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提案
- 格式:doc
- 大小:16.78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摘要】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医疗和护理水平不断提高,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社会观念的转变也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仍面临着挑战和困境,如医护人员短缺、服务水平不均等。
为了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投入,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关键词:临终关怀事业、现状、问题、发展前景、医疗、护理水平、政策法规、社会观念、挑战、困境、未来发展方向、培训、法律法规、投入、服务水平。
1. 引言1.1 概述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是指针对病危患者及临终患者进行综合性的医疗、护理、精神和社会支持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临终关怀事业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服务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护理质量不高等。
加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探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的问题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
很多人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存在误解,认为只有终末患者才需要关怀,忽略了照顾患者家属和家庭的重要性,导致关怀服务的不足。
我国临终关怀服务资源不足、分布不均。
一些地区的医疗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的临终关怀团队,无法为需要关怀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医疗资源差距较大,导致农村地区的终末患者更难获得优质的关怀服务。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着医护人员素质不高、工作压力大的问题。
由于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不足,缺乏相关培训和学习机会,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提供符合患者需求的个性化关怀服务。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着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社会认知度不足等问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增加投入,完善服务体系,以提升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水平。
临终关怀的建议和对策一、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1. 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空气流通、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2. 根据患者的需求,调整房间的布局和设施,以满足其休息和生活的需要。
二、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1.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倾听其诉求和感受,给予安慰和支持。
2. 通过心理疏导、情感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减轻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提高生命质量。
三、提供疼痛控制和症状缓解1.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症状表现,制定个性化的疼痛控制方案。
2. 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多种手段,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症状。
四、尊重患者的意愿和决定1. 在整个临终关怀过程中,尊重患者的意愿和决定,充分考虑其生命价值和尊严。
2.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为患者提供合适的选择和支持。
五、促进患者与家属的沟通1. 鼓励患者与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共同面对生命终末期的挑战。
2. 提供适当的沟通技巧和情感支持,帮助患者与家属建立信任和理解。
六、提供社会支持和资源1. 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和支持网络,包括医疗、心理、法律等方面的援助。
2. 倡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临终关怀事业,提高公众对临终关怀的认识和理解。
七、帮助患者完成人生愿望1. 了解患者的人生经历和愿望,尽力帮助其实现未了的心愿和目标。
2. 在能力范围内,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使其在生命末期得到充分的关爱和尊重。
八、给予患者尊严和尊重1. 在临终关怀过程中,始终尊重患者的尊严和权利,不做出任何伤害或歧视的行为。
2. 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保护其个人信息和权益不受侵犯。
我国临终关怀的的现状及其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临终关怀事业研究的背景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就诞生了,生命的第一站是出生,而生命的最后阶段则是临终。
每个人都要经历生和死,生,我所不欲也;死,亦我所不欲也,然既生为人,谁能不死?《无常经》言: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死者。
临终状态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正如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中所言,当生之希望已经不复存在时,如何让病人安详、坦然、有尊严的离去即是我们建设现代文明社会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文明建设的要求,使得医学已由过去单一的医学模式扩大演变为现代的生理、心理、社会合二为一的综合医学模式。
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我国现在逐渐步入的老龄化社会从而使得临终关怀这一服务事业应运而生,而我国目前当今阶段的医疗模式医疗卫生人员在临终关怀事业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角色。
二、临终关怀的概念及意义(一)临终关怀的含义临终关怀(hospice或end of life care)又称为姑息疗法,它并不是治愈疗法,而是一种致力于在患者即将离开人世前的几天、几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帮助患者减轻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舒缓病人的痛苦。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它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
对症治疗、减轻病人躯体的痛苦、生活护理、消除病人心理压力和不良的消极情绪都是临终关怀所包含的主要任务。
(二)临终关怀的意义1.提高生存质量,维护生命尊严。
人在死亡的最后一段日子里并不是在舒适平静中度过的,大部分的临终患者都是在疾病中受尽煎熬与折磨,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充满了痛苦、恐惧和无奈的。
而临终关怀则为临终患者和其家属提供了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减轻临终者身体上的疼痛,缓解心理上的恐惧,维护尊严、提高生命质量,让终将逝去之人能安详的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
2.社会文明的标志。
对于将要去世的病人,由医务人员给予临终者和他的家属全面的关怀。
试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伦理困境及其对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伦理困境的出现,这些困境既来自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来自于社会文化的变革。
为了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深刻认识这些困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伦理困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寿命得以延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困境。
首先是医疗资源的分配问题。
由于医疗资源有限,临终关怀的优先级相对较低,往往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其次是医学治疗与舒缓治疗的选择问题。
在现代医学中,治疗往往被视为最重要的任务,但在临终关怀中,舒缓治疗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最后是医疗技术的限制问题。
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在一些情况下,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针对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伦理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需要加大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投入,提高其在医疗资源分配中的优先级。
其次,需要加强对医学治疗与舒缓治疗的教育,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临终关怀的重要性。
最后,需要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避免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治疗。
二、社会文化变革带来的伦理困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革,人们对于死亡和临终关怀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困境。
首先是家庭和社会的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和社会对于临终关怀有着较为明确的规范和责任,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责任模糊不清,导致一些患者无法得到充分的关怀。
其次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不同文化对于临终关怀的态度和方法也有所不同,这需要我们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
最后是医疗机构的文化问题。
在一些医疗机构中,由于对于临终关怀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充分的关怀。
针对社会文化变革带来的伦理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需要加强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和社会对于临终关怀的重视。
其次,需要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不同文化的需求。
关于大力推动我市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建议乐清代表团连庆泉一、临终关怀的概念及实施意义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缓和疗护服务项目。
临终关怀是由临终关怀团队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宗教等全方位的身心舒缓照护,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安详地、无憾地走完人生旅途。
实际上,临终关怀是一种姑息疗法,要求我们临床改变以往以药物为主的治疗,转为对晚期肿瘤患者采取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针,增强其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勇气,降低其对死亡的恐惧,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恶性肿瘤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患者不仅要遭受生理上的痛苦,更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
另外,肿瘤晚期患者往往会产生“绝望悲观”、“恐惧烦躁”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在缓解肿瘤患者生理痛苦的同时,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关怀和社会支持对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临终关怀现状现代临终关怀创始于1967年,以加拿大、英国、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我国临终关怀起步较晚,始于改革开放以后。
虽然临终关怀传入国内至今已历经20多年,但发展进程依然缓慢,导致目前临终关怀只在一些一线城市有开展,二线城市和农村根本没有推行,有些地方甚至闻所未闻。
究其原因,影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中国传统死亡观、伦理道德观的束缚,传统医学理念的影响,专业护理人员的缺乏,临终关怀机构数量不足等。
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缺少临终关怀的相关政策及经济的支持。
因为“治疗效果与价值难衡量”、“经济效益不显著”,“对临终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求关注度低”,中国大部分医院均未设立临终关怀中心,也尚未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以及针对临终关怀阶段的心理干预措施。
更何况,临终关怀仅靠医务人员和家属完全不够,更需要社会的支持。
(提要)本文主要探讨推展中国本土化的临终关怀(HOSPICE)的各种问题,认为:1、不仅绝症患者有临终的问题,实际上人人都在走向临终,所以,临终关怀的性质不应局限在仅仅对绝症患者及家属的照顾,而应理解为一种广义的死亡教育。
2、在大陆中国开展真正的临终关怀事业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认识到灵魂的存在,并大力开展灵性的抚慰工作。
3、台湾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有必要引入哲学与传统文化的资源;而大陆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则在于引入宗教的资源。
关键词:中国本土临终关怀哲学与宗教灵魂大自然是非常仁慈的,它生长出各种动物与植物供人类生活所需;它也让人有一个能够创新的大脑,从而使社会的文明、制度、科技层出不穷地诞生,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高。
同时,大自然也是非常公正的,它使一切的生者皆有死,人类不仅是"生"者,而且是"生"者中的姣姣者,同样也必会走向死亡。
且人类又不是一般的"生"者,他是有精神意识的"生"者,因而,人在承受生的幸福、生的欢欣、生的高品质的同时,也必要经验死的痛苦、死的悲哀和死的恐惧。
这些所谓的痛苦、悲哀、恐惧皆非人"死"后的状态,它们全都是人"生"前的负面状态,亦即所谓临终期的感受。
因此,为了提升现代人之生死品质,必须大力推进临终关怀(HOSPICE)的事业,这是关系到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福祉的大事,应该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一、临终关怀(或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的性质及其意义认清临终关怀的性质与意义,必须首先了解人类临终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据不完全统计,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已经有800亿个个体生命死去,而现今中国每年的去世者也有700万之巨。
也就是说,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800亿人进入了临终期,并一去不返;而中国现在则每年有700万人要走向临终直至死亡,经历这人世间最大最深刻的痛苦。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摘要:我国医学事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结合现代发展需求,通过近代医学内容的创新,创造性的通过交叉学科的探索,完善了临终关怀的相关内容,不仅可以为病患提供更加优良的医护环境,也可以通过良好的人际沟通,推动临终病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提升。
所以,笔者在对这一课题的核心内容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是结合我国临终关怀的相关特点,来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有效的把握,进入更加有效的了解当前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年终关怀;发展特点;发展期望引言:对于年终关怀来讲,其作为近现代医学领域当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不仅体现了社会进步的发展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临终病人的痛苦,其更加强调的是对病人的一中姑息性,而不是治疗性,通过精神支持,使病人家属也可以坦然接受这一事实,进而更加有效的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
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优化临终关怀质量,相关社会主体积极结合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不断提出改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国年终关怀的特点分析从理论知识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虽然已经全面的进入到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的重要时期,但是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的。
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解决临终关怀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有效结合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实践经验,探讨临终关怀的相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以下内容中,笔者将结合人类文明发展需求和社会进步需求,对临终关怀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2.1关于局限性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到,临终关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也就是说,很多地区不具备临终关怀的条件,只有一些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了临终关怀机构,而其他西北、西南地区的临终关怀事业普及性还是比较低的。
第二,疾病、年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到,接受此类服务的病人大多是一些晚期的恶性肿瘤患者,对于疾病年龄的局限是比较高的。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目前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经济、人力资源和服务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浅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政策方面,我国有关临终关怀的政策还不够完善。
虽然相关法律文件已经出台,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缺乏明确的操作细则和指导方针。
政府对于临终关怀事业的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小,缺乏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
经济方面,临终关怀事业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但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并未将临终关怀纳入保障范围,导致患者在接受临终关怀服务时需要承担较高的费用负担。
由于临终关怀服务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支持和设备投入,但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来源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人力资源方面,临终关怀事业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但目前我国缺乏临终关怀方面的专业人才。
临终关怀服务需要医疗、心理、社会工作等多学科的综合协作,但多学科团队的建设和协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导致服务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
服务体系方面,临终关怀服务应当包括病情评估、疼痛缓解、心理支持、灵活的护理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综合性的服务机构和专业团队,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全面和合适的服务。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一是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制定明确的操作细则和指导方针,为临终关怀事业提供更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多学科协作机制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临终关怀专业人才,建立多学科的综合协作机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建立综合性的服务机构和专业团队,提供全面和合适的临终关怀服务,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四是加强对于临终关怀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和公众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关心患者的生命和尊严。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问题。
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协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宣传教育,我相信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关怀。
关于重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14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重视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卫生部会同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
提案人:民进中央
主题词:医疗,医疗服务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临终关怀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涉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药理学、伦理学、社会学、老年学、法学等学科,其本质是对无望救治病人进行临终照护,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生存时间为目的,旨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满足他们情感需求,通过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恼,令患者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还能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
目前,英国、美国、加拿大、南非、荷兰、瑞典、日本、印度等国临终关怀护理医院及机构已经有相当规模,受到全社会关注。
虽然我国临终关怀已进入临床实践阶段,但其发展还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覆盖面小、分工不明确、缺乏专业指导、临终关怀供需严重失衡等诸多问题:
一、老龄化和高龄化攀升迫切需要临终关怀。
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将遇到很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为临终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关怀与护理。
二、各种癌变使临终病人急剧增多。
恶性肿瘤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我国癌症患者每年新增240万人,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已超过160万人。
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增高,而这些疾病表现为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致使大多数病人在疾病与死亡之间徘徊,使临终病人急剧增多。
三、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满足不了社会需要。
经济学人智库做了一个世界40个国家开展临终关怀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在这40个制度不同、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排名中综合排名第37,国家投入排名36,中末期病人的有效照顾排名第40,国民公众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排名第40。
目前我国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以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为主,全国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仅150家,容量极其有限,远满足不了社会上对临终关怀护理的需要。
四、缺少针对临终关怀事业的相关政策规范。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医院被视为普通的一级综合医院,政策不配套,自负盈亏,使得各“临终关怀”医院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生存压力。
缺乏行业标准,一些“临终关怀”机构出现医疗服务和收费不规范等问题。
从业人员学历较低,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工作薄弱。
临终关怀是为让患者尊严、舒适到达人生彼岸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建议:
一、完善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制度。
有关部门应积极研究和制定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临终关怀服务保障与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措施,确定临终关怀医疗服务机构准入标准,通过政府财政支付对临终关怀事业建设费用进行托底。
加快研究和完善临终关怀保险制度,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力促临终关怀事业有效发展。
二、建立激励机制,解决临终关怀机构生存发展问题。
目前财政投入不足以维系临终关怀机构的生存,建议在注册、管理和税收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通过发行专门彩票、鼓励企业捐助及个人参与等方式,帮助临终关怀机构运营和发展。
三、加强国民生存观教育。
多渠道进行宣传,提高民众对死亡规律、价值和生命质量的认识,接受临终关怀事业。
四、开展临终关怀专业人才的培养。
尝试把临终关怀学专业人才培养在全科医学和社会工作等专业中进行高位嫁接,以专科和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硕、博士学位教育,开展各层次专业服务技能培训。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有护理照料能力和条件的家属开展家庭护工培训,逐步建立国家临终关怀从业人员职称序列。
五、发展临终关怀志愿者服务事业。
提高志愿者数量、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使公众参与到临终关怀中来。
逐步将大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尤其要在医学院校倡导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精神,这是对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一个良好途径。
来源:中国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