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败血症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是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常见病原体为细菌,但也可为霉菌、病毒或原虫等其他病原体。
在目前来说,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重要疾病,其发生率占活产儿的1‰-10‰,出生体重较轻,发病率越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可达164‰。
病死率13‰-50‰。
本病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
处理不及时,可导致败血症休克(septicshock)和多器官功能不全(multiple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1、病原菌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是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菌、克雷白杆菌及B组链球菌感染所致。
事实上,病原菌因不同地区和年代而异,我国多年来一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多见。
而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和李斯特菌为发达国家新生儿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但国内极少见。
随着呼吸机、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以及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等原因,使得机会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沙雷菌、微球菌等),厌氧菌(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以及耐药菌株所致的感染有增加趋势。
而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等已成为新的致病菌。
2、免疫功能细菌入侵后是否发展成为败血症,由细菌的毒力、数量、入侵方式、入侵时间、新生儿当时的免疫状态等因素的所决定。
(1)非特异性免疫功能A.屏障功能差皮肤角质层薄、黏膜柔嫩、脐残端的创面;胃液酸度低、胆酸少使消化液的杀菌力弱,加上肠黏膜通透性大;血脑屏障功能薄弱楼以上因素都有利于细菌进入。
B.淋巴结发育不全当淋巴结发育不全时,可缺乏吞噬细胞的过滤作用,不能将感染局限在局部淋巴结。
C.经典补体途径及替代补体途径的部分成分(C3、C5、调理素等)含量低,机体对细菌抗原的调理作用差。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新生儿败血症,即新生儿出生或出生前后几天内开始患有急性败血症。
它是一种以出血引起的败血性疾病,因将血液沉积到组织中而引起全身红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状主要表现为许多器官的缺血缺氧,给新生儿及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害。
因此,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是重要的。
1、血液生化检查以确定败血指标:新生儿败血症主要体现为血液淋巴细胞数量上升、脾指数(SPD)和败血系数(EI)低,血小板低于100×109/L,外周血球减少、血液凝血功能异常严重;2、血液尿液常规检查:主要检查血尿酸、血钙、血磷等,如果以上指标与正常人不同,可能与新生儿败血症有关;3、肝脏功能检查:肝脏是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一个重要参考,主要检测肝脏功能,包括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乙酰胆碱酯酶(GGT)、总胆红素(TBIL)和胆红素-半胱氨酸(CBIL/SBT);4、凝血酶试验:凝血酶是鉴别异常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的重要检查项目,检测正常值.INR、APT和PT-INR;5、红细胞抗原检查:红细胞抗原检测可用于鉴别新生儿败血症,如单抗抗体检测、伽玛抗体检测、补体C3检测等;6、微量尿蛋白检测:微量尿蛋白检测用于鉴别血液急性损伤,正常值在31mg/dl以下。
二、多学科诊断及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项多学科的工作,包括败血性病理,血液生化检查,病毒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复合微量元素检查等。
多学科合作和个性化治疗都可以有效地改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症状,减少死亡率并快速恢复健康。
三、败血症的预防为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建议母亲提前到医院进行有效的治疗。
在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应尽快诊断和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
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携带有神经官能检测器等仪器,以加强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检测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新生儿败血症是什么【导读】若新生的宝宝出现吃奶减少、少哭闹、面色差、发热或体温不升(35℃以下)、腹胀、腹泻,甚至黄疸现象时则可能是出现了新生儿败血症。
这种病一般是由于宝宝的血液被细菌感染引起的。
这种病必须得到妈妈们的高度重视,新生儿败血症易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其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化脓性脑膜炎、肺炎、肺脓肿、骨髓炎、肾盂肾炎及蜂窝组织炎等。
新生儿败血症是什么新生儿败血症是出现在新生儿身上的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会侵入新生儿的血液中,并且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新生儿全身性炎症的发生。
新生儿败血症之所以棘手还因为它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而且进展十分迅速,病情往往会快速恶化。
新生儿败血症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不成熟有很大联系,新生儿免疫功能较差,因而极易发生感染,全身的感染令病情十分险恶。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新生儿败血症有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早发型是在新生儿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死亡率较高,而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症状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死亡率较早发型要低一些。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尤其是早产儿,具体症状可能有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等,或者面色苍白、神情萎靡、反应低下等等,这些症状有可能是败血症造成的。
新生儿败血症还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确定性的症状,以下这些症状可以高度怀疑是新生儿败血症。
这些症状有:黄疸,肝脾肿大,皮肤黏膜出血、呕血、便血、肺出血等出血症状,休克,呼吸窘迫、呼吸暂停、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等,可合并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如果新生儿出现以上这些症状,那么患有败血症的几率就很高了,应该尽快去医院就诊。
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新生儿败血症一旦患病就比较严重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它,我们需要知道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感染途径,它一般有三种主要的感染途径:1、宫内感染如果母亲在孕期感染了败血症的话,那么细菌会经过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主要致病菌分析》篇一一、引言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原菌侵入新生儿的血液系统,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
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主要致病菌,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进行详细阐述,并对主要致病菌进行分析。
二、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1. 临床表现: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反应低下、拒食、体重增长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危重症状。
2. 病程特点:新生儿败血症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如能及时发现并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3. 实验室检查: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手段,此外,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也可为诊断提供参考。
三、主要致病菌分析1. 常见致病菌: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其中,葡萄球菌是引起早期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则是晚期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
2. 致病机制:致病菌侵入新生儿体内后,通过释放毒素、酶等物质,破坏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
同时,病原菌还可通过血液播散至其他器官,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
3. 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常见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给治疗带来困难。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耐药性的产生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四、预防与治疗1. 预防:加强孕期保健,提高胎儿抵抗力;新生儿出生后应加强护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避免医源性感染,严格无菌操作。
2. 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也必不可少。
五、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包括发热、反应低下、拒食等非特异性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临床表现: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通常
包括反应差、嗜睡、发热或体温不升、少吃、少哭、少动、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等症状。
此外,还可能出现黄疸、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降低或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或降低,血小板计数可能减少。
•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CRP和PCT 水平可能升高,但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升高。
•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但阳性率可能较低。
如果血培养阳性,可以确诊新生儿败血症。
•其他检查:如脑脊液检查、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等,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同时,由于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情进展迅速,因此一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应立即开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一、概述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
【临床表现】早期出现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体温不稳定等;病情发展较快,迅速进入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常伴有黄疸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呼吸衰竭、循环衰竭、DIC、中毒性肠麻痹、核黄疸。
【特殊检查】血常规、血培养、血沉、血直接涂片找细菌等。
【治疗要点】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疗法。
二、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无力、摄入量不足有关。
2、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脐炎、脓疱疮有关。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如患儿出现面色青灰、呕吐、脑性尖叫、前囟饱满、双眼凝视,提示有脑膜炎的可能;如患儿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博细弱、皮肤有出血点,考虑感染性休克或DIC,立即与医生联系,积极处理。
维持体温稳定,患儿体温变化除感染因素外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当体温偏低或不升时,应及时予保暖措施,当体温过高时,予物理降温及多喂水。
2、清除局部病灶如脐炎、脓疱疮、鹅口疮等,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1)脐部感染时先用3%双氧水清洗,再涂碘伏。
(2)皮肤小脓疱可用无菌针头刺破(刺破前后用75%酒精消毒)。
(3)鹅口疮时可用2%5碳酸氢钠冲洗,并嘱多喂水。
(4)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了解抗生素药物的配伍禁忌,注意静脉输液速度,维持血药浓度。
3、营养支持细心喂养,保证营养供给。
有母乳而新生儿又能吸吮则最好继续母乳喂养,否则可以用滴管、鼻饲或静脉高营养,以保证新生儿正常需要,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4、用药护理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注意药物稀释浓度及对肾、听力的影响,按时检查尿液。
5、健康教育讲解与败血症有关的护理知识,接触患儿前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与脐部护理。
指导家属正确喂养方法。
预防感染,减少探访,按时预防接种。
·健康科学·103比晚发型高很多。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患有新生儿败血症呢?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其临床表现。
①患有败血症的新生儿,也极有可能会患有黄疸,因为黄疸是败血症的症状表现之一,所以新生儿败血症极有可能会出现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或是黄疸退而复发的现象。
②新生儿可能会出现轻度或中度肝脾大症状。
③新生儿可能会出现皮肤黏膜淤点,针眼处流血不止,身体部位出现出血现象,如呕血、便血、肺出血等,严重的新生儿可能出现弥散率高。
三、新生儿败血症的危害新生儿败血症虽然是一种感染性疾病,但它是不会被传染和遗传的。
新生儿败血症比较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严重的患儿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可能会导致死亡。
当新生儿患有败血症将严重影响患儿及家人的正常生活,患儿会出现无力吮吸、哭声减弱和拒食的表现。
此时家长在新生儿的照顾上就要格外注意,严格按照专业的护理104作者单位射洪市人民医院 四川 射洪 629200恶化。
新生儿患有败血症会对新生儿的脑部造成不利的影响,极有可能导致新生儿患有脑室炎和脑积水等并发症,严重者将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
此外,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如果发病比较急,患儿就会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导致新生儿全身情况迅速恶化,此时败血症的病死率较高,可能会造成新生儿死亡。
四、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方法新生儿一旦患有败血症,如果患儿不能经过正确的治疗和康复护理,是不可能自愈的。
所以一旦发现新生儿患有败血症,一定要及时带患儿到医院就医治疗,患儿经过科学恰当的治疗后,大部分患儿都会痊愈的,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后果则不堪设想。
(一)健康教育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加强新生儿败血症的健康教育问题,家长一定要掌握本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保持新生儿皮肤黏膜和口腔的清洁,预防新生儿出现交叉感染。
如果家长一旦发现新生儿的脐部、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出现感染,就要及时带新生儿到医院进行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所以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护理和喂养新生儿的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是什么?血培养是唯一标准吗?不做血培养能诊断吗?败血
症(septicemia)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在身体体抗力减弱或(和)各种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在其中生长繁殖释放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称为败血症。
目前常见的致病菌G :以金葡菌为主,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也逐渐增加;G-:以大肠杆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条件致病菌有增加的趋势。
一般表现,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常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急性长期高热,伴有畏寒、寒战、出汗、头痛、呕吐、腹痛、关节痛等症状,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发灰,呼吸及心跳增快,皮肤可见瘀点或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
2、WBC↑、N↑,有核左移现象,细胞内有中毒颗粒及空泡,CRP↑,前白蛋白↓,转铁蛋白↓。
3、血培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反复抽血培养可以提高阳性率;病灶分泌物培养和血培养获得相同的细菌时更有诊断意义。
如果多次培养还是阴性,但临床症状支持,也不排除是败血症的可能,毕竟有假阴性存在的可能性,至少可以诊断为临床败血症。
一、诊断
(一)病原菌
我国以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主要见于早产儿,尤其是长期动静脉置管者;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见于皮肤化脓性感染;产前或产时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的革兰阴性(G- )菌较常见。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儿以G- 菌如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沙雷菌等多见。
(二)易感因素
1。
母亲的病史:母亲妊娠及产时的感染史(如泌尿道感染、绒毛膜羊膜炎等),母亲产道特殊细菌的定植,如B 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淋球菌等。
2。
产科因素: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混浊或发臭,分娩环境不清洁或接生时消毒不严,产前、产时侵入性检查等。
3。
胎儿或新生儿因素:多胎,宫内窘迫,早产儿、小于胎龄儿,长期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外科手术,对新生儿的不良行为如挑“马牙”、挤乳房、挤痈疖等,新生儿皮肤感染如脓疱病、尿布性皮炎及脐部、肺部感染等也是常见病因。
(三)临床表现
1。
全身表现:
(1)体温改变:可有发热或低体温。
(2)少吃、少哭、少动、面色欠佳、四肢凉、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
(3)黄疸:有时是败血症的惟一表现,严重时可发展为胆红素脑病。
(4)休克表现:四肢冰凉,伴花斑,股动脉搏动减弱,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血压降低,严重时可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2。
各系统表现:
(1)皮肤、粘膜:硬肿症,皮下坏疽,脓疱疮,脐周或其他部位蜂窝织炎,甲床感染,皮肤烧灼伤,瘀斑、瘀点,口腔粘膜有挑割损伤。
(2)消化系统:厌食、腹胀、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期可出现肝脾肿大。
(3)呼吸系统:气促、发绀、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
(4)中枢神经系统: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
表现为嗜睡、激惹、惊厥、前囟张力及四肢肌张力增高等。
(5)心血管系统: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休克。
血液系统:可合并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
(6)泌尿系统感染。
其他:骨关节化脓性炎症、骨髓炎及深部脓肿等
(四)实验室检查
1。
细菌学检查:
(1)细菌培养: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严格消毒下采血做血培养,疑为肠源性感染者应同时作厌氧菌培养,有较长时间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者应做L 型细菌培养。
怀疑产前感染者,生后1 h 内取胃液及外耳道分泌物培养,或涂片革兰染色找多核细胞和胞内细菌。
必要时可取清洁尿培养。
脑脊液、感染的脐部、浆膜腔液以及所有拔除的导管头均应送培养。
(2)病原菌抗原及DNA 检测:用已知抗体测体液中未知的抗原,对GBS 和大肠杆菌K1 抗原可采用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及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 ISA)等方法,对已使用抗生素者更有诊断价值;采用16SrRNA 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型、DNA 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协助早期诊断。
2。
非特异性检查:
(1)白细胞(WBC)计数:出生12 h 以后采血结果较为可靠。
WBC 减少(<;
5 ×109/ L),或WBC 增多(≤3 d 者WBC >;25 ×109/ L ;>;3 d 者WBC >;
20 ×109/L)。
(2)白细胞分类:杆状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immature/total neutrophils ,I/ T)≥0。
16 。
(3)C2反应蛋白(CRP):为急相蛋白中较为普遍开展且比较灵敏的项目,炎症发生6~8 h后即可升高,≥8μg/ ml (末梢血方法)。
有条件的单位可作血清前降钙素(PCT)或白细胞介素6 (IL26)测定。
(4)血小板≤100 ×109/ L 。
(5)微量血沉≥15 mm/ 1h。
(五)诊断标准
1。
确定诊断: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
(1)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2)如果血培养标本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份)血、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2。
临床诊断: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条:
(1)非特异性检查≥2 条。
(2)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 检测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