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占有:定义和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8
朱庆育物权法教案第一章:物权法概述1.1 物权法的定义与特征1.2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1.3 物权与债权的区别与联系1.4 物权法的适用范围与地位第二章:物权的变动2.1 不动产登记制度2.2 动产交付制度2.3 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对抗2.4 物权变动的法律效力第三章:所有权3.1 所有权的定义与特征3.2 所有权的内容与行使3.3 所有权的取得与消灭3.4 特殊类型的所有权第四章:用益物权4.1 用益物权的定义与特征4.2 地役权4.3 地上权4.4 宅基地使用权第五章:担保物权5.1 担保物权的定义与特征5.2 抵押权5.3 质权5.4 留置权第六章:占有6.1 占有的定义与特征6.2 占有的取得与消灭6.3 占有的保护与限制6.4 善意取得与侵占第七章:地役权7.1 地役权的定义与特征7.2 地役权的设立、转让与消灭7.3 地役权的内容与行使7.4 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的区别与联系第八章:地上权8.1 地上权的定义与特征8.2 地上权的设立、转让与消灭8.3 地上权的内容与行使8.4 地上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区别与联系第九章:宅基地使用权9.1 宅基地使用权的定义与特征9.2 宅基地使用权的设立、转让与消灭9.3 宅基地使用权的内容与行使9.4 宅基地使用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第十章:抵押权10.1 抵押权的定义与特征10.2 抵押权的设立、转让与消灭10.3 抵押权的内容与行使10.4 抵押权的实现与法律后果第十一章:质权11.1 质权的定义与特征11.2 质权的设立、转让与消灭11.3 质权的内容与行使11.4 质权的实现与法律后果第十二章:留置权12.1 留置权的定义与特征12.2 留置权的设立、转让与消灭12.3 留置权的内容与行使12.4 留置权的实现与法律后果第十三章: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关联13.1 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关系13.2 物权变动与合同履行13.3 物权法在合同纠纷中的应用13.4 案例分析:物权法与合同法的适用第十四章: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联14.1 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14.2 物权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14.3 物权法在侵权纠纷中的应用14.4 案例分析: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适用第十五章:物权法的司法实践与案例分析15.1 物权法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15.2 典型物权纠纷案件的分析15.3 物权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15.4 物权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讲解了朱庆育物权法教案的前十五章内容,涵盖了物权法的基本概念、物权变动制度、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地役权、地上权、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物权法与合同法的关联、物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联以及物权法的司法实践与案例分析。
第十三章物权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动产物权一般以()作为证明。
A.证书B.占有C.登记D.证券2.担保物权是()A.主物权B.从物权C.自物权D.独立物权3.不动产物权变动以()为生效要件。
A.占有B.交付C.登记D.证明4.从物权具有()A.可分性B.绝对性C.独立性D.从属性5.根据物权的标的物的种类,物权可分为()A.完全物权和不完全物权B.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C.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D.主物权和从物权6.根据物权人对标的物的支配范围,物权可分为()A.完全物权和不完全物权B.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C.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D.主物权和从物权7.根据物权人对标的物所支配的内容,物权可分为()A.完全物权和不完全物权B.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C.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D.主物权和从物权8.在同一标的物之上不能同时存在两个以上内容不相容的物权,该效力为物权的()效力。
A.排他效力B.优先效力C.追及效力D.妨害排除效力9.下列物权中,属于动产物权的是()A.典权B.地役权C.留置权D.农地承包经营权二、多项选择题1.物权属于()A.请求权B.支配权C.绝对权D.相对权E.对人权2.下列权利中属于用益物权范围的是()A.典权B.地役权C.农地承包经营权D.权利质权E.留置权3.物权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A.一物一权原则B.意思自治原则C.物权法定原则D.公示公信原则E.情事变更原则4.下列物权中属于不动产物权的有()A.典权B.质权C.留置权D.地役权E.土地使用权5.物权的效力包括()A.物权法定效力B.排他效力C.优先效力D.追及效力E.妨害排除效力6.物权优先于债权的效力表现在()A.所有权的优先效力B.定限物权的优先效力C.物权优先于一般债权D.先设立的物权优先于后设立的债权E.先存在的物权优先于后设立的侵权行为之债7.一般情况下,物权可因下列()原因而消灭。
A.抛弃B.混同C.标的物灭失D.权利存在期间届满E.基于法律规定被撤销8.物权变动的情形包括()A.物权的取得B.物权的变更C.物权的消灭D.物权的登记E.物权的占有三、简答题1.简述物权的特征。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本章知识点本章练习本章总结本章常见问题本章扩展资源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第一节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本节概述:关于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楔合时呈现的特色;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可见,风格是一个比较模糊和复杂的概念,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
知识点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他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知识点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这种观点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
中国古代文论家一般持这种观点。
比如扬雄的“心声心话”说,曹丕的“文气”说等。
知识点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楔合时呈现的特色这是主要从作家主体与表现对象的统一性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这方面代表有刘勰和黑格尔的理论。
知识点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这种观点侧重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对作家作品的鉴赏品评,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第二节风格的定义和内涵本节概述:在文学活动中,风格通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以及一定的时代、民族、地域、流派等,在文学创作上也往往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点,因而文学风格也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
具体来说,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