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4.小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66.19 KB
- 文档页数:9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优秀6篇)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案篇一教学要求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
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投影显示)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三、课堂实践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
“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后实践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在操作中,感知出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它的长、宽、高等有关,长方体的体积。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计算长、正方体的体积。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借助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述及课件的动态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体积公式的运用及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体验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一、比较大小,复习引入1、比一比。
出示书包、文具盒。
问:谁大?谁小?其实刚才我们在比他们的什么?体积指的是什么?2、说出下列图形的体积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都是有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的)小结:要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只要知道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三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推导出体积计算公式。
3. 培养学生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以及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
2. 利用直观教具,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体积计算公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2. 探究新知(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及特征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了解它们的特征,如长方体的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等。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通过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过程,推导出体积计算公式。
(4)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体积计算公式,如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以及解决与体积相关的实际问题。
3. 巩固练习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体积计算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几何体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体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混淆,需要通过复习和练习加以巩固。
此外,学生需要熟练运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和量筒,进行实际体积的测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运用体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体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尺子、量筒、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台尺子、一个量筒、若干个实物。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它们的特征。
然后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体积,那么它们体积是如何计算的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PPT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解释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长×宽×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辅导教案学生学校年级五年级次数科目数学教师日期时段课题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认识体积单位。
2、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体积概念2、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一、教学衔接:1、检查学生的上次课作业,及时改正2、通过沟通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二、内容讲解:知识点一: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知识点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字母公式:V=abh正方体体积=长×长×长字母公式:V=3a知识点三: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三:课堂总结:四、作业布置:管理人员签字:日期:年月日讲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教学衔接:1、检查学生的上次课作业,及时改正2、通过沟通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动态二、内容讲解:知识点一:体积和体积单位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例:选择恰当的单位:(1)、橡皮的体积用(),火车的体积用(),书包的体积用()。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表面积是(),体积是()。
知识点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字母公式:V=abh例:学校要修长50米,宽42米,的长方形操场。
先铺10厘米的三合土,再铺5厘米的煤渣。
需要三合土和煤渣各多少立方米?练习:用15根规格完全相同的木板堆成一个体积是3.6立方米的长方体。
已知每根木板宽0.3米,厚0.2米,求每根木板的长。
正方体体积=长×长×长字母公式:V=3a例:一个正方体水箱的容积是125立方分米,把这一满水箱水全部注入到一长方体水箱内。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四长方体(二)长方体与正方体复习|北师大版教案:长方体与正方体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熟练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运用。
2.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2. 知识点讲解: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例子,让学生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5. 板书设计:长方体:特征:……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正方体:特征:……表面积公式:……体积公式:……6. 作业设计:题目1:计算下面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长方体的长:10cm,宽:6cm,高:4cm。
答案:……题目2:计算下面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正方体的边长:5cm。
答案:……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让学生掌握了它们的特征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设计一个立方体模型,并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模型展示的方式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使用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进行展示。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使其更加熟练的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同学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由童话故事引出课题。
由童话故事指引进入闯关过程:我们走到城堡门前,守城卫士说:“我是守城卫士,同学们,只要你们能进入部落顺利闯过各关,就能见到数学女神,但要想进入城门必须完成我提出的问题。
”请听题:“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他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呢?要求体积中的某个量必须知道另外哪些量?正方体呢?”同学们顺利的完成守城卫士提出的问题就可以闯关了。
第一关,小试牛刀.首先,我们来到了花园,花园精灵说:要想通过花园,就必须答对我的问题。
请听题一.填一填:1.02m3= dm3960dm3= m32.3dm3= cm336000cm3= dm3二.选择(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1.一个正方体,它的棱长是2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立方米。
① 4 ② 6 ③ 82.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长、宽、高的长度()。
①一定相等②一定不相等③不一定相等第二关,游刃有余。
然后,我们来到了水晶屋,水晶屋的精灵说:“要想从水晶屋里出去,就必须完成我出的问题,否则......”说着,只见出现了一组题。
只列式子,不计算1、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630dm3,这个长方体的长是14dm,高是5dm,那么宽是多少?2、一个长8米的长方体,他的横截面的面积是4平方分米,体积是多少?3、有6立方米的煤渣,均匀铺在一块长5米,宽4分米的场地上,能铺几分米厚?4、小磊要从一个长14分米,宽9分米,高7分米的长方体上切下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第三关,华山论剑。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游乐园。
游乐园的摩天轮下面坐着一个在哭的小精灵,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很想玩摩天轮,但我有几道题不会做,妈妈罚我只能看不能玩。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小组合作、游戏互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准备:提前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准备相关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强调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解题心得。
5. 游戏互动:设计一个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评价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游戏互动评价: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标题: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三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3. 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
2.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什么?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概念,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3. 解释体积计算公式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公式的由来。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 讲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计算过程,引导学生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强调注意事项,如单位换算、计算精度等。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体积计算公式。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体积、容积等。
2. 出示相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解答。
3. 引导学生总结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方法和技巧。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 提问:如何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 强调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课后作业(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体积计算公式。
2.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完成时间和质量。
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检查学生对体积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体积计算公式的运用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整理和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
2. 利用实物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 运用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的特征。
2. 新课: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4. 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5. 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总结。
2. 利用实物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 运用练习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的特征。
教案标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课课时:1课时年级:五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选择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用书、练习本。
3. 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面、棱、顶点等基本概念。
2. 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学生尝试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解答。
2. 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 强调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
六、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了它们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知识典例(注意咯,下面可是黄金部分!)
知识点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就是看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
单位)
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
3、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3(表示3个a,读作a 的立方相乘
4、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5、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练习:1、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3分米,高4厘米。
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____平方分米;体积是____立方米。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宽3分米,厚2厘米,体积0.12立方米。
这根木料的长是____米;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最大是_____平方分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如果扩大2倍,那么表面积扩大()倍,体积扩大()倍
4、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
A.、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
B.、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
C、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5、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米、3米、2米,如果它们各增加1米,体积增加()
A. 1立方米
B. 6立方米
C. 12立方米
D. 36立方米
6、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60分米,长是7分米,高是3分米,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7、学校要砌一道长20米,宽0.24米、高2米的墙,每立方米需要砖525块,学校需要买
多少块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