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_新三化_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_以中国十大城市为例_张旺
- 格式:pdf
- 大小:908.77 KB
- 文档页数:8
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分析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内涵 (2)三、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 (3)四、时空演变分析框架与方法 (5)五、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六、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演变分析 (6)1. 数字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7)2. 数字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 (9)3. 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10)4. 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机制分析 (11)七、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演变分析 (13)1. 低碳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14)2. 低碳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 (15)3. 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协同性分析 (17)4. 低碳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机制分析 (18)八、数字经济与低碳发展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协同作用分析 (19)1. 协同作用的理论基础 (21)2. 协同作用的时空演变特征 (22)3. 协同作用的影响机制分析 (23)4. 促进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24)九、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模拟预测 (26)十、结论与建议 (27)1. 研究结论总结 (28)2. 政策建议与未来发展展望 (29)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低碳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本文档旨在通过对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的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现状。
我们将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以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我们将深入研究数字经济与低碳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数字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低碳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关系,分析数字技术在推动城市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方面的应用及其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我国三大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孙耀
【期刊名称】《经济与社会发展》
【年(卷),期】2006(004)012
【摘要】文章选取了反映城市竞争力的五大类29项评价指标,运用了因子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法等方法,以我国三大城市群的39座城市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对各个城市和三大城市区域的特点
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取得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的结果.
【总页数】7页(P43-48,52)
【作者】孙耀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耦合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J], 贾琦;运迎霞;尹泽凯
2.中部三大城市群各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 [J], 彭智敏;熊壮
3.以大城市群战略提升中国城市竞争力(导言) [J],
4.中印三大城市群国际城市竞争力对比研究 [J], 李文静;刘红
5.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基于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J], 沈燕; 刘厚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城市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关系内蒙古是中国的重要省级行政区域之一,其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粮食生产基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内蒙古的城市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
本文将从内蒙古城市化、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其时空耦合关系,以期对内蒙古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内蒙古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内蒙古是中国人口稠密和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城市化进程中,内蒙古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功能逐渐完善。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人口聚集的中心,为内蒙古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城市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内蒙古的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发展,内蒙古的城市经济蓬勃发展,城市规模和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商业、服务业和制造业不断发展,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城市化也推动了农村经济转型和升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了农村和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
二、内蒙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内蒙古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的扩张和建设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和污染,草原、湿地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了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使得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内蒙古的城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日益增强,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政策支持,推动了工业和能源的清洁化、绿色化发展,提升了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改善了内蒙古的生态环境质量。
城市化也推动了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培育了一批环境保护意识强的市民,形成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评价及耦合协调度分析李安芹1张贺2黄兴国1(1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9;2江苏茂源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江苏扬州211400)摘要扬州是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分析“三生”空间功能和耦合协调度变化对于城市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影响扬州市“三生”功能的因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9年资料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功能评价,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耦合协调性分析。
结果表明,2007—2019年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总功能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生产功能增长快,对总功能的贡献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且总功能空间分布较均衡。
2019年耦合指数均接近于1,为高耦合阶段,说明“三生”功能耦合性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增强。
但在生产功能快速增长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发展指数为0.6~0.8,处于中级发展阶段。
耦合协调度从基本协调和轻度协调发展到较高协调和高度协调,空间上从有一定差异发展为较均衡。
影响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发展指数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今后要在保持生产功能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升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三生”空间功能。
关键词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江苏扬州中图分类号X321;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24-0128-07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24.03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Function Evaluation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alysis on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in Yangzhou Land SpaceLI Anqin1ZHANG He2HUANG Xingguo1(1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Yangzhou Jiangsu225009;2Jiangsu Maoyuan Survey Planning and Design Corporation,Yangzhou Jiangsu211400) Abstract Yangzhou is an important c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spatial functions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space.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unction in Yangzhou City,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Based on the data from2007to2019,this paper us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function,and use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from2007to2019, the total productive-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of Yangzhou land space represented an upward trend,and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increased rapidly.Production function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the total function,followed by living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otal function was relatively balanced.The coupling index was close to 1in2019,which was in a high coupling stage.It showed that the total function had strong coupling,mutual influence and promotion.However,when the production function grew rapidly,the growth of living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was slow.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index was0.6-0.8,which was in the intermediate development stage.The degre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had developed from basic coordination and mild coordination to high coordination and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淮生态大走廊‘三生融合’空间评价研究”(2022SJYB2176);2023年扬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项目“扬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路径研究”(YZ2023278)。
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郭庆然丁翠翠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01期摘要: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否协调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该研究通过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探索中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研究表明:2002—2011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地区总体上依次递减;产业结构、教育经费、R&D经费投入与劳动者素质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支持对“三化”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很明显。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产业结构;教育经费;劳动者素质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7)01-0101-09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简称“三化”)发展协调与否是人类文明进步最重要的标志。
工业化、城市化可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发展则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化”既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无论是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还是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再到十七届五中提出的“三化”同步,我国的“三化”建设均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三化”建设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分别存在各自的路径、机理和效应,因此,时而出现高度地耦合,时而又有资源冲突。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二元制结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等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异常显著等特点。
因此,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水平、耦合协调度与空间分布特征作者:李洪伟闵婷马冬阳陶敏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02期[基金项目]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QDSKL2201114)[收稿日期]2024-04-07[作者简介]李洪伟(1975-),男,山东兰陵人,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联系人。
[摘要]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
以全国282个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熵权法与加权秩和比法测算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中国城市经济韧性三大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分析其空间分布的整体特征。
研究发现:2011—2019年,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整体处在中等水平且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同时区域差异较大;中国城市经济韧性总体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但各地区三大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增长情况有所不同;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相关性,且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方向性。
由此建议采取措施扎实推进城市经济韧性及城市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全方位提升,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经济韧性;加权秩和比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分析[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4)02-0001-09The level,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LI Hong-wei,MIN Ting,MA Dong-yang,TAO Mi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10,China)Abstract:The resilience of China’s economy is the strongest supp ort for preventing risks. Taking 282 citie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sample,this study uses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the weighted rank-sum ratio method to estimate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 On this basis,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are used to study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and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from 2011 to 2019,the overall economic resilience of Chinese cities is at a medium level,showing a slow upward trend,and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the economic resilience of Chinese cities is generally in the intermediate coordination stage,but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three subsystems and its growth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in China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 spatial distribution,and shows significa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rectionality. Therefore,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solidly promote the all-round improvement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economic resilience,and at the same time,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Key words:economic resilience;weighted rank sum-ratio method;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spatial analysis一、引言“韌性”(resil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resilire,本意为“受到冲击后恢复到原始状态”[1]。
超大城市休闲化质量测度与协调发展——以北京为例超大城市休闲化质量测度与协调发展——以北京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超大城市休闲化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休闲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既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以北京为例,探讨超大城市休闲化的质量测度及其与城市发展的协调问题。
一、理论分析休闲化是指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发展,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与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环境保护等因素相互作用,互为依存。
超大城市休闲化的质量测度应关注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满足程度、休闲资源供给情况、休闲活动的多样性与质量,以及休闲产业的发展水平等方面。
二、休闲化质量测度1.居民休闲需求满足程度的测度居民对休闲的需求是休闲化质量的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居民对休闲活动的参与度、满意度以及对休闲空间的需求量,可以得出居民休闲需求的满足程度。
2.休闲资源供给情况的测度休闲资源包括公共休闲设施、自然环境、文化娱乐场所等,通过调研各类休闲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供给能力,了解其对居民休闲活动的支持度和满足度,以及资源的利用率。
3.休闲活动的多样性与质量的测度休闲活动的多样性和质量是判断休闲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通过调查居民参与的休闲活动类型、频率与满意度,以及休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可以评估休闲活动的多样性和质量。
4.休闲产业的发展水平的测度休闲产业是休闲化的重要支撑,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休闲资源的供给和休闲活动的质量。
通过分析休闲产业的规模、增长速度、创新能力等指标,以及相关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可以评估休闲产业的发展水平。
三、超大城市休闲化的协调发展超大城市休闲化的质量测度不仅是了解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市发展与休闲化协调的重要途径。
1.优化休闲资源配置超大城市的休闲资源分布不均衡,高集中度和高竞争度导致部分地区的休闲资源利用率低,难以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
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时空耦合协调——以长
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唐健雄;蔡超岳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3)2
【摘要】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运用熵值法对各省市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
和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 10.8软件揭示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显示: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水平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各省市间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由时
序变化来看,研究期内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持续上升,其中上海、浙江、江苏耦合协调度较高,变化较为和缓;贵州耦合协调度最低,但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到69.9%。
由空间演化来看,各省市耦合协调类型演化差异显著,四川、贵州耦合协调类型跃迁最为明显,上海、江苏、浙江耦合协调类型变化最小。
【总页数】11页(P55-65)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
【作者】唐健雄;蔡超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
【相关文献】
1.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与旅游业发展耦合关联性测度及前景预测——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2.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分异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市为例
3.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时空耦合性——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4.新型城镇化、环境规制与生态承载力——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5.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乡村发展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2-10-08;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3-03-14基金项目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2C0082)、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2B210)资助。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张旺(1974-),男,湖南岳阳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
E-mail:zhangwang0902@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周跃云,教授。
E-mail:zyenn@超大城市“新三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中国十大城市为例张旺1,2,周跃云1,胡光伟3(1.湖南工业大学长株潭两型社会研究院,湖南株洲412007;2.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3.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摘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与服务业现代化(“新三化”)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赖、协调和促进的耦合互动关系,它们的良性共振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阐述“新三化”耦合协调的涵义基础上,构建了1套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其“新三化”的发展水平;再运用耦合度和协调性模型,对2004~2010年10个超大城市“新三化”的时空协调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是:①一线城市的“新三化”水平明显高于二线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列前三。
②各市耦合均处于颉颃阶段,基本上属于粗放水平,其中6市的耦合协调性均处于中等水平,一线城市的耦合协调性高于二线城市。
③就时序性来说,各市的耦合度出现波动变化,而协调性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二线城市协调性上升的速度要快于一线城市。
④就空间分异性而论,各市的耦合协调组合状况与其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性,即一线城市优于二线城市。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耦合度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3)05-0562-08最新研究城市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互动关系的进展是: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运用“杨格定理”[1]的核心方法论,突破早期学者仅局限于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关系研究框架[2,3],将服务业发展纳入了对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机制研究之中[4~6]。
如:Daniels 和Chang 等认为城市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必需的要素条件[7,8],而Keeble 和Wikinson 则强调服务业的“集体学习过程”对城市化中创新环境的演化很重要,而城市化能使服务业集群中的企业能更有效地提高创造性和学习、分享及创新的能力[9]。
普遍认为服务业主要通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影响工业化进程。
Banga 和Goldar 分析了印度148个企业集团1980~1998年间的面板数据后,发现服务业对工业的影响日益增加[10];Gold-har 和Berg 在研究服务业和工业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时,发现在服务业力图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来获得数量增长与更多利润空间的同时,其自身也越来越呈现出传统制造业的特征[11]。
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故国外研究一来没对工业和服务业的具体作用进行区分;二则对于工业化、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较少,也没有测算城市化、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协调发展程度。
国内方面,刘刚等人构建一个将工业化、服务业发展和城市化三者纳入统一逻辑体系的动态分析框架,探讨了城市化与产业化之间“良性循环”、“自我强化”的“互动演进”总过程,并概括了其约束机制[12],王晓波通过建立计量模型验证了山东省服务业与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确实存在互动性[13]。
因而大多学者关注的往往是两两之间的互动问题,如: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14~16];服务业与城市化的互动[17,18];工业化与服务业特别是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系[19~21]。
鲜有研究者对上述3者之间的相互演进关系和耦合协调性进行过定量地探讨和分析。
第33卷第5期2013年05月V ol.33No.5May,2013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张旺等:超大城市“新三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5期1“新三化”的耦合机理和时空协调性内涵1.1耦合机理简析新型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载体;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是新型城市化的动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是服务业现代化的原因,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现代化既加快了新型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新型工业化的深化,又是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协调的中心内容,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它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促进和协同发展的交互式关系(图1)。
因而用“耦合”来表征它们之间的关系。
图1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与服务业现代化的交互耦合关系Fig.1The coupling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f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耦合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物理学,是指2个及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协同联合的现象,是一个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或子系统与另一子系统内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依赖、协调和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
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机理关键在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而耦合度是反映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
本文把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作为3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将之通过各自的耦合要素产生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程度定义为“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代化-新型城市化”系统耦合度。
3个子系统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是三者相互作用和影响的非线性关系总和。
1.2时空协调内涵由于耦合度只反映耦合总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影响的强度,耦合度与总系统的协调性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两者耦合强度高但不一定协调,两者协调但相互依存性不一定强[24]。
因此“新三化”只有在各子系统内部协调的基础上,再相互配合、彼此协调并形成合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才会顺利实现。
“新三化”的时空协调发展,就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参照系统,在保持各子系统内部协调的前提下,使三者在发展的目标、阶段、速度、水平和政策上有机协调配合。
2研究区域、指标体系、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2.1研究区域基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华南这7大区域的划分,本研究在上述区域各选1个超大城市(2008年市辖区人口≥200万人),它们是沈阳、天津、西安、成都、武汉、杭州和广州,再加上北京、上海和重庆这3个直辖市,共计10座城市。
这些城市分处于发展梯度不同的东、中、西部地区,可代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且大都为所在区域发展最好的中心城市,具备一定的典型性。
又考虑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各市的地域范围包括市辖区和下辖县市。
2.2指标体系综合当今学界关于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研究[22~28],构建的指标体系分别如表1~3所示。
2.3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标准,统一从2004年开始采集数据。
文中2004~2010年的基础数据从历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市统计年鉴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查找和换算,并剔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
2.4研究方法2.4.1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本文采用时序立体数据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从时空变化的角度测算十大城市“新三化”水平,并对其城际差异进行分析。
该方法的具体步骤是[29]:①指标数据的Z 分数处理;②共线性诊断;③主成分的提取及其权重W j (j =1,2,…,n )测算;④变量旋转后的主成分荷载矩阵构造M ij (i =563地理科学33卷1,2,…,m );⑤主成分得分函数值P 的确定。
P ij =∑j =1n(M ij ×W j )(1)式中:P ij 为i 城市j 指标的主成分得分函数值,也即“新三化”各子系统的评价值,将之定义为新型城市化指数(NUI )、新型工业化指数(NII )和服务业现代化指数(SMI )。
W j 为j 指标主成分的权重,M ij 为i 城市j 指标变量旋转后的主成分荷载矩阵。
2.4.2耦合度模型借鉴容量耦合概念和容量耦合系数模型[30]推广得到多个系统(或要素)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即:C =ìíîïïïïüýþïïïïæèçöø÷∐i =1n U i éëêêêùûúúú∐i =1,2,...n -1j =i +1,i +2,...n ()U i +U j 1n(2)式中,U i 是各子系统指数的乘积,U j 是除U i 系统外其他(n-1)个子系统中任一子系统,n 是子系统的总数目,在文中取n =3。
耦合度的大小由各个子系统U i 的大小决定。
耦合度值C ∈[0,1]。
根据耦合度值的变化分为以下6种类型[31]:①C =0,子系统间处于无关状态且向无序发展;②C ∈(0,0.3],处于较低水平耦合阶段;③C ∈(0.3,0.5],处于颉颃阶段;④C ∈(0.5,0.8],进入磨合阶段,子系统间开始良性耦合;⑤C ∈(0.8,1.0),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⑥C =1.0,子系统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且趋向新的有序结构。
2.4.3时空协调性模型由于各市“新三化”的发展具有相互交错、动态演进和不平衡的特征,而协调度模型可以更好地评判不同区域“新三化”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其公式如下[32]:D =C ×TT =aU 1+bU 2+cU 3(3)式中,D 为协调度;C 为耦合度;T 为“新三化”综合协调指数,它反映三者的整体协同效应或贡献;a 、b 、c 为待定系数。
因为除了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现表1新型城市化子系统指标体系Table 1The indicator system on sub-system ofnew-approach urbanization注:产业结构多元化水平(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degree ,简称ESD ),计算公式为ESD =∑(P /P,S /P,T /P ),式中:P 为第一产业产值;S 为第二业产值;T 为第三产业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