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武汉城市化与湖泊演化的时空耦合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18
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实验报告成员:一、实验背景曾经,武汉市内数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三镇,武汉当之无愧地被称为“百湖之市”,湖泊成为武汉市民的骄傲。
然而,据2010年武汉市水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几十年来武汉的湖泊面积减少了平方公里,五十年来近100个湖泊人间“蒸发”,中心城区仅存的38个湖泊,还面临着继续被侵蚀的危险。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
但对武汉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这一因素几可忽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的湖泊被填,用以养殖或者建造城市用地。
客观地说,武汉湖泊的大面积缩小和消亡,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
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武汉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
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湖泊,在这一阶段面积剧减,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转化为人工精养鱼池,如东西湖、杨汊湖等;有的则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东湖等。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武汉市逐渐加快旧城改造和城市道路建设,旧城的改造和城市的兴建,使得土地的价值不断上升,道路的规划和商品房、工厂厂房的兴建,在巨额利益趋势下,填埋湖泊的惩罚已经不被人所重视,填埋的湖泊特别是一些被污染了的湖泊上长起了繁华的街市,大量的湖泊在城市的喧嚣中流干了最后一滴眼泪。
二、实验意义湖泊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展灌溉、提供工业和饮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沟通航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多种功能,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湖泊及其流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湖泊本身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在人与自然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中,湖泊是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联结点,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关系密切,具有调节区域气候、记录区域环境变化、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1960年代以来武汉市湖泊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浅析裴来政;鄢道平;张宏鑫;王节涛;许珂【摘要】近年来,随着武汉市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武汉市城市湖泊正面临着数量锐减,面积缩小和水质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分析武汉市1965年、1973年、2000年地形图以及2011年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获取了研究区域内不同时期的湖泊总面积以及各典型湖泊的轮廓及面积;基于这些数据,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湖泊总面积,归纳了其演化趋势及特点,并对典型湖泊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调查,分析了影响武汉市湖泊演化的驱动因子;最后结合湖泊演化现状,分析了武汉市湖泊演化所带来了一系列环境影响,并针对性的给出了武汉市湖泊的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相关建议.【期刊名称】《华南地质与矿产》【年(卷),期】2018(034)001【总页数】9页(P78-86)【关键词】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驱动因子【作者】裴来政;鄢道平;张宏鑫;王节涛;许珂【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2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942;P951武汉市作为湖北省省会,中国中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地处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主城区总面积为678 km2。
市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中部散列着东西走向的残丘,长江和汉水交汇于市中心,湖泊在周围错落分布。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城区有大小湖泊127个,其水域面积约占其行政区划面积的1/4,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素有“百湖之市”的美称[1]。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大大地加速了湖泊的演化过程,使其生命周期迅速缩短。
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及开发利用初探
张毅;邓宏兵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5(039)004
【摘要】城市湖泊主要指位于建成区及其邻近正在非农化地区中的湖泊,也包括位于中心城市周围点状展布的卫星城镇区域范围内的湖泊.在分析武汉市湖泊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三国时期以来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的过程与规律,提出了武汉市湖泊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指出武汉市城市湖泊众多,可分为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北湖水系、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水系、东西湖水系等湖泊群.认为它们的形成演化、开发利用和保护同城市化过程关系极为密切,明代以来武汉市湖泊变化最为显著.提出了合理永续利用湖泊资源、发展湖泊经济、建设"湖城武汉"、加大湖泊保护力度等建议和对策.
【总页数】5页(P559-563)
【作者】张毅;邓宏兵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4;武汉大学,商学院,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5;P343.3
【相关文献】
1.城市湖泊湿地建成环境对PM10、PM
2.5浓度影响因子分析——以武汉市为例[J], 曾元梓;陈奕汝;郭慧娟;朱春阳
2.武汉市城市湖泊的发展现状与应对之策 [J], 雷桐
3.武汉市城市湖泊的发展现状与应对之策 [J], 雷桐;
4.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图集编制方法初探——以武汉市及东西湖区为例 [J], 何长忠
5.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状况评价及应对策略——以武汉市南湖为例 [J], 尹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摘 要:近年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的空间特征与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密切关联,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
但随着武汉湖泊时代性转变,尤其是中心城区湖泊园林化比例提升,环湖开发力度空前,城外湖相继转变为城中湖,郊区湖泊工程化景区化增多,今后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必将出现不同空间策略。
中心城区公众参与虽仍居主导地位,但参与重心将在共治共享,从“护岸”转向“护水”和“利生”、“利民”;新城公众参与湖泊共建共治将成为热点,力避中心城区湖泊老路,“护岸”与“护水”是当务之急;远城区则重在唤起本区公众参与意识,以点带面。
关键词:武汉;湖泊治理;公众参与;城市化;新城;湖泊眼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ke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in Wuha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iming sequence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However, the lakes in Wuhan have great changes in this new age. More and more natural lakes become artificial garden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and the strength of development is unprecedented. Many suburban lakes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urban lak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scenic areas of the suburban lakes are increasing. So, in the futur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lake protection and governance in Wuhan will inevitably have different spatial strategies.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is still dominant, but the focus will be“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It will turn from “protection of the lakeshore” to "protection of lake water" and "benefit for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two new towns will become a hot spot. To avoid the old road of the lakes in the central urban area, "protection of the lakeshore " and "protection of lake water" are the urgent matter. But in the far suburbs, arousing作者简介韩 忠,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博士。
实验报告案例名称:武汉市湖泊面积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小组成员:所在班级:GIS1103中国·武汉二○一四年五月一、实验背景①湖泊的定义:湖泊是指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
汉语定义:湖与泊共为陆地水域,但湖指水面有芦苇等水草的水域,泊指水面无芦苇等水草的水域。
按成因可分为构造湖、火山湖、冰川湖、堰塞湖、潟湖、人工湖等。
按湖水盐度高低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
湖泊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元素,湖泊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不仅是可以提供水源,渔产,发电,还可以防洪,灌溉,旅游等多种功能。
②武汉的湖泊之殇:a.历史之殇(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武汉市水务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缩减的湖泊面积有六成是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围湖养鱼造成的,武汉市的各大湖泊几乎均受波及。
武汉填湖造地、围湖养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人口增长,粮食问题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问题之一,而当时由于生产技术落后,单位亩产不高。
为获得更多的粮食,全国掀起一股“以粮为纲”的运动,大面积的湖区和湿地被填占,变成了田地。
应该说这一阶段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围湖造田。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则是顺应改革开放,增加经济效益的需要,群众自发性的围湖养殖,发展水产。
加之武汉人口激增,工业经济加速发展,水质污染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武汉三镇当时几个大的郊区湖泊均大面积遭到垦殖,东湖在这一阶段亦有大面积的缩减。
来自武汉市水务局的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武汉湖泊的面积达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纪80年代,湖泊面积已缩减为874平方公里,。
仅1972年一次填占青菱湖,便使其面积减少240多亩。
b.发展之殇(湖面不断长出的街市):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般意义上的围湖造田、围湖养殖逐步停止,但却掀起了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热潮,滨湖地区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土”,加上发展旅游,滨湖地区水域一块一块地被蚕食、侵占。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研究作者:郭庆宾刘静王涛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02期摘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这一交互关系,是两者彼此响应的耦合产物。
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响应胁迫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环境响应模型,对“两型社会”战略提出后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①2008-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整个城市圈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增长速度加快。
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先下降,后维持稳定,再上升的“U型”变化曲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②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响应,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化的特征,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由“胁迫”到“促进”的转变。
A值越来越大,由2008年的-0.9上升到2013年的1.66。
H值则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特征,由2008年的0.9降低到2010年的0.09,2013年迅速提升到1.71,表明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由“胁迫”到“促进”变化的发展趋势。
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载荷对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变的特征,资源环境绩效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正响应的特征。
③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以正响应为主的“凹陷”结构向分化的“板块”结构演化,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区域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
资源环境载荷响应指数和绩效响应指数表现出“向心性”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武汉城市圈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2-013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2.017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产业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环境中单位面积物质代谢和能源消耗强度增加、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持续负面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响应又反过来影响着城镇化的进程和方式,这一现象在城镇化水平高度发达的城市群(圈)地区尤其显著。
武汉市用水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徐保坤;刘凤丽;李亚龙;袁念念
【期刊名称】《长江技术经济》
【年(卷),期】2022(6)4
【摘要】根据2013—2020年武汉市用水数据,将信息熵、均衡度、区位熵、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应用到用水结构分析中,对武汉市用水结构的时间和空间演变特
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探讨。
结果表明:2013—2019年武汉市总用水量总
体呈下降趋势,用水结构相对稳定,但生态环境用水占比偏低。
从时间上看,武汉市用水结构分布比较均衡,均衡度逐年增加;但每个行政区的用水结构分布差异较大,用水结构合理性有待提高。
从空间上看,武汉市工业用水空间分布相对合理,但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基尼系数均大于0.4,超过了“警戒线”,空间分布不均匀。
整体来看,武汉市用水结构时空分布呈良性发展态势,但仍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尤其是生态环境用水量需要提高。
【总页数】7页(P16-21)
【作者】徐保坤;刘凤丽;李亚龙;袁念念
【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农业水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2.2
【相关文献】
1.辽宁省用水结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华北地区用水结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分析——以邯郸市为例
3.中国地理分区用水结构时空演变对比分析
4.滇中受水区用水结构时空演变态势分析
5.基于信息熵的河北省用水结构时空演变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化进程中环湖路发展的几点思路——以武汉城中湖为例袁丰;熊敏【摘要】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人们对自然空间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武汉市湖泊众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2012年武汉市政府颁布《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条例,其中\"一路\"为环湖路,既能保护湖泊岸线,也为市民提供休闲活动的线性绿道空间.文章以武汉市二环线以内城中湖的环湖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东湖、紫阳湖、晒湖等湖泊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分析环湖路目前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并探讨环湖车行道和环湖步行道的不同类型和使用现状.最后,从可识别性车行道、户外健身步行道及海绵环湖路等三个方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环湖路的发展提出思考.【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3页(P131-133)【关键词】城市化;武汉市;城中湖;环湖路【作者】袁丰;熊敏【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 研究背景武汉因水而兴,得水独优,被誉为“百湖之市”。
2012年,武汉市颁布了《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条例,“三线”分别为蓝线、绿线、灰线,蓝线是湖泊的水域范围,严禁填占;绿线是水环境与陆地之间的过渡空间,属绿化范围;灰线有着外围把控管辖的作用,防止环湖周边滥开发,使湖景居民共享。
“一路”为环湖路,是外界与湖泊的天然分界线,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为市民提供休闲亲水绿道,并具有保护湖泊岸线的意义。
时任市长唐良智曾说:“保护湖泊是事关武汉城市品质、生态环境的战略问题,要动真格保护好这一稀缺资源”[1]。
保护工作的关键在于要迅速建成环湖路,抑制湖泊周边滥开发行为。
近年来,武汉的城中湖环湖路相继建成,既给湖泊划上“保护圈”,也为市民提供了舒适的线性亲水空间。
本文将从环湖车行道和环湖步行道两个方面对武汉市城中湖环湖路进行论述。
2 环湖路的概述城中湖环湖路作为交通道路系统,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让城市安静下来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所向往的城中湖绿道。
近20年武汉城市化与湖泊演化的时空耦合研究摘要:以1995、2000、2005、2010年武汉市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耦合度方法,研究近20年(1991-2010年)来武汉市城市化过程、湖泊演化过程以及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
结果发现:1)武汉市城市化在1991-2001年速度较慢,2001-2010年速度增快;2)武汉市湖泊总面积1995-2000年减少,2000-2010年增大,其中主城区的湖泊面积一直在减小;3)整体上城市化与湖泊从中心城区的颉颃关系逐步过渡到边缘城区和郊区的协调和不相关关系。
关键字:武汉市,湖泊,空间演变,城市化Nearly 20 years in Wuhan urbanization coupled with the space-time evolution of the lakeAbstract: In 1995,2000,2005,2010 in Wuhan Landsat remote sensing image as the main data sources, using coupling methods, research nearly 20 years (1991-2010) to Wuhan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e lake and the evolution of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urbanization of Wuhan City in 1991-2001, 2001-2010 slower faster speed; 2) the total area of lakes in Wuhan reduction 1995-2000 2000-2005 2010 increases, including the main city lake area has been reduced; 3) the overall urbanization and lakes from the antagon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city of a gradual transition tothe edge of 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and non-correlation.Key word: Wuhan City, lakes, spatial evolution, urbanization前言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快速,政府大力推进城市群、都市连绵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城市湖泊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调蓄、供水、旅游功能为一体,却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面积不断改变,因此,研究城市化发展与湖泊演化的关系非常有现实意义。
我国对湿地的研究多集中湿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的演变等方面,城市湿地是近年湿地景观研究的热门话题。
地理学主要关注水域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这方面的研究占水域研究约占到5%(以发表在CNKI上的论文数目计算),论文发表时间几乎都是在2000年之后,研究区域多集中在沿海地区[1]、东北三省[2]、湖北江汉平原[3]、青藏高原[4]等地区,而且已有研究都没有强调城市化对湖泊演化的影响。
湖泊是湿地的组成部分,作为“百湖之市”的武汉,研究其湖泊水域面积的文章较少,张毅探讨了三国时期以来武汉市城市湖泊演化的过程与规律[5],曾忠平利用NDWI指数提取武汉市主城区的1991、1995、2000、2002年的湖泊水域面积信息,并运用湖泊萎缩度分析了武汉市主城区湖泊水域变化的时空特征[6],但研究区域局限于武汉市主城区,且并未强调城市化的湖泊演化效应。
鉴于此,本文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以遥感影像(Landsat TM/ETM)为主要数据来源,运用耦合度等方法,研究近20年(1991-2010年)来武汉市的城市化过程、湖泊演化过程以及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以期为武汉市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副省级城市,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号称“九省通衢”,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全国第三大科教中心。
截止2010年底,武汉市土地面积为8494.41km2,全市户籍人口为836.73万人,常住人口为978.54万人,生产总值为5515.76亿元,一、二、三产业比重为3.1 : 45.9 : 51.0。
武汉市拥有“百湖之市”的美誉,湖泊纵横交错,可分为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北湖水系、墨水湖-龙阳湖-南太子湖( 北太子湖) 水系、东西湖水系等湖泊群。
主城区的湖泊主要以小型湖泊为主,郊区的湖泊面积较大,且以大湖泊居多。
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分别用非农人口比重、人均GDP、建成区面积三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并根据这三个指标的绝对数据以及数据的增长率来划分城市化的演变阶段,以湖泊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来衡量湖泊状况,通过城市化与湖泊的耦合度分析近20年来武汉市城市化的湖泊演化效应。
2.1 数据处理城市总人口、非农人口、GDP等数据来源于1992-2011年的《武汉市统计年鉴》,湖泊和建成区的相关数据从武汉市1995、2000、2005、2010年的遥感影像中提取,提取方法如下:2.1.1 利用监督分类法提取湖泊数据在1995、2000、2005、2010四个年份的Landsat TM/ETM影像上,使用遥感软件ENVI4.7提取各个时间点武汉市的湖泊,建立湖泊的感兴趣区,通过监督分类法提取出湖泊,并对提取出来的湖泊做监督后处理,将栅格转化为矢量,并导出矢量图。
在ArcGIS软件中打开提取后的湖泊矢量数据,首先以武汉市栅格影像为底图,逐一检验矢量图,删除湖泊以外的其他水体要素,例如长江、汉江、水田等。
在属性表中计算各个湖泊的面积,筛选出面积大于等于0.01km2(合为15亩)的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并用武汉市的行政矢量图截取出每个区的湖泊,计算武汉市每个区各个时期的湖泊面积。
数据处理结束后,在ArcGIS中通过生成随机点方法进行精度评估。
2.1.2 利用改进的NDBI值提取建成区数据由于监督分类提取建成区的精度较低,根据地物的波普特征的研究,对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深入分析,得到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用于提取建成区[7,8]。
NDVI=(band4-band3)/(band4+band3)NDBI=(band5-band4)/(band5+band4)在1995、2000、2005、2010四个年份的Landsat TM/ETM影像上,使用ERDAS9.2软件进行三次建模,第一次令NDBI大于0,得到建成区和稀疏植被的范围;第二次令NDVI小于0,得到建成区和水体(或者叫“非植被”)的范围;第三次令NDVI和NDBI相乘大于0,得到建成区范围。
最后再进行建成区栅格影像的矢量化处理,导入到ArcGIS软件中计算武汉市每个区各个时期的建成区面积。
2.2 研究方法耦合度是描述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影响程度。
研究城市化的湖泊效应,分别将城市化和湖泊作为两个子系统,研究其在武汉市这个大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选取非农人口比重、人均GDP、建成区面积作为城市化的指标,选取湖泊面积比重作为湖泊的指标。
首先对数据进行极差标准化(如公式2),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城市化做主成分分析处理,得到各区综合的城市化水平,利用耦合公式(2)计算城市化与湖泊的耦合度[9-11]。
Bi=(Xi-min)/(max-min)(公式1)C=2*{(B1*B2)/(B1+B2)2}1/2(公式2)其中:Bi表示极差标准化后的数据;Xi(i=1、2、3、4)表示各指标数据;C表示耦合度;B1、B2代表城市化和湖泊。
由公式2计算可知耦合度C在0和1之间,当C=0时,则表示两个系统完全没有关系;C=1时,则两个系统极度协调,完全相关。
当0[C≤0.3,两个系统开始互相影响,在本文中为城市化的发展对湖泊有轻度的胁迫作用;当0.3[C≤0.6时,两个系统处于颉颃关系,表明城市化的发展对湖泊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湖泊环境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而不断恶化;当0.6[C≤0.8时,城市化与湖泊两者的关系开始改善,处于低水平协调阶段;当0.8[C[1,城市化的发展对湖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湖泊环境的改善,两者处于高度协调阶段。
3 武汉市城市化过程综合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观点,城市化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三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
武汉市的人口、经济、景观城市化都变现出1991-2010年前10年缓慢城市化过程、后10年加速城市化过程。
[14-15]3.1 人口城市化1991年武汉市户籍人口总数为677万,到2010年末增长到836万(净迁移率低于1%,对总人口影响不大),非农业人口由1991年的380万增长到2010年的541万,城市人口增长速度高于非农业人口增速。
因此,采取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率)来反映武汉市的人口城市化过程。
图1和图2分别是武汉市1991-2010年的城市化率和城市化增长率的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武汉市的人口化经历了两个阶段:3.1.1 缓慢人口城市化阶段(1991-2001年)如图1所示,2001年以前,武汉市的城市化率都没有超过60%,十年间城市化水平仅提高了3%,平均每年只提高0.3%。
如图2所示,2001年之前,武汉市的城市化增长率除1996年以外都低于0.4%,维持一个较低水平的增长。
因此,1991-2001年期间,武汉市处于缓慢人口城市化过程。
3.1.2 加速人口城市化阶段(2002-2010年)如图1所示,2002年武汉市城市化率为60%,2010年增长到65%以上,8年间提高5%,年均增长速度超过0.6%,高于前10年0.3%的均速。
依据图2,武汉市城市化增长率除2010年外均高于0.4%,且在2005年达到1.2%的极值,城市化保持较快的速度。
虽然2002年之后城市化增长波动较大,但整体上保持较快的速度,因此2002-2010年,是武汉市加速人口城市化过程。
3.2 经济城市化城市化也是农业生产转化为非农生产,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
武汉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7%,农业生产不占主导地位,到2010年第二、三产业比重更是达到96%,进入了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城市行列,工业化进程快于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