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H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
- 格式:doc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10
热拌沥青混合料热拌沥青混合料是经人工组配的矿料与沥青在专门设备中加热拌和而成,用保温运输工具运至施工现场,在热态下进行摊铺和压实的混合料。
通常将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简称为“热拌沥青混合料”。
热拌沥青混合料是沥青混合料中最典型的品种,其他各种沥青混合料均由其发展而来的品种。
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复合材料,是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料等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
由于组成材料质量的差异和数量的多寡,可形成不同的组成结构,并表现为不同的力学性能。
我国的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如表10-9所示。
该标准按交通性质可分为:①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② 其他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③ 行人道路。
各等级道路对马歇尔试验指标(包括稳定度、流值、空隙率、沥青饱和度及残留稳定度等)提出不同要求。
而对不同组成结构的混合料(如沥青混合料或沥青碎石混合料;Ⅰ型沥青混凝土和Ⅱ型沥青混凝土等)按类别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这是我国近年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我国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应用都有指导意义。
表面理论:按传统的理解沥青混合料是由粗集料、细集料和填料经人工组配成密实的级配矿质骨架,在其表面分布着沥青结合料,将他们胶结成为一个具有强度的整体。
胶浆理论:近代某些研究认为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多级空间网状结构的分散系。
它是以粗集料为分散相,分散在沥青砂浆介质中的一种粗分散系;同样,沥青砂浆是以细集料为分散相,分散在沥青胶浆介质中的一种细分散系;沥青胶浆是以填料为分散相,分散在沥青介质中的一种微分散系。
该分散系以沥青胶浆最为重要,它的组成结构决定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变形能力。
目前这一理论比较集中于研究填料(矿粉)的矿物成分、填料的级配(以0.080mm为最大粒径)以及沥青与填料的交互作用等因素对于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等。
同时这一理论的研究比较强调采用高稠度的沥青和大的沥青用量,以及采用间断级配的矿料。
悬浮-密实结构:当连续型密级配矿料(如图10-12中曲线a)与沥青组成沥青混合料时,按粒子干涉理论,为避免次级集料对前级集料密排的干涉,前级集料之间必须留出比次级集料粒径稍大的空隙供次级集料排布。
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实验技术指标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那啥——热拌沥青混合料的主要实验技术指标,你懂的,就是那些搞路面修建的大神们天天忙活的活儿。
别看这个名词挺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确保我们的路平坦耐用,不至于一下子就坑坑洼洼。
首先得说说什么是热拌沥青混合料。
咱们要在路上铺好坚实的沥青,得先把它和石子混合在一起,再加热搅拌个把小时,让它俩混得更亲密。
这样铺出来的路面才能又结实又平顺,不像有些烂路,开车像过山车似的。
说到主要实验技术指标,咱们就得看看这沥青石子混合料里面啥东西。
首先得测测它的密度,这东西有多紧凑,要不然路面不坚固,开上去嘎吱嘎吱响。
再看看它的抗滑性,别到了下雨天,路就跟溜冰场似的。
还得看看它的韧性,就跟我们要的员工一样,得干活不怕累、不怕脏。
得来点强度测试。
毕竟,路面得经得住车辆的凶猛撞击,否则小小一颗石子就能把它搞垮,那得多没面子啊!然后还得看看它的耐久性,就像老王家的狗,得养得住才行,这路面也得经得住岁月的打磨。
别以为这些指标就那么简单,测出来得有专业设备,专业人员,不然随便测测就像老板娘买菜,称个瓜蔬,一两斤来回就过去了。
这些实验,一点马虎不得,要细心,要认真,要像拍电影一样,每个镜头都得精心把握,不能马虎了事。
当然了,这些技术指标不光是为了好玩,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出行安全。
你想啊,如果路面烂成那样,开车就跟玩命似的,撞上去,谁还好受?所以,这些实验不光是在实验室里忙活,其实是在为我们的生活质量保驾护航。
最后得说说,就算这些指标测出来了,也别忘了施工过程中的那些细节。
要像炒菜一样,得火候掌握得好,别一手拿个生坯,一手拿个熟料,那岂不是搞笑了。
得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当,才能保证修出来的路又平又整,让我们开车的时候心情愉悦,不是想去修车厂就去修车厂。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主要实验技术指标,不光是一堆冷冰冰的数据,更是一项保障我们安全和舒适出行的重要工作。
希望每个路修的大哥大姐们,能把这些技术指标当成心头宝,铺出来的路就像自家的院子,扫得干干净净,踏得踏实稳当。
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类型及其特点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沥青混合料温拌技术这个话题。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沥青混合料。
简单来说,沥青混合料就是一种由沥青、矿粉、细骨料、填料等材料组成的路面基层。
而温拌技术呢,就是把这些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再搅拌均匀,最后铺到路面上的一种施工方法。
那么,这种技术有什么特点呢?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吧。
我们来说说温拌技术的分类。
按照加热方式的不同,温拌技术可以分为热拌和冷拌两种。
热拌是把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再进行搅拌,而冷拌则是直接把材料放入搅拌机中搅拌。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使用哪种方法还要看实际情况。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温拌技术的优点。
温拌技术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因为加热后的材料更容易搅拌均匀,所以施工速度会更快。
温拌技术可以降低施工成本。
因为热拌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来加热材料,所以成本会更高。
而冷拌则不需要加热,所以成本会更低。
温拌技术可以提高路面质量。
因为加热后的材料更容易与水混合,所以铺设出来的路面更加平整、牢固。
温拌技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说,加热后的材料容易出现老化现象,从而影响路面的质量。
温拌技术的施工条件也比较苛刻,需要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施工。
如果条件不满足的话,就会导致施工效果不佳。
总的来说,温拌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施工方法。
它既可以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又可以提高路面质量。
但是,我们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说控制好加热温度、保持良好的施工环境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温拌技术的优势,为我们的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热拌沥青混合料设计 (AC-13)一、设计任务与要求1.设计资料(1) 道路等级:某东南沿海高速公路交通繁重,设计年限内交通量超过1000万轴次。
(2) 气候分区:根据沥青与沥青混合料气候分区,该地区最热月平均最高气温大于30℃,年极端最低气温高于-9℃,年降水量大于1000mm,属于(1―4)夏炎热冬温潮湿气候分区。
(3) 供应材料:在材料供应情况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沥青采用70#,质量符合A等级要求;碎石有各种规格的玄武岩轧制的碎石料,其材性与加工性均符合规范要求;矿粉为石灰石专门加工磨细的石粉。
2.设计要求(1) 混合料类型:所设计沥青混合料为高速公路某路段上面层重新加铺使用,为防止渗水宜采用密级配混合料,最大公称粒径为13.2mm,但要求保证足够的抗滑性。
据此,沥青混合料类型为AC-13。
(2) 设计内容:确定集料级配,并由此确定各档碎石材料的配合比例;确定沥青用量(或油石比);沥青用量合理性检验;沥青混合料性能检验。
二、材料的密度测试在配合比设计前,对工程所提供的0~5mm、5~10mm、10~15mm三种碎石材料、石灰石矿粉以及沥青材料进行密度测试。
对5~10mm、10~15mm两种碎石材料测试了表观密度和毛体积密度;0~5mm石屑与矿粉由于测试毛体积密度比较麻烦,且不容易测试准确,故作为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可以只测试表观密度,并认为可以代替毛体积密度。
几种材料密度测试结果列于表1。
材料密度测试结果表1三、矿质集料配合比设计将上述几种碎石材料进行筛分,并计算得通过百分率,试验结果列于表2。
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对于AC―13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级配范围也列于表2中。
现行规范所列AC-13级配范围较宽,因此在实际确定级配线时并不能简单地取其中值,而应根据道路的具体要求确定目标级配线。
由于该高速公路交通繁重,属重交通道路,必须充分考虑其抗车辙、抗滑等性能。
关于LH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7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7.1 一般规定7.1.1热拌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各种等级公路的沥青面层。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面层的上面层、中面层及下面层应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沥青碎石混合料仅适用于过渡层及整平层。
其他等级公路的沥青面层上面层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
7.1.2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种类应按表7.1.2选用,其规格以方孔筛为准,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1.5mm。
当采用圆孔筛作为过渡时,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40mm。
7.1.3 应根据不同地区道路等级及所处层位的功能性要求,从表7.1.3中选择适当的结构组合,并应遵循以下原则:7.1.3.1应综合考虑满足耐久性、抗车撤、抗裂、抗水损害能力、抗滑性能等多方面要求,根据施工机械、工程造价等实际情况选择沥青混合料的种类。
注:当铺筑抗滑表面层时,可采用AK-13或AK-16型热拌沥青混合料,也可在AC-10(LH-15)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嵌压沥青预拌单粒径碎石S-10铺筑而成。
7.1.3.2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面层宜采用双层或三层式结构,其中至少必须有一层是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当各层均采用沥青碎石混合料时,沥青面层下必须做下封层。
7.1.3.3 多雨潮湿地区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上面层宜采用抗滑表面混合料,其他等级公路及少雨干燥地区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采用I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做表层。
7.1.3.4 沥青面层的集料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中粒式及细粒式用于上层,粗粒式只能用于中下层。
砂粒式仅适用于通行非机动及行人的路面工程。
7.1.3.5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1/2,中、下面层及联结层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2/3。
7.1.3.6 高速公路的硬路肩沥青面层宜采用I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作表层。
7.1.4 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应采用机械化连续施工。
7.2 施工准备7.2.1 基层准备应符合本规范第3章的要求。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J92 — 86编制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通知,由交通部及城乡建设部的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
本规范总结了建国以来修筑沥青路面的经验,并对一些主要技术问题,如沥青混凝土技术标准、路面平整度指标、沥青质量要求、石料压碎值指标、粗粒式混凝土试验方法等进行了科研及调查工作,收集及吸取了国外修筑沥青路面的先进经验,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最后由有关部门共同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十一章和七个附录.内容有: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沥青上拌下贯式、沥青贯入式、沥青表面处治等路面;还有透层、粘层、封层和附属工程(人行道、自行车道、广场、停车场、桥面),以及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交通部1985年12月第一章总则第1。
0.1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城市道路及厂矿道路的沥青路面工程。
第1。
0。
2条本规范规定了表面处治、贯入式、热拌热铺的沥青碎石和沥青混凝土、上拌下贯式等沥青路面面层的施工方法。
对沥青类基层、联结层、整平层也可按本规范相应的规定使用。
第1。
0.3条沥青路面施工应符合现行的关于防止沥青中毒有关安全防火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1。
0。
4条对高寒地带沥青路面工程的施工除遵守本规范外,尚应按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基层第2.0。
1条沥青路面的基层应符合如下要求:一、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三、表面平整、密实,拱度与面层一致;四、与面层结合良好。
第2.0.2条沥青路面的基层可按下列规定选用:一、整体型:石灰稳定土、水泥稳定土、石灰稳定工业废渣(土);二、嵌锁型:泥灰结碎石、沥青贯入式;三、级配型:级配碎(砾)石、沥青碎石、沥青混凝土。
各种基层的材料要求,施工工艺应符合现行的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第2.0.3条沥青面层施工前应对基层或旧路面(作基层时)的质量进行检查,检查的项目、方法和标准,可按现行有关基层规范的规定执行。
2023年-2024年试验检测师之道路工程练习题(一)及答案单选题(共45题)1、马歇尔试件毛体积密度试验结果()小数。
A.保留1位B.保留2位C.保留3位D.保留4位【答案】 C2、在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时,路面车辙深度超过()mm时定义为车辙损坏。
A.0B.5C.10D.15【答案】 C3、采用灌砂筒测定压实度,在灌砂过程中,如果储砂筒内的砂尚在下流时即关闭开关,则压实度结果将比正常结果()。
A.偏大B.偏小C.一样D.无规律【答案】 A4、一组水泥混凝土标准立方体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极限荷载分别为780KN,710KN,900KN,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为()。
A.35.4MPaB.34.7MPaC.33.1MPaD.作废【答案】 B5、为工程使用方便,通常采用()确定沥青胶体结构的类型。
A.针入度指数法B.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法C.环球法D.溶解一吸附法【答案】 A6、某试验检测机构受地方公路管理部门委托对A公路进行技术状况评定工作。
A公路基本情况:公路技术等级为一级,长度10.211km,双方向6条车道,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K2+000-K3+000间有一座中桥,评定为5类桥。
检测机构选择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查系统检测路面指标,不检测路面横向力系数和路面弯沉。
请依据上述条件完成兵面题目。
1)从经济高及角度考虑,为满足《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检测频率的基本要求,路面徐测时应选择()检测。
A.单方向靠近中央分隔带的行车道B.双方向靠近外侧路肩的行车道C.双方向中间行车道D.双方向所有车道7、下列有关砌体挡土墙的基本要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石料或混凝土预制块的强度、规格和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和设计要求B.砂浆所用的水泥、砂、水的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按规定的配合比施工C.砌筑不应分层错缝,浆砌时要坐浆挤紧D.沉降缝、泄水孔、反滤层的设置位置、质量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答案】 C8、硫酸盐含量超过0.25%的土,不应采用()进行稳定。
试论热拌沥青混合料拌和与运输摘要:介绍影响沥青混合料质量的因素,阐述沥青混合料拌和与运输的方法,以提高沥青混合料的竞争力。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拌和运输abstrac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the asphalt mixture on the asphalt mixing and transport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asphalt mixture.key words: asphalt mixture; mixing; transport中图分类号:tv544+.9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材料供给堆料场贮存的集料数量应平均日用量的5倍以上,集料应加遮盖,以防雨水。
研究表明,集料含水量的多少对拌和设备生产能力影响很大,含水量大则意味着烘干及加热时间长,生产能力降低,燃油消耗量增加。
集料要干净,无垃圾、尘土等杂物,堆放要严格,防止不同粒径的料组成符合已确定的目标设计级配。
生产热拌沥青合料,通常采用4~5种不同粗细规格的集料,每种集料置于相应的冷料仓中。
各冷料仓向拌和机的供料数量,需根据目标配合比所确定的集料比例调整,使混合料的颗粒组成符合已确定的目标设计级配。
各个冷料仓的集料通过仓口下的小皮带(或履带)输送到通往拌和机的大输送带上,仓口开启的大小和皮带运行速度均直接影响冷料仓供料的多少,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冷料仓出料口的开启大小和调整皮带运行速度来控制各冷料仓的供料数量。
在实际生产中,一般均根据焦粗细和所需的比例固定出料口的开启度,通过改变皮带的运行速度调整供料的数量。
并画出皮带运行速度与供料数量的关系曲线,作为调整供料数量时设置皮带运行速度的依据。
在进行冷料仓的布置时,为了易于在输送带上观察细集料供给是否正常,将细集料安排在靠近烘干筒一侧,并由细到粗逐个向另一侧布置。
第1章总则1.0.1 为贯彻“精心施工;质量第一”的方针,确保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使铺筑的沥青路面坚实、平整、稳定、耐久,有良好的抗滑性能,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知县各个等级的新建和改建公路的沥青路面工程。
本规范规定了沥青表面自治路面、沥青贯入式路面、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乳化沥青矿石混合料路面及透层、粘层、封层等的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的方法、标准。
对沥青类基层、联结层、整平层也可按本规范相应的规定执行。
沥青路面施工必须有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
沥青面层不得在雨天施工,当施工中遇雨时,应停止施工。
雨季施工时必须切实做好路面排水。
沥青路面施工应确保施工安全,施工人员应有良好的劳动保护。
沥青拌和厂应具备防火设施,配制液体石油沥青的车间严禁烟火。
使用煤沥青的施工人员应防止吸入煤沥青蒸气或皮肤直接接触煤沥青,使身体受到损害。
沥青路面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分布的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特殊地区、特殊工程、特殊材料的沥青路面工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
第2章术语、符合、代号术语 2.1.1 石油沥青:由石油经蒸馏、吹氧、调和等工艺加工得到,主要为可溶于二硫化碳的碳氢倾倒化合物的半固体粘稠状物质。
道路石油沥青:符合沥青路面使用技术要求的石油沥青。
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供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等重交通量道路使用,并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道路石油沥青,简称重交通道路沥青。
煤沥青:由煤干馏得到的煤焦油再经蒸馏加工制成的沥青。
混合沥青:不同标号的石油沥青按一定比例互相掺配,或以煤沥青与石油沥青互相掺配而投篮的沥青。
乳化沥青:石油沥青(或煤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投篮的均匀的沥青产品,也称沥青乳液。
按乳化沥青的使用方法分为喷洒型(用P表示)及拌和型(用B表示)乳化沥青两大类。
阳离子乳化沥青:用阳离子乳化剂制得的带正电荷(以C表示)的乳化沥青。
阴离子乳化沥青:用阴离子乳化剂投篮的带负电荷(以A表示)的乳化沥青。
2020二级建造师市政实务备考知识点: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时间过得飞快,为了做好备考复习,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二级建造师市政实务备考知识点: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二级建造师市政实务备考知识点: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主要类型(一)AC型沥青混合料。
适用于城市次干道、辅路或人行道等场所。
(二)改性沥青(Modified bitumen)混合料1.改性沥青混合料是指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磨细的橡胶粉或其他填料等外掺剂(改性剂),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制成的沥青混合料。
2.改性沥青混合料与AC型混合料相比具有较高的高温抗车辙能力,良好的低温抗开裂能力,较高的耐磨耗能力和较长的使用寿命。
3.改性沥青混合料面层适用城镇快速路、主干路。
(三)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tone Mastic Asphalt,简称SMA)(混合料)是一种以沥青、矿粉及纤维稳定剂组成的沥青玛蹄脂结合料,填充于间断骨架中所形成的混合料。
是一种间断级配的沥青混合料,5mm以上的粗集料比例高达70%~80%,矿粉的用量达7%~13%(“粉胶比”超出通常值1.2的限制);沥青用量较多,高达6.5%~7%,粘结性要求高,宜选用针入度小、软化点高、温度稳定性好的沥青。
是当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一种抗变形能力强,耐久性较好的沥青面层混合料;适用于城镇快速路、主干路。
(四)改性(沥青)SMA1.采用改性沥青,材料配比采用SMA结构形式。
2.有非常好的高温抗车辙能力、低温抗变形性能和水稳定性,且构造深度大,抗滑性能好、耐老化性能及耐久性都有较大提高。
3.适用于交通流量和行驶频度急剧增长,客运车的轴重不断增加,严格实行分车道单向行驶的城镇快速路、主干路。
沥青拌合lhb-ii参数沥青拌合LHB-II参数沥青拌合LHB-II是一种常用于道路建设和维护的沥青混合料,其参数对于确保道路质量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LHB-II参数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对道路性能的影响。
一、LHB-II参数的定义1. 粘度:粘度是衡量沥青流动性的参数,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沥青体积来表示。
LHB-II的粘度越高,说明其流动性越差,对于道路施工而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粘度范围。
2. 软化点:软化点是指沥青在受热条件下开始软化的温度。
LHB-II 的软化点越高,说明其耐高温性能越好,适用于高温地区的道路建设。
3. 针入度:针入度是指在规定的温度和负荷下,针头插入沥青的深度。
LHB-II的针入度越大,说明其黏附性和粘结性越好,能够提高道路的抗水性和耐久性。
4. 密度: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沥青的质量。
LHB-II的密度越大,说明其结实度越高,能够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二、LHB-II参数的重要性1. 与路面性能相关:LHB-II参数直接影响道路的抗压能力、抗水性、抗老化性等性能指标。
通过合理选择LHB-II参数,可以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2. 与施工工艺相关:LHB-II参数的选择也与沥青拌合料的施工工艺密切相关。
不同的施工工艺需要不同粘度、软化点等特性的LHB-II,以确保施工过程的流畅性和质量。
3. 与环境因素相关:LHB-II参数的选择还应考虑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因素。
例如,高温地区需要选择软化点较高的LHB-II,以保证道路在高温环境下的稳定性。
三、LHB-II参数对道路性能的影响1. 抗压能力:通过选择适当的LHB-II参数,可以提高道路的抗压能力,减少路面的变形和损坏。
2. 抗水性:LHB-II参数的针入度和粘度对道路的抗水性能有直接影响。
选择针入度较大、粘度适中的LHB-II,能够增加沥青与骨料的黏附性,提高道路的抗水性。
3. 抗老化性:LHB-II的软化点和密度对道路的抗老化性能有重要影响。
7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7.1 一般规定7.1.1热拌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各种等级公路的沥青面层。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面层的上面层、中面层及下面层应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沥青碎石混合料仅适用于过渡层及整平层。
其他等级公路的沥青面层上面层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铺筑。
7.1.2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种类应按表7.1.2选用,其规格以方孔筛为准,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31.5mm。
当采用圆孔筛作为过渡时,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40mm。
7.1.3 应根据不同地区道路等级及所处层位的功能性要求,从表7.1.3中选择适当的结构组合,并应遵循以下原则:7.1.3.1应综合考虑满足耐久性、抗车撤、抗裂、抗水损害能力、抗滑性能等多方面要求,根据施工机械、工程造价等实际情况选择沥青混合料的种类。
注:当铺筑抗滑表面层时,可采用AK-13或AK-16型热拌沥青混合料,也可在AC-10(LH-15)型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嵌压沥青预拌单粒径碎石S-10铺筑而成。
7.1.3.2 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面层宜采用双层或三层式结构,其中至少必须有一层是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当各层均采用沥青碎石混合料时,沥青面层下必须做下封层。
7.1.3.3 多雨潮湿地区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上面层宜采用抗滑表面混合料,其他等级公路及少雨干燥地区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采用I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做表层。
7.1.3.4 沥青面层的集料最大粒径宜从上至下逐渐增大,中粒式及细粒式用于上层,粗粒式只能用于中下层。
砂粒式仅适用于通行非机动及行人的路面工程。
7.1.3.5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1/2,中、下面层及联结层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层厚的2/3。
7.1.3.6 高速公路的硬路肩沥青面层宜采用I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作表层。
7.1.4 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应采用机械化连续施工。
7.2 施工准备7.2.1 基层准备应符合本规范第3章的要求。
7.2.2 施工前应对各种材料进行调查试验,经选择确定的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稳定,不得随意变更。
7.2.3 施工前对各种施工机具应作全面检查,并经调试证明处于性能良好状态,机械数量足够,施工能力配套,重要机械宜有备用设备。
7.2.4沥青加热温度及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应符合表7.2.4的规定,并根据沥青品种、标号、粘度、气候条件及铺筑层的厚度选择。
沥青粘度大,气温低,铺筑层厚度薄的用高限。
低限;②本表不适用于改性沥青混合料施工;③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超过正常温度高限的30℃时,料应予废弃。
7.3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7.3.1 热拌沥青混合料必须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充分利用同类道路与同类材料的施工实践经验,经配合比设计确定矿料级配和沥青用量。
7.3.2 热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步聚进行。
矿料筛分的标准筛筛孔以方孔筛为准,各种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范围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表D.7的要求。
经主管部门同意,也可采用本规范附录D表D.8列出的圆孔筛标准的矿料级级配范围。
除已经过试验路段铺筑或实践证明附录D表D.7或表D.8规定的级配范围不适于当地情况外,矿料级配范围不应变更。
7.3.3 经配合比设计确定的各类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应符合表7.3.3的马歇尔试验设计要求的技术标准,并有良好的施工性能。
注:①粗粒式沥青混凝土稳定可降低1kN;②I型细粒式及砂粒式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为2%~6%;③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矿料间隙率(VMA)宜符合下表要求:但应测定密度、空隙率、沥青饱和度等;⑤残留稳定度可根据需要采用浸水马歇尔试验或真空饱水后浸水马歇尔试验。
7.3.4 对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上面层和中面层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通过车辙试验机对抗车辙能力进行检验。
在温度60轮压0.7MPa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对高速公路应不小于800次/mm,对一级公路应不小于600次/mm。
7.3.5 沥青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根据实践经验和马歇尔试验的结果,经过试拌试铺论证确定。
7.3.6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照下列步骤进行:7.3.6.1 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用工程实际使用的材料计算各种材料的用量比例,配合成符合附录D表D.7或表D.8规定的矿料级配,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以此矿料级配及沥青用量作为目标配合比,供拌和机确定各冷料仓的供料比例、进料速度及试拌使用。
7.3.6.2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对间歇式拌和机,必须从二次筛分后进入各热料仓的材料取样进行筛分,以确定各热料仓的材料比例,供拌和机控制室使用。
同时反复调整冷料仓进料比例以达到供料均衡,并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沥青用量、最佳沥青用量±0.3%等三个沥青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
7.3.6.3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
拌和机采用生产配合比进行试拌、铺筑试验段,并用拌和沥青混合料及路上钻取的芯样进行马歇尔试验检验,由此确定生产用的标准配合比。
标准配合比应作为生产上控制的依据和质量检验的标准。
标准配合比的矿料级配至少应包括0.075mm、2.36mm、4.75mm(圆孔筛0.074mm、2.5mm、5mm)三档的筛孔通过率接近要求的级配的中值。
7.3.7 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
生产过程中,如遇进场材料发生变化并经检测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7.3.8 二级及二级以下其他等级公路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可按本规范7.3.2条~7.3.7条的步骤进行。
当材料与同类道路相同时,可直接引用成功的经验。
7.4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制7.4.1 沥青混合料必须在沥青拌和厂(场、站)采用拌和机械拌制。
拌和厂的设置除应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等规定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7.4.1.1 拌和厂应设置在空旷、干燥、运输条件良好的地方。
7.4.1.2沥青应分品种分标号密闭储存。
各种矿料应分别堆放,不得混杂。
矿粉等填料不得受潮。
集料宜设置防雨顶棚。
7.4.1.3 拌和厂应有良好的排水设施。
7.4.1.4 拌和厂应配备试验室,并配置足够的仪器设备。
7.4.1.5 拌和厂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
7.4.2 热拌沥青混合料可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或连续式拌和机拌制。
各类拌和机均应有防止矿粉飞扬散失的密封性能及除尖设备,并有检测拌和温度的装置。
连续式拌和机应具备根据材料含水量变化调整矿料上料比例、上料速度、沥青用量的装置。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沥青混凝土宜采用间歇式拌和机拌和。
当工程材料从多处供料、来源或质量不稳定时,不得采用连续式拌和机。
7..4.3 具有自记设备的间歇式拌和机拌和过程中应逐盘打印沥青及与各种矿料的用量及拌和温度。
7.4.4 沥青材料应采用导热油加热,沥青与矿料的加热温度应调节到能使拌和的沥青混合料出厂温度符合表7.2.4的要求。
当混合料出厂温度过高,已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时,混合料不得使用,已铺筑的沥青路面应予铲除,混合料的废弃温度按表7.2.4注③执行。
7.4.5沥青混合料拌和时间应以混合料拌和均匀、所有矿料颗粒全部裹覆沥青结合料为度,并经试拌确定。
间歇式拌和机每锅拌和时间宜为30~50s(其中干拌时间不得少于5s),连续式拌和机的拌和时间由上料速度及拌和温度调节。
7.4.6 间歇式拌和机热矿料二次筛分用的振动筛筛孔应根据矿料级配要求选用,其安装角度应根据材料的可筛分性振动能力等由试验确定。
7.4.7 拌和厂拌和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料、无结团成块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不符要求时不得使用,并应及时调整。
7.4.8 拌好的热拌沥青混合料不立即铺筑时,可放入成品储料仓储存。
贮料仓无保温设备时,允许的储料时间应以符合摊铺温度要求为准,有保温设备的储料仓储料时间亦不宜超过72h。
7.4.9 出厂沥青混合料应逐车用地磅称重,并按现行试验方法测量运料车中沥青混合料的温度,签发一式三份的运料单,一份存拌和厂,一份交摊铺现场,一份交司机。
7.5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运输7.5.1 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较大吨位的自卸汽车运输、车厢应清扫干净。
为防止沥青与车厢板粘,车厢侧板和底板可涂一薄层油水(柴油与水的比例可为1∶3)混合液,但不得有余液积聚在车厢底部。
7.5.2 从拌和机向运料车上放料时,应每卸一斗混合料挪动一下汽车位置,以减少粗细集料的离析现象。
7.5.3 运料车应用蓬布覆盖,用以保温、防雨、防污染、夏季运输时间短于0.5h时,也可不加覆盖。
7.5.4 沥青混合料运输车的运量应较拌和能力或摊铺速度有所富余,施工过程中摊铺机前方应有运料车在等候卸料。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开始摊铺时在施工现场等候卸料车不宜少于5辆。
7.5.5 连续摊铺过程,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
卸料过程中运料车应挂空档,靠摊铺机推动前进。
7.5.6 沥青混合料运至摊铺地点后应凭运料单接收,并检查拌和质量。
不符合本规范表7.2.4温度要求,或已经结成团块、已遭雨淋湿的混合料不得铺筑在道路上。
7.6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7.6.1 铺筑沥青混合料前,应检查确认下层的质量。
当下层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未按规定洒布透层、粘层、铺筑下层时,不得铺筑沥青面层。
7.6.2 热拌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机械摊铺。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采用两台以上摊铺机成梯队作业进行联合摊铺,相邻两幅的摊铺应有5~10cm左右宽度的摊铺重叠。
相邻两台摊铺机宜相距为10~30cm,且不得造成前面摊铺混合料冷却。
当混合料供应能满足不间断摊铺时,也可采用全宽度摊铺机一幅摊铺。
7.6.3 摊铺机在开始受料前应在料斗内涂刷少量防止粘料用的柴油。
7.6.4 用于铺筑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沥青混合料摊铺机应符合下列要求:7.6.4.1 具有自动和半自动方式调节摊铺厚度及找平的装置。
7.6.4.2 具有足够容量的受料斗,在运料车换车时能连续摊铺,并有足够的功率推动运料车。
7.6.4.3 具有可加热的振动熨平板或振动夯等初步压实装置。
7.6.4.4 摊铺机宽度可以调整。
7.6.5 摊铺机自动找平时,中、下面层宜采用一侧钢丝绳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
表面层宜采用摊铺层前后保持相同高差的雪撬式摊铺厚度控制方式。
经摊铺机初步压实的摊铺层应符合平整度、横坡的规定要求。
7.6.6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温度应符合本规范表7.2.4的要求,并应根据沥青标号、粘度、气温、摊铺层厚度选用。
7.6.7 当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施工气温低于10℃、其他等级公路施工气温低于5℃时,不宜摊铺热拌沥青混合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