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胚胎学 第七章 鱼类的发生
- 格式:ppt
- 大小:12.36 MB
- 文档页数:49
《组织胚胎学》思考题绪论第一章基本组织第一节上皮组织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2、胚胎学3、单层柱状上皮4、复层扁平上皮5、变移上皮6、微绒毛7、连接复合体8、基膜9、腺上皮10、杯状细胞二、问答题:1、了解组织胚胎学的主要分科和常用的研究方法。
2、组织胚胎学与其他学科及水产养殖业的关系如何?3、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是什么?4、简述被覆上皮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功能。
5、试述被覆上皮细胞三个面的特殊结构与功能。
6、了解腺上皮的发生和腺体的主要类型。
7、多细胞腺包括哪些主要结构?8、简述内、外分泌腺的分泌方式。
第二节结缔组织一、名词解释:1、成纤维细胞2、软骨膜3、同族细胞群4、骨板5、伏克曼氏管6、哈佛氏系统;7、血小板、血栓细胞(比较);8、红血球(高、低等动物的形态比较)二、问答题:1、结缔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试与被覆上皮的特征进行比较。
2、试述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3、简述软骨组织的种类及软骨的生长方式。
4、试述骨密质的营养运输系统(包括结构与营养运输管道)。
5、简述鱼类支持组织的特点。
6、试述高等脊椎动物血液的组成、结构及各组分的功能。
第三节肌组织一、名词解释:1、骨骼肌的共质体2、肌节3、肌浆网4、骨骼肌的三联体5、心肌的合胞体6、闰盘二、问答题:1、肌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2、试述骨骼肌肌原纤维的显微与超微结构。
3、列表比较平滑肌、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与功能上的异同点。
第四节神经组织一、名词解释:1、神经元2、神经原纤维3、尼氏体4、有髓神经纤维5、髓鞘6、郎飞氏结7、感受器8、效应器9、突触二、问答题:1、神经组织的一般特征是什么?2、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和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3、试述化学性突触的结构与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及特点。
4、了解神经纤维与神经末梢的主要类型。
5、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在构造上及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简述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的种类及功能。
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1、胰岛:为胰腺的内分泌部,是一些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团,象小岛一样散布在外分泌部之间;周围包绕有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便于细胞分泌物进入血液;胰岛细胞可分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其中甲细胞分泌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水平),乙细胞分泌胰岛素(合成糖原,降低血糖水平),两者共同调节血糖代谢。
2、产卵板:鱼类卵巢表面的白膜向卵巢内部伸进许多由结缔组织纤维、毛细血管和生殖上皮组成的板层状结构,它们是产生卵子的地方,称为产卵板。
3、闰盘:在心肌纤维上,每隔一定距离就有染色较深的、呈阶梯状的横线,称为闰盘;它是心肌细胞的分界线,此处有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相嵌连接;功能:加强心肌细胞之间的接触,传递收缩兴奋,有利心肌的快速同步收缩。
4、原肠作用:一切多细胞动物,继囊胚之后进一步发育,胚胎细胞进行有规律的迁移、排列和分化,向内形成内、中胚层,向外形成外胚层,这种形成胚层的过程称为原肠作用。
它以内、外胚层的形成为开端。
以中胚层的形成为告终。
它是胚胎发育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胚层的出现为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奠定了物质基础。
5、胚盾:在鱼类原肠作用过程中,从背唇处卷入的囊胚层细胞不断增多,结果在背唇的前方集中形成一加厚的盾形隆起,称为胚盾,随内卷的进行,胚盾不断向前伸长,胚盾的长轴就是胚胎的主轴。
6、肝小叶:为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呈多角棱柱状,由肝脏表面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内分隔形成;其中央的血管称为中央静脉;从中央静脉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的为肝细胞索;肝细胞索之间的间隙为肝静脉窦;相邻的肝细胞之间的小间隙为胆小管。
7、肌节:是横纹肌结构与功能(收缩)的基本单位,指位于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它们重复排列构成每条肌原纤维,一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 I带,舒张时长度为2 .3um。
8、突触:指两个神经元之间相联系的特殊接触点;光镜下,它为一个神经元轴突的末梢失去髓鞘后膨大成扣结状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地方;电镜下可见它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1、胰岛:为胰腺的内分泌部,是一些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团,象小岛一样散布在外分泌部之间;周围包绕有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便于细胞分泌物进入血液;胰岛细胞可分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其中甲细胞分泌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水平),乙细胞分泌胰岛素(合成糖原,降低血糖水平),两者共同调节血糖代谢。
2、产卵板:鱼类卵巢表面的白膜向卵巢内部伸进许多由结缔组织纤维、毛细血管和生殖上皮组成的板层状结构,它们是产生卵子的地方,称为产卵板。
3、闰盘:在心肌纤维上,每隔一定距离就有染色较深的、呈阶梯状的横线,称为闰盘;它是心肌细胞的分界线,此处有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相嵌连接;功能:加强心肌细胞之间的接触,传递收缩兴奋,有利心肌的快速同步收缩。
4、原肠作用:一切多细胞动物,继囊胚之后进一步发育,胚胎细胞进行有规律的迁移、排列和分化,向内形成内、中胚层,向外形成外胚层,这种形成胚层的过程称为原肠作用。
它以内、外胚层的形成为开端。
以中胚层的形成为告终。
它是胚胎发育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胚层的出现为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奠定了物质基础。
5、胚盾:在鱼类原肠作用过程中,从背唇处卷入的囊胚层细胞不断增多,结果在背唇的前方集中形成一加厚的盾形隆起,称为胚盾,随内卷的进行,胚盾不断向前伸长,胚盾的长轴就是胚胎的主轴。
6、肝小叶:为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呈多角棱柱状,由肝脏表面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内分隔形成;其中央的血管称为中央静脉;从中央静脉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的为肝细胞索;肝细胞索之间的间隙为肝静脉窦;相邻的肝细胞之间的小间隙为胆小管。
7、肌节:是横纹肌结构与功能(收缩)的基本单位,指位于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它们重复排列构成每条肌原纤维,一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 I带,舒张时长度为2 .3um。
8、突触:指两个神经元之间相联系的特殊接触点;光镜下,它为一个神经元轴突的末梢失去髓鞘后膨大成扣结状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地方;电镜下可见它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1、胰岛:为胰腺的内分泌部,是一些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团,象小岛一样散布在外分泌部之间;周围包绕有结缔组织和丰富的毛细血管,便于细胞分泌物进入血液;胰岛细胞可分甲、乙、丙、丁四种类型,其中甲细胞分泌高血糖素(促进糖原分解,提高血糖水平),乙细胞分泌胰岛素(合成糖原,降低血糖水平),两者共同调节血糖代谢。
2、产卵板:鱼类卵巢表面的白膜向卵巢内部伸进许多由结缔组织纤维、毛细血管和生殖上皮组成的板层状结构,它们是产生卵子的地方,称为产卵板。
3、闰盘:在心肌纤维上,每隔一定距离就有染色较深的、呈阶梯状的横线,称为闰盘;它是心肌细胞的分界线,此处有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相嵌连接;功能:加强心肌细胞之间的接触,传递收缩兴奋,有利心肌的快速同步收缩。
4、原肠作用:一切多细胞动物,继囊胚之后进一步发育,胚胎细胞进行有规律的迁移、排列和分化,向内形成内、中胚层,向外形成外胚层,这种形成胚层的过程称为原肠作用。
它以内、外胚层的形成为开端。
以中胚层的形成为告终。
它是胚胎发育中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阶段,胚层的出现为形成各种组织器官奠定了物质基础。
5、胚盾:在鱼类原肠作用过程中,从背唇处卷入的囊胚层细胞不断增多,结果在背唇的前方集中形成一加厚的盾形隆起,称为胚盾,随内卷的进行,胚盾不断向前伸长,胚盾的长轴就是胚胎的主轴。
6、肝小叶:为肝脏的基本组织结构;呈多角棱柱状,由肝脏表面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内分隔形成;其中央的血管称为中央静脉;从中央静脉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的为肝细胞索;肝细胞索之间的间隙为肝静脉窦;相邻的肝细胞之间的小间隙为胆小管。
7、肌节:是横纹肌结构与功能(收缩)的基本单位,指位于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它们重复排列构成每条肌原纤维,一个肌节包括:1/2 I带+A带+1/2 I带,舒张时长度为2 .3um。
8、突触:指两个神经元之间相联系的特殊接触点;光镜下,它为一个神经元轴突的末梢失去髓鞘后膨大成扣结状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的地方;电镜下可见它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基本组织第一节上皮组织一、被覆上皮:1、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6个方面2、种类①单层上皮:四种②复层上皮:主要两种3、各个面的特殊结构:游离面——细胞衣、微绒毛、纤毛、微皱襞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相嵌连接,连接复合体定义基底面——基膜、半桥粒、质膜内陷,基膜定义二、腺上皮:1、种类①单细胞腺——代表:杯状细胞(分泌方式)②多细胞腺——包括外分泌腺和分泌腺2、分泌方式①外分泌腺的分泌方式—局部分泌型、顶浆分泌型、全浆分泌型②内分泌腺的分泌方式—局部分泌型第二节结缔组织一、一般特征:6个方面(与被覆上皮的一般特征做比较)二、疏松结缔组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功能:1、主要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2、主要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等的主要功能三、软骨组织:1、种类——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2、结构——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可形成同族细胞群3、软骨膜的构成、软骨的生长方式:两种四、骨组织:1、骨细胞——位于骨陷窝内、高度特化,无分裂能力,具有突起;突起伸入骨小管内。
2、骨密质的结构与功能—阐述其营养运输系统:①结构——骨膜(骨外膜、骨内膜)、骨板(外环骨板、内环骨板、哈佛氏骨板、间骨板)、含骨细胞的骨陷窝分布在各骨板之间,借骨小管彼此相连。
②与运输营养有关的管道——伏克曼氏管、哈佛氏管、交通管、骨小管;这些管道之间的关系(即运输营养的途径与方式)及在上述结构中的分布与走向。
其中,重要的主体结构:哈佛氏系统五、血液的组成、形态结构与功能:1、血浆——细胞间质2、有形成分①红血细胞的形状(高等与低等动物的差别)和功能;②白血细胞→有粒的:嗜碱性、嗜酸性、嗜中性白血球的结构与功能;→无粒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结构与功能;③血小板(或血栓细胞):来源、形状与功能。
第三节肌组织一、一般特征:收缩性、细胞细长、分布广、来源于中胚层二、种类、结构及收缩特点:1、骨骼肌(随意肌):共质体结构、肌节(定义)、肌浆网、三联体(两者的定义、纵小管与横小管的区别)。
2024年初中生物教学课件教学设计《鱼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生物学》第七章第一节《鱼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生理结构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详细内容涉及鱼类的体型、鳍的特征与功能、呼吸方式、繁殖习性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及生理结构,了解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及生理结构。
难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及其生物学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学具:生物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鱼类的共同特征。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介绍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结合模型和挂图进行详细讲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如体型、呼吸方式等。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2. 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3. 知识拓展:鱼类的生理结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
(2)解释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3)列举三种鱼类,并描述其特点。
2. 答案:(1)见教材第七章第一节。
(2)见教材第七章第一节,结合课堂讲解。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鱼类的定义、特征、分类掌握较好,但对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资源的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可组织学生参观水族馆或开展鱼类调查活动,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