 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8)14-0036-07S p a t i a l -t e m p o r a l C o u p l e d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N a t i o n a l H i gh -t e c h Z o n e s a n d C i t y E c o n o m i c D e v e l o pm e n t S h a o H a n h u a ,Z h o u L e i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 ,N a n c h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c h a n g 33003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 o n t h e p a n e l d a t a o f 54n a t i o n a l h i g h -t e c h z o n e s a n d t h e i r l o c a t e d c i t i e s f r o m 2008t o 2014,t h e p a pe r e m -p l o y s t h e D E A m o d e l ,e n t r o p y m e t h o d a n d t h e c o u p l i n g a n d c o o r d i n a t i n g m o d e l t o e s t i m a t e t h e l e v e l of n a t i o n a l h i gh -t e c h z o n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c i t y e f f i c i e n c y a n d t h e i r c o u p l i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g r e e .T h e s p a t i a l -t e m p o r a l d yn a m i c s a n d d e t e r m i n a n t s o f t h e c o u p l i n g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g r e e a r e a l s o a n a l y z e d .C o n c l u s i o n s a r e a s f o l l o w s .F i r s t l y ,t h e a v e r a g e c o u p l i n g d e gr e e o f n a t i o n a l h i g h -t e c h z o n e s a n d c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h a s b e e n i m p r o v e d f r o m r u n n i n g -i n t y p e t o t h e h i g h t y p e ,b u t t h e a v e r a ge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g r e e i s i n c r e a s i n g s l o w l y a n d s t i l l b e l o n g i n g t o t h e m e d i u m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s t a g e .S e c o n d l y ,B e i j i n g an d o t h e r s i x c i t i e s h a v e a c h i e v e d t h e h i g h l e v e l o f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i a n y a n g a n d o t h e r f o u r c i t i e s b e l o n gs t o t h e l o w l e v -e l ;H a r b i n a n d o t h e r t w e n t y -s e v e n c i t i e s h a v e b e e n t r a p p e d i n t o t h e m e d i u m s t a g e o f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L a s t l y,t h e s i z e ,q u a l i t y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n a t i o n a l h i g h -t e c h z o n e s a n d t h e l o c a t e d c i t i e s e c o n o m i c e f f i c i e n c y ha v e a p o s i t i v e a n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e f f e c t o n t h e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d e gr e e .K e y Wo r d s :N a t i o n a l H i g h -t e c h Z o n e s ;C i t y E f f i c i e n c y ;C o u p l e d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S p a t i a l -t e m p o r a l D y n a m i c s 0 引言十三五 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现从投资驱动㊁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㊂国家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系统,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在创新型城市乃至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承担着更为重要的战略使命㊂自从199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首个国家高新区以来,经过20年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㊁新兴产业成长的集聚区㊁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战场,对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发挥着动力引擎和引领示范作用㊂2015年,146家国家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25.37万亿元,净利润达1.6万亿元,净利润率达到63%,全部研发投入占G D P 的比重达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42家高新区G D P 占所在城市G D P 的比重超过20%㊂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北京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8%,成为北京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1]㊂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的国家高新区与腹地经济的要素禀赋以及产业发展等关联度较低,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不够,个别国家高新区甚至出现 孤岛经济 现象,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协调发展有待提升㊂理论上,国家高新区发展与腹地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创新极,国家高新区可以通过支配效应㊁信息效应㊁技术交流效应㊁联动效应和生产效应等多种反馈效应形成对腹地经济发展的辐射扩散,促进母城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㊂以佩鲁[2]的增长极㊁缪尔达尔[3]的循环累积因果论㊁赫希曼[4]的 核心-边缘 理论以及罗默和卢卡斯[5]的 溢出效应 为代表的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国家高新区发展与母城经济发展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础㊂与此同时,国家高新区发展也离不开腹地经济的支持㊂母城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㊁雄厚的经济基础㊁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本都为国家高新区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空间载体和发展条件㊂目前,国内学者围绕国家高新区与腹地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开展了一些研究㊂如张向先等[6]认为,高新区知识和技术密集会通过辐射与示范机制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纪德尚[7]提出利用高新技术园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辐射功能,促进腹地经济转型升级;王战和与许玲[8]认为协调高新区与城市地域系统有利于物质㊁资金㊁信息㊁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市地域系统内优化配置和城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万晓玲[9]发现高新区对腹地城市的扩散效应与母城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相关,与腹地区域位置并无直接关联;但姜彩楼和徐康宁[10]的研究却发现区位条件仍然是影响高新区绩效的关键因素;刘京和仲伟周[11]认为,母城承接能力不强及区域要素关联度较低导致高新区辐射扩散效果不佳;方亮和徐维祥[12]认为区域经济环境和要素集聚对驱动高新区创新发展有重要作用㊂总体来看,学界关于高新区与城市经济互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者的定性关系㊁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单向定量实证分析方面,鲜有文献从耦合协调角度将二者视为各自发展但又相互影响的系统,从而对二者互动状态作定量研究㊂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差异使得高新区与城市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因时㊁因地而异㊂鉴于此,本文拟从系统耦合互动的视角,选取2008-2014年54个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以及所在城市经济效率指标体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以及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为推进国家高新区与城市经济融合㊁互动发展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参考㊂1研究方法1.1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载体,国家高新区的发展评价不仅要考察其经济规模和发展效益指标,而且还应该考量科技创新指标㊂因此,按照系统性㊁创新性㊁动态性㊁可操作性原则,从经济实力㊁效益质量和创新能力3个维度,选取10个指标构建测度体系(见表1)㊂此外,考虑到熵值法综合评价方法更加精确㊁合理并被广泛应用于指标体系综合测度,故本文利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而对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㊂计算步骤如下:(1)对正负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㊂正指标:X'i j=X i j-m i n(X i j)/m a x(X i j)-m i n(X i j)负指标:X'i j=m a x(X i j)-X i j/m a x(X i j)-m i n(X i j)(2)指标同度量化:Y i j=X'i j/ðm i=1X'i j㊂(3)指标信息熵计算:e j=-kðm i=1Y i jˑl n Y i j,令k=1/l n m,则有0ɤe jɤ1㊂(4)信息熵冗余度计算:d j=1-e j㊂(5)权重确定:λj=d j/ðn j=1d j㊂表1国家高新区发展测度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基础指标权重经济规模工业总产值0.0571总收入0.1077出口创汇0.1375效益质量净利润0.0098人均产值0.0240人均税费0.0582创新能力R&D经费投入0.2401科技活动经费0.1195科技活动人员0.1319技术收入0.11421.2城市经济效率综合测度城市经济效率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城市要素资源有效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值㊂它是衡量城市资源要素优化配置㊁竞争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13]㊂相对于传统测度指标将城市发展等同于经济规模数量扩大和等级提高,经济效率指标本质上是从增长质量视角测度城市经济系统效率,被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内生增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14,17]㊂借鉴相关研究,本文利用D E A模型,选择城市劳动就业人数㊁固定资产净值作为投入,城市G D P作为产出,计算出城市技术效率和M a l m q u i s t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其分解: M i,t+1=D t i(x t+1i,y t+1i)D t i(x t i,y t i)ˑD t+1i(x t+1i,y t+1i)D t+1i(x t i,y t i)12=㊃73㊃第14期邵汉华,周磊:国家高新区与城市经济效率的时空耦合协调研究D t+1i(x t+1i,y t+1i) D t i(x t i,y t i)ˑD t i(x t i,y t i)D t+1i(x t i,y t i)ˑD t i(x t+1i,y t+1i)D t+1i(x t+1i,y t+1i)12其中,M a l m q u i s t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率和技术进步率,D i(x,y)为产出距离函数,利用线性规划求解㊂此外,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等单要素生产率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补充,构造一个包含技术效率㊁单要素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含分解)的经济效率综合指标,指标权重确定采用上文的熵值法,在此不再赘述㊂1.3时空耦合协调模型借鉴物理学耦合概念以及容量系数模型,将国家高新区发展与母城经济两个系统通过各种耦合元素产生相互作用㊁彼此影响的现象,定义为国家高新区-城市经济效率耦合,计算公式如下:C=U1U2/ᵑ(U1+U2)/21/k其中,C为系统耦合度,取值介于0和1之间,C 越大表示耦合水平越高㊂U1和U2分别表示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效率水平值,k为调节系数,一般2ɤkɤ5,本文取k=2㊂但是耦合评价模型在计算过程中存在低水平耦合现象,即两系统发展水平都较低,但是耦合度却较高㊂因此,文本在耦合评价模型基础上引入协调度模型:D=C•T,T=(αU1+βU2)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表示两系统相互作用的良性耦合协调情况,D值越大,说明国家高新区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耦合协调性越高;T为两个系统综合协调指数,反映两个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对协调度的影响;α和β为待定系数,一般认为两系统重要性相同,即α=β=0.5㊂最后,借鉴现有研究,根据C和D的数值大小,将耦合度和协调度划分为4个层次,见表2㊂表2耦合度与协调度层次划分标准C值耦合协调情况 D值耦合协调情况0ɤC<0.3低水平耦合0ɤD<0.3低度协调耦合0.3ɤC<0.5拮抗阶段0.3ɤD<0.5中度协调耦合0.5ɤC<0.8磨合阶段0.5ɤD<0.8高度协调耦合0.8ɤC<1高水平耦合阶段0.8ɤD<1极度协调耦合2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考虑到数据的获得性及一致性,选取20世纪90年代批准的54家国家高新区为研究样本,未包含最近几年不定期批准的国家高新区,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火炬统计年鉴“㊁‘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㊂2.1国家高新区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综合评价根据熵值法计算,可以得出各地区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系统聚类法的W a r d法进行分层聚类分析㊂从表3可知,按照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最高水平衡量,只有北京中关村符合㊂北京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能力㊁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以及全球竞争能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目前正朝着全球一流高科技园区迈进,对全国高新区转型升级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上海张江㊁深圳㊁广州㊁成都㊁武汉东湖以及西安国家高新区属于第二梯队,这类高新区位于沿海国家中心城市或中西部科技重镇,具有较高的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苏州㊁无锡㊁天津㊁杭州㊁南京㊁合肥㊁厦门㊁长春㊁珠海㊁大连㊁佛山㊁郑州㊁济南㊁惠州㊁长沙等15个城市国家高新区处于第三梯队,这类国家高新区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创新驱动㊁内生增长动力逐步形成,正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枢和地方经济发展新引擎;中山㊁淄博㊁沈阳㊁青岛㊁常州等32个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处于第四梯队,综合发展能力较弱,在区域创新能力培育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㊂表3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聚类分析结果分类国家高新区第一类北京中关村第二类上海张江㊁深圳㊁广州㊁成都㊁武汉东湖㊁西安第三类苏州㊁无锡㊁天津㊁杭州㊁南京㊁合肥㊁厦门㊁长春㊁珠海㊁大连㊁佛山㊁郑州㊁济南㊁惠州㊁长沙第四类中山㊁淄博㊁沈阳㊁青岛㊁常州㊁重庆㊁潍坊㊁鞍山㊁石家庄㊁宁波㊁襄阳㊁威海㊁洛阳㊁哈尔滨㊁南昌㊁大庆㊁太原㊁株洲㊁保定㊁吉林㊁包头㊁宝鸡㊁贵阳㊁昆明㊁南宁㊁福州㊁绵阳㊁兰州㊁桂林㊁乌鲁木齐㊁海口㊁杨凌图1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核密度函数由图1可知,高新区发展核密度函数中心在样本研究期逐渐向右移动,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右拖尾现象,说明全国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逐渐增多;核密度曲线的波峰高度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波峰宽度不断增加,说明各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但整体还是呈现 单峰 分布状态,没有出现极化现象㊂此外,国家高新区所在城市的经济效率均值除2012年外,整体呈现平缓波动趋势,东㊁中㊁西部城市经济效率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布特征(见图2)㊂㊃83㊃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年2.2 总体耦合协调演化特征利用耦合协调公式可以计算出样本期内各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而可以得到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总体演化特征㊂由图3可知,2008-2014年全国国家高新区发展与母城经济效率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耦合度由0.697提高到0.861,即耦合程度由2011年前的磨合阶段提升到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均值显著低于耦合度,在0.3~0.4区间内缓慢增长,2014年协调度均值最高为0.405,整体处于中度协调阶段㊂图2 2008-2014年城市经济效率走势图3 2008-2014年耦合度与协调度变化趋势2.3 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化为了研究样本期内高新区创新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耦合协调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别计算2008年和2014年各地区两者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绘制了2008㊁2014年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分布图(图4-图7)㊂2008年杨凌国家农业高新区发展与所在城市咸阳经济效率的耦合度最低,为0.233,说明2008年杨凌国家高新区与咸阳经济效率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乌鲁木齐㊁海口㊁大庆和兰州的国家高新区与城市经济效率的耦合度分别为0.325㊁0.359㊁0.448和0.498,2008年这些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发展和城市经济效率改善处于颉颃阶段;广州㊁大连㊁沈阳㊁苏州㊁无锡㊁天津㊁杭州㊁长春㊁厦门㊁合肥㊁武汉㊁南京㊁上海㊁成都㊁北京和西安的耦合度在2008年都大于0.8,说明这些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和城市经济效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其它地区2008年的耦合度都是介于0.5~0.8之间,国家高新区和城市经济效率处于磨合阶段㊂对比图4与图5可以发现,2014年国家高新区与城市经济效率的耦合度较2008年有很大提升,2008年的耦合度全部介于0.233~0.991之间,而2014年的耦合度最小值为0.535,且上海㊁成都㊁合肥和武汉4个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效率的耦合度达到了1㊂具体来看,2014年样本内仅有12个城市的高新区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处于磨合阶段,其它42个城市的耦合度都大于0.8,其中,鞍山和贵阳的耦合度增幅分别高达91.7%和87.5%,意味着两地的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与母城经济效率耦合由2008年的颉颃阶段提升到高水平耦合,进步明显㊂进一步统计发现,样本内仅有吉林㊁北京㊁宝鸡和西安4个城市2014年的耦合度较2008年出现了轻微下降,其它50个城市的耦合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提升,反映出近几年大部分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效率呈现出较强的耦合发展趋势㊂图4 2008年耦合度空间格局分布图5 2014年耦合度空间格局分布㊃93㊃ 第14期 邵汉华,周 磊:国家高新区与城市经济效率的时空耦合协调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各地区国家高新区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的耦合度在样本期内出现不同程度提升,78%的城市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耦合度只是反映出高新区与城市经济效率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存在 低发展陷阱 协调,也就是说存在耦合度虚高现象㊂如贵阳㊁襄阳以及鞍山等地区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和城市经济效率一直都很低,2014年耦合度却高达0.95以上㊂因此,要在耦合度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协调度,协调体现了高新区发展和城市经济效率都具有较高水平且有良性互动㊂图6 2008年协调度空间格局分布图7 2014年协调度空间格局分布观察图6㊁图7可以发现,京津冀㊁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协调度始终较高,说明这些地区的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效率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阶段;而东北及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度普遍较低,相反,图4㊁图5显示这些地区拥有不错的耦合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地区的耦合度存在虚高现象,在促进国家高新区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经济效率的提升,以防两者陷入 低发展陷阱 ㊂与耦合度演化分析结果类似,2014年各地区协调度较2008年有了显著提升,说明国家高新区发展与母城经济效率间联系日益密切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㊂结合具体数值分析,2008年仅有苏州㊁深圳㊁上海和北京4个城市的协调度大于0.5,其国家高新区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处于高度协调状态,而贵阳㊁咸阳㊁昆明㊁兰州㊁乌鲁木齐㊁南宁㊁桂林㊁福州㊁襄阳㊁海口㊁重庆㊁宝鸡㊁绵阳㊁南昌㊁吉林㊁保定㊁株洲㊁石家庄㊁鞍山和洛阳等20个城市的协调度低于0.3,这些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处于低度协调状态,包头㊁太原㊁合肥㊁哈尔滨㊁潍坊㊁惠州㊁西安㊁长沙㊁郑州㊁长春㊁沈阳㊁厦门㊁大庆㊁青岛㊁济南㊁淄博㊁威海㊁宁波㊁武汉㊁常州㊁大连㊁成都㊁珠海㊁天津㊁杭州㊁南京㊁中山㊁佛山㊁无锡㊁广州等30城市的协调度介于0.3~0.5之间,国家高新区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处于中度协调状态;2014年,高新区发展与母城经济效率高度协调的城市从原来的苏㊁沪㊁北㊁深变成了蓉㊁汉㊁津㊁北㊁沪㊁广和深,苏州的协调度下降4个百分点,从高度协调状态滑落到中度协调,反映出近几年苏州的高新区发展和城市经济效率间的相互促进效应减弱,武汉㊁成都和天津的协调度则大幅提升,达40%以上,实现了从中度协调到高度协调的跃迁,广州协调度提高了17.9%,也实现了从中度协调到高度协调的跃迁㊂遗憾的是,尽管其它城市2014年的协调度相对于2008年都有增长,但是增长幅度有限,始终没有跳出中度协调状态㊂根据协调度测度结果,对样本期内各地区协调等级以及协调演化情况进一步归纳㊂从表4可以发现,高度协调区域都落在高新区发展第一㊁二方阵城市(西安除外)中,也就是说除西安外,那些高新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实力一流的国家高新区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协同创新㊁产业合作和创新扩散等渠道辐射带动了母城经济发展,有力地驱动了母城经济的创新发展,从而使得这些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发展与母城经济效率改善呈现出相互促进㊁相互加强的良性发展趋势㊂需要说明的是,西安国家高新区作为国内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高新区之一,聚集了一批科研院所㊁重点实验室㊁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发中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卓越,但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低㊁科技与经济融合短板较为突出,使得高新区发展对城市经济效率的辐射带动效应有限,两者的协调性有待改进㊂从中度协调的41个城市来看,其中有15个城市是从低度协调跃迁到中度协调,苏州则是唯一一个从高度协调滑落到中度协调,另外25个城市一直处于中度协调状态,协调度增长有限,但是长沙㊁长春和合肥的协调度在样本期内提高了35%以上,逐步逼近高度协㊃04㊃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年调水平,意味着未来高度协调的城市数量有望进一步增加㊂低度协调的5个城市中,绵阳㊁昆明㊁保定和太原的协调度都在0.29以上,未来有望从低度协调跃迁到中度协调,而杨凌国家农业高新区与咸阳城市经济效率的协调度较低,两者还未实现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态势㊂2.4耦合协调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厘清高新区发展㊁城市经济效率及耦合协调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协调度为被解释变量,高新区发展水平和城市经济效率为解释变量,对其进行拟合回归㊂H a u s m a 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判定系数R2高达0.865,具体回归结果见表5㊂表4协调等级分类协调等级协调演化城市高度协调中ң高成都㊁天津㊁武汉㊁广州高ң高北京㊁上海㊁深圳中度协调低ң中南宁㊁乌鲁木齐㊁福州㊁兰州㊁南昌㊁海口㊁重庆㊁吉林㊁桂林㊁襄阳㊁贵阳㊁石家庄㊁宝鸡㊁鞍山㊁株洲中ң中威海㊁哈尔滨㊁洛阳㊁沈阳㊁包头㊁淄博㊁珠海㊁宁波㊁潍坊㊁常州㊁厦门㊁合肥㊁惠州㊁郑州㊁青岛㊁济南㊁中山㊁大连㊁长沙㊁西安㊁南京㊁长春㊁杭州㊁大庆㊁佛山㊁无锡高ң中苏州低度协调低ң低咸阳㊁绵阳㊁昆明㊁保定中ң低太原表5国家高新区发展㊁城市经济效率与协调度回归结果变量系数标准差t统计量P值国家高新区发展0.67850.025326.790.0000城市经济效率0.26020.014418.060.0000常数项0.23490.004651.030.0000由表5可知,高新区发展指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为正,说明国家高新区发展有利于两者协调度提升,城市经济效率系数在1%水平下也显著为正,表明城市经济效率改善有助于提升两者协调度,也就是说国家高新区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之间存在相互促进㊁相互加强的良性协调发展关系㊂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是一个考虑了经济规模㊁效益质量和创新发展的综合指标,为了进一步分析国家高新区发展与城市经济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了以协调度为被解释变量,国家高新区经济规模指数㊁效益质量指数和创新发展指数以及城市经济效率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对其进行拟合回归分析,见表6㊂结果显示,H a u s m a 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回归方程拟合度较高,判定系数R2高达0.912,国家高新区经济规模指数㊁效益质量指数和创新发展指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系数分别为0.3153㊁0.2224和0.1134,说明高新区经济规模对协调度的促进作用最大,高新区创新发展水平对协调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有待加强㊂表6高新区创新发展㊁城市经济效率与协调度回归结果变量系数标准差t统计量P值国家高新区规模0.31530.027111.640.0000国家高新区效益0.22240.012717.570.0000国家高新区创新0.11340.03713.060.0020城市经济效率0.26770.010824.810.0000常数项0.20790.003854.190.0000 3结论与政策建议3.1结论本研究以2008-2014年54个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国家高新区和腹地城市经济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度以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了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从时序上看,2008-2014年国家高新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其与母城经济耦合度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磨合阶段提高到高水平耦合阶段;但是协调度增长缓慢,整体处于中度协调阶段,反映出我国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融合互动发展仍有较大改善空间㊂(2)从空间上看,北京㊁上海㊁深圳㊁成都㊁天津㊁广州和武汉7个城市的协调度位于全国前列,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达到高度协调;绵阳㊁保定㊁咸阳㊁昆明以及太原5个城市的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的协调度较差,尚未实现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态势;哈尔滨㊁无锡等26个城市的协调度一直介于0.3~0.5之间,陷入中度协调发展区间,跃升趋势不明显㊂(3)从影响因素来看,国家高新区经济规模㊁效益质量㊁创新能力以及城市经济效率的提高均有利于促进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的协调发展㊂其中,国家高新区经济规模对协调度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而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协调度促进效应有待提升㊂3.2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结论,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家高新区与母城经济融合互动发展,助推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创新极,国家高新区要充分发挥创新要素资源集聚优势,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面向市场㊁以企业为主体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信息㊁检验检测㊁创新创业孵化㊁科技金融㊁技术转移以及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推动新产业㊁新业态㊁新产品的涌现,全面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将高新区打造成城市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地,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㊂㊃14㊃第14期邵汉华,周磊:国家高新区与城市经济效率的时空耦合协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