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 公开课获奖
- 格式:ppt
- 大小:345.50 KB
- 文档页数:23
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独特的“隐士”形象;2、探究“隐”及“隐士”的文化内涵。
2学情分析由于高中二年级对“隐”和“隐士”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初中学习过《五柳先生传》,高中学习过《归去来兮辞》,但对“隐”和“隐士”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于是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在“探究独特的隐士形象”的基础上“初探“隐”和“隐士”文化内涵”。
3重点难点学习重点:理解分析独特的“隐士”形象;学习难点:探究“隐”及“隐士”的文化内涵。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播放终南山隐士生活的视频)有这样一座山,叫终南山;有这样一群人叫隐士,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后过着像视频中行于青山、汲取清泉、青竹为伴、清茶一杯、清香萦绕,清音幽远的生活。
现在有隐士,古代更多,隐士文化也绵延不绝。
他们为什么在这深幽静谧,云烟缭绕的山中做隐士呢?隐的背后有哪些文化内涵呢?今天让我们走入《方山子传》来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请大家一起来读学习目标。
活动2【讲授】二、预习反馈,你问我答(一) 字词解释:1、闾里之侠皆宗之:尊奉2、晚乃遁于光、黄间:隐居3、见其所著帽:穿戴4、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留下来的样子5、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6、余既耸然异之:惊奇的样子7、方山子怒马独出:使马怒,奔马 8、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9、方山子傥见之欤:或许,可能(二)文句翻译: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际遇。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中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3、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4、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于是就在马上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设计思路】积极贯彻新课程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韵味,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把握文章任务形象的塑造方法,掌握欣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知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为与精神追求。
2.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透过细节描写赏析方山子的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方山子的行径及精神风貌的解读,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知道“河东狮吼”这个成语的意思吗?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幻灯片展示)“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知道这个可怜的“龙丘居士”是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先生的《方山子传》,全面了解一下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板书:《方山子传》二、出示教学目标:(见前)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质疑,解疑。
2.练习题,检查预习。
四、课文研读。
(一)简单说说方山子给你怎样的印象?提问,学生各抒己见。
(二)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突出印象是什么?提问明确:异。
(三)“异”就是奇怪,因为奇怪,苏轼在文中提出了许多的疑问,试着找出这些疑问。
提问明确:四个疑问:1.何为而在此?2.而岂山中之人哉?3.此岂无得而然哉?4.方山子傥见之与?(四)释疑1.疑问一:何为而在此?这是两人相遇时苏轼问方山子,作者没有写方山子的回答,能说说方山子为何在此吗?明确:然终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