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与企业管理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76 MB
- 文档页数:122
解读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2011-10-19来源: 作者: 评论:0条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基业长青,如何建设职业化的团队,如何让员工懂得感恩惜福,怎样让员工自觉主动工作?都是众多企业探讨的一个共同话题。
但世上最复杂的事往往靠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企业管理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其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因为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是“显规则”,制度的背后是文化是道德,是起重要作用的“潜规则”。
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企业经营的根本是人心”,心即道;道即心,所谓“心法不开,技法无用”。
现在社会物欲横流,心灵错位,有些人只有“得失观”没有“是非观”,利令智昏、财迷心窍。
所以企业其实要做的是道德和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是我们管理的基石,要让员工做正确的事,必先让他成为正确的人!温总理忠告要“流着道德的血液”,“海尔张瑞敏说过“用人德为先”,人才可分为四品,上品—“有德有才”,是企业需要的真正人才;中品—“有德少才”;下品—“无德无才”;毒品—“有才无德”。
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何真心恭敬领导、服从指挥、感恩企业?一个连自己兄弟姐妹都不友爱的人,如何真心团结同事,如何打造和谐团队?一个不讲诚信、出尔反尔的人,把工作交给这样的人能放心吗?如何能担当责任、胜任工作!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又谈何公平、公正,一个不爱岗敬业的人,又如何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所以企业要发展壮大、基业长青,必须统一思想、统一理念、统一行为规范、统一价值观,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古圣先贤留给我们一本书,这本书叫《弟子规》,便是进行道德修行最理想的教材。
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在与日本池田大作的谈话中,在客观地研究了世界各国历史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真正能够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只有中国的孔孟儒学与大乘佛法。
”无独有偶,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这些人类智慧的骄子们,面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污染、恐怖主义、诚信缺失、秩序错乱等种种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发出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的宣言。
从《弟子规》看企业管理的成功宝典从《弟子规》看企业管理的成功宝典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弟子规是指引我们经营管理的一盏明灯,弟子规也是助力社会发展的成功宝典。
下面,小编将带您一起从《弟子规》看企业管理之道。
德行天下,品行第一企业发展需要真正以一当十的人才,对于人才任何企业都求知若渴。
正是越需要人才的时候越要沉得住气,越要静下心来三思而后行。
分一下我们对人才的考量标准是什么?我们即将招致下的人才人品如何?人品是最基础的基础,企业需要的是能人中的好人,好人中的能人,而非仅仅是能力出色人品劣质的人。
视角把好人才关,品行是关键。
孝敬父母,孝道先行企业和家庭一样,如一个人对自己父母双亲都不能孝敬,此人在企业工作中自然也不会尽忠尽心。
一个对企业不忠,对父母不孝的人在单位是一枚定时炸弹他的破坏力难以想象。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它是孔孟思想的根,也是中国文化的根。
企业和社会、企业和员工、企业和客户、企业和企业、企业和家庭也是五种关系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同每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不一样,在社会和企业里也不同。
每个人要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越位不要搞特殊化。
权利只是赋予你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任何利用手中权利,不管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谋取利益,统统都是腐败。
权利只是赋予你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任何利用手中权利,不管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谋取利益,统统都是腐败。
慈悲心是大爱之心通常情况下人们总称赞聪明,对聪明的人总大大认可和赞赏。
聪明不是智慧,聪明和智慧是两个念。
有的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将来能成为人物,但他一点点怜悯慈悲之心都没有,这种人到企业工作此单位能发展好吗,企业必定因有这样的人而深受其害。
权利只是赋予你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任何利用手中权利,不管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谋取利益,统统都是腐败。
上海浙商实业集团、汇聚投资董事长俞凌雄先生充满大爱之心。
从2008年捐助汶川大地震灾区开始,俞老师便带领汇聚义无反顾走上慈善公益之路。
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一、首孝弟孝就是孝敬父母的意思,百善孝当先。
入则孝应用到企业当众,表现为员工忠于企业,尊敬企业中的前辈,是下级对上级的尊重。
孝也是道德的根本,是忠的前提,古代忠诚都出自孝子之门。
也就是说忠诚的员工首先应会孝顺父母,在公司才必然会尊重领导,努力工作,所以我们企业招聘员工应该以德为先。
孝就是仁,而且是仁的根本,入则孝就是要老者安之,在企业里就是员工要使领导人安心。
悌就是兄弟的意思。
在企业中表现为企业对员工,老员工对新员工,上级对下级应该关心帮助,带动提高,培养激励,充分信任,团结礼让,让企业形成和谐的上下、同事、长幼关系。
悌也是仁,也是仁的根本,是仁的又一种体现。
二、次谨信谨是礼的行为体现。
有句话说得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说企业高层对老总要认真负责,不搞小派系,时刻有危机感,应该温、良、恭、俭、让,先修己再达安人。
中层要中庸变达承上启下谨用变通之度。
在基层可体现为在工作中说话、办事应该谨慎,求本务实。
信就是五常之一,是坦诚之心,也是儒家的道德。
员工在企业工作中,企业在对外交往中,应该忠于职责,诚实守信,尊重事实反映真相,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能做到让朋友信之。
员工处事与企业经营要以“信”为原则。
三、泛爱众就是博爱,爱就是用心去感受对方。
在企业里,员工之间在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平等博爱,友爱互助。
一个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兼济天下的责任观,泛爱众是后劲,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要我们企业要有“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美好愿景。
泛爱众是仁的完美体现。
四、而亲仁仁,形二人,意为恻隐之心。
就是指在企业中应该亲近有品德、专业知识丰富的前辈和同事,员工和同事应该仁爱、合作。
我们要树立以仁为本的理念,亲仁就是“仁”,仁是义、理、智、信的核心。
义、礼、智、信、忠、孝是仁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体现。
温、良、恭、俭、让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大义中遵行的小节。
五、有余力,则学文余力学文就是“智”,也是仁的体现。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其文以孝悌、仁爱、勤谨、信义为核心,列举出子女或学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总被定位为儿童读物,暂且不论其定位。
当人类从蛮荒的原野中匍匐而出,每一个人都是在不断重新塑造的过程中蜕变。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因复杂的不可抗力因素,逐渐地被动或主动丢失一些品格,又重新接纳一些。
然而,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对世界的索取不再能被简单地满足,开始对外物无休止的追逐。
名誉、金钱、权利好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似乎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
人类逐渐偏离了最原初的天性,并渐行渐远。
在企业中,也不外如是。
因此,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重拾遗失的美好品格。
为员工补“情”“我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商人。
”李嘉诚如是说。
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野中,人性假设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自利心”的描述奠定了“经济人”的假设,即人是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益而工作的。
但实际上,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人们在工作中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
每一个“经济人”的前提都是“社会人”。
但由于物欲的膨胀,大多数的企业中,往往夸大“经济人”的特质,而慢慢丢失做为“社会人”的品格。
《弟子规》恰好可以为员工补“情”,使员工成为有理性,且有人情味的“知书达理”的员工。
《弟子规》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奠定了人的情感基调——感恩、诚信、仁爱。
首先,在儒家那里,德行的根本在孝道。
“首孝悌”,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
人立于世的根本在于父母,我们必须感恩。
这样在进入社会企业后,才会更加勤勉工作,爱企敬业,因为企业就如同父母,给予你事业生命。
其次,“事非已,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做人以信为本。
我们讲一诺千金,承诺所载动的是人性的重量。
《弟子规》是最好的企业管理宝典企业管理贵在形成一种员工自我管理的模式,而管理的实质是人“心”的管理。
当今浮躁的社会,唯有先圣贤流传给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才能“束”住人的心,而集圣贤的思想于一体的《弟子规》就是具有这种“魔力”的经典,它是企业最好的管理宝典,被很多企业用作企业员工的培训资料。
“守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余有力,则学文。
”《弟子规》从这六个方面阐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人的行为准则。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是最重要的资源。
企业生产经营的好坏与发展的前景,关键在人,在于人系的协调状况以及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的程度。
因此,员工的人品是相当重要的。
企业家常常感到德才兼备的人才难求,倘若企业用《弟子规》来培训员工,这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规范人的行为的《弟子规》一句话,一个道理。
一句话,一个思想。
“勿畏难,勿轻略”,是说人要懂的不怕困难,懂得事事要谨慎,不可轻忽。
“或饮食,或走坐,长者先,幼者后”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的心。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一个人负责的态度,让有条不紊的做事方式扎根内心。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悌是国人的文化基础,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那他就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君子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放在企业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孝悌,在家孝顺父母,才会忠于企业、忠于上司。
学会了尊重父母,兄弟,处理好了和家人的关系,才会在企业尊重上司、同事与他们和睦相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先有了家庭伦理,才会有企业伦理。
换言之,企业也应该当家庭一样管理,让员工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来爱护,把自己当成家的主人来尽力为之。
比产品品质更重要的东西是员工的素质,全面伦理道德的管理。
《弟子规》就是把“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具体化了,只要循着《弟子规》来实践,兼学各类经典,就能拥有高远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有了社会公德心的员工就会有独树一帜的企业,所以每个员工都应把《弟子规》深植于心,用实际行动创造独属企业的、个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培训心得首先感谢公司以及公司的领导为我们花时间,花心血培训了《弟子规》,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面对身边发生的一切的一切,感觉我们现在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好多传统文化渐渐的被遗忘,现在的人们好像更喜欢舶来品,忘记了其实我们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传统文化。
就连我自己也感觉到惭愧,自己很多都没有做到。
传统文化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现在则是无知者无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现在的教育是交我们斗争的,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所谓“其乐无穷”。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仅不予重视,反而加以仇恨和毁灭。
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其中的“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
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
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
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
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自发地组织员工们晨读和学习《》,热情高涨,且能持之以恒,并有很大收效。
原因何在?《弟子规》中蕴含有丰富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智慧。
笔者在企业中开展“弟子规与企业管理”的讲座中深有体会,本文是部分心得的总结。
一、《弟子规》中富藏管理智慧人力资源是工商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与核心资源。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员工素质和企业团队的竞争。
《弟子规》中蕴含着可资汲取的丰富的企业管理思想和智慧,能够有效帮助企业提升员工和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打造优秀的企业团队。
“弟子”是学生之意,“规”是规矩、规则、规范。
“弟子规”即学生做人的行为规范。
《弟子规》用浅显的语言,讲明了一个人如何按照圣贤教诲,学习做人做事,加强修养,培养君子人格的行为规范。
转化为企业管理来讲,则可成为员工和经营管理者如何加强修炼,提升君子人格,成为人才和社会精英,进而提升整个企业精神、风貌、品质、团队力量,推动企业走向成功的行为规范和修炼法宝。
《弟子规》源自《论语》第一篇《学而》之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实质上是对以上文义的详述和扩展。
主要内容可精括为七个字:“孝、弟、谨、信、爱、仁、学”,即弟子为人修养的七个要求。
可以转化为企业管理中员工培养、团队建设的七项修炼。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不成企业。
然而,制度不能深入人心,则徒有无用。
现代许多企业并不乏制度,欠缺的是有效实施、运用。
制度易行的两个原则是:“法简”和“政宽”,即简洁和人性化。
七项修炼符合以上两原则,不仅简洁明了,而且人性化,将制度要求化为无形的自我要求,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的自我管理。
故可在企业管理中有效运用。
弟子规全文解说: 例1:了积极推进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全面提升企业内涵,实施公司的品牌战略,中科北软在近期组织全体员工,开始深入学习儒家经典文化《弟子规》,希望借此让公司全体员工能够有所感悟和收获,并对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例2:温州时代广场购物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奚德平迷上了国学,不仅自己学,还组织公司3000多名员工一起学。
有关专家认为,这看似“不务正业”,其实是管理企业员工的妙招,把儒家思想融入了企业文化。
《弟子规》的精髓是什么?《弟子规》的精髓就是注重道德约束。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一个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
通俗地说,《弟子规》讲的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也就是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用弟子规管理企业用弟子规管理企业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其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的人,如何能尊敬领导、感恩企业?一个连自己兄弟姐妹都不友爱的人,如何能团结同事,打造和谐团队?那么就需要学习《弟子规》了。
《弟子规》对企业管理好处一、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可以大幅度提升员工素质。
《弟子规》主要分为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学文共七个部分,其中前六个部分都是讲做人的,而这些东西恰恰是目前很多企业员工所缺乏的。
通过对谨信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诚信品质,培养员工认真做事、按规矩做事的品质,增加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
而我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发现,企业真正缺乏的不是有才能的人,而是认真做事的人。
通过对泛爱众和亲仁的学习,可以提升员工的感恩心、责任心和爱心,使员工更加关心同事,热爱企业,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
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恰恰是我们今天构建企业文化的核心。
二、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可以帮助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弟子规》具体生动,它直接从生活的日常小事入手,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这是我们子女孝顺父母应该做的六件细小的事;“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与长者相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是日常的生活习惯……如果企业员工都能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们的企业管理自然会上一个台阶。
“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就是在生活小事中养成的,这与《弟子规》不谋而合。
三、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可以增强企业的执行力。
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是很多企业管理面临的现实难题。
《弟子规》开篇就讲孝道,对孝理解为服从,服从父母、服从长辈。
而且《弟子规》强调的是身体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断学习与进步也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自觉性与员工的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修身养性的道德约束的著作很多,其中《弟子规》是流传和影响最广的儒家经典启蒙教材之一。
从《弟子规》看企业管理从《弟子规》看企业管理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人”的管理,其最高境界是“自我管理”。
制度不是万能的,制度是“显规则”,而文化和道德则是起着重要作用的“潜规则”。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连孝顺父母都做不到的人,如何能尊敬领导、感恩企业?一个连自己兄弟姐妹都不友爱的人,如何能团结同事,打造和谐团队?一个不讲诚信、出尔反尔的人,又怎么能把握客户、担当重任?《弟子规》主要包括“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七个内容板块,是依照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生活规范。
“入则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认为真正的“孝”在于培养“感恩的心”,是一种爱的教育。
只有员工具备了这种敬上、感恩意识,才会感激企业提供的成长、成才平台,才能忠诚于企业。
“出则悌”则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要互助友爱,谦虚礼让,敬老尊贤。
大家都能做到这样何愁没有其乐融融、凝聚团结的队伍?“谨”是对做事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中要遵照制度、心正行端,三思而后行。
这注重细节的要求与帅康“精致生活,源自细节”的理念不谋而合。
“信”,顾名思义即“诚信”。
诚信为人是立身处世之本,诚信管理是企业立足之本。
在生活中,要时刻要牢记“做事先做人”,做人的根本就在诚实、守诺。
“泛爱众”倡导我们具有广阔胸怀,平等博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我们要广泛交友,相互鼓励、相互关爱,共同进步。
“亲仁”,要亲近仁者,即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企业要为员工提供良师益友,才会形成见贤思齐、积极进取的良性氛围。
“余力学文”,是说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本分以后,若有多余精力则可研究学问。
如果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是徒增浮华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倡导德育风尚的同时,也能对我们的工作、管理等方面起到很大启发。
大家工作之余也不妨多多研读,既是对个人素养的提升,也是思想升华的过程。
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课程背景:《弟子规》讲的是五轮关系,包括:父子,夫妇,君臣,兄弟,朋友。
因为五伦关系是道,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二字。
道是五伦之道,其实天地万物都有它运行的道,人有人道,天有天道,甚至于河川都有它流的水道,假如河川不依照水道去走,那它可能就会溃堤、会泛滥;相同的天道这些星体运行,都一定有它的轨迹,不按照这个轨迹,那铁定星球跟星球就相撞了。
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所以也效法天道,都有它运行的轨迹、规则、常道。
老子也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道做人的常道,不逾越的去落实这些德行,这个人是明白人,知常曰明;不知常,不知道这些做人的常道,就会产生很多人生的凶相,这个凶相不只会害了自己,甚至于会害了下一代企业管理中一切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根究底都是人心的问题,人心的问题要靠教育,团队建设就是人心的建设。
古人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但得本,不愁末。
企业员工的德育工作做好了,就能够给企业的稳固、长久的向前发展提供前提和保证。
中国最缺的是道德素质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
圣贤的教育不是思想,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课程目标:1、使员工的行为从“他律”转向“自律”。
改变其职业生涯规划2、使员工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员工的虔敬之心,把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
3、培养员工的同情心和仁爱心,增强团队的互助协作精神。
4、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对工作更具责任心。
5、提升对企业的归属感、忠诚度和对事业的使命感。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课程对象:企业全体员工课程大纲:总序:《弟子规》来源于《论语》,古谚: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做人.做事.做生意的大根大本!第一章:孝——感恩 -----家庭幸福和谐.家族兴旺和企业长青的根源教会我们为什么要感恩家人、同事、客户和朋友;古人推崇和实践“孝治天下”的理念,孝道,有着巨大深广的内涵。
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孝心培育人们无条件的恭敬心、感恩心、责任心、宽容心、平常心、觉悟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也是企业管理的根本。
弟子规企业管理心得孩子们学习《弟子规》能利用弟子规的语言评价和劝导人们遵守良好的行为规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
书中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告诉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和行为,学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弟子规》的结构很简单,先是总叙,后是分叙,分叙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详细的阐述了总叙中的各项内容。
从总体上看,《弟子规》对于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上司和下属关系准则的借鉴《弟子规·入则孝》是分叙的第一部分,主要是教育小孩子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伦理关系,很具体的讲述了孩子该如何与父母相处,几乎涵盖了孩子日常生活中可能与父母发生关系的所有方面,并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述了孩子与父母发生矛盾之后所应采纳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弟子规》,站在企业的角度,把父母换做上级,那么《弟子规》就可以看作是对员工的一种教导。
它告诉我们:要尊敬上司,对领导交代的任务要及时完成,如果有事外出,一定要向上司报告请假,回来后要及时销假。
对于上司和公家的东西不要随便动,不要未经允许就拿走。
和上司发生矛盾冲突,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当面冲撞,这样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如果能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带着关爱去处理问题,那么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就会处理得很融洽。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弟子规》对父辈和上司的立身行事也具有启发意思,启迪父辈和上司要平等、慈爱地对待子女和员工。
二、同事之间关系准则的借鉴《弟子规·出则悌》是分叙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教育孩子如何处理与兄弟姐妹之间的伦理关系的。
对于孩子来说,与兄弟姐妹的关系非常重要,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将来对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这是他未来处理社会关系的演练。
同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可以看作是如何处理同事之间关系的指南。
它告诉我们: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如果上级领导有事找别的同事,那么我就应当主动的代为应答,而如果他碰巧没在,我就应当主动去承担他的工作。
弟子规与企业管理培训心得一、引言弟子规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它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培训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弟子规中融入企业管理培训的角度出发,谈谈个人在企业管理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二、学会听话,善于沟通弟子规中有句话说:“圣人法天地,先悟古人心。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和经验。
在企业管理培训中,我发现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学习非常重要。
通过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困惑和问题,能够借助他人的智慧和经验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善于主动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有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合作效果。
三、端正态度,勤于反思“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是弟子规中对学习态度的要求。
在企业管理培训中,态度决定一切。
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对待学习工作要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同时,勤于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修正,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四、尊重他人,注重团队合作在弟子规中,有一句经典的教诲:“人不学,不知义,不敬老,无以立”。
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人际关系素养,也是企业管理培训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尊重他人不仅体现在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也包括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团队合作中,尊重他人的决策和选择,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发展。
五、勤于学习,持续进步在弟子规中,提到了“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对历史的学习和借鉴。
在企业管理培训中,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
要保持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渴望,不断追求进步和改善自己的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应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企业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六、总结与展望弟子规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一部经典著作,其教育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培训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融入弟子规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在企业管理培训中更好地培养学员的学习态度、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持续学习能力。
《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弟子规》是一本古书,但她却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人们的心灵。
若要让她古为今用,就要和现代生活密切联系,方能体现出她的宝贵价值。
下面是我学习的一点感悟向大家汇报一下,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和深入。
《弟子规》全书共1080个字,用现代眼光看充其量是一篇短小的文章,但她的字里行间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
文中列举了113件日常生活小事,让人们在饮食起居、洒扫应对中进行修身,为以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的用意和存心我们要深刻的领悟,才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更好的同圣贤进行思想和心灵的交流。
当说到《弟子规》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若把整部《弟子规》浓缩成一句现代公认的管理名言“细节决定成败”,或许大家会有所认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就要在琐碎的生活小事中养成。
由此可见,古人对童蒙养正打好建功立业基础看的多么重要啊。
而“细节决定成败”是用现代的语言阐明了生活行为习惯对事业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者不谋而合。
生活的细节《弟子规》中列举的很全面,依教奉行肯定会有很大的受益。
《弟子规》开篇就讲孝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就是以孝道为基础扩而广之的。
对孝的现代理解是:服从,是“心悦诚服”的服从。
服从父母、服从长辈、服从领导、服从党、服从国家和民族;服从法律、服从纪律、服从规章制度、服从命令、服从管理,直至严格执行,“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这句洋为中用的管理名言被我们所接受,而我们自产自销的名言“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却被深深的打上封建糟粕的烙印,以显示其多么残酷无情和霸道。
但其用意和“没有任何借口”所见略同,只不过没有外国名言委婉含蓄罢了。
它们的主旨都是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严格执行。
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从婴幼儿就开始让其接受服从的意识,从孝顺父母做起的。
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中国5000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历久弥新,是我们人生幸福的金钥匙。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结合宣言说,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需从2000年前的中国的孔老夫子那里吸取聪慧。
《弟子规》共1080字,分别列出113件事情,其中心内容是倡导经过坚持修己爱人到达家庭和睦、社会调和,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基本!企业总觉得员工的职业化不够,而职业化的前提是人的为人处事的根本道理。
《弟子规》就是企业管理的良方,是指导主管、员工生活处事的行为指导,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力行落实《弟子规》,的确能够让企业兴隆,家族不衰,企业家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孩童时的家庭教育即发蒙教育之所以重要,是由于人的很多心理和行为习气是自小养成的,一旦成为第二天性,就很难改动。
而之后的企业教育也十分重要。
固然这时分人已成人,具备了相对稳定的性格习气和心理判别形式,以及较为独立的行为倾向;但任何一个企业都具有特定的制度标准并具有一定的强迫性,在制度标准的约束下,乃至更深层次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下,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遭到一定的影响,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在一个良性的企业文化的打磨下,能够得到矫正和重塑;反之一个健全人格和品性优秀的人,到了一个不具备良好企业文化的环境中,也可能遭到打磨而使得心理和行为呈现偏向,由此可见企业教育的重要性。
《弟子规》包含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精华,是儒家文化最高道德和行为的观念的集中表现,将《弟子规》思想精髓引入企业文化,可以给予新时期企业文化更多的传统营养。
《弟子规》中的每一条每一款,简直都是为打造企业调和文化量身定做的。
《弟子规》完整能够作为企业文化建立的基石。
企业经过学习《弟子规》,将其优秀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建立中,促进企业文化生根发芽,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社会良性、调和开展,加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些受训企业做到了“三个分离”,即“学《弟子规》做文化人”活动与言论宣传相分离、与提升职工素质相分离、与企业文化建立相分离。
从弟子规看企业管理: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我们继续用企业管理眼光看弟子规的第五个部分,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商无信不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错误。
凡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为什么很多网红餐饮店排队2小时也要吃?为什么百年老店卖的东西都是真材实料?曾经的“苗木之乡”,一味地靠骗,如今臭名昭著的“宿迁神苗”,却成了假货代名词,沭阳县搞臭的是自己的发展前途。
很多企业通过厨房视频直播,开放厨房加工现场等措施,拼了命地想证实自己的诚信,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吃了一次亏,绝不会再上二次当了。
我们看看80后,全国道德模范刘洪安的故事,承着“不用复炸油、诚信经营”的理念,从摆摊卖早点到四家快餐店、一家面包坊和一家食堂,家喻户晓的“油条哥”。
他为什么能成功呢?“中国好人”刘洪安讲诚信,每天炸油条坚持用新油还提供“验油勺”让大家现场监督,他的油条被誉为“良心油条”,由于使用新油使得油条成本增加,虽然涨价了,但是光顾的人反而增加了,网友就说了诚信和良心是商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并不与商业利益相冲突。
“油条哥”每天倒掉几十元的剩油却赢得了信任,很多人认为“讲诚信可能要吃亏”的观念要改了。
上海突击检查奶茶店,暴露出来的一点点、coco都可、茶百道后厨脏乱。
企业的不诚信,拿消费者当衣食父母了吗?以后谁还会再光顾呢?如果都是“易粪相食”的,自己从来都不吃自己做的食物,因为都清楚自己制作的食品是什么样的,长此以往,每个人吃的都可能是别人手中做出来的垃圾。
诚信是为商的根本,互相伤害只能是一场没有赢家结局,现在人人都讲,“无奸不成商”,其实是一种最大的误读,本来是褒义词无“尖”不成商,说的是卖主卖完货以后还要赠送买家一些,像买菜赠葱,买大桶油赠小瓶油一样的意思。
可到了现在却变成贬义词,奸诈的意思了。
商人是应该最诚实的才对,因为商人往往赚的是信息差,他有货源渠道、物流渠道,知道货主与客户的不对等信息,而不诚信得罪的不只有客户,供货商也会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