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腘动脉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131.60 KB
- 文档页数:4
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下肢动脉疾病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包俊敏;刘冰;沈晨阳;邹君杰
【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
【年(卷),期】2022(37)7
【摘要】股腘动脉闭塞症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肢体及生命。
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其治疗理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本共识根据国内近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最新循证资料以及国外相关指南,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诊疗规范推荐意见,旨在为国内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医师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依据。
【总页数】8页(P669-676)
【作者】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下肢动脉疾病学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包俊敏;刘冰;沈晨阳;邹君杰
【作者单位】不详;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仰卧位腘动脉逆行入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2.主髂动脉闭塞症的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3.腔内治疗和人工血管搭桥术在治疗股-腘动脉段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ⅡB、C级时的应用及预后
4.DCB球囊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分析
5.内膜旋切联合药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12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6月第24卷第11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后再狭窄26例治疗体会应伟荣陈大荣李勇攀随着介入微创技术治疗的日趋成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支架植入手术不断增多,但由于术后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不够,加上不良生活习惯,高龄患者合并多种疾病,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及再闭塞病例也不断增多。
我院自2010年10月起,处理ASO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及闭塞患者,收到一定效果,现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0月到2015年12月收治的股浅至腘动脉病变的ASO支架植入后发生再狭窄及闭塞的患者26例34条肢体。
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56~95岁;合并高血压病24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2例,脑中风后遗症3例。
1.2 治疗患肢术前均行双下肢动脉B超检查,测定下肢动脉血流速度,计算狭窄程度,同时行CTA检查,进一步了解及评估下肢动脉支架内狭窄、闭塞情况。
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法,植入溶栓导管留置治疗26条患肢,其中联合支架再次植入治疗狭窄段患肢16条,余10条患肢溶栓后发现为支架内附壁血栓形成引起,存在支架内狭窄超过30%,予球囊扩张后效果不佳,再次植入支架处理。
溶栓导管植入操作方法:采用顺穿,Tumor导丝引导下植入PIG导管,双下肢动脉Step By Step全下肢动脉DSA剪影,评估下肢动脉支架内闭塞或狭窄部位,翻过腹主动脉后,在超硬导丝引导下植入6F长鞘支撑,更换V-18导丝(0.018);进行路径图引导,在多功能导管配合下,打通支架内狭窄及闭塞段动脉,保留导丝,在6F长鞘内植入溶栓导管,溶栓导管标记处要超过血栓或狭窄段动脉,在透视下回撤6F长鞘到穿刺动脉上方5cm处并妥善缝合皮肤固定长鞘及溶栓导管。
选用尿激酶10万U+生理盐水250ml持续微泵输入1小时,更换肝素5mg+生理盐水100ml持续微泵输入1小时,再重复交替使用上述药物共5次,持续两天后再次DSA造影,如发现支架内血栓及狭窄消失,结束治疗,如尚有明显狭窄则行球囊扩张处理,如扩张狭窄仍>30%,则再次支架植入治疗。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femoral-popliteal arterial occlusive and impact factors of primary patency rateQUAN Jianjun1,2, LU Xiang2, LIN Yuhao1, YANG Lin1*(1.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61, China;2.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 and Vascular Surgery, HanzhongCentral Hospital, Hanzhong 7230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endovascular therapy for femoral-popliteal artery occlusion and the impact factors of primary patency rate 24 months after treatment.Methods Data of 87 patients with femoral-popliteal artery occlusion who underwent endovascular therap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technical success rate of endovascular therapy,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covery were observed.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primary patency rate, primary auxiliary patency rate and the secondary patency rate 6, 12 and 24 months after treatment. COX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screen the impact factors of primary patency rate 24 month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otally 92 lower limbs with femoral-popliteal artery occlusion in 87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and the technical success rate was 100% (92/92).Peri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5 cases (5/87,5.75%),while amputation or death occurred in 3 (3/87,3.45%)and 6 (6/87,6.90%)cases during follow-up period,respectively.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nkle brachial index,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Rutherford classification and pain score of numeric rating scale were found between the day before and 1 month after endovascular therapy (all P<0.001).The primary patency rate at 6, 12 and 24 months after endovascular therapy was 89.13% (82/92), 78.26% (72/92) and 47.83% (44/ 92),the primary auxiliary patency rate was 91.30% (84/92),80.43% (74/92)and 55.43% (51/92),while the secondary patency rate was 93.48% (86/92),84.78% (78/92)and 58.70% (54/92),respectively.Directional atherectomy (HR=0.35,95%CI [0.18,0.66],P<0.05)and runoff-subknee-vessels≥2 (HR=0.36,95%CI [0.15,0.86],P<0.05)were protective factors,whereas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SFA),whole popliteal artery involvement(HR=2.23, 95%CI [1.07,4.65],P<0.05) and occlusion lesion length ≥15 cm (HR=2.40, 95%CI [1.12,5.12],P<0.05) were all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primary patency rate within 24 months after endovascular therapy of femoral-popliteal artery occlusion.Conclusion Endovascular therapy of femoral-popliteal artery occlusion was effective.Directional atherectomy and runoff-subknee-vessels≥2 were protective factors,whereas SFA and popliteal artery involvement as well as occlusion lesion length ≥15 cm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primary patency rate within 24 months.[Keywords]femoral artery; popliteal artery;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ngioplasty, balloonDOI:10.13929/j.issn.1672-8475.2023.11.007腔内治疗股腘动脉闭塞症效果及一期通畅率影响因素权建军1,2,卢翔2,蔺宇浩1,杨林1*(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陕西西安 710061;2.汉中市中心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陕西汉中 723000)[基金项目]汉中市中心医院院级科研基金(YK2307)。
慢性肢体威胁性缺血的血运重建干预手段流入道病变一般来说,对位于主-髂动脉流入道的局限性病变,多数可通过腔内技术处理,而且腔内治疗的通畅率较高,临床效果较肯定,旁路手术则多应用于流入道的广泛病变以及一般手术风险患者腔内治疗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若病变位于股总动脉,且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管腔狭窄>50%),可考虑行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术(GVG 1C级证据)。
而手术风险较高或腹股沟解剖结构复杂的严重股总动脉病变患者则应考虑行腔内重建(GVG 2C级证据)。
此外,还可以考虑对累及股总动脉的主-髂动脉病变(GLASS Ⅰ b期)进行杂交手术血运重建,以获得更持久的管腔通畅(GVG 2C级证据)。
虽然多数主-髂动脉病变可经腔内进行血运重建,但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仍然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而股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创伤不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远期通畅率高,如髂动脉支架+股动脉内膜切除+股深动脉成形,创伤小,临床效果较好,是治疗髂动脉并累及股总动脉病变的最佳治疗方法。
流出道病变对位于腹股沟以下的流出道病变,一般手术风险患者可以根据肢体威胁程度(WIfI)、病变解剖特征(GLASS)和自体静脉的可用性来决定采用腔内治疗或动脉旁路手术(GVG 1C级证据)。
旁路手术重建则更多地应用于重度肢体威胁(WIfI 3-4期)、严重灌注不足(WIfI缺血2-3级)、晚期复杂病变(GLASS Ⅲ期)或既往腔内治疗失败且症状未缓解的患者(GVG 2C级证据、AHA Ⅱ a B-NR级证据)。
若患者自身大隐静脉不可用或质量较差,鉴于人工血管的功能性较差且远期效果较差,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腔内治疗、同种异体静脉或手臂静脉拼接搭桥。
而高手术风险患者,如果存在中-重度肢体威胁(WIfI 2-4期)和明显灌注不足(WIfI缺血2-3级),可考虑行腔内血运重建;若组织缺血程度较轻(WIfI缺血1级),且经适当的感染控制与创口护理4-6周后仍无好转或有恶化迹象,也可考虑进行腔内血运重建,尽管其证据尚不充分(GVG 2C级证据)。
2021年探讨股腘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处理策略(全文)下肢动脉粥样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y,ASO),1964 年美国医生Dotter 和Jukins 首次报道了采用同轴导管技术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股腘动脉硬化狭窄疾病。
由于腔内器材的不断变革和更新,腔内技术的不断完善,各种复杂的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最新指南也对腔内治疗进行了充分肯定,建议腔内治疗作为TASC A-C级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首选,并且也适用于某些复杂的TASC D级病变。
支架置入已然成为治疗股浅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疾病的最常见的腔内治疗手段。
在美国,每年约有200000患者进行股浅动脉的支架置入。
股腘动脉支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后,远期支架内再狭窄(femoropopliteal in-stent restenosis, FP-ISR)成为临床工作中的新的难题。
对于支架再狭窄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血管弹性回缩及远期重构,血管顺应性降低;内皮损伤后所致血栓形成,肢体远端栓塞,流出道不佳;内膜增生则是支架内再狭窄最重要的病理机制。
早期ISR(3 个月内)与内皮损伤及血小板激活所致支架内血栓形成有关。
晚期ISR(3 个月以上)与炎性反应有关,平滑肌细胞及基质在内膜层积聚,形成新生内膜,6个月后ISR则又有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因素。
此外,股腘动脉自身的特点也是决定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
动脉解剖特点:股浅动脉承受拉伸、压缩、弯曲及周围肌肉的挤压等复杂压力。
操作因素:支架扩张不充分、支架断裂、球扩压力不当,斑块未完全覆盖,支架重叠部分处理不当等技术因素。
临床病变特点:靶病变自身特点诸如弥漫性病变、长段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开口部病变、分叉病变、成角及严重钙化病变、流出道不良等与再狭窄发生率增高有关。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的现状及展望(2020完整版)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动脉的表现,可引起下肢间歇性跤行、静息痛,最终可导致下肢截肢。
据统计,由下肢ASO导致截肢的病人占所有截肢病人的40%~60%,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增加死亡率。
根据最新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指南修改意见,对于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传统手术的病人,可首选血管腔内治疗(EVT)。
与传统搭桥手术相比,EVT具有微创、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少、操作可重复性强的特点,不足在于术后再狭窄率较高。
特别是TASC C、D型病变。
外周药物球囊(DCB)的问世,无论对于原发性病变还是支架内再狭窄,都能进一步提高EVT术后的早期通畅率,从而使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的EVT治疗更有效。
但并非所有下肢ASO均能通过DCB未提高通畅率,特别是股腘动脉严重钙化病变。
严重钙化股腘动脉闭塞EVT治疗的难点可归纳为4个方面。
①手术开通困难。
导丝一旦进入动脉内膜下腔后,较难从病变远端及时返回血管真腔。
②即使顺利开通血管,也会因钙化血管的早期弹性回缩,单纯球囊扩张无法保障术后通畅率。
③Fanelli等对股腘动脉DCB治疗的随访发现,股腘病变钙化越严重,术后管腔丢失越严重,一期通畅率也越低。
其原因主要是内膜钙化抑制DCB上紫杉醇的吸收。
④严重钙化病变对置入支架的径向支撑力有更高的要求。
植入支架径向支撑力不足,导致支架扩张不充分,将增加术后早期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的风险。
随着新型支持导管、导丝的涌现,以及逆穿技术的普及,钙化慢性全堵病变(CTO)病变开通的成功率已有明显提高。
围绕着如何提高钙化病变的术后通畅率,现阶段常用的方法包括:①利用一系列斑块减容的方法,减少血管床的钙化斑块负荷,为后续的DCB干预创造条件;②通过产品设计,提供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径向支撑力更强的支架植人物;③寻找能促进紫杉醇向动脉中外膜渗透的产品组合。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长段病变的要点及难点(全文)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因此所造成的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腔内处理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
不过,最近几年,随着介入技术的提高,介入器材工艺的改进,使得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病变进一步拓展,从2000年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到2007年TASC II以及到现在,腔内治疗长度病变的例数逐渐增多,适应症也逐渐拓展。
结合我们10年的回顾病例对腔内治疗的一些要点和难点做一粗略介绍。
要点一:合理的入路正确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尽可能选择操作径线短的入路利于操作和控制。
对于髂动脉狭窄病变,多选择同侧股动脉入路,而对于支架远心端需要精确定位者,多选择对侧股动脉入路,并应用长金属血管鞘抵达对侧髂总动脉开口处,利于支架的输送,并可以经血管鞘随时造影,利于支架的定位。
双侧髂动脉闭塞应选择经肱动脉入路,而完全闭塞病例一般不选择同侧股动脉入路,以免引起主动脉夹层。
1,经对侧股动脉逆行入路:适用于大部分的髂股腘动脉阻塞病例, 常用Cobra2导管翻越腹主动脉。
当腹主动脉分叉角度过小,腹主动脉下端狭窄,腹主动脉与髂动脉过度迂曲时C2导管很难通过,可以使用Simon1或Omini导管翻越腹主动脉。
此种入路方法最常用,穿刺方便,操作顺手,但是操作路径长,特别是在对膝下远端的操作,由于导管长度不够或即使导管长度足够,但是导管可控性变差,方向调整及力度上都遇到困难,在遇到严重闭塞斑块或者斑块钙化是,导管通过尤为困难。
在这种入路时Crossover鞘(翻山鞘)或者长鞘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增加导管支撑力,而且交换导丝导管方便,通过鞘管可以直接造影了解操作的进展情况。
有时应用“子母”导管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CTO导管,如CXI导管等的广泛使用为这一入路提供了方便。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基本技巧刘昌伟;刘暴【摘要】@@ 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腔内材料的不断更新,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范围逐渐扩大,从2000年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到2007年TASC Ⅱ可以看出,腔内治疗的病例正在增加,腔内治疗的指征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医师对TASC C、D级病变尝试腔内介入治疗.本文结合我科多年的腔内治疗经验,对下肢动脉闭塞腔内介入的技巧进行了总结.【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11(011)001【总页数】2页(P13-14)【作者】刘昌伟;刘暴【作者单位】中国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北京,100032;中国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北京,1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3随着腔内介入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腔内材料的不断更新,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范围逐渐扩大,从 2000年 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到2007年TASCⅡ可以看出,腔内治疗的病例正在增加,腔内治疗的指征也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血管外科医师对 TASCC、D级病变尝试腔内介入治疗。
本文结合我科多年的腔内治疗经验,对下肢动脉闭塞腔内介入的技巧进行了总结。
1 掌握治疗指征是成功的前提下肢缺血的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的指征是针对重症下肢缺血患者采取的积极救肢的方法,而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不应过于积极采取外科手术。
换言之,对于下肢缺血患者究竟是选择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还是保守治疗应当根据临床症状而定,根据Rutherford分级标准来选择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0~Ⅱ级的病例,应优先考虑药物治疗和行走锻炼,而对于RutherfordⅢ~Ⅵ级的病例大多需要外科手术或血管腔内的微创治疗。
对于具有外科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当选择传统的动脉旁路手术还是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主要根据TASCⅡ(2007)分级标准而定。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和治疗进展武雪亮;屈明;薛军;郭飞;韩磊;王立坤;郑月宏【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年(卷),期】2018(017)008【摘要】不断更新的镍钛合金支架使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的腔内治疗出现了革命性的改变,但仍有半数股腘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ISR).ISR常见于长段复杂病变,原因和机制也较复杂,其治疗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血管再通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戒烟、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抗凝、积极锻炼和药物治疗.血管再通治疗包括传统开放手术、Forgart导管取栓术、导管内接触性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PTAS)、经皮腔内斑块切除术、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ELA)和血管腔内短距离放射治疗(EVBT)等.目前临床多采用复合治疗,以期取得更好的中远期疗效,降低再干预率,本文综述了ISR原因和血管再通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总页数】5页(P626-630)【作者】武雪亮;屈明;薛军;郭飞;韩磊;王立坤;郑月宏【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张家口07506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张家口07506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张家口07506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张家口07506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张家口075061;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医学科,张家口07506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4【相关文献】1.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 [J], 刘永东;苏兴旺;孙立伶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进展 [J], 高翀;沈超;周云;吴昊;韩道正;周巧玲;王燕;孙蓬;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的腔内治疗研究进展 [J], 张丹;刘明;郝清智;赵波;赵亚男;张大伟4.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 [J], 高金辉; 徐立; 蔡铭智; 林小雷; 林文明; 林文晓; 李文献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 [J], 高金辉; 徐立; 蔡铭智; 林小雷; 林文明; 林文晓; 李文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物涂层球囊在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治疗中的应用刘晓哲;王兵;刘俊超;丁语;吴斐;牛晓阳;孙利坤【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5例股腘动脉ISR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2例接受DCB治疗,23例接受CB治疗.术后3、6、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远期管腔丢失(LLL)、一期通畅率等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截肢或死亡患者,无失防.DCB组与CB组相比,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在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5%对86.9%,P>0.05),但术后6、12个月明显升高(86.4%对69.6%,P<0.05;81.8%对47.8%,P<0.05).两组术前、术后7d、术后6个月靶血管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DCB组明显高于CB组(P<0.05);术后12个月DCB组靶血管LLL明显低于CB组(P<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ISR 较CB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8(027)005【总页数】5页(P410-414)【关键词】药物涂层球囊;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通畅率【作者】刘晓哲;王兵;刘俊超;丁语;吴斐;牛晓阳;孙利坤【作者单位】450052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450052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28.1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可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甚至肢端坏死[1]。
下肢动脉支架后再狭窄治疗方法的选择(全文)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除冠状动脉以外,供应大脑、内脏及四肢的血管,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症则是最常见的病因。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其目的在于通过解剖途径达成血运重建,改善患者预后。
随着接受治疗的PAD患者逐年增加,其远期预后逐渐地引起大家的关注。
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影响ISR的因素很多,对于不同的手术部位,其ISR发生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在股动脉支架术后的患者中,术后1年ISR的比例在18%一40%。
预防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已经成为PTA术后管理的一项严峻的挑战。
影响ISR的因素很多,患者自身因素(年龄、性别、合并症等),病变因素(病变性质、程度、长度等),支架因素(支架材质、支架与血管内径比值等),操作因素(操作习惯、熟练程度等)都可以影响ISR的发生率。
治疗方法的选择:一.抗凝及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是急性再狭窄(术后7 d内,)和慢性再狭窄(3个月之后)的基础治疗,方法有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和普通肝素静脉持续泵入。
支架内血栓导致的再狭窄可采用溶栓治疗,包括全身溶栓和导管局部溶栓,常用药物有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Schwierz等认为小于3 d的血栓应采取溶栓治疗,Rutherford认为导管溶栓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可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其他手术治疗。
二.再次球囊成形术:再次球囊成形术是治疗腔内支架术后再狭窄最常用的方法,技术成功率高,操作简单且可重复实施,经济有效。
急性再狭窄在抗凝和溶栓治疗后发现有血管弹性回缩问题或慢性再狭窄时导丝能够通过病变段的患者,均应在狭窄段进行球囊成形术。
治疗常用切割式球囊血管成形术(PCBA)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CBA)。
股腘动脉支架断裂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性分析段润丹;谢辉;吕磊;周兆熊【摘要】目的探讨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接受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与支架断裂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采用股浅动脉及近段腘动脉支架一期植入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97例(107条患肢).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平片、增强CT及DSA造影等检查采集影像学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分析相关资料.结果随访期内71例患者(72条患肢)发生ISR,发生率为67.3%(72/107).支架断裂组、未断裂组ISR发生率分别为84.2%(32/38)、58.0%(4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腘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断裂是导致ISR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emoral popliteal artery stent fracture and in-stent restenosis (ISR) in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and proximal popliteal artery after receiving stent implantation.Methods The clinicaldata of a total of 9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and proximal popliteal artery (107 diseased limbs in total),who were treated with primary stent implantatio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6,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imaging materials,including Doppler ultrasonography,plain radiography,contrast-enhanced CT scan,DSA,etc.were collected,and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and other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data.Results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71 patients (72 limbs in total) developed ISR and the incidence of ISR was 67.3%(72/107).The incidences of ISR in the stent-fracture group and non-fracture group were 84.2% (32/38) and 58.0% (40/69)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Conclusion After stent implantation of femoral popliteal artery,fracture of st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the occurrence of ISR.【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7(026)006【总页数】4页(P496-499)【关键词】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支架内再狭窄;支架断裂【作者】段润丹;谢辉;吕磊;周兆熊【作者单位】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2001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5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已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成为下肢缺血性动脉疾病首选术式,支架植入术后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老年下肢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摘要】目的:讨论老年下肢血管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方法:针对196名患有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进行研究。
将病人分到实施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照组(n=98)和实施血管介入术的研究组(n=98)。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ABI和皮温和并发症出现率,以及分析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
结果:术后半年,研究组ABI和皮温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法了解到,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膝下血管病变、GHb过表达、hs-CRP过表达。
结论:动脉旁路移植术和血管介入术在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但通过血管介入术,能够降低并发症出现率。
同时,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膝下血管病变、GHb过表达、hs-CRP过表达【关键词】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介入术以往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是采用动脉旁路移植术,但该疗法会对病人机体造成明显的创伤,并且需使用合适的血管。
考虑到老年人普遍具有基础疾病,难以承受手术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因此有必要对病人实施腔内介入手术疗法。
那么接下来,本文就来对196名患有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进行研究。
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对从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所收治的196名患有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进行研究。
将病人分到实施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照组(n=98)和实施血管介入术的研究组(n=98)。
研究组男女病人分别有58名和40名,年龄在65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72±6.26)岁。
;对照组男女病人分别有57名和41名,年龄在66岁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20±5.97)岁。
纳入标准:(1)患有静息痛、下肢溃疡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