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消费时代文学的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23.46 KB
- 文档页数:6
一、填空题1、王晓明、文学和人文精神;2九十;3、散文;4、余华、苏童、刘恒;5、叶兆言、刘震云;6、王朔、王小波;7、张承志、韩少功、史铁生;8、私人化;9、陈忠实、张炜、王安忆;10、三驾马车;11、现实主义的冲击波;12、断裂、韩东。
二、名词解释1、“人文精神大讨论”1993年6月,《上海文学》在“批评家俱乐部”栏目里发表王晓明与张宏等5人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提出了当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问题;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便拉开序幕,诸多作家、评论家纷纷投笔加盟,如王蒙、刘心武、张承志、陈平原、朱立元等,几乎所有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都为此留下了有着独特思考的文章;这场大讨论是90年代文学和文化界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
三、简答题1、90年代文学“三元一体”格局的内在构成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带来了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文学在日趋边缘化的同时也走向多元化,在整体上形成“三元一体”的格局(精英文学、大众通俗文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
三元格局的形成,与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时代变化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给人们新的价值观,不同的文化、思想并立而生,绝对主流话语不复存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剧变以巨大能量辐射到文学领域,要求文学改变过去视角单一、齐声共语状态,以多种话语方式和思维向度反映多姿多彩的当代生活。
如果把此一时期中国文学的总体格局看成是一个金字塔的话,那么,大众通俗文学就是它的基座,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它的塔身,而精英文学则是它的塔尖。
2、“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论争焦点和论争的意义。
在90年代,有关“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学术界一次影响深远的论争。
论争焦点:焦点之一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文精神状况,如何评估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的“俗化”现象,如何看待文艺的价值和功能。
焦点之二是重建人文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以及人文知识分子对价值重构的作用。
论争的意义: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知识分子队伍分化、自我分裂和价值困惑的事实;提示知识分子看清自身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对艺术品生产世俗化、作家艺术工匠化、审美趣味庸俗化的批判和警惕显示了知识分子对人文精神的恪守和张扬,对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正当需要,从而有助于形成制约世俗化极端发展的机制和批判精神的成熟。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考生们在复习教材时,可以结合试题加以练习,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文学概论》章节复习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第十三章文学风格概念:1.文学风格:就是作品的整体话语特色,它由作家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话语情境造成,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就是作家作品的风采、格调、气韵等特点。
)2.创作个性与日常个性:日常个性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
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感情、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内在因素综合成的习惯性创作方式,它是日常个性经过审美创造升华成的独特艺术品格。
3.风格外构成:文学风格是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结构显示出来的有魅力的独特性。
其构成的要点包括: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2.主体与对象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特色言语组织是风格的外部特征。
4.风格简分法:分风格为“刚”“柔”两类,宋词理论中称作“豪放”和“婉约”,近人多称作“阳刚”和“阴柔”。
5.时代风格:又称风格的时代性,指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学风格,它是时代精神、审美要求在文学中的表现。
历史上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以及欧洲的哥特式风格、巴洛克风格等,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流派风格:指一个流派的作家作品在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等方面表现出的共同特色。
问题: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文如其人的意思主要是说作品风格是作家说话办事风格即气质的表现和反映,而不是说作品的思想道德是作家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反映。
因为“说什么”的思想内容可以作伪,而“怎样说”的形式不可作伪。
不过,也不能说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思想完全没有关系。
事实上,伟大的作品只能出自有伟大人格的作家之手。
当然,卑劣的作家永远写不出伟大作品2.论述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第十四章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第一节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一,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一)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二)文学生产规定者文学消费的方式.(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求.(1)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2)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3)文学消费体现了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二,文学消费的二重性一般商品消费+特殊精神产品消费三,文学消费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消费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消费和接受就是文学生产着通过文学产品被读者欣赏,以传播他们所属的那个集团,阶层的意识形态观念。
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在于其是潜移默化的四,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文学消费:物质消费+精神消费;阅读行为+消费行为;;主客观条件;综合多视角特点文学接受:精神消费;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主客观条件;审美经验和艺术心理两者关系为:文学消费是初级形态的文学接受,两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
第二节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一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二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三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四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复习要点[基本概念]文学消费文学传播大众传播媒介文化市场高雅文学大众文学文学接受文学的饿认识属性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的文化属性[思考问题]1,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有什么关系生产对消费:对象方式需求消费对生产:目的和动力方式和规模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消费有何意义4,为什么说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超时代性,再创造性)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7,文学接受的对象和主体是什么。
注意事项:命题人:桑卓见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得随意改变题号;如书写有误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戮.力(lù) 杯杓.(zhuó) 犒.劳(hào) 目眦.(zì)B.期.功强近(jī) 刀俎.(zǔ) 不可胜.记(shènɡ) 瞋.目(chēn)C.陨.首(yǔn) 逋.慢(bū) 终鲜.兄弟(xiǎn) 数.目项王(shù)D.参乘.(shènɡ) 封识.(zhì) 彘.肩(zhì) 须臾.(yú)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年来,随着群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民主空气的日益密集,中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B.网络调查表明,中学生网络恶搞杜甫的主要原因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知识素养缺乏、内心空虚、游戏人生等因素造成的。
C.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明确地认识到,交通是否便利,通讯是否畅通,对招商引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D.针对农产品价格步步攀升的状况,政府制定了打击囤积居奇、投放紧缺商品等,对抑制价格过快上涨起了很好的作用。
4.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冬日的清晨,漫步在松花江边,你常常会沉醉在这神话般的冰雪世界里: 江面, ,;岸上, ,。
千姿百态的淞花,,令人感叹造化之功;千枝银柳万株雪松,,令人感慨天意之奇。
①流水潺缓②凝筑了一个透明清丽澄澈晶莹的佳境③雾气氤氲④雪柳招摇⑤编织成一簇簇春花夏草秋果冬树⑥银枝素裹A.④⑥①③⑤②B.①③⑥④⑤②C.①③⑥④②⑤D.④⑥①③②⑤二、古诗文阅读7小题,共39分。
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反映和见证,它们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享受,更是承载了时代的意义和思想。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中,都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
这篇文章将探讨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首先,文学作品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和延续。
它们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展现当时的风貌和生活方式。
例如,古代中国的《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衰落,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具有象征意义,它们不仅是以架空的方式来揭示社会的弊端,更是对当时的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同样,现代文学作品如《1984》和《动物农场》等也揭示了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对人性的探讨,影响了人们对权力、真理和自由的理解。
其次,文学作品在时代中起到了启蒙和教育的作用。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读者能够从中学习和领悟一些智慧和道理。
例如,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如《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它们通过表达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启示了读者对生活和人性的理解。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讨论,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此外,文学作品还能够引发社会变革和意识觉醒。
当代作家如奥威尔、海明威、金亚里等,通过他们的作品揭示了战争、暴力和不公正的丑恶面目。
这些作品不仅震撼了读者,更引发了社会对于和平、公平和自由的关注。
例如,奥威尔的《1984》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写,警示了人们对权力滥用和思想奴役的辩证思考。
这种揭示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觉醒的作品,都在特定的时代中具有巨大的意义。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时代意义还体现在它们对文化和人类共同记忆的贡献。
一些文学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吸血鬼》、《人间失格》等成为了文化符号和代表,深入人心并被广泛传播。
这些作品不仅赋予了人类共同记忆以特定的象征意义,更成为了开拓文学创作和表达的先河。
文学作品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文学与当代社会的联系 (3)2. 现实意义的定义与探讨 (4)二、文学传统的当代解释 (5)1. 古典文学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新解读 (6)2. 西方古典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化结合的探讨 (8)3. 本土文学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拓展 (9)三、当代文学现象与当代价值 (10)1. 新时期文学 (12)2. 网络文学 (13)3. 青少年文学 (15)四、文学在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意识 (16)1. 反对虚无主义的文学实践 (17)2. 都市题材文学的现实剖析 (19)3. 乡村书写与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反思 (20)五、文学在文化多元化的登上 (21)1. 文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23)2. 民族文学的个性化与国际化表达 (24)3. 世界性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对应 (25)六、现代文学与科技的互动 (26)1. 数字媒介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 (28)2. 网络平台在文本解读中的创新 (29)3. 文学在虚拟现实中的新构建 (31)七、文学对社会问题的反映与批判 (32)1. 关注环保与生态危机的作品 (34)2. 聚焦性别问题与性少数群体的文学 (35)3. 社会不公现象在文学表现中的张力 (36)八、文学教育的当代必要性 (38)1. 提升审美能力与理解多元文化 (39)2. 文学作品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40)3. 文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应用 (41)九、结论 (43)1. 文学与时代景观的互动总结 (44)2. 文学在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长远意义 (45)3. 对未来文学发展方向的期许与展望 (46)一、内容简述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传递永恒的主题和普世的价值观念。
无论是古希腊悲剧的命运主题,还是现代小说中对个人自由与选择的探讨,文学作品中的这些主题和观念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性,鼓励人们在生活的挑战面前展现坚韧不拔的精神。
2013届高三六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题学校:中山纪念中学 2013,5,17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悼.念/倒.爷俘虏./掳.掠非难./难.免B.蜕.化/褪.色蹉.跎/嗟.叹果脯./胸脯.C.炽.热/炙.烤诀.别/联袂.创.伤/开创.D.歼.灭/悭.吝犒.劳/蒿.草押解./解.差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今天,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高速路上、马路边出了车祸,在现场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哄抢货物,真让人心.....的情况下,很多人不是救助伤员、保护现场,而是趁火打劫酸.。
这种乘人之危....、趁乱牟利的行为不仅是对当前法律秩序的漠视,更是对个人道德乃至社会公德的拷问。
A.惨不忍睹B.趁火打劫C.心酸D.乘人之危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环境信息的立体化公开,恐怕是此次会议绕不开的重要议题。
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决定政府和民众能否走向环境“共治”的重要前提。
B.走过60年发展历程的铁道部,作为国务院政府机构中唯一扮演政企双重角色的部委,已被公众视作阻碍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大壁垒。
C. 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当然我们也知道,改革在得到普通民众广泛支持的同时,利益受损的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对改革加以反对和阻碍。
D.4月1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快要结束时,一场不好的厄运突然降临到参赛运动员头上,在终点线附近接连发生了三起爆炸,造成3人死亡,百余人受伤。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学力只不过将原来不好的稍加润饰,使可陪衬你的好的,它只能增加量不能提高质。
既有天才,再加学力,就能在学问上有成就。
②做诗也是一样,有的人未学过做诗,但是他做起诗来,形式上虽然不好,却有几个字很好,或有几句很好,那种人是可以学做诗的,因为他有做诗的才。
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背景和传递社会意义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每个文学作品都有其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作品的创作和表达方式,同时也承载着作品所要传达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
一、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1.1 反映社会变革文学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和发展。
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矛盾,批判了旧式家庭观念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作品开始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主题,如钱钟书的《围城》就以讽刺的手法表达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普遍现象和思潮。
1.2 反映时代氛围文学作品也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氛围和精神风貌。
比如,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叙述人物的遭遇和成长,展示了那个时期的困苦和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热切期待。
同时,它也揭示了人性的悲凉和对生活的痛苦感披露。
二、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2.1 深刻洞察社会现象文学作品通过对时代背景的把握,能够深入洞察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中的道德困境、价值观念的重构以及人们面对挑战时的行为选择。
例如,《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衰败和人物的命运活动刻画表达了封建社会的病态和腐败。
2.2 彰显时代精神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彰显时代的精神气息,成为代表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标志。
例如,鲁迅的作品表达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新思潮的崛起,展现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风貌。
同样,当代作家莫言的作品《蛙》通过讲述普通人生活的故事和探讨乡村问题,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的现实与困惑。
2.3 传承和创新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时代背景的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对传统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念的引用和反思,文学作品不断推动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融汇了人性探索和社会政治的复杂关系,对戏剧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语言文学研究文学消费对于文学发展的意7——以新时代“微文学”为例柯坤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广东茂名525000)摘要: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促进文学繁荣、长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今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社会g新月异之际,“微文学”发展如雨后春笋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本文具体分析“微文学”思想主题的微小化、创作手法的技巧化、作者读者的大众化,联系实际,探讨“微文学”文学消费H动对于文学发展的深刻意义&关键词:文学消费文学发展新“微文学”文学引言文学消费作为人们一种通过阅读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丰富内心世界、提高修养的精神文化活动,一方面属于一般的商品消费,另一方面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
在这种以陶冶情操、丰富内涵为主要目的的、特殊的精神文化活动过程中,文学消费对于促进文学发展、推动文学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是文学生产活动中的最后一步,另一方面是读者精神产品消费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微”越来越成为生活在时代里的们学、生活、工作最的特点之一,并潜移默化影响们的费精神文化生活$在与•科重发展的推动作用下,以“”“”为:的,于的动与,生“文学”这种的文学,其成为新时具特色的文学费活动。
一、新时代“微文学”的主要特点“文学”是“”“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的一种文学,以化、化、化化,主要为的“微”“”、“”文“”“”$■“微文学”的思想主题、作手法、作者读等方面,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思想主题微小化于的和的化,对于在工作生中乏术的读者们来说,潜心仔细品味长篇巨为一种精神上的奢侈品,的在空余时间宁可选择用玩机、电脑打发时间、放松自己,也不愿抱着厚重的典作“硬啃”。
在时下,“微文学”结合当今会发展导致们没有时间精力潜心阅读典文学作品的实状况,一改传统文学追求立远、主深刻、千古流传的,选择小精悍、言赅、发深思,把实生中的一件件“小事”作为叙述的切入点,将一个个“小场”描写得活灵,将一个个“小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将一条条“小道理”讲述得头头是道$用“聚焦式”的创作向读者展示着新时的生活、情感,用的言实生中的物、微事件,同时具统文学有的情文学养,而不深刻,“文学”在思想主题上是微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