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病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 格式:ppt
- 大小:465.50 KB
- 文档页数:34
呼吸系统疾病鉴别诊断上感:1.过敏性鼻炎:起病急骤,常表现为鼻粘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有突发的连续喷嚏、鼻痒、鼻塞、大量清涕,无发热,咳嗽较少。
查体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肤针刺过敏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2.流行性感冒:起病急,鼻咽部症状较轻,但全身症状较重,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症状。
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涂片,免疫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有助于诊断。
3.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鼻部症状较轻,血白细胞可升高,X 线胸片常可见肺纹理增强。
4.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症状明显,咳嗽轻微,一般无痰。
肺部无异常体征。
胸部X线正常。
肺炎1.肺结核:多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午后低热、盗汗、疲乏无力、体重减轻、失眠、心悸,女性患者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等。
X线胸片见病变多在肺尖或锁骨上下,密度不均匀,消散缓慢,且可形成空洞或肺内传播。
痰中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
一般抗菌治疗无效。
2.肺癌:多无急性感染中毒症状,有时痰中带血丝。
血白细胞计数不高,若痰中发现癌细胞可确诊。
肺癌可伴发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炎症消退,肿瘤阴影渐趋明显,或可见肺门淋巴结肿大,有时出现肺不张。
若经过抗菌药物治疗后肺部炎症不消散,或暂时消散后于同一部位再出现肺炎,应密切随访,对有吸烟史及年龄较大的患者,必要时进一步做CT、MRI、纤维支气管镜和痰脱落细胞等检查。
3.急性肺脓肿:早期临床表现与肺炎链球菌肺炎相似,但随病程进展,咳出大量浓臭痰为肺脓肿的特征。
X线显示脓腔及气液平,易与肺炎鉴别。
4.肺血栓栓塞症:多有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如血栓性静脉炎、心肺疾病、创伤、手术和肿瘤等病史,可发生咯血、晕厥,呼吸困难较明显,颈静脉充盈。
X线胸片示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有时可见尖端指向肺门的楔形阴影,动脉血气分析常见低氧血症及低碳酸血症。
D-二聚体、CT肺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MRI等检查可帮助鉴别。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 高金明* *通讯作者:高金明,gaojm@pumch.cn一. 病理学BO的病理学表现主要为细支气管黏膜下或外周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致管腔狭窄,但管腔内无肉芽组织形成。
病情较轻时仅在细支气管粘膜、粘膜下和管壁外周有轻度炎性细胞浸润,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可坏死。
随着病变进展,管壁胶原组织产生,逐渐发生纤维化和瘢痕收缩,造成管腔的缩窄与扭曲,严重时管腔可完全闭塞[3]。
支气管狭窄闭塞后气体吸收,使肺萎陷、分泌物滞留继发感染,导致支气管扩张。
由于BO的病理特点为管外瘢痕形成引起管腔缩窄,而非管腔内阻塞,因此又称为缩窄性细支气管炎。
肺移植后BO最早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于1984年报道,心肺移植患者术后出现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进行性降低,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显示管腔内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和广泛的粘膜下嗜酸性细胞浸润[4]。
BOS(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是一个临床术语,指继发于小气道阻塞的进行性气流受限,其定义依靠肺功能的变化而非组织学,是肺移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5,6]。
二. 发病机制1. 移植相关性 虽然移植后BO的发病机理并不十分清楚,但发现其与两大方面有关:免疫损伤和非免疫炎症,包括排斥反应,淋巴细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以及供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等。
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发现急性细胞排斥是BO发病的最重要因素[7,8]。
抗HLA-I抗体也可能参与了BO的发病,抗HLA-I抗体的增加与肺功能的进行性下降相关[9]。
非免疫炎症如病毒感染和/或缺血损伤在BO的发病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巨细胞病毒能促进急性排斥反应,其机理是减弱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和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作用,并且上调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HLA抗原的表达[1]。
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损伤(急性排斥反应和淋巴细胞性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和非免疫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误吸等)启动了气道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为临床上少见的导致进行性呼吸困难及气流受阻的细支气管闭塞性疾病。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
下面我给大家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吧。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哮喘病哮喘病英文: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俗称"吼病",祖国医学称"哮证",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此类症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但可部分地自然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此种症状还伴有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
根据权威机构济南哮喘病医院哮喘病可分类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哮喘、药物性哮喘、老年性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哮喘、运动性哮喘、儿童性哮喘等十几类。
气管炎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炎性变化,粘液分泌增多,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特征。
本病早期症状较轻,多在冬季发作,春暖后缓解,且病程缓慢,故不为人们注意。
晚期病变进展,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时,肺功能遭受损害,影响健康及劳动力极大。
本病为中国常见多发病之一,几十年临床数据表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吸烟患者明显高于不吸烟患者,在中国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农村较城市发病率稍高。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
多数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主要为鼻病毒、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风疹病毒等。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气道狭窄和黏液分泌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管理患者的疾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常见的症状还包括气促、喘息、胸闷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晨间或运动后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胸廓形态和肺部听诊等,以便及时发现气道狭窄和肺部炎症等情况。
三、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关键步骤。
患者通常表现为气流受限、肺活量减少、气道阻力增加等特征。
通过肺功能检查,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并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四、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也具有重要意义。
X线胸片、CT扫描和肺功能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肺部炎症、气道狭窄和肺气肿等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
五、痰液检查。
痰液检查是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痰液的检查,可以发现炎症细胞、细菌、真菌等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六、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血气分析、免疫学检查等,以便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
综上所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肺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痰液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等手段。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并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希望本文能够对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提供一定的帮助。
第一节肺炎〔Pneumonia〕1、概念:肺部的血管系统对各种致炎因子产生防御反响所表现出来的急性渗出性炎症。
多指终末气道、泡和肺间质的炎症。
2、分类:●按病因:细菌性、病毒性、支原体性●按范围:大叶性、小叶性、间质性●按性质:纤维素性、化脓性、出血性肉、芽肿性、浆液性、干酪性一、大叶性肺炎〔lobar pneumonia〕●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病变起始于肺泡,并迅速扩展至整个或多个大叶的肺的急性弥漫性纤维素性渗出性炎。
●主要表现:起病急、寒颤、高热、胸痛、铁锈色痰、血白细胞上升、咳嗽、呼吸困难、肺实变体征,青壮年〔男性〕多见。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90~95%由肺炎链球菌〔或肺炎杆菌金葡溶血链流感嗜血〕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病。
2、发病机理:肺炎球菌有荚膜,对组织有抗吞噬作用。
机体对肺炎球菌有过敏现象。
细菌通过变态反响,使肺泡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大量浆液、纤维蛋白原渗出引起纤维素性渗出性炎。
病变开展迅速,炎症经肺泡孔、支气管累及肺段或整个肺叶。
而局部不一定有肺炎球菌的出现。
〔二〕病理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1、病理改变:肺泡壁毛细血管的扩张和闭塞;肺泡腔内渗出物内容的改变。
2、分期及特点:〔1〕充血水肿期〔congestion〕: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混有少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含有大量细菌〕。
肉眼观:病变肺叶充血、水肿、呈暗红色。
临床病理联系:细菌〔+〕:毒血症〔2〕红色肝样变期〔red hepatization〕: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渗出物有大量红细胞及纤维素。
肉眼观:病变肺叶呈暗红色,切面成颗粒状,质地变实,类似于肝。
肺实变〔consolidation of lung〕:任何原因致肺泡腔内积聚浆液、纤维蛋白和细胞成分等,使肺泡含气量减少、肺质地致密化的一种病变。
临床病理联系:①细菌〔+〕:毒血症;②胸膜渗出:胸痛、摩擦音;③红细胞:铁锈色痰;④无效灌注:缺氧〔3〕灰色肝〔样〕变期〔gray hepatization〕:肺泡壁毛细血管闭塞,肺泡腔内渗出物以纤维素为主,还有大量中性粒细胞。
细支气管疾病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 细支气管疾病的定义及特征所谓“细支气管疾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描述性名称,包括诸多病变,主要累及内径小2mm的气道,包括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12~16级),以及呼吸性细支气管,还包括部分内径较小的小支气管(7~11级),以阻塞性病变为特征。
多数患者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为呼吸困难、咳嗽、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和胸部影像有过度充气。
上述虽然在概念上似乎已较清楚,但在临床上诊断却非常困难。
这是因为在细支气管疾病,许多已有描述的组织病理类型与临床和影像之间缺乏明确的关联,即便存在明确关联者,可能因为有限的病理改变难以转化或解释其影像和不能引起需要临床诊断的症状及功能减退,从而影响临床诊断。
另外,由于在解剖上其连接支气管和肺实质(肺泡),从病因上细支气管疾病常常可能是远端肺间质或近端支气道疾病的一部分,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均可能损害细支气管导致可逆或不可逆损伤(阻塞),并同时影响支气管和肺实质,如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病和其他免疫性疾病、吸入性损伤、药物反应、异体移植物移植及许多其他疾病,而一些支气管和肺实质疾病,也常累及细支气管。
同时在判别细支气管病变呼吸功能减退时,还应考虑肺实质病变及支气管受累的影响。
再者,细支气管病无论从临床,影像和病理学均表现的十分复杂、多变。
病程可以为急性,也可以是慢性。
影像既可表现为局限、多发或弥漫性,也可显示为远端小气道病变。
至于病因,虽然可以明确,但大多数不清楚。
2 细支气管疾病分类细支气管疾病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及临床特征复杂多样,也导致疾病命名不清、词条冗余或概念范畴重叠。
虽然临床医生、病理学家和放射学家等从各自的视角进行了不同的分类,至今尚无一个被人们广泛接受。
通常疾病分类主要是根据组织病理学分型或病因学。
10年前,Wright及其同事提出了关于“小气道疾病” 的权威性综述,其中包括了吸烟、矿物粉尘、移植性细支气管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以及BO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