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真题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入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2、(2011年广东卷)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3、(2011年安徽卷)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图3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4、(2011年北京)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5、(2011年福建卷)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6、(2011年广东卷)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7、(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规律8、(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温馨提示:高考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0年考题1.(2010·江苏高考)“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朱熹 B.李贽 C.陆九渊 D.黄宗羲【解析】选B。
本题以一段史料切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辨别和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根据材料,该思想家宣扬“人人皆可以为圣”的圣人观。
北宋以后,道学家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李贽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由此判断B正确。
朱熹的核心观点是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材料所述观点都不符合。
2.(2010·上海高考)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法家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它代表了君主的利益,这正好符合本题题干材料“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重要信息,故B项为正确选项。
而儒、道、墨三家的思想主张显然不符合“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信息要求。
3.(2010·上海高考)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选C。
高二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
(4分)(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2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3)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2分)(4)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4分)对待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2分)【答案】(1)关键:取信于民(2分)“未取得成功”的原因:不适合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
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
(4分)(2)主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原因: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需要(2分)(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2分)(4)观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答出两点即得4分)态度: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
(2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即可概括出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取信于民。
高三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以及传统文化该如何发展以适应现代化进程的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儒家重道德”、“墨家尚功利”、“法家重法权”、“道家重自然”等传统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应该“改变传统原有模式,将其中有生命力的因素加以改造和重新组合,使之与现代化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中有重农抑商的观念、因循守旧的意识、泛道德主义,官贵、人治等观念,这些与现代化相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可能直接通向现代化,跟现代化扯不上关系”,“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参照solo评分法【解析】本题是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历史考题的特色题目,旨在真正的选拨出具有历史学科素养的学生。
该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是:概括材料观点和信息,对材料观点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教材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例证式的分析和评价,或者是对材料里某种观点的个性认识。
同时建议学生一定注意要求是材料里的信息还是教材的信息作为说明的依据。
最后学生一定要注意括号内的具体要求,是一个观点还是多个观点的评析。
就本题而言,评价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的一种或两种观点,首先应该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然后找到最适合自己写的观点进行评价,当然评价得分两方面。
学生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史实和观点结合紧密,不可简单一笔带过,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关系(古今结合)。
2.截止2012年12月已有400所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各国人民认识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的窗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专题十八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我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据此回答1~5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出现了私人讲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家争鸣”是当时社会大变革的产物B.百家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彼此水火不容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D.“百家争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重大而深远3.孔子、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是( )A.同时代的思想家 B.学术观点水火不容C.思想上的总结、改造和发展 D.学术上都吸收了法家、道家的合理成分4.“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有( )A.儒、道、墨、法家 B.儒、道、兵、法家C.儒、道、墨、兵家 D.儒、兵、墨、法家5.史籍记载,战国时期“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这反映了( )A.文化教育被儒墨垄断 B.民间私人办学增多C.学校教育开始出现 D.各诸侯国重视教育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
据此回答6--8题。
6.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人无有不善” B.“制天命而用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以法为本”7.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当今世界哪些还有继承和发扬的价值(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有教无类”④“贵贱有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8.下列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的正确表述是(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性恶论"“性善论”B.“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仁政”C.“仁政”“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D.“仁”“仁政”“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接服务于( )A.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B.封建国家的中央集权 C.“百家争鸣” D.分裂割据10.新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思想是( )①春秋大一统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君权神授④仁政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1.确立儒家正统地位的过程包括( )①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新儒学②“五经”为首教科书③兴办太学④郡县学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体现了继承性,又不乏叛逆精神。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单选题1.(2019·全国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发展水平B. 绘画技术进步C. 政治权力干预 D. 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分析】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义廉耻,端庄娴雅。
材料中注重对佛像服饰的修饰体现的是佛教在传入过程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水平与佛像服饰变化无关,A选项排除。
绘画技术与佛像造型和服饰变化无关,B选项排除。
政治权力干预佛教发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汉代儒学发展的准确把握,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
2.(2019·全国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分析】“ 四时佳兴与人同”的意思是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时光与特殊盛景,这些都需要人去品味。
“ 道通天地有形外”指的是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务,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体现的是人与万物皆同理,B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A选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作者享受自然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D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程朱理学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Ⅰ卷一、选择题。
本卷共25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社会地位不高C.新兴商人日益活跃D.儒家反对商业活动2.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收孔子和学生宰予言论。
宰予问:“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
”子曰:“予之不仁也。
”这体现出孔子强调()A.孝悌之义B.仁者爱人C.为政以德D.等级秩序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理解和体贴他人B.人们应贵贱有序C.君主要严于律己D.人际关系要和谐4.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
这种观点可以反映当时()A.奴隶主贵族利益得到维护B.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C.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D.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下列观点与此相似的是()A.“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A.①③②④B.③②①④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7.“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故事被编译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
“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A.孔子的“仁爱”思想B.老子的“无为”思想C.墨子的“尚贤”思想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8.《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
新课标高考试题分类汇总必修三(解析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安徽文综卷,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C项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一主张适应了西汉时期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A、B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当时尚未被统治者采纳。
D项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他的早期的民主主张。
2.(广东理科基础,62)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答案:A 思位思想家都属于儒家,他们的思想应以孔子的“仁”说为基础。
3.(山东基本能力,40-3)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D 书博会全称“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第19届书博会4月在济南举行,参加书博会的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出版发行机构参展的各类出版物,因此它的开幕式背景墙既要表达举办方对来宾的欢迎,又要突出主题“图书博览”。
4.(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
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爱,交相利 B 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答案:D A、B、C三项分别是墨家、儒家、法家的思想。
5.(江苏历史卷,3)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答案:D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1•巢湖一检】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主人,己欲迭而选人”,“己所不欲,匆施于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奎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百度百科•《四书》请回答;(1)《四书》是指哪四书?说出上图《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5分)料材二18世纪初,《四书》已被奎部译成欧洲文字,以巴黎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股来”,“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
”“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州‘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摘编自《中国大形势》(2)概括材料中伏尔泰赞赏的中国文化内容。
(3分)(3)有人认为伏尔泰的言论只是“借助孔子进行革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6分)【答案】26.(14分)(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分)作者:朱熹(1分)成就和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从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至国外,甚至形成“朱子学”派。
(2分)(2)内容:君主专制;科举制;儒学伦理道德(3分)(3)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只是为了反对法国君主专制、宗教神学和提倡理性的需要;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促进了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导致中国全面落后并与西方差距拉大。
(6分)【2011•宁波期末】1.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
”这一先哲思想当为A.老子的“无为”思想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C.庄子的“齐物”思想D.墨子的“尚同”思想答案1.C【2011•东城一模】10.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是:“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各有所施,一以贯之”。
碑文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趋势是()A.儒、释、道三教的斗争 B.儒、释、道三教合一C.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动摇 D.佛教在社会广泛流传【答案】10.B【2011•巢湖一检】3.“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步,丑妇之贱态。
”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中与此最相符合的是A董仲舒B李贽C康有为D.陈独秀【答案】 3.B【2011•丰台期末】2.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答案】2. B【2011•丰台期末】3.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杂陈。
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注重A.恻隐之心,人的善良本性B.倡导重义轻利C.道德的重要D.无等级名分差别【答案】3. D【2011•丰台期末】9.两宋以后,程朱理学确立了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主要是因为理学A.易于被知识分子理解B.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C.有利于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D.摒弃佛、道的干扰,振兴了儒学【答案】9. C【2011•东城一模】4.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
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
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A.君权神授B.礼主刑辅C.天人感应D.兼相爱、交相利【答案】4.B【2011•东城一模】7.李贽抨击理学家:“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
”下列对李贽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A.挑战正统思想B.否定儒家思想C.批判理学家虚伪D.反对绝对权威【答案】7.B【2011•丰台期末】14.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求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武器的同时,又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
下列不属于可资利用的思想是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B.“天下为主,君为客”C.以“众治”取代“独治”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14. D【2011•宁波期末】4.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人画的鼻祖是苏轼,创作时强调个性表现B.文人画是中国画的精粹,以花鸟为主要创作题材C.文人画集中体现画家全方位的文化素养D.文人画是科举取士的重要内容之一答案4.C【2011•宁波期末】5.右图为一只四系瓷瓶,盛酒器,上饰“……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不见了。
”关于其制作的可能时代说法,较为正确的是A.饰有隶书作品,秦朝隶书盛行,这应当是秦朝作品B.饰有行书作品,晋代行书盛行,这应当是晋代作品C.所饰作品为诗歌,诗文饰于瓷器始于唐朝,这应当是唐朝作品D.所饰作品为小令,元代开始盛行,这应当是元代作品答案5D【2011•宁波期末】6.右图为讲史话本《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元刊本)书影,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A.书影中的字体是真书B.采用铜活字印制而成C.话本对后世小说影响很大D.反映了当时城市经济的繁荣答案6.B【2011•宁波八校联考】25、(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望,更大的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
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5分)材料二这些哲人受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控制物质世界、而且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法则。
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
虽然这对任何时期的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是,对于已过了全盛时期、许多关节嘎嘎作响的法国旧制度,是尤其严峻的考验。
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美)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些哲人们思想的主要特征。
“他们发展起一系列的革命原则”主要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原则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材料三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这是康有为与其他同时代维新派思想家全都具有的,所不同的是康氏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不但把他们纳入对儒家总的解释之中,而且将它们和清末国内的重要思潮联系在一起。
由于康有为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要大得多。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3)根据材料三,分析康有为思想的主要来源。
《剑桥中国晚清史》作者认为康有为思想主张的特点是什么?(4分)(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些有识之士在社会转型时期起到的作用。
(2分)答案【2011•南京一模】2.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梁启超说:“他的政治理想,从近日青年眼光看去,虽平平无奇,但三百年前——卢骚《民约论》(即卢梭《社会契约论》)出世前之数十年,有这等议论,不能不算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
”他评价的是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C.李贽的《焚书》D.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答案 2.D[2011•南昌一调]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一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套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
一一卢梭材料三中世纪的欧洲的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都是基督教会独统天下的,他们用神学解释一切,难以提供启发民智和解放思想的理论和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启蒙思想家就只有从非基督教!治的遥远的东方文明国家即中国那里汲取完全不同于欧洲气质的文化中合乎他们需要的理论和汉。
明清之际,程朱理学被欧洲的耶稣会士用轮。
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
午的中国文化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袈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学不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
——引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们先天不足,楚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鸩、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二共和带3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回答:(1)分别慨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2分)(2)根据材料三,结合法国历史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们极力推崇“中国文化”的目的有哪些?(4分)(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则被称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4分)答案[2011•南昌一调]6.周敦颐是湖南道州濂溪人,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强调“无欲”。
这一修养方法的实质是()A.发扬光大“无为而治”的思想B.淡化儒家重现世事功的主张C.努力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体现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答案6.C[2011•南昌一调]5.“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答案5.D【2011•金华十校期末】22.某校举行中外文学作品展,要求所有参展作品按其创作风格进行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