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14.12 KB
- 文档页数:3
2024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全文)《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进行的修订,主要针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筛查和监测、诊断和评估、治疗和随访等临床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指南推荐意见一览推荐意见1: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进展性肝病,应该加强筛查和防治(B,1)。
推荐意见2:肥胖、2型糖尿病(T2DM)、代谢综合征(MetS)组分、过量饮酒、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等高风险人群应该筛查脂肪肝和纤维化(B,1)。
推荐意见3:MAFLD 患者应该筛查并监测肝纤维化(B,1)。
推荐意见4:合并进展期纤维化的MAFLD 患者应该筛查肝细胞癌( HCC),明确诊断肝硬化时还应筛查食管静脉曲张和肝脏失代偿事件(B,1)。
推荐意见5:MAFLD 患者应该筛查并监测MetS 组分和T2DM(B,1)。
推荐意见6:MAFLD 患者应该筛查慢性肾脏病(CKD)和亚临床动脉硬化,并评估心血管病(CVD)风险(B,1)。
推荐意见7:MAFLD 患者应该坚持参加基于年龄分层的各种常见恶性肿瘤的筛查(C,1)推荐意见8:诊断MAFLD 基于以下 3 个标准:(1)影像学诊断脂肪肝和/ 或肝活检发现≥5%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2)存在 1 项及以上MetS 组分;(3)排除过量饮酒、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等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其他原因(B,1)。
推荐意见9:酒精性肝病(ALD)和其他原因脂肪肝患者有肥胖和/或T2DM、MetS 时需要考虑合并MAFLD(C,1)。
推荐意见10:MAFLD 可以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等其他类型肝病合并存在(B,1)。
推荐意见11:超声显像是影像学诊断脂肪肝以及筛查和监测HCC 的首选方法(B,1)。
推荐意见12:瞬时弹性成像检测的受控衰减参数/超声衰减参数( CAP/ UAP)和肝硬度值(LSM)可以用于慢性肝病患者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与评估(B,1)。
nafld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加。
NAFLD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后者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更高。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NAFLD,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们正不断完善相关的病理诊断标准。
NAFLD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检查,目前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标准是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和欧洲肝脏病学会(EASL)共同发布的指南。
根据这些指南,NAFLD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标准:1. 脂肪沉积:组织学检查发现肝脏脂质沉积是诊断NAFLD的基本标志。
通常情况下,肝细胞内脂质的沉积程度要大于5%。
病理检查一般采用肝组织活检的方式获取样本,然后通过HE染色或Oil Red O 染色来观察细胞内脂质的沉积情况。
2. 弥漫小胞变性:NAFLD患者的肝细胞脂质沉积常导致细胞内小胞变性,即肝细胞胞浆内含有细小而均匀的脂滴。
这是NAFLD病理学诊断的另一个关键特征。
3. 肝细胞损伤:在NAFLD进展至NASH的过程中,肝细胞常伴有炎症和坏死。
病理学检查会观察肝细胞的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和坏死等情况,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4. 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NAFLD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的一个主要预警信号。
病理学检查可通过观察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进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除了以上述关键标准外,病理学家在进行NAFLD病理诊断时还需排除其他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如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等。
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综合性。
近年来,一些新的病理诊断技术也逐渐应用于NAFLD的诊断中,如肝脏组织三维重建、传统染色法与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目前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慢性病,在我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所以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现综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目的是为广大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提供参考,进而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效果。
定义及自然病史早在1962年leery就发现某些患者的肝组织学病变与酒精性肝病无法鉴别,均有显著的脂肪沉积,直到1980年,luawig将与饮酒无关的脂肪肝称为nafld[1],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而出现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nafld的组织学包括单纯脂肪变性和伴有肝细胞损害和炎症的脂肪变性。
后者称之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可进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单纯性脂肪变性患者的预后良好,对198例该类患者进行的为期21年的随访研究发现:3例进展为肝硬化,仅1例死于肝相关疾病,而11%的nash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
另外,许多隐原性肝硬化患者具有nafld的代谢性危险因素,这些患者可能就是以前未被认识的nafld。
当进展为肝硬化时,肝脂肪变性改变可能消失。
因此更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但nafld进展为肝硬化大约需要数10年的时间,少数可发生肝细胞癌[2]。
病因肥胖性脂肪肝:marceau等对重度肥胖症进行肝活检研究发现,86%伴有肝细胞脂肪变性,74%有肝纤维化,24%有脂肪性肝炎,2%发生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多发生于急性肝炎恢复期和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者,由于营养调节不当如摄入脂肪过多而活动减少造成的,也与炎性肝细胞的变性有一定关系。
糖尿病性脂肪肝:4%~46%的脂肪肝患者有糖尿病,约50%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性脂肪肝,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脂肪肝是由于胰岛素缺乏,血浆脂蛋白清除能力降低所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检验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脂质(尤其是三酰甘油)在肝细胞内蓄积过多的临床病理状态,是一类与酒精性肝病相似的肝组织学改变,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
NAFLD一般在40~49岁之间发病率最高,在不同国家中其患病率为10%~24%,NASH的患病率为2%~5%。
我国上海及江苏地区应用B超普查相关干部及高校教职工,脂肪肝的检出率为8.8%~12.9%。
在美国,NAFLD是肝功能异常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率明显高于丙肝病毒感染率。
新近资料显示男女发病率相差无几。
1 病因和发病机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要危险因素有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
其病理特点主要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肥胖者的NAFLD的患病率增高4.6倍。
甚至在体重指数(BMI)正常个体中,躯干肥胖仍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
肥胖人群NAFLD的患病率为57.4%~74.0%。
目前认为NAFLD不但在组织学上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似,两者的发病机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①胰岛素抵抗;②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③库普弗细胞与细胞因子;④脂质代谢紊乱;⑤铁超载。
2 临床表现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无任何症状。
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肝大。
或ALT、AST、GGT轻度或中度增高。
或影像学检查提示有脂肪肝。
乏力可能是常见的症状。
与酒精肝不同,65%~90%的NAFLD病例AST/ALT<1,两者的比值>1常表明NAFLD程度严重或已并发肝硬化。
糖尿病性脂肪肝有时可因糖尿病肾病出现低蛋白血症。
严重脂肪肝可出现瘙痒、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至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水肿以及肝性脑病。
黄疸发生于晚期患者,并提示病情进展。
30%~100%患者存在肥胖,肝大为NAFLD的常见体征,表面光滑,质地正常或稍硬。
一小部分患者可有肝掌、血管蛛等慢性肝病的体征。
nash 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三点:
1. 排除其他肝病:诊断“NASH”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脂肪肝的可能原因,如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遗传性代谢紊乱等。
2. 脂肪肝的存在:必须存在肝脏脂肪积累,一般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扫描、核磁共振)或肝活检来确认。
3. 炎症的存在:必须存在肝脏炎症,一般通过肝活检来确定。
常见的炎症迹象包括肝细胞肿胀、单核细胞浸润和纤维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最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 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真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NAFLD是指通过影像学或组织学检查,发现患者肝脏中存在脂肪沉积,但没有出现继续性脂肪沉积的病因(如大量饮酒、药物或遗传性疾病,现已成为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1]。
NAFL在组织学上定义为存在三5%的肝脂肪变性,但无肝细胞损伤的证据;NASH定义为存在三5%的肝脂肪变性和伴有肝细胞损伤的炎症如气球样变、炎症反应,伴或不伴纤维化[2]。
至少20%~30%的NAFLD患者发生NASH,可导致肝硬化和/或肝细胞癌(1-2]。
对于NA F L D的诊断,尤真是NAFL 和NASH的鉴别,目前没再可靠的||备床或放射学检查,肝穿刺活检组织学检查仍然是诊断的金标准。
本文就NAFLD的组织学检查作一综述,以期尽可能提高临床医师对于该疾病组织学诊断的重视。
1NAFLD的基本病理特征1.1 NAFL的主要病理特征NAFL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21(图1),表现为细胞浆内出现明显脂滴。
脂滴的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醋[3]。
在石蜡切片制片过程中会被脂溶剂二甲苯溶掉,故常规切片中仅留萄园形空泡。
可用油红O染色或饿酸化的组织做HE染色或Masson三色染色来证明脂变。
正常情况下,肝脏内可有占肝脏总比<5%的脂肪变性,少量出现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也可能是非特异性改变或见于衰老细胞。
当脂j商占到50%以上时,大体上肝脏会表现为肝大,会高苍白或发黄、高;由腻感。
镜下脂变形式高大泡性脂肪变性、微j包性脂肪变性。
大泡性脂肪变性在肝细胞胞浆内出现的是单个脂滴或少数圆形脂滴或孤立的大脂滴,该脂滴将细胞核挤向细胞边缘(图1a),脂滴大者可达4~5个肝细胞大。
NAFL大泡性脂肪变性轻者通常见于肝小叶腺泡3区,重者可达2区及汇管区周围区域(41(表1)。
国1NAFLD/NASH主要病理特征(HE染色,×200)121注:a,肝细胞大泡脂肪变性;b,肝细胞中泡脂肪变性;c,肝细胞微泡脂肪变性;d,肝细胞气球样变性;e,肝细胞炎症坏死;f,卫星现象。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症的日益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而系统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最新的诊疗策略和研究进展。
本文首先概述了NAFLD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然后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以及病理诊断等方面详细描述了NAFLD的诊断流程。
接下来,文章重点介绍了NAFLD的治疗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新兴的非侵入性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
本文还讨论了NAFLD患者的管理和随访,以及预防NAFLD的策略。
文章总结了当前NAFLD研究的热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疾病概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随着全球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流行率的增加,NAFLD现已成为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并被认为是导致HCC的第二大病因。
NAFLD不仅影响肝脏,还与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等密切相关。
因此,对NAFLD的深入研究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NAFLD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临床表现上,多数NAFLD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但通常无特异性。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和MRI等可用于诊断NAFLD,其中超声检查因操作简便、经济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而成为首选检查方法。
然而,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分单纯性脂肪肝和NASH,因此对于疑似NASH的患者,建议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2006.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
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1]。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疗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临床诊断标准[2-5]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1.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含乙醇量小于140 g/wk(女性< 70 g/wk);2 .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3. 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征象;4. 可有体重超重/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5. 血清转氨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转氨酶(ALT)增高为主;6. 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7. 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解读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脂肪肝诊治中心〔摘要〕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为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命名和定义,分别阐述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例组织学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肝活检的指征、儿童NASH和静止性NASH的病理组织学特点以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病毒性肝炎并存的情况,分别总结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以及脂肪肝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流程,对临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词〕关键词〔关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肝活检肝硬化代谢综合征病毒性肝炎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
为了进一步规范NAFLD 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定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文针对该指南中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解读。
一、概论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命名和定义2002年,美国肝病学会召开了脂肪性肝病的命名研讨会,根据组织学命名,将脂肪性肝病分为脂肪肝(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和脂肪性肝炎,后者根据坏死炎症活动度分为三级,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分为四期;根据临床病因命名,将其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后者又包括胰岛素抵抗、药物、脂质紊乱、毒物中毒、减重(快速减重/消瘦)以及原因不明的隐源性脂肪肝。
因此,广义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既有原发的,也有继发的。
原发性多为胰岛素抵抗、多源性代谢紊乱和代谢综合征所导致的脂肪肝,继发性多为营养不良、药物和遗传相关的代谢性疾病所引起的脂肪肝。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定义为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与评估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成为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包括单纯肝脂肪变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X NASH相关肝硬化和极少数肝细胞肝癌。
NAFLD诊断和评估近年来有些许进展,肝组织病理学仍是诊断的全标准,无创性诊断和评估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NAFLD的诊断和评估包括肝脂肪变性、炎症(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和纤维化的有无及其程度。
对肝脂肪变性,影像学检查可采用常规超声、受控衰减参数和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
目前仍缺乏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的血清学检测指标用于区分单纯肝脂肪变性、NASH和肝纤维化,瞬时弹性成像和磁共振弹性成像诊断NAFLD肝纤维化有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IiVer disease , NAFLD)已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其发生与机体的代谢异常有关,近年来建议将其命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IiVerdiSeaSe z MAFLD)O NAFLD疾病谱包括单纯性非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 NASH)X NASH 相关肝硬化和极少数肝细胞癌。
NASH是NAFLD的进展形式,组织学上以小叶内炎症、肝细胞气球样变为特征,并伴随肝纤维化进展加快D。
影响NAFLD进展的因素很多Z包括年龄、性别、人种、饮食、乙醇、代谢、肠道菌群和遗传易感性等,对不同因素影响下发生的NAFLD的确切诊断和评估尤为重要。
NAFLD病理学诊断和评估肝脏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目前仍是肝脏疾病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的全标准,然而大量潜在的NASH患者因无法进行肝脏活检而被延误诊治。
活检的有创性、取样偏差、观察者间误差和不能动态进行等不足,已不能满足临床诊疗和药物临床评估的需求。
病理学诊断对肝活检的标本和大小有具体要求,应力求用粗针(16G)穿刺,标本长度须在1∙0 Cm以上(1.5〜2.5 Cm),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6个以上汇管区。
NAFLD入选标准
1.1入选标准
(l)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明确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健康志愿者要求常规体检排除躯体疾病可能;
(2)男性或者女性;
(3)年龄18--- 70岁;
(4)近一月内无药物服用史;
(5)近两周内无大量饮酒及暴饮暴食。
1.2排除标准:
(l)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日, 女性20g/日;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d;
(2)病毒性肝炎;
(3)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遗传性疾病史;
(4)药物性肝病史;
(5)全胃肠外营养史;
(6)以往有糖尿病或甲亢病史;
(7)使用任何影响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8)恶性肿瘤及其他进展性致命性疾病。
1.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依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3.1临床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l)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9,女性每周<709;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Y---谷氨酞转移酶(GGT)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1.3.2B超诊断依据
(l)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脾脏和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
(5)肝右叶包膜及横隔回声显示不清或不完整。
凡具备第1项加第2~4项之一者即可确诊为弥漫性脂肪肝。
具体地讲,具备上述第1项及第2~4项中一项者为轻度脂肪肝;具备上述第1项及第2~4项中两项者为中度脂肪肝;具备上述第1项以及2~4项中两项和第5项者为重度脂肪肝。
1.3.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功能异常组的入选标准
ALT>60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