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脱钩理论的城市扩张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研究_以重庆市为例_白忠菊
- 格式:pdf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9
“脱钩”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了。
20世纪末,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逐步将脱钩理论的概念引入到农业政策发展研究中,并逐步扩展到环境经济等领域上面,“脱钩”(decoupling)的概念指的是在工业发展的进程中,物质能耗总量在工业化发展之初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共同增长,但是会在以后某个特定的阶段出现后反向变化,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物质能耗的下降。
按照单位GDP环境压力降低是否会引起环境压力总量的下降, “脱钩”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两类: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
前者是指在经济发展时,对资源利用以及在对环境压力以一种相对较低的比率增长,也就是说,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压力增加的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或者环境压力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所谓的“相对脱钩”而绝对脱钩是要是发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利用和环境压力的增长率在减小,尽管资源利用的总量变得越来越大。
相对脱钩最先发生,在人为的控制之下将最终转变为绝对脱钩。
从相对脱钩向绝对脱钩转化的点,就是资源/环境的拐点,即倒“U”型曲线的顶点"脱钩指标主要反映驱动力(如GDP的增长)与压力(环境污染)在同一时期的增长弹性变化情况,二者可以看作是对不同脱钩程度的不同描述,在研究中这两种脱钩类型也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1所示)。
另外,随着学者们研究的深入细化,脱钩理论体系的逐步形成,脱钩理论就是通过简单的数量关系阐述了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环境消耗的内在之间联系,并可以根据面板数据的横向进行比较,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量的趋势来进行预测,因此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图1相对脱钩与绝对脱钩关系图“脱钩”状态是可以最终实现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压力会在达到一个峰值之后逐渐降低,从而与经济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实质就是环境库兹涅兹曲线。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环境的压力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会再次上升,即出现了“复钩”状态,因此,需要最终实现绝对脱钩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
我国经济增长与区域碳排放的关系测度——基于Tapio脱钩
理论和EKC假说的实证分析
朱磊;张建清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7(000)010
【摘要】Tapio脱钩理论和EKC假说描述了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理论与经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分别测算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四个地区2000年至2014年期间各阶段的脱钩弹性系数,找出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研判结果表明目前我国还处于相对脱钩阶段,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扩张向集约化发展过渡;现阶段并非所有地区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都满足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只有东部和东北地区满足EKC假说,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自身产业结构、地理区位等各种原因并不支持库兹涅茨曲线.因此,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要结合地区实际,不能一概而论.要在“十三五”期间完成减排任务,必须从能源领域、产业领域以及城乡统筹等几个方面努力实现低碳转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
【总页数】5页(P12-16)
【作者】朱磊;张建清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
【相关文献】
1.陕西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EKC"与“脱钩”理论
2.湖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EKC和Tapio脱钩模型
3.江苏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研究——基于Tapio脱钩模型
4.陕西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脱钩关系研究--基于Tapio脱钩模型
5.淮南市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相关性分析——基于EKC和Tapio脱钩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关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发布时间:2023-03-02T07:27:53.239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20期作者:张佳雯朱建蓝[导读] 基于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及生态环境演变特点,选取频度较高且能客观展现地域特色的变量,构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张佳雯朱建蓝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摘要:基于陕西省城镇化发展及生态环境演变特点,选取频度较高且能客观展现地域特色的变量,构建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对2009~2018年陕西省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压力进行测度,进而利用脱钩弹性系数法分析两者的脱钩关系及时空差异。
结果表明:2009~2018年陕西省各城市城镇化水平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生态环境压力也呈现波动增加的态势。
研究结果对于促进陕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以及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脱钩;时空差异;陕西省城镇化是城市非农人口增多、建成区面积扩大、经济结构转变以及城市地表景观改变的一个复杂过程,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域经济的发展水平[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
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3]。
国内外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
国外学者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等方法,揭示人类活动、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威胁与冲击;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两者之间的耦合性、协调性方面,提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判别[4];也有部分学者从耗散结构理论、熵变视角和利益视角出发,对不同尺度区域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
“脱钩”源于物理学领域,强调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小或不再存在。
2020年5月中州学刊May,2020第5期(总第281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5ʌ经济理论与实践ɔ关于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的多维思考宫银峰摘㊀要:枢纽经济是以交通枢纽作为经济要素资源的主要集疏平台,枢纽与产业相互作用㊁互动反馈而形成的特色经济,枢纽与经济具有内在的联动关系㊁匹配关系㊁迭代关系㊂枢纽型城市因枢纽类型㊁能级的不同能够形成特色各异的产业,但都具有枢纽经济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主要是经济开放性㊁资源集聚性㊁产业辐射性㊁枢纽驱动性㊁产业融合性等㊂当前我国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正在加速完善,大产业格局快速形成,但也存在枢纽经济发展规划滞后㊁枢纽与产业协同性不足等问题㊂为此,必须加强对枢纽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进一步完善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及其经济体系㊂关键词:枢纽经济;特征;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5-0039-07㊀㊀随着我国 一带一路 建设的深入推进,全国特别是内陆地区国际性枢纽型城市发展迅速,与交通㊁能源㊁信息等枢纽能级快速上升相伴随的是枢纽产业的形成和发展㊂国际铁路枢纽能够自发地吸引陆港产业要素集聚,特别是大中型装备制造㊁大宗物资的生产以及金融㊁物流业的发展;国际航空枢纽能够催生临空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并促进开放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形成;能源㊁信息等管道枢纽则能够在要素比较优势的作用下推动相对应要素关联型产业的发展㊂本文将重点探讨枢纽经济的主要特征和规律,分析我国枢纽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我国枢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㊂一㊁枢纽经济的内涵㊁特征及发展规律1.枢纽经济的内涵国内外枢纽经济发展热度越来越高,但学术界对枢纽经济理论的研究才刚刚开始,目前还很少有文献对枢纽经济的概念作出准确的界定㊂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㊁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汪鸣认为,枢纽经济是借助经济要素资源聚集平台对商流㊁物流㊁资金流㊁信息流㊁客流等进行集聚㊁扩散㊁疏导而形成的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具有高度的供应链㊁产业链㊁产业集群化组织特征㊂①还有学者认为,枢纽经济是一种以交通枢纽㊁信息服务平台等为载体,以聚流和辐射为特征,以科技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为手段,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经济发展新模式㊂②上述定义中,前者着重强调了枢纽对商流㊁物流㊁资金流的集聚和疏导而形成产业的内在关系,不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是由枢纽而引致枢纽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后者着重从动态上去规定枢纽经济的基本属性,强调了枢纽对经济的创新驱动关系,通过枢纽创新,优化经济要素的时空配置,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体系升级㊂关于枢纽经济的概念,还存在极大的商榷空间㊂因为枢纽和经济均为具有明确意义的一般概念,所以从广义角度看,枢纽经济应重点厘清枢纽与经济的关系,包括枢纽的形成和经济的联动,枢纽的类型㊁规模㊁能级和产业类型㊁产业结构的关系,等等㊂收稿日期:2020-02-02作者简介:宫银峰,男,郑州市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郑州㊀450015)㊂93㊀㊀综合以上分析,枢纽经济是以交通枢纽作为经济要素资源的主要集疏平台,通过枢纽与产业相互作用㊁互动反馈而形成的特色经济㊂枢纽与经济具有内在的联动关系㊁匹配关系和迭代关系㊂联动关系,即交通枢纽能够带动枢纽经济发展,而枢纽经济的发展壮大也能反过来促进交通枢纽规模能级的进一步提升㊂匹配关系,即交通枢纽因区位和主要交通方式㊁规模㊁能级等方面不同而存在不同的类型,而不同类型的交通枢纽客观上要求特定的产业体系与之相匹配㊂迭代关系,即枢纽与经济的关系具有重复反馈性,每一次迭代产生的结果都会推动交通枢纽和枢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㊂2.枢纽经济的主要特征虽然枢纽型城市因枢纽类型㊁能级的不同而形成特色各异的产业,但都具有枢纽经济共同的属性和特征:第一,经济开放性㊂枢纽型城市的经济开放性是由多方面条件和因素决定的㊂内外通达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经济开放性的先决条件,内外互通的市场联系是实现经济开放性的动力因素㊂枢纽型城市与外部城市因交通来往便利而逐渐形成城市内外㊁国内外大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按照市场联系的自我强化效应,区域间大市场的这种联系一经形成,不仅能够稳定固化而且有日益加深的趋势,从而为枢纽型城市的开放发展提供内生动力㊂枢纽型城市雄厚的交通基础也为要素资源的内外互通互补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区域内外产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深化合作,从而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㊂第二,资源集聚性㊂经济极化效应是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那些条件好㊁发展快的城市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地为自身积累有利因素,使要素资源进一步集中,加速经济与社会发展㊂枢纽城市往往因为枢纽规模㊁能级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程度的经济极化现象,枢纽规模大㊁能级高的城市对要素资源集聚能力更强,枢纽偏好型高端产业及其对应的资源要素极化现象更为突出;反之则会梯度减弱㊂也就是说,在市场条件下,枢纽规模和能级通常与枢纽型城市的资源集聚能力成正比㊂第三,产业辐射性㊂枢纽型产业辐射的空间形式主要是依托现代立体交通网络而形成的轴辐式辐射㊂在企业配送网络中,轴辐式物流网络要求设置少数几个大型物流集散中心,然后将供应商 生产车间 客户之间的原材料㊁产品流动由集散中心统一配送㊂传统的轴辐式辐射网络往往存在干线运输规模效益难以实现㊁绕道运输成本居高等问题,但随着现代综合性枢纽体系的发展和枢纽规模㊁能级的提升,产业辐射综合效益正在日益放大并对枢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㊂第四,枢纽驱动性㊂枢纽经济因交通枢纽形成而形成,也因枢纽规模㊁能级上升而升级;反过来看,交通枢纽也是因要素流动和产业发展而建设,因要素增长和产业壮大而壮大,交通枢纽与枢纽型产业相互驱动㊁重复性正向反馈共同推动着枢纽型城市发展㊂以内陆城市为例,一般而言,枢纽经济发展之枢纽建设最早为内陆区域性枢纽;随着枢纽经济体系的不断壮大和辐射能力的增强,内陆枢纽逐步向国际陆港转变;然后,国际航空枢纽叠加,国际陆港形成现代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由此而形成临空产业㊁临港产业等现代综合产业体系㊂第五,产业融合性㊂枢纽经济中一㊁二㊁三产业之间以及同一产业内的行业之间存在着目标指向综合枢纽的产业融合,而且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枢纽产业融合还催生出更多新型业态,工业制造㊁农业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开辟B2B㊁B2C㊁O2O等各类电商平台,把商品设计㊁生产㊁信息㊁物流㊁多点存储㊁展示㊁消费者体验㊁购物等融为一体,形成了现代新兴产业体系,把产业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㊂3.枢纽经济规律第一,通道规律㊂由于枢纽城市交通便利,既便于企业生产获得各种生产性物资以及与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联系,也便于产品销售通向各大区域性消费中心,加之商贸流通业发达,因此,枢纽城市往往是吸引力极强的产业集聚中心和相关经济要素集聚中心,这是交通通道作用对枢纽城市发展带来的有利一面㊂另一方面,同样也是由于枢纽城市交通便利,异地产业获取枢纽城市的经济资源也十分便利㊂如果企业仅仅是为了获取枢纽城市的经济资源㊁要素或市场等目的,那么在异地生产和在此地生产便不能简单看出哪里更有优势㊂我们经常看到,交通相对不便的地区更有利于生产性企业独占市场资源,交通十分便利的城市或地区由于共同市场竞争激烈而产生对生产性企业吸引力不足的现象㊂所以,基于通道作用的枢纽经济,既有利于枢纽型城市经济04中州学刊2020年第5期向内集聚和向外辐射,同时也容易带来产业㊁市场及要素流失,最终在两种相反力量作用下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㊂第二,迭代周期规律㊂枢纽建设与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紧密关联,即枢纽建设规模或能级每上升一个层次,产业发展规模或产业结构也能随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反过来,枢纽型经济每取得一次跨越式发展,枢纽建设也能在经济发展推动下产生一次质的飞跃㊂因此,枢纽型城市经济发展往往表现出因枢纽与产业迭代发展而形成的产业周期性规律㊂以郑州这个典型的枢纽型城市为例,改革开放之后郑州经济增长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第一个周期主要是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㊂如图1所示,随着1985年前后铁路管辖权的改革扩大和郑州北站的改造升级,郑州铁路枢纽率先启动功能升级并进入第二个交通发展周期,铁路货运能力及周转量明显提升,带动郑州经济发展在1990 1995年启动第二个增长周期㊂2000年前后,郑州火车站经改扩建成为我国第二大铁路客运站,铁路东站经改扩建成为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中转站,带动郑州经济在2005年前后进入第三个增长周期㊂2010年之后,随着新郑机场空中货运航线和郑欧班列的开通,郑州枢纽城市进入第四个发展周期并全面迈向国际化㊁立体化现代综合性交通枢纽新时代,郑州经济也进入了高质量增长新阶段㊂由此可见,郑州交通枢纽建设和经济增长都呈现大约10年左右的跨越式发展周期,两者迭代互动㊁交替上升㊂图1㊀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交通运输业货物周转量关系图㊀㊀㊀㊀数据来源:1979 2019年‘郑州统计年鉴“㊂㊀㊀第三,经济外向度渐进性增强规律㊂一方面,在制度政策等软环境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外向度从客观层面主要取决于交通枢纽的规模㊁能级和辐射范围㊂另一方面,枢纽型城市与外部市场共生共荣的相互依存关系,决定了枢纽经济必然要求对外合作层次越来越深㊁范围越来越广㊂在枢纽经济自身驱动下,枢纽建设规模㊁能级一般要做到合理超前,经济外向度也必将伴随交通枢纽的辐射空间延伸而逐渐增强㊂二、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现状1.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加速完善近年来,我国现代综合性交通枢纽布局加速完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全国乃至国际性大型交通枢纽㊁物流枢纽和枢纽型城市㊂据统计, 十二五 时期,全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3.4万亿元,是 十一五 时期的1.6倍,高速铁路营业里程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㊁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㊂③ 十三五 以来,我国持续优化综合交通枢纽特别是国际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布局,与区域空间开发和东㊁中㊁西区域增长极发展相协同的一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推进㊂国际航空综合枢纽建设方面,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北京㊁上海㊁广州㊁深圳等航空货邮百万吨级以上的国际性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的同时,成都㊁杭州㊁郑州㊁西安等一批内陆新兴的国际航空综合枢纽快速崛起㊂截至2019年年底,成都双流机场㊁杭州萧山机场㊁郑州新郑机场㊁西安咸阳机场当年分别完成货邮吞吐量69.03万吨㊁67.19万吨㊁52.20万吨和38.19万吨,分14关于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的多维思考别比 十三五 初期增长42.7%㊁9.9%㊁14.3%和63.3%㊂④全国各个不同区域国际机场的大规模建设,既带动了与之紧密联系的高铁㊁地铁㊁公路等交通建设,促进了国际航空㊁城际高铁㊁地铁㊁公路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也促进了空铁联运㊁海铁联运㊁公铁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和联运技术加速成熟, 一票制 一单制 等高效能㊁高质量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快速完善㊂国际性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方面,以国际陆港及大型国际物流园区建设为主体,区域间国际性铁路枢纽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内铁路枢纽体系进一步完善,不同层级的物流园区㊁物流基地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㊂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有59个城市开通中欧班列,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到1.3万列,运行线路达65条,通达欧洲15个国家49个城市;2019年,重庆㊁成都㊁郑州㊁西安等国际铁路港开行中欧班列的数量分别达到1500列㊁1633列㊁1000列㊁2133列,在全国位居前列㊂⑤中欧班列在我国许多大型铁路枢纽特别是内陆地区中心城市由点到面逐渐扩展开来,标志着我国国际性铁路综合枢纽建设向着全面通向世界迈出了历史性一步㊂中西部内陆地区联通世界的国际大通道就此全面打通,全国区域间开放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进一步合理化,有力地促进了内陆地区陆港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为我国推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㊂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建设空间的逐步扩大,区域内铁路枢纽体系建设也在快速跟进或适度超前推进,通过不断完善区域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和各级各类物流中心布局,推进新一代互联网㊁物联网建设和智慧交通建设等,全面打通物流通道 最后一公里 ,区域内融多种交通方式㊁物流方式为一体的客流㊁物流高效集疏运体系加速形成,地面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有效地缓解了区域交通拥堵特别是中心城市交通拥堵问题㊂目前,我国以现代国际航空综合枢纽和铁路综合枢纽为主体的空间布局较为合理㊁辐射范围较广㊁集疏能力较强㊁技术设施先进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已经初步完善,全方位开放的高效物流运行网络基本形成㊂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组织效率显著提升,多式联运㊁联程联运㊁智能分拨㊁电子口岸等先进物流组织㊁运营方式广泛应用,各种运输方式互通互联㊁高效连接,联运㊁换装㊁转运效率显著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㊂综合交通枢纽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智能化管理㊁网络化经营,以及各种专业化㊁市场化㊁人性化服务和个人自助服务等技术进步日益加快,与供应链㊁产业链㊁价值链深度融合,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枢纽经济发展㊂2.大产业格局快速形成现代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基本功能是实现快捷高效的集疏运体系,这就决定了枢纽经济的核心产业主要是临空㊁临港型的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和商务商贸业等㊂以临空产业为例,哪些产业㊁行业和企业的商品适合采用航空运输?首先要考虑经济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计算经济距离(S)既要考虑运输时间(t),更要考虑单位重量商品的运价与价值的比率(pᶄ),即:S=1eF(t,pᶄ),pᶄ=pv(p是单位重量商品的运价,v是单位重量商品的价值,e是管理效率)㊂当单位重量商品的价值足够高时,运价与价值的比率就会趋于足够小,当pᶄң0时,S=1eF(t)㊂由此可见,当单位重量商品的价值足够高时,制造这类商品的产业最易于转化为临空产业㊂围绕枢纽机场和高科技制造业的发展,航空驱动型其他产业也会应运而生,例如现代物流业㊁商务商贸业㊁金融业㊁航空修造业㊁总部经济㊁技术研发业㊁会展业㊁旅游及休闲服务业等㊂正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我国枢纽型产业(包括临空产业㊁临港产业㊁陆港产业等)随着各类交通枢纽建设正在汇聚成为大产业格局㊂目前上海㊁广州㊁武汉㊁郑州等城市,都开始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制定或实施长远发展规划,枢纽型产业大发展态势正在加速形成㊂上海市紧紧依托虹桥国际机场和浦东国际机场两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发挥 双枢纽 对国际航空大都市和临空产业的强大支撑作用,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及金融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发展产业链前端㊁技术尖端的高附加值产业等,从而使枢纽建设与枢纽型产业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互促关系㊂作为国内少数对枢纽产业发展作出科学规划的城市,上海市率先制定了‘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18 2030年)“,并在长宁区建立了枢纽指向明确的临空产业园㊂目前,航空服务业已经成为上海市长宁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㊂截至2018年年底,仅示范区内就已集聚了民航华东管理局㊁民航24中州学刊2020年第5期华东空管局㊁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㊁中国航油集团华东分公司㊁航空仲裁法庭等重点功能性机构,并形成了飞机设计㊁航空运输㊁航空维修㊁航空物流㊁通用航空等航空服务产业链,航空服务业企业达218户,航空服务业产业集群效应明显㊂示范区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快完善保税㊁仓储㊁物流等与会展贸易相关联的核心功能,加强直销㊁展示等进出口贸易平台建设㊂示范区还实施了 人工智能+航空 发展战略,围绕航空服务产业链培育具有临空特色的无人机㊁智慧物流㊁机器视觉等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㊂⑥广州市作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的中心城市之一,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枢纽产业发展对其发展成为开放型大都市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㊂广州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国际化航空㊁海运㊁铁路㊁公路等交通枢纽全方位均衡发展,这有力带动了临空产业㊁临港产业㊁陆港产业和临站产业等齐头并进㊁联动发展㊂近年来,广州市紧紧围绕国家关于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总目标,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和 一带一路 重要枢纽城市,进一步发挥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大力推动临空㊁临港等产业发展㊂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功能划分和既有优势,广州把建设现代国际商贸中心作为重要城市定位,以商贸国际化促进枢纽国际化㊁带动产业国际化,推动枢纽型相关产业全面做大做强㊂着力推动传统商贸转型,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㊁国际国内市场联动,巩固提升传统商贸产业;着力发展内外贸新业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㊁跨境电商㊁保税物流和融资租赁等着力打造国际化商圈,进一步提升广州商贸影响力㊁辐射力;着力打造国际会展中心,进一步提升 广州㊃广货 的国际市场地位㊂⑦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我国定位于发展临空产业的典型区域之一,随着枢纽机场进一步扩建和临空产业快速发展,实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年居于全市之首㊂实验区工业结构主要为高新技术产业,多年来受智能终端产品大幅增长的带动,新郑机场货邮吞吐量增速长期在全国枢纽机场中位列第一,2017年货邮吞吐量首次突破50万吨,成功跻身全球机场50强㊂临空产业发展和枢纽机场带来的现代物流对区域内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效应㊂郑州还是我国最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随着郑州始发的中欧班列开通和出口线路的大量增加,郑州铁路交通枢纽加速走向综合性㊁国际化,有力促进了汽车及装备制造㊁现代食品制造及现代物流业等陆港产业发展㊂截至2018年年底,郑州市以汽车及装备制造㊁电子信息㊁新材料㊁生物及医药等枢纽型产业为主的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2.2%,比 十二五 初期上升10.3个百分点㊂⑧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充分显现了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对枢纽型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强大吸引和推动作用㊂三、我国枢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枢纽经济总体规划滞后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建设国际化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并不谋而合地加快发展枢纽经济,但总的来看,由于缺乏有关专业性认识,枢纽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滞后㊁发展无序问题比较突出㊂何谓枢纽经济?枢纽经济的特点和规律有哪些?这些基本问题越来越需要从理论上澄清㊂城市与枢纽㊁枢纽与枢纽㊁枢纽与产业㊁枢纽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发展的协同性等问题亟须通过总体规划系统性㊁前瞻性解决㊂2.临空产业、陆港产业专项规划不足国际航空枢纽㊁陆港枢纽等均属于枢纽经济的基础平台,而枢纽型产业是枢纽经济的核心㊂对不同城市而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临空产业㊁临港产业,归根结底是要充分利用差异化优势,实现经济发展路径最优㊁效益最大化,为此必须在规划精细度㊁项目合理度等方面狠下功夫㊂从国内外枢纽型城市发展经验来看,一部分先进城市已经建立了临空或临港产业集聚区,并对相关产业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目前国内多数枢纽型城市还没有临空产业㊁陆港产业等专项规划㊂3.区域性枢纽能级匹配不均衡由于我国民航㊁铁路等交通实行统一管理体制,区域性交通枢纽能级适配问题尤为重要㊂以郑州为例,随着中原经济区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铁路局的现有管辖范围已经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和其应发挥的综合枢纽作用极不相称㊂由于郑州铁路局管界受限,中间站区到发能力弱,经常出现郑州客货列车滞留㊁占压郑州枢纽正线问题,降低了国家中心枢纽通行效率㊂郑州34关于我国枢纽经济发展的多维思考。
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关系的分析判断-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问题的提出1999 年国家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自此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1991 年至2011 西部地区的实际GDP(1990 年为基期) 年均增长速度为11. 6%,2007 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4. 1% 以上,增速最快并超过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2011 年以14. 0%的速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738. 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高于东部地区 3. 4%,高于中部地区1. 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 西部地区GDP 与全国经济总量对比,1998 年西部地区GDP 占全国GDP 的14. 6% ,2011 年占全国GDP 的比重达到了19. 2% ,为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发展,1998 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不到40%,2011 年工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2%,伴随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2011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 8: 51. 7: 35. 5,可见第二产业是西部经济增长的强驱动因素。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
1991 -2011 年西部地区GDP 与工业污染三废的排放量表现出整体增长的趋势如图 1 所示,由于数据单位不统一,以对数值来缩小差距。
可以看到,工业烟尘的增长几乎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工业废水的变动与GDP 增长的关系不是很紧密,二氧化硫、烟尘、粉尘伴随GDP 增长整体出现下降,1991 至1995 年、1996 至2006 年有局部上升的表现。
2011 年,西部地区工业SO2、工业烟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增长率分别为7. 79% 、6. 25% 和78. 66% ,而工业废水出现了负增长16. 46%。
现代商业MODERN B USINESS86区域经济District economy 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十二五规划》确定“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顺应了国内外形式的新变化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要求经济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聚集地,承载着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相应的也承载着巨大的环境压力,仅城市排放的温室气体占人类总排放量的75%—80%。
特别近二三十年来,各国城市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加之城市本身的集聚效应使大量人口涌入,尤其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数目与日俱增,城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功能也越来越复杂。
“城市高强度的经济活动还会排出大量的SO2,COX、NOX以及各种气溶胶颗粒物,造成大气质量下降甚至大气污染。
同时,将改变大气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为云雾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凝结核,进而改变局地气候”。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近年来,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研究已经广泛展开。
张喆、王金南、杨金田、蒋洪强等通过对全国46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1990-2003年空气质量与人均GDP的调查,基于城市空气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曲线关系,研究发现我国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建立在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的 。
逯承鹏、陈兴鹏、张子龙基于物质流(MFA)和生态足迹(EF)分析方法,分别从生产和消费(以物质直接投入(DMI)、物质总消耗(TMC)表征经济生产对环境的压力,以国内物质消费(DMC)、人均需求生态足迹(EF)表征消费对环境的压力)两个角度,分析了兰州市经济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增长与消费对环境的压力之间的关系,并应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分别对三者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解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于波运用综合评价法对乌鲁木齐市1999~2006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同时使用生态环境压力指数法定量评价了乌鲁木齐城市生态环境压力,并对城市化水平的各相关因子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建筑设计·理论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4期基于POI数据的休闲旅游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谭小芳1,朱喜钢1,刘风豹2(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4)摘要:城市休闲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强大的产业包容性带动了旅游目的地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快速发展。
本文基于POI数据,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分析法、莫兰指数等方法,对重庆市中心城区的休闲旅游业态格局和热点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重庆的城市休闲旅游业态明显集聚在内环的河谷低平地区,各类型服务业态分布差异显著;休闲旅游业态整体呈现出多点分级的多中心空间结构,分类别服务业态的空间结构特征不尽相同;休闲旅游业态热点区域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且分类别服务业态的空间热点区域在圈层内的空间分布特点、规模和集聚程度分化明显。
关键词:POI数据;休闲旅游业;空间格局;热点特征;重庆中心城区[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7.26Analysis on Spatial Pattern and Hot Spots of Leisure Tourism in ChongqingCentral City Based on POI DataTan Xiaofang1, Zhu Xigang1, Liu Fengbao2(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China; 2. School of Art,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0044,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urban leisure tourism promot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ities and their surrounding areas with its strong industrial inclusiveness. Based on POI data, this paper uses nearest neighbor index, kernel density analysis, Moran’s index and other methods to study the pattern and hot spots of leisure tourism in downtown Chongq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leisure tourism industry in Chongqing is obviously concentrated in the valley area within the inner ring,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is obviously different.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leisure tourism industry is multi-point and multi-center,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fied service industry are differen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hot spots in leisure tourism industry shows obvious ring-layer structure,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cale and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hot spots in the ring-layer are obviously differentiated.Key words: POI data; leisure tourism; spatial pattern; hot spots; downtown Chongqing1引言城市休闲旅游业是以休闲为主要特征,以城市内的各项服务设施、各类旅游资源为承载的一种新型旅游业态。
收稿时间:2013-03-05;修回时间:2013-06-16基金项目:2010年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项目“重庆市土地供应‘十二五’规划编制研究”(20101122);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科技处项目(201017101)作者简介:白忠菊(1978—),女,黑龙江鸡西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与区域规划。
E-mail :179384869@ 。
※通讯作者:杨庆媛(1966—),女,云南腾冲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政策及区域规划。
E-mail :yizyang@ 。
基于脱钩理论的城市扩张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白忠菊1,藏波2,杨庆媛※2(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重庆400716;2.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重庆400715)摘要:利用2000—2010年重庆市40个区县的建成区面积增加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 和三、二产业比值的历史数据,对城市扩张速度的时空演变规律与特征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脱钩研究,判断二者关系在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期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①2000—2010年,重庆市城市扩张的增速较快的区域表现为由“一圈”向“两翼”扩散的态势,且扩张速度较快的区县在空间上表现为“集中连片”的形态,城市发展的涓滴效应和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②2000—2010年,重庆市人口城镇化率提升的由“一圈”带动逐渐转变为“两翼地区”带动,城市生产力表现为随主城区距离增加而不断减少,“环主城区”成为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和“两翼地区”人口流动的功能性区域。
③根据扩张性复钩或强复钩与城市扩张速度高度关联的研究论断,以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产业的空间布控可以实现人口的有序疏导。
④根据扩张性复钩与城市扩张速度的耦合性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增强的研究论断,城市扩张速度越快,其对区域生产力水平的依赖程度越高,适度调低GDP 增速,可以控制城市无序扩张、提升城镇化质量。
关键词:城市扩张速度;时空演变;脱钩分析;重庆市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3)08-0052-09On the Degrees of Decoupling and Re-coupling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Urban Expansion Spee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2000to 2010:A CaseStudy of Chongqing CityBAI Zhong -ju 1,ZANG Bo 2,YANG Qing -yuan 2(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aimed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peed of the built-up area of the 40districts in Chongqing and the spee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was measured by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per capita GDP,and ratio of tertiary industry and secondary industry.Studies have shown that:1)Urban rapid growth expansion area of Chongqing performance by the “circle ”to the “wings ”,2000-2010.The faster expansion county performance “concentration ”in space gradually.2)The circum of main city has become the area which undertakes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the main city and the population movements from the “two wings ”.3)The speed of urban sprawl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he expansionary re-coupling or strong re-coupling,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especially the industrial space distribution can orderly lead population mobility.4)The degree of coupling of expansionary re-coupling and speed of urban expansion changed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faster speed of urban sprawl,the higher its dependence on the level of regional productivity,which proved to some extent that through the reduction in GDP growth,the speed of urban sprawl can be controled.Key words:the speed of urban expansion;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decoupling and re-coupling analysis;Chongqing第33卷第8期经济地理Vol.33,No.82013年8月ECONOMIC GEOGRAPHY Aug.,2013城市用地空间拓展已成为我国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之一[1],其拓展的速度和方位不仅关乎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而且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地区发展战略的调整有重要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国建成区面积24026.63km2,2010年增加至178691.70km2,10年间扩大了近7.5倍,人口密度由588人/km2增至2209人/km2,增长了近4倍。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升,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二、三产业比重由2001年的37.66%、8622元/人和85.60%提升到2010年的49.95%、29 992元/人和89.90%,增幅分别为32.63%、247.85%和5.02%。
由此可见,我国土地扩张的速度远大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尚存低密度和分散化的倾向,为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合理确定城市的开发边界,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
经济发展是城市扩展的动力来源[2],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步入4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门槛”和改革开放30年来外向型经济下的追赶式、压缩式发展空间的收缩,“十二五”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3],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将使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呈现新的互动关系。
鉴于此,本文从城市扩张速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入手,分析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异质性,从而为控制城市合理的拓展速度和规模,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1理论和方法1.1理论分析1.1.1城市扩张速度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
建成区面积是反映城市扩张速度最重要的指标,其演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4]。
城市扩张速度不仅要体现整体性,还应体现区际差异,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会造成扩张强度的不同,且二者通常呈现正相关[5]。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国内学者在分析其与城市扩张关系的过程中,普遍选取了较为典型且容易量化的指标[6-8],如人口数量或常住人口数量、地区GDP或人均GDP、城镇化率、产业结构等。
对于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可以从城市扩张的角度切入,通过历史演变反推经济发展水平,即由城市扩张来表征地区经济发展的外拓性[9]。
也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通过宏观或中观层面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而比较城市扩张速度的空间差异,据此来为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佐证,并得到“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扩张最重要、最根本的驱动因素”类似的结论[6,10-12]。
城市扩张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前者通过改变用地结构来作用城市经济发展,后者通过对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的调整来影响城市扩张速度(图1)。
目前,国内将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进行时空耦合研究的成果数量还相对较少[7,13],为此,笔者引入源于物理领域的“脱钩”(Decou⁃pling)分析,来对二者关系进行时空耦合。
近年来,脱钩研究逐渐被引入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领域之内,其本质是研究“具有响应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存在和消亡”[14],据此,多数国内学者将其应用在经济发展与资源损耗关系的研究[15],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损耗[16-17]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18-20]等方面的应用居多。
随着“脱钩”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充,有不少国内学者将其应用于对环境形成压力的指标,如GDP增速、人口增速和工业产值增加值等变量与城市扩张的关系[21],将“脱钩”概念细化为扩张性复钩、强复钩、弱复钩、弱脱钩、强脱钩、衰退性脱钩等[22],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
综上所述,本文将以建成区面积的增速表示城市扩张速度,以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和三产业与二产业的产值比(简称“三、二产业比值”)来表征经济发展水平,并运用脱钩分析研究二者的相互关系。
图1城市扩张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Fig.1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urban expansion andeconomic development1.1.2理论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