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治疗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效果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急诊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急诊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抢救措施,可以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
患者的呼吸功能被机械装置代替,需要密切观察和护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以下是急诊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和护理的重点。
观察:
1.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和呼吸方式,以确定机械通气是否有效。
2.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反应能力,以评估气道患者是否有窒息或缺氧的迹象。
3.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唇色和指甲床颜色,以判断氧合情况是否正常。
4.检查气管导管是否有脱出、移位或阻塞的征象,确保通气的顺畅。
5.检查呼吸机的设置和功能是否正常,例如氧浓度、潮气量、呼气末正压等参数。
护理:
1.定期清洁口腔和气管导管,预防感染和阻塞。
2.维持患者的氧气供应,保持适当的氧合水平。
3.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定期测量动脉血气以评估通气效果。
4.保护患者的气道,避免异物进入和窒息的发生。
定期检查气囊是否漏气,确保气道封闭。
5.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机械通气的参数和模式。
6.监测和评估患者的疼痛和镇静状态,给予必要的镇痛和镇静药物。
7.定期翻身和活动患者,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急诊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评估通气效果和氧合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还需要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和疼痛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规范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急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临床观察目的急诊中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方法对22例呼吸衰竭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患者的PaO2、PaCO2,以及治疗后的疗效。
结果通气后患者的PaO2明显高于通气前,PaCO2明显低于通气前,抢救成功率为72.73%。
结论有创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者缺氧,在呼吸衰竭患者抢救中的疗效值得肯定。
标签:有创机械通气;呼吸衰竭;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9年8月~2011年10月急诊中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22例(男14例,女8例)呼吸衰竭患者,年龄15~76岁,平均(54.3±22.7)岁;其原发性疾病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2例,自发性脑出血4例,重症肺炎3例,溺水2例,自缢并机械性窒息1例。
患者在入院时普遍有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扑翼样震颤、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临床表现。
1.2 诊断标准在海平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该标准。
1.3 治疗方法1.3.1 建立人工气道22例患者均首先选用经口气管插管的方式建立人工气道,针对部分患者如通气时间在14天以上或预计短期内不能撤机的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2]。
1.3.2 通气模式的选择和参数调节[3]呼吸机选用的通气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
呼吸机参数设置:潮气量6~8mL/kg;呼吸频率8~20次/min,其中低氧血症呼吸衰竭20~25次/min,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8~15次/min;吸入氧浓度0.25~1.0,维持SaO2>90%;吸气流速40-100L/minnute;气道峰压<35cmH2O;气道平台压<30cmH2O;触发灵敏度,其中压力触发:-0.5~-1.5cmH2O,流量触发:1~3L/min;PSV控制在25cmH2O以下,PSV常用为10~20cmH2O;呼气末正压控制在20cmH2O以下,常用PEEP为5~15cmH2O;吸气时间:0.8~1.2;吸呼比为1:2;吸气压力<35cmH2O开始设置在20cmH2O。
急诊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与护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通气已经成为气管插管后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机械通气能够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气体交换,降低呼吸系统负担,减少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有效保护患者生命安全。
然而,在机械通气治疗中,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和并发症危机,因此需要严密的观察与护理。
一、患者呼吸状态的监测与护理1.呼吸频率: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频率的监测很重要。
呼吸频率的改变可能意味着疾病的发展或者治疗的效果。
正常情况下,成人呼吸频率是每分钟12-20次。
如果呼吸频率增加或减少,应及时通知医生,并调整通气机的出气量和频率。
2.吸气和呼气时间:机械通气患者在吸入和呼出的时间也非常重要。
吸气和呼气时间必须保持合适的比例,以促进正常的气体交换。
吸气时间过长或呼气时间过短都有可能导致呼吸衰竭。
调整通气机的吸气和呼气时间,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3.氧饱和度:机械通气患者氧饱和度的监测非常关键。
氧饱和度低可能导致缺氧,从而威胁患者的生命。
正常的氧饱和度应该保持在95%以上。
如果氧饱和度低于90%,应该立即调整通气机的参数,增加氧气配比或调整通气机的呼气压力和呼气末正压。
4.呼吸道阻力: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阻力需要及时监测,以便调整通气机的参数。
呼吸道阻力过大,可能导致气道压力过高,从而损伤患者的气道。
呼吸道阻力过小,则可能影响通气效果。
因此,在机械通气治疗中,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呼吸道阻力,并调整通气机的参数,以达到最佳通气效果。
二、气道管理的观察与护理1.气管插管固定:在机械通气治疗中,气管插管固定非常重要。
插管松动或脱落可能导致肺部感染和不良反应。
因此,需要定期检查气管插管位置和固定情况。
2.气道引流:机械通气患者在气道管理中还需要实施气道引流。
气道引流能够清除患者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痰液,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
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痰液情况,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引流。
3.喉炎的预防:机械通气患者由于常常需要在喉部插管,容易发生喉炎。
急诊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机械通气是急诊ICU气管插管患者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在机械通气期间,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针对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内容。
1.呼吸相关观察: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深度、呼吸模式、呼吸肌力等,及时发现气道阻塞、呼吸衰竭、低氧血症等呼吸相关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氧合情况观察:测定血氧饱和度、检查肺部音响、观察黏膜色泽等,及时发现低氧血症或呼吸衰竭的迹象,如需加强氧疗或做其他治疗。
3.循环相关观察:包括心率、血压、尿量等,及时发现心血管问题,及时调整液体和药物治疗等。
4.疼痛观察:气管插管过程中和通气过程中会产生疼痛,及时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给予止痛药物。
5.排泄观察:气管插管患者通常夹带导尿管,注意观察腹部肌张力和尿量等,及时排除尿潴留等问题。
6.口腔护理:气管插管患者要保持口腔清洁,定时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黏膜,保持口腔湿润及减少感染的风险等。
7.营养支持:机械通气患者需要营养支持,尤其是常规肠内营养不能满足需求时,需要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8.心理护理:机械通气患者可能会表现出焦虑、恐惧等情绪,需要给予适当的安慰和心理支持。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 o1.18 No.3692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研究·(下转第97页)0 引言呼吸衰竭在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代谢紊乱与生理功能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换气功能或是肺通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1-2]。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严重空气污染提高了呼吸衰竭的发病率,尤其冬季为多发阶段[3]。
为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身体健康。
在现研究中,对机械通气治疗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内科急诊收治的58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9例。
实验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68~79岁,平均(72.19±1.0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68~80岁,平均(72.60±1.27)岁。
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均未发现显著差异性(P>0.05),可作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施以有创通气治疗,将患者呼吸道异物彻底清除,完成清除工作之后,在其面部位置使用面罩进行固定,并连接呼吸机即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实验组患者施以机械通气治疗,其通气方法同对照组患者一致,采用气管插管方式,与呼吸机进行连接,并放置气管插管。
1.3 观察指标所有患者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观察与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将临床疗效的判定标准划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生命体征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迹象,生命体征好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明显改变甚至恶化,生命体征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在SPSS 20.0统计软件中算出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检验,P<0.05则表示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机械通气治疗4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梅天远
【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
【年(卷),期】2009(028)024
【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4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09年2月机械通气治疗42例ARDS患者.结果:42例患者的低氧状态均在机械通气治疗数小时内得到改善,其中痊愈后出院28例,痊愈率达66.7%;治疗失败14例,占33.3%.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多脏器功能衰竭9例是主要原因,其次是感染性休克4例.将治疗2h后与治疗前各项临床指标相比,PaO2/FiO2、PaO2、SpO2、RR、HR等临床指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这表明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页数】1页(P83-83)
【作者】梅天远
【作者单位】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631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8
【相关文献】
1.肺损伤预测评分结合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在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吕立文;陈万;唐宇涛;朱良峰;曾希;石磊
2.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实施机械通气治疗79例临床观察
[J], 陈福成
3.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早期实施机械通气治疗79例临床观察[J], 陈福成;
4.肺损伤预测评分联合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J], 晏木云;梁伟军;杨红忠;肖一佳
5.肺损伤预测评分联合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J], 晏木云;梁伟军;杨红忠;肖一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紧急机械通气急诊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紧急机械通气急诊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进行急诊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各100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死亡率进行分析。
结果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在急诊治疗中采用有创正压通气治疗的方式能有效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会一定程度地降低死亡率,在临床护理中值得应用。
关键词:紧急机械通气;急诊治疗;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急危重症,由多种病因诱发,损害肺通气、换气功能等,从而使气体交换受到阻碍,造成机体严重缺氧的现象,使呼吸功能受到障碍造成代谢絮乱[1]。
而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最主要手段便是使用机械通气,临床治疗中将机械通气划分为无创正压通气以及有创正压通气。
此项研究通过对急诊治疗中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紧急机械通气的手段进行探讨,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分析析紧急机械通气急诊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进行急诊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男51例,女49例,年龄在40-70岁,平均年龄(54.1±12.2)岁,呼吸衰竭发生的时间为10-621分钟,平均(350.2±115.6)分钟;研究组患者,男57例,女43例,年龄在42-75岁,平均年龄(56.54±12.57)岁,呼吸衰竭发生的时间为8-617分钟,平均(361.4±114.5)分钟;以上研究所有患者符合呼吸衰竭的标准,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目的探究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与效果。
方法使用机械通气对60例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然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
结果取得良好的抢救及治疗效果。
结论把机械通气应用在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一定提高。
标签:呼吸衰竭;内科急诊;机械通气;临床治疗在呼吸内科中,呼吸衰竭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其具有进展快、病情危重、以及发病急等特点,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治疗,则会给预后带来较多不利[1]。
本研究使用机械通气对60例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把相关情况作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我院2010年6月~2011年9月收治的60例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内科急诊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0~78岁,平均(62±6.2)岁。
急性发作时间为0.4~24h,呼吸频率为32~49次/min,心率为110~170次/ min,但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休克、气胸、大咯血、肺大泡、心力衰竭等机械通气禁忌症状。
60例患者中,因各种中毒而导致呼吸衰竭的有3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5例,重度ARDS 6例。
1.2方法当患者进入抢救室后,对其气道中的黏液栓与分泌物进行彻底清除,然后以快速方式从口咽气管插管并把之固定,然后行机械通气。
对于因通气障碍而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使用压力支持通气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参数为:呼吸频率8~15次/min,吸气压8~21cmH2O,潮气量4~8mL/kg,流量6~9L/min,吸呼比1:1.8~2.0,呼出压4~6cmH2O。
当气道阻塞症状有所缓解及动脉二氧化碳分压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从较低的通气量开始,结合PaO2的具体情况对通气量和氧吸入浓度进行适当调整,以使PaO2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2]。
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治疗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以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4例呼吸衰竭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治疗方式,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估机械通气在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疗效以及安全性。
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4.1%,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只有76.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机械通气在急诊内科呼吸衰竭的治疗中具良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机械通气;急诊;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临床最常见的急危重症,由多种病因诱发,损害肺通气、换气功能等,从而使气体交换受到阻碍,造成机体严重缺氧的现象,使呼吸功能受到障碍造成代谢絮乱[1]。
而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最主要手段便是使用机械通气,临床治疗中将机械通气划分为无创正压通气以及有创正压通气。
正确、有效的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最有效的方式。
机械通气一般有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正压机械通气,这两种治疗方式各有利弊,在治疗过程中要结合具体的方法,正确的选择通气方式,一便提高治疗效果[2]。
我院对34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分析机械通气在急诊内科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可行性。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以来我院收治呼吸衰竭患者34例,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18~79岁,平均年龄(45.3±13.3)岁;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了相关的辅助检查,确诊为呼吸衰竭时间发生在5min~72h,急诊后5~30min上机,平均时间(12±2.6)min;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确诊时间、入院时间等方面均没大的差异,具有可比性。
机械通气治疗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效果观察
作者:王文秀杨力宁徐桐柏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22期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内科对急诊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方法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由急诊科收入转呼吸科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101例,根据治疗方法区别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的治疗方法为有创正压机械通气疗法,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无创正压通气疗法(传统方法),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采用有创正压机械通气疗法的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8.24%,采用传统无创正压通气疗法的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
68.00%,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关键词: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内科;急诊
呼吸衰竭在医院急诊科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预后。
呼吸衰竭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有时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PaCO2)升高,并出现各种病理生理紊乱[1-2]。
目前,临床上对呼吸衰竭患者常采用的急救措施是机械通气方法。
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由急诊科收治转入呼吸科治疗的101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通气方式,以比较两种通气方式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出现并发症的风险。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在2013年1月~2014年1月由急诊科收治转入呼吸科经检查确诊为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计101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
实验组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2例,平均年龄(50.3±3.7)岁,呼吸衰竭发生时间(7.1±1.3)h;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5
2.1±4.3)岁,呼吸衰竭发生时间(6.8±1.5)h。
所有患者在就诊30 min内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无创正压通气疗法。
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呼吸衰竭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1.2.1无创机械通气方法患者行半卧位,保持上气道通畅无阻。
将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内部的异物清除干净,选择合适的面/鼻罩置于患者面部并用头带固定好,开启呼吸机。
调整呼吸机初始参数为:EPAP 4 cmH2O、IPAP 8~10 cmH20,在20 min内将参数调整增加至合适的水平。
根据患者呼吸症状改善情况、呼吸机动用是否减少/消失、患者胸廓起伏情况、呼吸音、呼吸频率和心率以及SPO2和学期指标改善情况判断通气效果是否达标。
1.2.2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方法操作方法和疗效评判标准同无创机械通气方法,但通气管道选择气管插管。
1.3疗效判断标准有效:患者症状缓解,肺部杂音消失或者减轻,患者能够生活自理,恢复基本的生活能力;无效:患者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肺部杂音未减轻,基本的生活能力未得到恢复,甚至出现下降。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 17.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患者中,治疗有效例数为45例,占到88.24%,治疗无效例数为6例,占到11.76%;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有效例数为34例,占到68.00%,治疗无效例数为16例,占到32.00%。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实验组患者中,出现呼吸性肺炎2例,上呼吸道阻塞1例,肺不张2例,其他并发症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5.7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呼吸性肺炎4例,上呼吸道阻塞3例,肺不张3例,其他并发症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00%。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衰竭一般定义为:在海平面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6.65kPa(50mmHg)。
临床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均会导致呼吸衰竭的发生,呼吸衰竭患者通常主要表现为肺通气或/和换气功能出现严重障碍,以致患者肺部不能和外部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从而导致缺氧,甚至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出现。
目前,临床上诊断呼吸衰竭通常是根据血气分析检查结果来判断的[3]。
临床上,按照动脉血气分析分类,可以将呼吸衰竭分为I型呼吸衰竭和II型呼吸衰竭,按照病程分类则可以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
I型呼吸衰竭是指仅表现为缺氧而不存在二氧化碳潴留,或伴二氧化碳降低,在弥散功能损害和肺动-静脉样分流病例中多见;II型呼吸衰竭是指由于肺通气不足导致的缺氧以及二氧化碳潴留,且二者程度是平行的。
急性呼吸衰是指突发因素使呼吸功能突然由正常转变为通气功能受损,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呼吸肌麻痹以及ARDS等均是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发生的诱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十分严重的威胁[4];而慢性呼吸衰竭通常是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例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度肺结核患者中较为常见。
目前,临床上治疗呼吸衰竭主要是依靠机械通气来进行的,即是在呼吸机的辅助作用下,人为地代替、控制或者改变患者的自主呼吸运动,为患者输入空气,保持患者气道通畅、改善通气条件,防止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现象。
在本研究中,运用机械通气对我院急诊科收入转呼吸科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任成山,钱桂生.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1,4(1): 51-62.
[2]谢俊勇.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50-51.
[3]薛东鹰.80 例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治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9(001):124-125.
[4]顾艺难,秦少云.160 例呼吸衰竭患者的诊治研究[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8).
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