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山地水土要素时空耦合特征、效应及其调控”项目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606.95 KB
- 文档页数:1
黄土区域径流对水土保持措施响应的时空变化特征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黄土高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
其特有的黄土地貌和特殊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其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层峦叠嶂、土地沙化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黄土高原宝贵的土地资源日渐丧失,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不可恢复性损失,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局部的土地水文过程。
因此,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水土资源,确保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通过水土保持措施来减缓地下水位下降、降低侵蚀、改变径流特征等。
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通过采用小尺度和短期的情况来分析黄土高原中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量的影响,而由于其复杂性和多年的历史发展, 常常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异质性,研究总体描述和总结是缺乏的。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黄土高原区域内不同站点的径流量、降雨量和气温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水土保持措施对其水文循环过程的影响,并获得其时空变化特征,有利于完善黄土高原的水资源管理和均衡发展。
二、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本研究将收集自1980年到2020年的黄土高原地区降雨、气温和径流量数据。
这些数据将从当地政府和站点采集,并整合到一个数据库中。
2. 变量描述本研究将根据每个站点的降雨量、平均气温、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变化等来描述变量。
3. 模型构建本研究将采用时间序列模型来建模描述黄土高原区域内径流量的时空变化,包括集总模型、ARMA模型和协整模型等。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本研究将探讨黄土高原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获得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反映水土保持措施对水循环中调节作用的影响。
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际应用,并为黄土高原区域内的水资源管理和均衡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同时,本研究的成果也有可能被应用于其他紧缺水资源的研究领域,如南水北调工程和对城市化过程中的水资源管理。
doi:10.3969/j.issn.2095-1329.2023.02.008基于RUSLE模型的浙江省土壤侵蚀风险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张 驰,冯秀丽*(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宁波315211)摘 要:土壤侵蚀是浙江省重要生态问题之一,掌握浙江省土壤侵蚀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是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基础。
本研究在省域尺度上基于多源数据和RUSLE模型定量评估2000年、2010年以及2020年浙江省土壤侵蚀风险,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对六大自然区内土壤侵蚀风险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填补了当前浙江省内土壤侵蚀研究的空白。
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浙江省水土保持工作成果显著,土壤侵蚀风险等级以微度侵蚀为主且微度侵蚀面积比例逐年增加,同时微度侵蚀以及剧烈侵蚀风险地区较稳定,不易发生等级转变。
浙江省各自然区内土壤侵蚀等级变化情况不同,地形相对平坦地区普遍存在土壤侵蚀轻度恶化的情况,与当地密集的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西北中山丘陵区以及南部中山区内的土壤侵蚀好转明显。
坡度对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十分显著,解释力q值最高为0.2668;坡度与植被覆盖度的双因子协同作用具有较高的解释力,q值最高为0.3816,其次为坡度与土地利用,q值为0.2869。
因此,浙江省的土壤侵蚀治理应当考虑各自然区内的主导因子以及多因子协同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土壤侵蚀;时空演变;RUSLE;地理探测器;GIS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3)02-0046-07土壤侵蚀作为一种危害深远的生态环境问题广泛分布于全球。
土壤侵蚀的加剧将对地表水质量[1]、水体生态环境[2]、水利工程效益[3]、耕地质量[4]等产生不利影响,成为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其引发的洪涝灾害[5]以及地质灾害则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对土壤侵蚀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并掌握其时空演变规律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宏观决策以及实际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山地城市水系规划策略研究——以四川巴中经开区水系规划为例刘伍洋,杨培峰摘要:海绵城市理论对山地城市水系规划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山地城市水系具有与平原城市不同水系特征。
文章首先对山地城市水系特点与山地城市水系规划难点,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其次,提出海绵城市视角下山地水系规划的范式变革,从目标系统、土地利用、建设方法、理论体系等方面转变;最后,结合巴中经开区水系规划提出基于海绵城市系统理论的水系治理策略、空间策略、协同策略。
探索海绵城市理论在山地城市水系规划中应用,以期对相同或相似规划有所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山地城市水系,水生态系统,规划策略1引言水是万物之源,是生命生长的基础,人类对于水具有亲近之感,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水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许多城市采取粗狂式的发展与建设,水系被忽视或漠视,带来较多的生态与环境问题,比如:城市水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水系的退化等,同时城市粗狂与掠夺式的硬质化建设,也使得城市处于“失水”与“治水”的状态。
因此,需要迫切进行水系统的规划,使城市拥有较好的水生态环境,对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复杂的山地城市更是如此,赵珂等(2009)通过GIS的空间分析提取河流网络,对河网进行分级,确定水系宽度,并依据绿地功能,提出水系绿地的相关规划措施[1]。
陈灵凤(2016)从海绵城市理论出发,探索出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山地城市水系规划方法,以及山地城市水系在系统组织、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中的规划路径[2]。
但是,目前缺少从山地城市水系规划全过程以及相关策略去响应海绵面城市建设。
基于此,本文从分析山地城市水系特点与水系规划难点的基础上,以四川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水系规划为例,对其现状水系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海绵城市理论探讨了水系规划的整治策略、空间策略和协同策略,以期对相同或相似规划有所帮助。
2山地城市水系特点与山地城市水系规划诉求2.1山地城市水系特点2.1.1资源环境特点山地城市高低起伏的地形地貌,决定了山地城市具有与平原城市迥然不同的特征。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含水量与饱和导水率的时空变异的开题报告一、研究意义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该区域土壤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的时空变异对流域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小流域土壤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的时空变异规律的研究,对于该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选取黄土高原一个 typic haplustalf 小流域进行研究。
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土壤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进行定量分析,并探究其时空变异规律,并探讨其与气象、地貌、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关系,对小流域土壤水分运动特征进行研究。
三、主要研究方法1. 土壤样品采集: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不同地貌类别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并分析其物理化学特性和水分特征。
2. 室内实验:通过室内实验,测定土壤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
3. 土壤水分运动观测:利用现代土壤水分运动观测技术,记录研究区域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如入渗、蒸散发、渗漏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实现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交互、数据格式转换、数据统计和制图等功能。
通过空间插值法,确定土壤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的时空变异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如气象因素、地貌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等。
四、预期成果及应用价值预期成果:1. 建立小流域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形成研究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的时空模型。
2. 揭示小流域土壤含水量和饱和导水率的时空变异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互相作用的复杂性。
3. 建立小流域水文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探讨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化的生态效应。
应用价值:1. 为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为小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 为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提供有关土壤水分管理的科学依据。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时空格局与尺度变
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严重影响。
小流域是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管理单元,研究小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变异的特征和机制对提升治理效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小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变异的格局:采用遥感技术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进行分类,并对多时相遥感影像进行比对,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异的格局和变化趋势。
2. 水土流失变异尺度的分析:通过GIS技术和多尺度分析方法,研究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尺度效应,分析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和相互关系。
3. 水土流失驱动机制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结合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机制,揭示其内在关联和作用机理。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掌握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高对小流域管理和治理的理论和技术支撑能力,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
预期研究成果包括:
1. 研究区域水土流失时空变异的格局图和变化趋势,为地区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2. 揭示研究区域水土流失的尺度效应和时空关联规律,为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3. 探明水土流失的主要驱动因素和机制,为生态系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李媛媛,李志英,龙晔,等.云南省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变化及耦合协调特征[J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23):49-56.收稿日期:2020-09-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68065);云南省教育厅项目(2019J0023)作者简介:李媛媛(1996-),女,四川自贡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电话)152****3236(电子信箱)****************;通信作者,李志英(1975-),女,水族,贵州都匀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工作,(电子信箱)*******************。
国土空间是一个功能空间,考虑空间主体功能,从“三生空间”角度可将其划分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三生”功能源于“三生空间”。
从微观地理现象认识“三生空间”,每一个空间单元都可能由多种功能混合。
在宏观尺度上,“三生”功能更符合对国土空间的认知[1,2],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云南省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变化及耦合协调特征李媛媛,李志英,龙晔,汪琳,裴玉力,郑文皓(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昆明650091)摘要:为反映云南省国土空间“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发展现状及协调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变异系数,分析2007—2017年云南省“三生”功能协调特征。
结果表明,“三生”功能逐步加强,生产、生活功能表现为较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由于德宏州近年来外贸发展速度较快,其生产功能表现也较突出;生态功能强于生产、生活功能,空间上表现为西部较高,东部较低。
“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逐渐提高且州市间差距小幅减小,2007—2012年间耦合协调度年平均增长率高于2012—2017年。
“三生”功能整体处于轻度失调到初级协调阶段,协调度空间布局呈现出较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和“总体失衡、局部均衡”特点。
关键词: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变化;云南省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21)23-0049-08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21.23.01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changes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of geographical space in Yunnan provinceLI Yuan-yuan ,LI Zhi-ying ,LONG Ye ,WANG Lin ,PEI Yu-li ,ZHENG Wen-hao(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ordination level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function of geographical space in Yunnan province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entropy method.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function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function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2007to 2017.The results showedthat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function was gradually strengthened ,and the function of production and life showed a more obvi⁃ous "center-periphery"structure.Because Dehong ’s foreign trade had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its production function was also more prominent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was stronger than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function ,which was higher in the west and low⁃er in the east.The functional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function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gap between cities decreased slightly ,and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from 2007to 2012was higherthan that from 2012to 2017.The overall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function was in the stage of mild imbalance to primary coordi⁃nation ,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coordination degree showed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center-periphery"structure and "overall imbal⁃ance and local equilibrium".Key words :geographical space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funct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spatio-temporal change ;Yunnanprovince湖北农业科学2021年快,出现了“三生”功能互相抢占空间,矛盾冲突不断的问题[3]。
黄土丘陵区两个典型成熟森林群落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对降雨事件的响应翟博超;朱燕;申小娟;孙美美;杜盛【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24(31)4【摘要】[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降雨事件的响应机制,揭示该区域两个典型森林群落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差异性,为该地区森林植被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两个典型树种的成熟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试验地0—300 cm范围土壤含水量10年间(2009—2019)的监测,并结合同期降水量变化,分析这两种森林群落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对降雨的响应。
[结果](1)2019年生长季末两森林群落0—100 cm和0—3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均高于2009年平均值,在0—100 cm范围内两群落均达到显著差异,且2019年辽东栎林平均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刺槐林;在0—300 cm范围的平均值仅辽东栎林达到显著差异。
(2)两森林群落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均在0—200 cm土层内呈现较为明显波动;在2—300 cm土层辽东栎林土壤水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均高于刺槐林。
(3)两森林群落土壤水分的月际动态趋势基本一致,与降雨量月际动态大致同步,但辽东栎林土壤含水量始终高于刺槐林。
(4)在年际尺度上,两森林群落生长季末土壤含水量均与当年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随降雨量的增大,辽东栎林在抵消蒸散耗水的同时对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大于刺槐林。
两森林群落土壤储水量增量与次降雨量均呈现极显著的指数增长关系,次降雨量较小时(小于22 mm)刺槐林土壤水分的补充作用大于辽东栎林,而次降雨量较大时(大于22 mm)则辽东栎林更有利于土壤水分的补充。
[结论]两种森林群落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深层土壤。
与刺槐林相比,辽东栎林土壤水分对年际降雨的响应更为明显,而两森林群落土壤储水量对单次降雨事件响应的差异取决于次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