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学-第四章 运思论
- 格式:ppt
- 大小:964.50 KB
- 文档页数:31
自考写作(一)复习资料,历年真题2021年第一章写作活动与写作行为第一节写作活动的特征写作: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行为,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不可或缺的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
作为人类凝聚思想、表达情感、加工与传递知识的基本手段,是人类精神生活与实践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综合性☆写作的前提是作者所具有的生活阅历、生命体验、对事物的感知与认识能力,以及对特定领域的专门知识文化水平乃至工作经验等等,接下来还需要对写作对象进行认知,事实进行考察,文献进行搜集,材料进行梳理等等,最后才能进入实质性的写作阶段。
正如陆游教导其儿“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二、实践性写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写作能力是一种将个人所思、所想、所得、所获诉诸笔端与他人交流共享的最基本的表达与沟通的技能。
三、主体性☆写作是一种带有鲜明个体色彩的创造性活动,每个作者的思想、情感、风格都会通过作品抒发或流露出来。
基于个体差异的写作活动必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每一篇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写作成果也都因熔铸了作者独特的经验、思维、才情、品格、见解和语言风格而呈现出鲜明的创造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文本都应当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
第二节写作行为的诸环节一、准备阶段:(1)素材的收集;(2)写作动机;(3)选题:学术写作选择客体的前提是发现问题,选题就是选择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二、构思阶段☆(1)聚思和立意。
即确立写作核心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聚思是将激发起作者创作冲动的感情、人物、事件、场景、意象、思索、困惑等凝聚到一个焦点上,让原本分散、模糊、片段、意义含混的素材和思绪变成能够进入作品的条理化的题材、内容,逻辑化的思想。
立意即确立写作主旨。
(2)运思与谋篇。
即确立文本的主要表现内容、结构框架,制定写作大纲。
运思即对文章进行整体设计,古人所谓“袖手于前”、“成竹在胸”说的都是这个环节。
谋篇是运思内容的具体化。
过程主要是剪裁与布局。
剪裁是将素材加以梳理,理清线索,确立主干,并重新组织。
论写作前运思的必要性作者:周健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7年第05期写作前须有一个运思,即构思过程,这指的是写作者营构文章的思维活动,是对即将形成的文章的思谋过程。
写作者应当重视对文章的运思,即重视动笔前的构思,养成构思的习惯,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运思的形式及意义运思决定写作的成败,有了鲜明的运思,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技法等大体上便有了头绪。
文章的成品首先是在作者的头脑中形成的,即在运思的过程中完成文章的雏形,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笔成文。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起主导作用。
1.运思中的思维再现运思过程中,伴之而来的是思维再现。
所谓思维再现,是指对过去曾经感知过或理解过的事物或知识又重新映现出来的思维活动。
思维再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感性形象,另一种是理性认识。
感性形象,是指人的感觉、直觉、表象等直观形式的形象。
感性形象是人的大脑所固有的,在意识作用下会产生感性形象,如对往事的回忆等。
在写作运思中,应当积极地唤起曾经感知过的感性形象,为写作提供形象性材料。
思维再现过程中,在曾经感知过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可以产生过去未曾感知过的新形象。
理性认识。
人的大脑中的理性认识在某种机遇的触发下会重新在大脑中活跃起来,与新的认识结合起来,产生出另外的新认识,这个思维现象也称之为思维再现。
就理性认识而言,如果没有思维再现,就不可能使新旧认识连贯起来,更谈不上在已有的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
2.运思的过程炼意、选材、谋篇、选技,这是运思阶段的主要内容,也是运思的主要过程。
运思起自于事先积累的写作材料,即在摄取了充足的写作材料之后,对此产生出相应的感受,即开始形成主题。
但是这仅是文章主题的起始阶段,还需要一个主题的提炼过程,这个提炼过程正是运思阶段十分重要的环节。
选材是指围绕已确定的主题,选择表现主题的写作材料。
主题与材料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这就是主题统率材料,材料展示主题。
这种由主题统率的写作材料,已经不是主题确定前的原始材料,写作材料经过作者的运思,由客观固有的事物变成受主题制约的必要内容。
写作课知识点梳理10广电新闻内部资料第一章:绪论部分要点:把握现代写作的含义、作用和特性●写作的含义:简单理解为通过记写活动来制作文字产品●现代写作的特性:1.个体的创造性2.实践的操作性3.动态的综合性●现代写作的作用:1.贮存与传播信息的基本途径2.实施现代管理的必要手段3.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媒介第二章:写作主体与客体●写作素质写作素质就是作者在围绕文章的集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味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观察能力●写作主体的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再造想象●想象的种类创造想象幻想●写作客体的构成凡是主体认识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都是客体。
(了解)客体与主体相对应。
对象化的自然景观(一般自然景观不能为写作客体)●写作客体群体化的社会生活个体化的人生状态外在化的精神产品对照关系同型关系●写作主客体的关系双向建构感觉主客体联系的中介表象语言第三章:写作载体与受体●写作载体四要素:材料、主题、结构、语言●写作载体:所谓写作载体,就是包含、运载写作内容的文章形体和传播媒介●1、材料要选择表现主题的材料材料的选择要选择真实的材料要选择典型的材料要选择新颖的材料真实的材料:1指实有其事确凿无疑的材料2指材料本身能反映事物的本质●2、主题主题的含义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内容和思想倾向主题的特性:1.)客观性 2.)主观性 3.)时代性●3、结构结构的含义结构指文章各部分按一定的组合关系联结而成的序列形式。
结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问题文章各部分的先后顺序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构的基本单位主要是层次和段落层次组合方式可归纳为三种基本的类型:1).纵式组合:指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安排层次2).横式组合:指按空间顺序或事物、事理的不同类别或不同方面安排层次3).纵横交错式:指在纵向推移中,展开横向的方面,或在横断面上插入纵向发展●4、语言(不考)语言素养的培养主有以下三种途径:1.吸收生活中的鲜活语言2.博览群书,从书本上学习3.在写作实践中加强训练●写作受体解读的素质:(一)良好的身心感受素质(二)广博的文化修养素质(三)丰富的生活阅历素质写作受体对写作载体的选择●写作受体与写作载体的关系写作载体对写作受体的制约写作受体与载体的双向建构第四章:写作行为过程感知行为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写作思维的过程由具象到抽象推进由整体向局部推进●写作运思的方式:(1)发散型运思:主要包括想象、联想,而联想又以链环式、辐射式和跨越式三种形式呈现。
作文运思应需要借助“这一点”运思需要借助“这一点”写作时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平时读了很多文章,可一旦面对一道作文考题时就是感觉用不上;或者有时思绪纷杂,不知从何落笔;而有时作文开了个头,却很难往下开展思路……的确,这些“瓶颈”在不时地制约着我们的作文运思。
要想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必须给思想找一个“入口”,进而打开一条“通道”,最终使作文提升至“柳暗花明”的境界。
其实,我们可以先想想聊天时是如何打开“话匣子”的,往往会有“今天天气真好啊”“你吃了吗”类似的寒暄“话头”,甚或有时聊得高兴也就是因为某一个话题让大家都很感兴趣。
把聊得精彩的内容写到文章中就是佳作,这聊天的艺术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高明的写作者往往看似漫不经心地由某一点引入话题,其实这个“话头”是作者独辟蹊径巧妙引入的;行文中的诸多内容看似“东拉西扯”,其实是作者精心选择并围绕某一点严密展开的,而文章的结尾也往往会再收束到某一点。
当然,这也正是何永康教授的谆谆告诫:议论文写作要有好的“由头”,记叙文写作要有一个小“口子”。
也就是说,作文运思需要借助“这一点”。
“这一点”的说法其实是受黑格尔的“这一个”艺术典型论的启发,“这一点”最好是具象化的、有个性的、有代表性的事物。
“这一点”可以是作文运思的出发点,也可以是归结点或者是支撑点;“这一点”要能触发、引领、牵系或收结文章的思想情感,使文章能基于“这一点”而纵横捭阖、收放自如。
下面,就以必修、选修教材的经典篇目为例,再结合江苏近五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选文、优秀作文以及文学名著、时新美文等,来透析这些作品借助“这一点”进行运思的写作艺术。
一、认识作文运思中的这一点”是什么刘半农先生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意境优美、情感浓郁,让人百读不厌。
反复吟咏这首诗,我们就能体会到涛人心底潜藏的纯真的爱意与热切的思念之情。
那么,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被触发的?涛歌反复使用了比兴手法,所以我们可以从“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诗句中准确地捕捉到:是轻拂的微风、呢喃的燕子、西天的残霞等意象不时地触发着诗人的情思。
1610-全国-写作(一)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是()(1分)A:学术论文B:报告文学C:文学评论D:人物通讯2、文学评论中,对于新流派、新动向、新趋势或热点争鸣问题等的分析评论是()(1分) A:作品论B:文学现象论C:作家论D:读者论3、上级领导机关、业务主管部门,对下级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发出的公文是()(1分) A:上行文B:平行文C:下行文D:内部公文4、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暗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的公文是()(1分)A:请示B:通知C:意见D:报告5、下面四项中,不属于公文的文面格式的是()(1分)A:版头B:主体C:来源D:版记6、意见属于()(1分)A:指挥性公文B:知照性公文C:报请性公文D:记录性公文7、下面四项中,不属于报告标题组成部分的是()(1分)A:事由B:发文机关C:文种8、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用来汇报工作、反映问题、交流经验的事务文书是()(1分) A:启事B:声明C:计划D:简报9、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的思维是()(1分)A:灵感思维B:创造性思维C:形象思维D:抽象思维10、写作立意完成后作者对文章走向符号化阶段的整体性考虑是()(1分)A:立意B:运思C:谋篇D:结构11、在安排结构时,以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将经过选择、取舍后的众多材料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模式是()(1分)A:纵向结构式B:横向结构式C:复迭式结构D:串珠式结构12、为创作而收集的原始材料是()(1分)A:素材B:材料C:质料D:题材13、在叙述事件发展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一段叙述,插进来的内容在表达顺序上与原叙述的顺序相反,称为()(1分)A:逆叙B:补叙C:倒叙D:追叙14、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属于想象方式中的()(1分)A:夸张B:联想C:黏合15、下列特征中,不属于诗歌特征的是()(1分)A:强烈的抒情性B:凝聚的意象感C:虚幻的怪诞性D:直观的形式美16、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属于()(1分)A:叙事性散文B:抒情性散文C:哲理性散文D:记人散文17、小说中的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位对故事进程产生推动作用的功能是()(1分) A:角色B:扁形人物C:行动元D:圆形人物18、夏衍的《包身工》是()(1分)A:报告文学B:小说C:纪实文学D:散文19、从事实出发,充分尊重事实,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属于学术思考的()(1分)A:问题意识B:客观意识C:好奇意识D:事实意识20、对人、事、景、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刻画与描绘的写作方法是()(1分) A:心理描写B:行动描写C:场面描写D:细节描写二、判断论述题(共2题,共10分)21、立意等同于主题。
1504-全国-写作(一)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陆游教导其儿“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表明写作活动具有极强的()(1分) A:综合性B:实践性C:自然性D:主体性2、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更多件事情,这种叙述方法是()(1分)A:总叙B:分叙C:顺叙D:平叙3、叙述时间比故事时间短,比率变大,节奏快,这种叙述节奏是()(1分)A:叙述停顿B:铺张叙述C:概括叙述D:叙述省略4、往往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刻画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是()(1分) A:圆形人物B:扁形人物C:正面人物D:反面人物5、对要表现的主要对象不进行正面描绘,而通过渲染其周围的人和环境来突出,这是()(1分)A:拟声模状法B:简笔白描法C:工笔彩绘法D:烘云托月法6、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论是()(1分)A:叙述B:描写C:抒情D:说明7、由一般推出特殊,表现为由已知的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的思维方式是()(1分)A:形象思维B:抽象思维D:归纳逻辑8、侧重于以寓情于理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与人生的哲思的散文类型是()(1分)A:叙事性散文B:抒情性散文C:哲理性散文D:随笔9、带有虚构倾向和情感色彩的纪实类创作是()(1分)A:纪实散文B:回忆录C:传记文学D:新闻体小说10、对作品、作家、流派、潮流等文学现象进行解释、评价和批评的文章是()(1分) A:消息B:散文C:报告文学D:文学评论11、《怀念萧珊》中巴金把夫妻之间的深情和萧珊对他的关照都融注于叙事之中,采用的抒情方法是()(1分)A:寓情于事B:寓情于景C:寓情于物D:寓情于理12、对论文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和简要陈述的是()(1分)A:摘要B:关键词C:注释D:参考文献13、文章全面物化之前的结构系统确立,包含定体、定纲、定调等元素,称为()(1分) A:选题B:聚思C:立意D:谋篇14、实用文的体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是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固定下来的,这就要求实用文写作应遵循()(1分)A:实用性原则B:真实性原则D:时效性原则15、对文章走向符号化阶段进行整体性考虑,属于写作思维运动的定性阶段,称为()(1分) A:选题B:聚思C:立意D:运思16、下级机关或业务部门向上级机关或业务部门行文,从行文方向看属于()(1分)A:下行文B:上行文C:平行文D:内部公文17、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和捕捉人物、事件及景观等形象,以获取创作素材的感知活动是()(1分)A:艺术观察B:科学观察C:实用观察D:重点调查18、以新闻事实的重要性递减为顺序进行安排的结构是()(1分)A:金字塔结构B:倒金字塔结构C:悬念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19、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复杂,适合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时代内容,揭示深刻的生活意蕴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小说类型是()(1分)A:长篇小说B:中篇小说C:短篇小说D:微型小说20、散文的文体特征不包括()(1分)A:题材广泛B:时空自由C:情思串联D:文辞优美二、判断论述题(共2题,共10分)21、一部作品内容的优劣、表达水平的高低都与撰写者的文化修养、精神品味、学术功力乃至语文造诣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节写作运思理论依据一、从总体上思考和分析写作运思的作用和重要性。
1.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
”虽然发散性思维不等于就是创造性思维,它只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但是说到运思,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发散性思维。
在写作时,从审题、立意到选材、结构,从一个词的选用到一个句的修饰,几乎无不需要发散性思维。
思维发散得好,可供选择的东西就多,欧阳修说:“作文之本,处欲奔放”,只有让思绪像脱缰的野马,随意驰骋,再插上联想和想象的双翼,任意在太空遨游,才可能使大量丰富的材料显现在眼前。
所选取的结果就新颖而富有创造性,所写的文章也就会在各方面给人新意。
——《现代基础写作学》熊志潮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2.运思是作文的第一步重要工作,思有思路,思路有畅通时也有蔽塞时。
大约要思路畅通,须是精力弥满,脑筋清醒,再加上风日清和,窗明几净,临时没有外扰败兴,杂念萦怀。
这时候静坐凝思,新意自会像泉水涌现,一新意酿成另一新意;如果辗转生发,写作便成为人生一件最大的乐事。
一般“兴会淋漓”的文章大半都是如此做成。
提笔作文时最好能选择这种境界,并且最好能制造这种境界。
不过这是理想,有时这种境界不容易得到,有时虽然条件具备,文思仍然蔽塞。
在蔽塞时,我们是否就应该放下呢?抽象的理论姑且丢开,只就许多著名的作家的经验来看,苦思也有苦思的收获……就我个人所能看得到的来说,苦心从不会白费的,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滑;苦思才能剥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此其一。
苦思在当时或许无所得,但是在潜意识中它的工作仍在酝酿,到成熟时可以“一旦豁然贯通”,普通所谓“灵感”大半都先经苦思的准备,到了适当时机便突然涌现,此其二。
难关可以打通,平路便可驰骋自如。
苦思是打破难关的努力,经过一番苦思的训练之后,手腕便逐渐娴熟,思路便不易落平凡,纵遇极难驾驭的情境也可以手挥目送,行所无事,此其三。
写作运思,萌发期,萌发期是构思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是产生写作动机的触发、“引爆”阶段。
文章构思的产生,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常常是写作主体得之于客观外物的触发、启迪,产生某些观念、看法,从而引起写作某种具体作品或文章的冲动或愿望。
作家冯骥才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一回,他在火车上看到一对夫妻,丈夫很矮,而妻子个子很高,由于这违反了常例,全车厢的人都觉得别扭。
但这两个人相亲相爱,相敬如宾,虽是在旅途中,也显得那么情深意长。
目睹了这幕不期而遇的场景,他的文章构思活动就触发、启动了,这就是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产生由来。
陶铸同志的著名散文《松树的风格》也是由于从松树那种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的高大形象受到启示,引发了文思,进而联想到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风格,从而产生了写作这篇文章的动机。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尽管某些客观物象经常成为作者构思的酵母,但它们只是促使构思萌发的具有一定偶然性的特殊(个别)条件,即外在条件。
促使构思产生的更重要的条件还是写作主体的内在条件,也称一般条件。
所谓“一般条件”,即指受现实生活长期影响而形成的写作主体的各种内在因素,包括作者的生活积累、情绪记忆水平、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广度和思想倾向以及特定的审美经验、审美创造意识等等。
这些主体因素不仅是触发构思的内在原因,而且也是使这种触发进而变成具体的写作欲望、产生写作冲动的基础。
写作主体如果没有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丰厚积累,即使受到某种现象的触发或启示,也难以点燃写作欲望的烈火。
所以,写作构思的萌发正是这种“外感”与“内蓄”的共鸣,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至于萌发构思的“个别条件”,则是因人因时而异的。
归结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启动文章构思前面所举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即属此类。
这在文学创作中最常见。
此外,报纸上的通讯、报告文学、随笔、调查报告、杂谈等文章构思的启动常属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