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成长如蜕单元写作思路与结构学案语文版必修 (1)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7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抛锚.( ) ②弧.度( ) ③浩劫.( ) ④撬.开( ) (2)多音字①柏⎩⎪⎨⎪⎧ 柏.油路 柏.林 ②刹⎩⎪⎨⎪⎧ 刹.车 古刹.③模⎩⎪⎨⎪⎧ 模.型 模.样 ④尽⎩⎪⎨⎪⎧ 尽.管 穷尽.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拥 踊涌(2)⎩⎪⎨⎪⎧ 锚 瞄 描(3)⎩⎪⎨⎪⎧ 曼 谩漫(4)⎩⎪⎨⎪⎧ 睬 彩 采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1)心安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漫不经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们如果能够从容乐观地看待生活,就能心安理得....地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 )(2)他兴高采烈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漫不经心....地哼着小曲,欣赏着那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
( )辨词填空消失·消逝消失:(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
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章子怡被传出恋情后,在博客中透露:“爱就像沙子堆砌的城堡,不去保护它,它就会随着时间的________,而渐渐________。
”三、名言警句青春的热情1.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第三单元成长如蜕第九课铸剑【基础学习】基础知识强化一、运用了夸X的手法,突出鼠和狼的肥大。
(从语法和修辞两个角度,综合起来加以理解。
)二、D粟——栗惶——皇(A.胫——径 B.绞——胶)三、B.手舞足蹈——手足无措课内阅读探究一、1.眉间尺性格软弱,敌人强大,而且他复仇的举动已经被发现。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知道复仇无望,承认了自己性格的弱点,说“母亲的叹息是无怪的”。
2. ①眉间尺的父亲②我这个人灵魂里边已受过许许多多的伤,有的是人家加害的,也有的是我自己伤害到自己的。
③黑色人帮助眉间尺是一种纯粹的原侠行为,因为他是一个锄强扶弱、舍生取义的侠士。
从中可以看出黑色人为了助眉间尺复仇可以牺牲自己的决心,也促使眉间尺坚定地信任他。
3.眉间尺、宴之敖者是两个复仇者形象。
眉间尺是十六岁少年,开始性情柔弱,后听母说仇变坚决。
宴之敖者是复仇精神化身,冷峻似铁,刚毅机智,为眉间尺、自己、一切被残害者,不吝割头与眉间尺一起向暴君讨还血债。
通过着两个形象,表现了对暴虐黑暗势力,“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反抗复仇思想。
二、①任凭宫廷等级制度如何森严,防卫制度如何严密,眉间尺的大仇终究得报,至尊者终究难逃和反抗者同样埋葬的命运。
②运用漫画式夸X手法,一是讽刺了王公大臣王后王妃的愚蠢;二是讽刺了正统的“义民”的愚昧、麻木;三是讽刺了顺民,他们以得见国王为荣耀,以磕头低眉而自豪的奴才性。
这是鲁迅改造国民性主X在历史小说中的体现。
【拓展延伸】语言运用训练一、D二、①格支格支....地径自咬②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③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④听到咻咻..的饿狼的喘息⑤只听得扑通..一声,坠入水中去了⑥坠入鼎中,嘣.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
课外拓展阅读参考X例小说与原来的传说的差异有:①干将铸剑成功而遭到楚王杀害的情节,在小说里被虚化,写得不那么实,而是仅仅作为背景,由眉间尺的母亲复述出来。
第9课 不会变形的金刚 学习目标 1.夯实基础,感悟毕淑敏文章中的文字魅力,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2.感受小说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阅读、思考和领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踌躇..( ) ②困窘.( ) ③吞噬.( ) ④回眸.( ) ⑤尴尬..( ) ⑥思忖.( ) 答案 ①chóu chú ②jiǒnɡ ③shì ④móu ⑤ɡān ɡà ⑥cǔn(2)多音字①澄⎩⎪⎨⎪⎧ 澄.澈( )澄.清( ) ②揣⎩⎪⎨⎪⎧ 揣.兜( )揣.度( ) ③埋⎩⎪⎨⎪⎧ 埋.怨( )掩埋.( ) ④粘⎩⎪⎨⎪⎧粘.贴( )粘.稠( ) 答案 ①chénɡ/dènɡ ②chuāi/chuǎi ③mán/mái ④zhān/nián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焊( )捍( ) (2)⎩⎪⎨⎪⎧ 逾( )渝( ) (3)⎩⎪⎨⎪⎧ 惋( )婉( ) (4)⎩⎪⎨⎪⎧ 胚( )坯( )答案 (1)焊接/捍卫 (2)已逾不惑/坚贞不渝 (3)惋惜/婉转 (4)胚胎/坯布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循循善诱:(2)虎视眈眈:(3)耳目一新:(4)猝不及防:答案(1)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2)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3)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
(4)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这篇文章取材于百姓生活,写的是真人真事,构思巧妙,循循善诱....,使人看到了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
( )(2)移动运营商不仅要与其他运营商进行残酷的竞争,同时要应对来自虎视眈眈....的互联网巨头的威胁。
( )(3)在中国做生意的最大风险就是毫无预警的政策突变,以及令人猝不及防....的行业新规。
第三单元 成长如蜕第7课 铸剑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分析人物的性格变化以及特征,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3.体会作品中蕴含的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憎.恨( ) ②雉堞.( ) ③打诨.( ) ④胡诌.( ) ⑤三匝.( ) ⑥仇雠.( ) ⑦揎.起( ) ⑧莠.民( ) 答案 ①zēnɡ ②dié ③hùn ④zhōu ⑤zā ⑥chóu ⑦xuān ⑧yǒu(2)多音字①苔⎩⎪⎨⎪⎧ 青苔.( )舌苔.( ) ②什⎩⎪⎨⎪⎧ 什.物( )什.么( ) ③颈⎩⎪⎨⎪⎧ 颈.联( )脖颈.( )答案 ①tái/tāi ②shí/shén ③jǐnɡ/ɡěnɡ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揎( )暄( )喧( )渲( )煊( )(2)⎩⎪⎨⎪⎧ 径( )陉( )胫( )泾( )经( ) (3)⎩⎪⎨⎪⎧ 堞( )蝶( )喋( )碟( )谍( )答案 (1)揎起/寒暄/喧哗/渲染/煊赫 (2)捷径/井陉/不胫而走/泾渭分明/经纬 (3)雉堞/蝴蝶/喋血/飞碟/间谍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空前绝后: _(2)大逆不道: _(3)手足无措: _(4)喜形于色: _(5)面面相觑: _答案(1)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
(2)封建统治者对反抗封建统治、背叛封建礼教的人所加的重大的罪名,现泛指叛逆而不合于正道。
(3)手和脚不知放在哪里好,形容举动慌乱或没有办法应付。
(4)抑制不住的高兴流露在脸上。
(5)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不知所措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那一年的地震可谓空前绝后....,巨大的震动使附近几个小城镇都受到了波及。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抛锚.( ) ②弧.度( ) ③浩劫.( ) ④撬.开( ) (2)多音字①柏⎩⎪⎨⎪⎧ 柏.油路 柏.林 ②刹⎩⎪⎨⎪⎧ 刹.车 古刹.③模⎩⎪⎨⎪⎧ 模.型 模.样 ④尽⎩⎪⎨⎪⎧ 尽.管 穷尽.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拥 踊涌(2)⎩⎪⎨⎪⎧ 锚 瞄 描(3)⎩⎪⎨⎪⎧ 曼 谩漫(4)⎩⎪⎨⎪⎧ 睬 彩 采二、词语积累 理解运用(1)心安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漫不经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我们如果能够从容乐观地看待生活,就能心安理得....地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2)他兴高采烈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漫不经心....地哼着小曲,欣赏着那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 )辨词填空消失·消逝消失:(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章子怡被传出恋情后,在博客中透露:“爱就像沙子堆砌的城堡,不去保护它,它就会随着时间的________,而渐渐________.”三、名言警句青春的热情1.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2.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汪国真《热爱生命》一、作者简介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二、背景展示《十八岁出门远行》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生活片段,写的是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如《十八岁出门远行》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顺叙的写法,写了年满十八岁的“我”初次单独出门的经历,也是“我”成长的序曲.B.“我”“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朝着未知的世界出发,但这并不是一次愉快的旅程.C.作者通过司机最后抢了“我”的背包这一经历,告诫年轻人,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掠夺与欺骗,千万不要轻信他人.D.外面的世界在“我”看来难以理喻、不合逻辑,“我”试图亲近它,得到的却是暴力的回报. E.“我”的遍体鳞伤与汽车的暴力是荒诞世界留给“我”的第一份礼物,让“我”的心情陷入绝望之中.1.按照小说的情节内容,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找出这些“荒诞”性的描写,并说说这些“荒诞”性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提到“旅店”,思考“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试体会下列语段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争论话题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十八岁意味着长大成人,意味着要独立闯世界了.你对十八岁外出远行有什么看法呢?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课本素材点击文本《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告诫年轻人,生活需要敢闯.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的心不能静如止水,应该动如鸿鹄,雄视四方.运用示例远行,意味着从熟悉的生活圈闯出来,彻底摆脱现时生存的桎梏和无形的束缚;在异乡,生长着朴素、单纯和明亮的元素,没人了解、没人在乎你的过去,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往前冲.远行,渴望地理的改变能唤醒内心的沉寂,渴望告别亲情的溺爱造成的求新欲的窒息,能激起生命的亢奋与人生冲浪的激情.远行,也意味着前面的一切都是新奇未知的,谁都无法预知明天,无法预见最美的风景在哪里,唯有怀着一颗憧憬与勇敢的心去探索、去体验.2.课外素材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选材感言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不应贪恋故乡的一草一木,而应该四海为家、上下求索.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请你思考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核心亮点:选材、用材二作文命题:有一棵大树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在大树上谈论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听了,也想去旅行,但被拒绝了.于是,大树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被飞禽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请根据你的理解,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先读佳作换一种方式远行①身未动,心已远.②去远方吧!这一声仿佛来自远方的呼唤,轻轻撩拨着你的心弦;又似是一句来自灵魂的催促,柔柔拉升起渴望远方的目光.可红尘的纷繁如同十丈软丝,轻易缚住你的身,阻隔着远方的梦.③那又如何,总有一种方式,让我们远行.④困住一个人的方式,无疑是残疾和病痛.无论是史铁生困于轮椅之间,还是尼克·胡哲自出生便四肢全无,他们都仿佛是上帝的造弄者,承受着超于常人数百倍的痛苦.可身体又怎能禁锢一个人渴望远方的心?就这样,尼克打开了他“不设限的人生”,史铁生也在文学上找到了精神升华之路.记得史铁生曾给他的偶像——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寄去自己的一本书,刘易斯回赠他一双跑鞋.后来刘易斯来到中国,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史铁生.史铁生笑着说:“你送给我的鞋我也穿不了啊.”刘易斯则回道:“你送给我的书我也读不懂啊.”记者便记录道:《铁生穿不了的鞋,刘易斯读不懂的书》.(1)如果缺陷即意味着不完美,那哪一个人不是被缺陷束缚?我们要像史铁生一样,即使被各种不利禁锢,也要寻一种方式,让灵魂远行.正如那棵飞不动、走不得的树,一粒种子,便能让它到达远方.⑤铜墙铁壁,无法囚住一颗渴望远行的心.前苏联飞行机设计远行,无拘形式,只因心向远方. (2)⑥我身处之地,青灯重叠、绿水环绕,仿佛与世外喧嚣隔离,俨然一派世外桃源.可这也无疑是一种禁锢.远方的繁荣、绚烂,像是一个耀眼的梦,可又有多少人可以任性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你听,考场上纸笔相磨的沙沙声;你看,每个人眼中镇静又严谨的目光.是啊,我们正在用这种方式让我们走出这座小城,走向美好的远方.(3)(4)⑦如果繁杂迷了你的眼,冗长囚禁了你的身,换一种方式远行,只因心灵已飘然而去.⑧流水清冽,风声缓缓,宫殿巍峨,街市庭台.⑨去吧,去吧,它们就在远方,等你到来.思悟亮点1.选材准确(1)阅读第④段的画线部分,说说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些事例.提示这些事例中的人物都属于“缺陷者”,他们都有一颗远行的心.虽然身体有缺陷,但精神都在远行.(2)选用飞机设计的事例和题目有关吗?提示有关.说明远行不能局限于某种形式,和题目中的“换一种”方式吻合.(3)第⑥段写“我”的事例,你觉得有必要吗?提示有必要.结合“我”身边的事情来论述,更能让读者觉得亲切真实,真诚可信.2.用材恰当(4)简要说说第④~⑥段在用材方面体现了哪些技巧.提示写作中使用材料要灵活多变,尽量避免采用单一、雷同的写法.第④段采用分—总结构,借助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强调“缺陷者”也要远行;第⑤段直接叙述,明确观点;第⑥段以叙述为主,就事论题,揭示主旨.答案精析语言知识积累一、1.(1)①máo②hú③jié④qiào(2)①bǎi/Bó②shā/chà③mó/mú④jǐn/jìn2.(1)蜂拥而来/踊跃/风起云涌(2)抛锚/瞄准/扫描(3)轻歌曼舞/谩骂/漫不经心(4)不理不睬/大声喝彩/兴高采烈二、理解运用(1)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2)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对点小测(1)√.(2)√.辨词填空消逝消失整体感知BD [A项应该是倒叙的写法.C项“千万不要轻信他人”说法过于偏激,“司机最后抢了‘我’的背包”,意味着在价值观念和传统伦理道德的撞击下,人们的是非善恶观会发生变化.E项“让‘我’的心情陷入绝望之中”与文中的情节不相符,文中“心窝还是健全的”“心窝也是暖和的” “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还有倒叙部分的描写,都表明“我”没有绝望;相反,“我”认为这些是初历人生的第一份宝贵的经验.]课堂互动1.小说情节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了一辆卡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对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汽车遭抢劫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时感受到“旅店”其实就在自己心窝里.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至结束),这是一段倒叙,写“我”出门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2.(1)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的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第三部分的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给整篇小说蒙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地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操”,“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竟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加入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2)①这些描写为下文的情节突变做铺垫. ②“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③因为“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3.“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4.(1)“我”的情绪一直在变化——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2)“我”的情绪变化来自客观世界的不可捉摸,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差甚远. 5.(1)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2)这句话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把黄昏当成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3)这段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4)这段话的有趣之处在于“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的“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5)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问题争鸣(提示)首先要赞同.然后分析说明在外出远行中要注意的方面,例如:心态、生活物品、通讯工具、路途的选择、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等.最后强调要远行,但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第三单元成长如蜕训练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具体要求。
2.学习文章思路与结构的布局技巧。
所谓“思路”,就是作者在思索并行文时思想发展、前进的路线。
理清思路是作者思想认识系统化、明晰化的过程,也是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如怎样开头,如何承接、过渡,怎样围绕中心把选择的材料组织起来,哪些地方需要为文章的下一步发展做好铺垫,哪些地方要与文章的前一部分有所照应,怎样结尾等予以梳理,使之条理化、文字化的过程。
这一系列的思索、谋划,即理清思路的工作。
理清思路非常重要,思路清楚了,才能把文章写得流畅。
而所谓“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布局安排。
它是作者思路的外化体现。
常见的文章结构模式有“纵向式”“横向式”和“纵横结合式”。
纵向式结构即按照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过程结构文章。
这种结构又有几种主要形式:文章完全按事件的发展过程来展开记叙,形成顺序承接的形式,如《散步》;也可以采用“现实——回忆——现实”的倒装承接形式,如《背影》。
本单元中的《铸剑》则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安排结构。
横向式结构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关系或事物的性质和不同方面来安排材料,结构文章。
纵横结合式结构即在总体上采用纵向式(或横向式)结构,而局部又采用横向式(或纵向式)结构。
记叙类文体在结构安排上可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几种方式。
《考试说明》中的作文部分对结构的两个基本要求是“结构完整”与“层次分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开头与结尾的构思;(2)段落与层次的安排;(3)过渡与照应的设置。
文本借鉴佳作赏读亮点评析路是月的痕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
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
(1)路的那头,连着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
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2)等着儿子归来?父亲爱好吹笛。
(3)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
每天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去吃草,本文思路明确,结构严谨。
全文围绕着“笛声”展开,赞美了浓浓的父爱。
(1)通过描写小路的景象,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体——父亲。
采用倒叙手法,奠定感情基调。
(2)点明文章抒情的载体——笛声。
“哀怨”暗示着父亲、笛声、“我”之间必有关联。
他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我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
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来,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
(4)我和父亲逐渐有了隔膜。
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
他开始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他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要到外地上学去了。
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
(5)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
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
(6)最终,我只好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
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
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地抱住了他,我的父亲。
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他答应了。
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7)勾起我的回忆。
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
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
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8)(3)领起全文,思路明晰。
引出后面三段“我”对父亲笛声的爱与恨。
(4)对父亲笛声的误解必须写,这是情感纠结之处,也是“我”离家不想回家的原因,更是“我”产生愧疚的根本。
(5)这里的描写和前文父子之间的隔膜相照应。
“划过我的心”意味深长。
(6)侧面描写父亲内心的痛苦与折磨。
(7)结构严谨,和开头的月光、笛声相呼应。
(8)结尾精妙传神,景情融为一体,照应题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1.开头与结尾的构思(1)营造好开头。
考场作文开头宜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正题,忌“穿靴戴帽”。
记叙文要快速进入情节,议论文则要迅速亮出观点。
此外,考生也可以用引用名言、设置悬念等方法入题。
(2)精心设计结尾。
结尾是文章的收束总结部分,既不能虎头蛇尾,也不能画蛇添足。
一般来说,记叙文贵在含蓄,结尾或巧妙留白,引人深思;或以议论总结,升华主旨。
议论文则贵在直白,结尾或自然收束,干脆利落;或照应开头,首尾圆合;或发出号召,简要总结。
当然,文章的内容、体裁等不同,结尾方法也各不相同,考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2.段落与层次的安排(1)合理划分段落。
段落,又称为自然段。
一个自然段只表达一个中心意思,而且这个中心意思在该段中要得到完整的体现,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和逻辑的要求合理安排。
(2)层次关系合理,能清晰地反映出作者的思路。
议论文通常是按照提出论点、展开论述、最后总结的论证思路来安排结构的。
议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记叙文一般是以时间、空间、事态的发展顺序来安排结构,其常见的结构形式有纵式、横式、纵横交叉式等,具体写法则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3.过渡与照应的设置过渡,指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一般来说,文章有三种情形要用过渡:(1)转换内容时,由一个部分转入另一个部分,其相邻处需要过渡。
(2)变换写作手法时,由叙转议、由议转叙、由叙或议转抒情等时,要用过渡。
(3)变换叙述方式时,由倒叙转顺叙或由顺叙转插叙,要靠过渡来实现。
文章在过渡时,可以用关联词、疑问句、感叹句等来进行衔接,如“诚然……”“不仅……,而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等。
照应,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也要有所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则要有所铺垫。
文章有照应,才能避免突兀、不完整或偏离题意。
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作文命题: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甚至处于逆境中。
身处逆境,就会产生许多的烦恼。
烦恼会羁绊你的生活,会扰乱你的心情,会消磨你的意志。
设法摆脱烦恼,才能拥有睿智的人生。
请以“摆脱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
病文呈现摆脱烦恼那年冬天,①父亲和母亲终因感情不和而分道扬镳,法院并未判我归谁,他们说尊重我自己的意见。
我却茫然不知所措,一边是为我日夜操劳的母亲,另一边是供我衣食、教我做人的父亲,这叫我如何选择、如何舍弃,我迟迟下不了决心,心里罩上了一层阴云,罩得我喘不过气来,②平日里开朗活泼的我一下子阴郁起来。
这时,东北的二爷打电话来,要我去他那里散散心,家里人也一致同意让我走开一段时间。
在众人的目送下,我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二爷的家在山脚下的一座大农场边。
因为是冬天,东北气温很低,雪积得很厚,就像我心头的阴云。
我仍是终日闷闷不乐,或许天也一样,阴沉沉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儿整日飘着细细的雪花。
③二爷感觉到我的烦闷,让孙女雪玫带我去山上逛一逛。
那天雪停了,但天仍阴沉沉的。
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进山了。
一路上,雪玫不断地指指点点介绍着,我没有话语,因为我的心仍在父母身上,我应该跟谁过呢?以后读书的日子还长,跟着母亲,上学的费用都成问题;跟着父亲,谁给我做饭洗衣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④这样走了一段路,我抬起头,看了看,知道山并不大,长满了常青的雪松、红松和一些低矮的灌木。
临近中午,雪又下了起来,并且越下越大。
幸亏我们早有准备,我们到了一条峡谷里的一座木屋,吃着午餐,欣赏着北国的雪景。
咦?我不禁有些疑惑,山上本是长满低矮的灌木的,但山谷的地面上却光秃秃的只有雪松。
难道是我的记忆有误?不可能的。
在学校里,老师多次表扬我,说我记东西特快。
在一次古诗词背诵大赛上,我还拿了一个一等奖呢。
⑤我问雪玫,她也是一愣,没有回答。
我怯怯地望着窗外,只见大雪掉在雪松枝上,一会儿上面的雪滑了下来,雪松枝又直指苍天。
⑥我忽然明白了峡谷中没有灌木的原因:灌木没有雪松那样有弹性的枝条,这里常下大雪,雪大就被压死了,而雪松却靠它松枝的弯曲一次又一次把压在背上的雪卸去。
我若有所悟,对烦恼要尽可能承受,承受不了的时候,学会弯曲一下,像雪松一样让一步,就不会被压垮,就会走出烦恼。
的确,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它是人生的一门艺术。
⑦我忽然感觉到轻松多了。
病因分析1.思路不清,繁简不当。
有时需要繁写,具体形象些;有时需要简写,三言两语即可,甚至可一句话不说。
2.结构混乱,语句、段落衔接不当。
衔接最起码的要求是自然。
语句衔接自然有许多方法,比如叙述角度要一致,前后结构要一致,风格要一致,陈述对象要一致等;段落衔接自然,要求在谋篇布局时就要有整体意识。
①可补加上有关成分,让环境描写为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服务。
②添加必要的修饰成分,以突出“我”的烦恼。
③这两句的先后顺序调整一下。
④烦恼的内容前面已有交代,这里没有必要再啰嗦,可以删去。
⑤删去,是游离于文章的主旨之外的内容。
⑥应该描写得具体些、形象些。
这是引发“我”的感悟的景象,不要觉得自己知道别人就一定知道。
⑦再进一步联系自己的现状,写出感悟。
这样,接下来的一段才会自然、不突兀。
佳作再续摆脱烦恼那年冬天格外冷,太阳也苍白阴冷。
父亲和母亲终因感情不和而分道扬镳。
法院并未判我归谁,他们说尊重我自己的意见。
我却茫然不知所措,一边是为我日夜操劳的母亲,另一边是供我衣食、教我做人的父亲,这叫我如何选择、如何舍弃,我迟迟下不了决心,心里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阴云,严实地罩得我喘不过气来,平日里开朗活泼的我一下子阴郁起来。
这时,东北的二爷打电话来,要我去他那里散散心,家里人也一致同意让我走开一段时间。
在众人的目送下,我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二爷的家在山脚下的一座大农场边。
因为是冬天,东北气温很低,雪积得很厚,就像我心头的阴云。
我仍是终日闷闷不乐。
天也不作美,整日飘着细细的雪花,阴沉沉地让人出气都不畅。
二爷感觉到我的烦闷,让孙女雪玫带我去山上逛一逛。
那天雪停了,但天仍阴沉沉的。
我们踏着厚厚的积雪进山了。
山并不大,长满了常青的雪松、红松和一些低矮的灌木。
临近中午,雪又下了起来,并且越下越大。
我们到了坐落在峡谷里的一座木屋,吃着带去的午餐,欣赏着北国的雪景。
咦?我不禁有些疑惑,山上长满了低矮的灌木,但山谷里却只有雪松。
我问雪玫,她也是一愣,没有回答。
我出神地望着窗外,只见大雪纷纷扬扬地洒在雪松枝上,雪松的枝被压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