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转基因早期胚胎细胞的核移植研究.pdf
- 格式:pdf
- 大小:186.85 KB
- 文档页数:6
鱼类转基因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鱼类的基因组,以探索其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的潜力。
通过将特定基因引入鱼类的基因组中,我们成功地改变了它们的表型。
实验结果表明,转基因鱼类在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方面相比常规鱼类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转基因技术的使用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环境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讨论来解决。
引言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人工干预生物基因组的方法,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来改变其性状。
应用广泛的转基因技术已经在农作物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如提高产量、抗虫性和耐逆性等。
然而,在动物领域,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
本实验旨在探索鱼类转基因技术的潜力,特别是在生长和抗病能力方面。
材料与方法动物材料实验中使用的是普通鲤鱼(Cyprinus carpio)作为实验对象。
鲤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生长周期短且易于饲养。
转基因技术我们选择了生长激素基因作为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其引入鱼类基因组中。
具体操作如下:1. 提取鲤鱼的胚胎细胞,并将其进行培养。
2. 利用质粒转染技术,将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细胞。
3. 培养经转基因的细胞,并筛选出表达生长激素基因的细胞株。
4. 通过体内转染技术,将经转基因的细胞注入受精卵中。
5. 培育转基因鲤鱼。
实验组设计将转基因鲤鱼和常规鲤鱼放置在不同的鱼缸中,提供相同的饲料和环境条件。
观察和记录它们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结果与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1. 转基因鲤鱼在生长速度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与常规鱼类相比,转基因鲤鱼的体重增长速度更快。
这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引入的生长激素基因促进了其细胞分裂和增殖的能力。
2. 转基因鲤鱼在抗病能力方面也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
在接种疾病原菌后,转基因鲤鱼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常规鲤鱼。
这可能是由于转基因技术引入的基因增强了鱼类的免疫系统。
3. 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环境问题。
一方面,长时间高强度的生长可能会对鱼类的身体健康和福利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转基因鱼类的逃逸可能会对自然鱼群和生态系统产生潜在威胁。
第一章测试1.品种是“种”下特有的一个生物分类单元。
A:错B:对答案:A2.关于“品系”与“品种”关系,以下哪种说法正确?A:部分品系可以发展成为品种B:品系与品系为同一概念C:品系与品种没有联系D:部分品种可以发展成为品系答案:A3.育种目标中,提高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都可以实现单位产量增加。
A:错B:对答案:B4.关于罗非鱼雌性与雄性个体的生长速度,下面哪个选项()正确A:雌性>雄性B:不确定C:雌性=雄性D:雄性>雌性答案:D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转基因鱼研究与生产应用的国家。
A:对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直接将被驯化物种或品种置于家养或栽培环境中,使其直接受到驯化选择的途径为A:作为观赏对象驯化B:作为食用养殖对象驯化C:激进式驯化D:渐进式驯化答案:C2.驯化过程中,采取逐步过渡的方式,使受驯生物逐渐提高其适应性的途径为A:渐进式驯化B:作为观赏对象驯化C:激进式驯化D:作为食用养殖对象驯化答案:A3.引种以增加某区域的自然资源为目的,一定涉及驯化。
A:对B:错答案:B4.驯化成功可能会形成新的品种或品系。
A:错B:对答案:B5.驯化往往需要引种,引种也往往需要驯化。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影响选择反应的因素有哪些A:育种值估计准确性B:群体中的加性遗传方差C:环境方差D:留种率答案:ABD2.亲缘选配的优点是可以迅速固定优良基因,加速品种培育速度,但缺点是近交系数上升过快.A:错B:对答案:B3.个体选择主要适用于保持群体多样性的情况,家系选择主要适用于高遗传力情况,家系内选择对于较低的遗传力仍然适用。
A:错B:对答案:A4.相对于个体选择、家系选择和家系内选择而言,blup技术的优势是可以剖分出潜在的固定环境效应,还可以直接估计出来育种值(遗传值),达到选择的目的.A:对B:错答案:A5.BLUP技术的前提是获得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及提供方差组分或遗传力的估计值.A:错B:对答案:B第四章测试1.杂交育种的遗传学基础是()和()。
鱼类细胞核移植概况
夏德全
【期刊名称】《淡水渔业》
【年(卷),期】1978(000)005
【摘要】最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细胞研究室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水产研究所合作,在经济鱼类上进行了细胞核移植,并得到了核质杂交移核鱼。
现将这方面工作的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夏德全
【作者单位】长江水产研究所育种室移核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1
【相关文献】
1.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的进展及意义 [J], 魏颖;薛淑群;张达;袁强;李成
2.我国的鱼类细胞核移植 [J], 李荔;张士璀;王洪海;张福玲
3.鱼类细胞核移植的历史回顾与讨论 [J], 严绍颐
4.硬骨鱼类细胞核移植的研究进展 [J], 刘同明;吴清江
5.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 [J], 沙珍霞;陈松林;刘洋;唐启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类的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工程技术也日益成熟。
其中,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鱼类作为重要的水产资源之一,其育种技术的进步也为人类食用提供了更多选择。
本文将着重介绍鱼类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探讨其应用前景、安全性和道德伦理等相关问题。
一、鱼类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转基因技术的概念和原理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人为的改造,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获得新的遗传特性。
在鱼类领域,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鱼类的生长速度、抗病能力、适应环境等方面。
2.鱼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案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20种转基因鱼类获得了许可证。
其中,转基因鲑鱼是最广泛应用的一种。
转基因鲑鱼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在海水中更快地长大,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产量。
3.鱼类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道德伦理然而,转基因技术也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和道德伦理的担忧。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鱼类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而另一些人则关注转基因技术可能损害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
因此,鱼类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和道德伦理问题亟待解决。
二、鱼类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1.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基因编辑是指在生物体基因组中进行定点、精准的基因改造,使得目标基因的序列发生特定的改变。
在鱼类领域,基因编辑技术被应用于改良鱼类的产量、抗病性等方面。
2.鱼类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基因编辑的干细胞工程技术是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鱼类干细胞进行改造,通过重新编程干细胞的特性来实现对鱼类的遗传改良。
这种技术可以更精准地实现对鱼类遗传特性的改造,并且避免了传统育种方法中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
3.鱼类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前景基因编辑技术具有更高的精准性和效率,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对鱼类种质资源进行改良的需求。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更快地培育出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的鱼类品种,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研究进展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非“全鱼”、“全鱼”以及“同种”生长激素基因重组体的构建,对比分析相应转基因鱼的生长,同时介绍了显微注射法、电脉冲法、精子载体法、基因枪法等常用的鱼类基因转移技术,分析了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安全性、遗传稳定性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生长激素基因重组体;转基因鱼;基因转移;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of non - "all fish", fish and the same growth hormone gene recombinant constructi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transgenic fish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it introduces the micro injection method, electroporation ,sperm vector method,Particle gun method commonly used fish gene transfer technology, analysis of the growth hormone gene fish safety, genetic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Key words: Growth hormone gene recombinant; transgenic fish; gene transfer;0前言1985年,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的诞生,开辟了鱼类遗传育种的新领域,同时也揭开了转基因鱼研究的序幕[1]。
过去的20 余年,转基因鱼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超过35 种的鱼用于转基因研究,绝大多数鱼类的转基因研究以培育具有优良生产性状的新品系为目的[2]。
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是指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的一类动物,整入动物基因的外源基因被称为转基因(transgene)。
嵌合体动物(chimera mosaic animal)是只有部分组织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动物,称为嵌合体动物(chimera mosaic animal)。
这类动物只有当外源基因整合入的“部分组织细胞”恰为生殖细胞时,才能将其携带的外源基因遗传给子代,一般用胚胎干细胞法或逆转录病毒载体法制备的第一代转基因动物均为嵌合体动物,而显微注射法得到的第一代转基因动物中,也有20%为嵌合体动物。
转基因动物是指动物所有细胞均整合有外源基因,则具有将外源基因遗传给子代的能力,通常被称为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技术是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延伸和拓展,它不仅为人们研究生命科学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工具,而且随着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产品将会广泛渗透到医疗、卫生、农产品和食品中。
转基因技术是生物学领域最新重大进展之一,已能渗透到生物学、医学、畜牧学等学科的广泛领域。
转基因动物已成为探讨基因调控机理、致癌基因作用和免疫系统反应的有力工具。
同时人类遗传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为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转基因技术涉及外源基因的组建、载体、受体、基因导入技术、供转基因胚胎发育的体外培养系统和宿主动物等方面的内容。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丰富多样性的类群,估计达30000 种。
这种多样性反映在诸如形态、行为、生殖、发育、世代时间和对环境的耐受等各种特征的广泛差异,从而使各种转基因鱼模型的常规制作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有的鱼类的卵是透明的,能直接对发育进行监察,有的情况下对活体内报告基因的表达进行判断。
有些鱼的种类还可能进行其他的遗传操作来诱导单倍体、三倍体和纯合子产雌品系。
尽管鱼的种类很多,但作研究用的却要少的多。
因为野生种群的持续减少,为帮助满足高质量蛋白质需要,水产养殖较常用鱼是鲶鱼、虹鳟鱼、罗非鱼、大西洋鲑和鲤鱼。
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前言:本文对克隆技术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克隆技术;发展;应用简介:“克隆”是英文单词“Clone”的音译,其本身的含义是无性繁殖。
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为“生物放大技术”,它已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第二个时期是基因克隆,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
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番薯、马铃薯、玫瑰等插枝繁殖的植物。
本文对克隆技术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克隆技术的发展1.动物克隆哺乳动物克隆的方法主要有胚胎分割和细胞核移植两种。
采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的设想,最初由汉斯·施佩曼在1938年提出,这一设想是现在克隆动物的基本途径。
从1952年起,科学家们首先采用青蛙开展细胞核移植克隆实验,先后获得了蝌蚪和成体蛙。
1963年,我国童第周教授领导的科研组,首先以金鱼等为材料,研究了鱼类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成功。
哺乳动物胚胎细胞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卡尔·伊尔门泽和彼得·霍佩用鼠胚胎细胞培育出发育正常的小鼠。
1984年,施特恩·维拉德森用取自羊的未成熟胚胎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其他人后来利用牛、猪、山羊、兔和猕猴等各种动物对他采用的实验方法进行了重复实验。
1989年,维拉德森获得连续移核二代的克隆牛。
1994年,尼尔·菲尔斯特用发育到至少有120个细胞的晚期胚胎克隆牛。
到1995年,在主要的哺乳动物中,胚胎细胞核移植都获得成功,包括冷冻和体外生产的胚胎;对胚胎干细胞或成体干细胞的核移植实验,也都做了尝试。
但到1995年为止,成体动物已分化细胞核移植一直未能取得成功。
在这期间,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