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 格式:pdf
- 大小:972.37 KB
- 文档页数:6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路径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ICD-10:A41.9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临床表现包括体温不升或发热、少吃、少哭、少动、黄疸、呕吐、腹泻、腹胀、皮肤发花或硬肿、呼吸暂停甚至惊厥等。
2.实验室检查(1)白细胞总数增加或减少,未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升高,血小板降低。
(2)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
临床表现加血培养阳性结果可确诊;具有临床表现,血培养阴性但其他非特异检查符合≥2条可诊断临床败血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邵肖梅,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胡亚美、江载芳、申昆玲,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1.抗感染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败血症(ICD-10:A41.900)。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需要随病情变化而复查;(2)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需要随病情变化而复查;(3)血培养,必要时复查;(4)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排除化脓性脑膜炎。
(六)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感染治疗:收集标本送检培养后,及时使用抗生素。
根据患儿情况初步判断可能的病原,经验性选用抗生素。
一旦有药敏结果,及时进行相应调整。
败血症的抗生素疗程7-14天。
2.支持对症治疗:扩容、输注血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在肠内足量喂养之前给予胃肠外营养。
3.监测血压、心率、经皮血氧饱和度、尿量、凝血功能,及时发现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的早期征象。
2019年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试题姓名分数一、单选选择题:(每题2分)1、脓毒血症是指各种病原体包括()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A、细菌B、病毒C、原虫D、以上全是2、败血症是指血液或无菌腔隙培养出致病菌包括()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A、细菌和真菌B、病毒C、原虫D、以上全是3、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是指( )A、≤ 3日B、≥3日C、≤7日D、≥7日4、新生儿晚发败血症是指( )A、>3日B、≥3日C、≤7日D、≥7日5、新生儿败血症腰穿的指征()A、血培养阳性B、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C、有临床的表现且非特异性感染指标≥2项阳性D、以上任意一项6、取脑脊液后()小时内完成检验否则糖浓度以及白细胞计数下降。
A、3小时B、2小时C、1小时D、0.5小时7、通常正常的足月儿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A、<20*106个/LB、≤ 20*106个/LC、≤ 10*106个/LD、≤ 15*106个/L8、通常正常的足月儿的脑脊液蛋白()A、<1.7g/LB、≤ 1.7g/LC、≤ 2.0g/LD、<2.0g/L9、我国经验性的选用抗生素药物组合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尽早针对G+、G-菌()抗生素作为一线抗菌药物组合。
A、青霉素+三代头孢B、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C、青霉素+碳青霉烯类D、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10、不是早发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包括()A、早产儿B、低出生体重儿C、胎膜早破PROM《18HD、绒毛膜羊膜炎11、羊膜腔感染临床主要是()A、羊水污染B、胎盘感染C、绒毛膜羊膜炎D、脐带感染12、诊断绒毛膜羊膜炎基本条件是()A、母体温》38℃B、母体温>38℃C、母白细胞>15*109/LD、母心率》100次/分13、体重1500g,胎龄33周,诊断NRDS,新生儿败血症,给予无创通气治疗支持,关于患儿用氧说法正确的()A、应该行血氧检测使PaO2维持在50~70mmHg,SaO2维持在87~95%B、应该行血氧检测使PaO2维持在50~65mmHg,SaO2维持在88~92%C、应该行血氧检测使PaO2维持在60~70mmHg,SaO2维持在88~95%D、应该行血氧检测使PaO2维持在50~80mmHg,SaO2维持在87~93%14、国内EOS以()为主.A、肠杆菌属为主B、CONSC、李斯特菌D、GBS15、下列是LOS的高危因素()A、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B、有创的各种操作C、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D、以上都是16、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A、产后脐部感染B、暖箱内感染C、产时的延长D、羊水污染E,皮肤毛囊炎感染17、关于败血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血培养阳性率高B、可有休克的表现C、容易合并脑膜炎D、有出血症状E、有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的四大症状18、对于早期快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最有意义的是()A、血培养B、CRPC、分泌物涂片D、外周血检查E、血白细胞层直接涂片镜检19、对于明确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最有意义的是()A、血培养B、CRPC、PCTD、外周血检查白细胞E、血白细胞层直接涂片镜检20、白细胞计数提示正常的是()A、6小时~3日龄白细胞》30*109个/LB、3日白细胞》20*109/LC 任何日龄《5*109个/L D、6小时内白细胞《25*109/L21、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禁用的抗生素是()A、阿米卡星B、万古霉素C、泰能D、克林霉素磷酸酯22、容易导致新生儿核黄疸的头孢类药物()A、头孢三嗪B、头孢阜辛C、头孢他定D、头孢哌酮23、怀疑为铜绿假单胞感染选用抗生素()A、头孢三嗪B、头孢阜辛C、头孢他定D、头孢哌酮24、对于厌氧菌的感染的新生儿败血症可选()A、头孢三嗪B、克林霉素磷酸酯C、头孢他定D、头孢哌酮25、LOS考虑到CONS及金黄色葡萄糖球菌较多选用()A、头孢三嗪B、苯唑西林C、苯唑西林+三代头孢D、头孢哌酮26、对于血培养结果提示李斯特感染如何选用抗生素()A、苯唑西林B、氨苄西林C、头孢他定D、头孢哌酮27、新生儿败血症并发脑膜炎,脑脊液培养产β内酰胺酶的病原体应采用()A、青霉素+亚胺培南B、泰能C、美罗培南D、头孢噻肟+氨苄西林钠28、败血症并发脑膜炎一般选用()A、青霉素+亚胺培南B、泰能C、美罗培南D、头孢噻肟+氨苄西林钠28、孕33周,体重1480g,PORM24小时,Apgar评分1分钟7分,1小时内给予人工喂养,3天后出现呕吐不止伴有腹胀及不吃、少哭,最可能的疾病是()A、败血症B、NECC、HIED、消化道畸形29、引起化脑膜炎的并发硬脑膜下积液最常见的致病菌是( )A、脑膜炎双球菌B、金黄色葡萄糖球菌C、肺炎链球菌D、大肠杆菌30、对于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的抗生素的调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根据药敏结果原则上选用两种联合使用B、经验性的使用抗生素不在药敏的范围内,但治疗效果明显,应换成敏感的抗生素C、根据药敏结果原则上能单用不联合D、如果已经使用两种抗生素治疗,确诊为GBS感染,应继续使用。
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1septicemia)是指各种致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体内形成多发病灶或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使患儿出现严重感染中毒症状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是新生儿常见的危急重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变预后。
【诊断提示】1.病史母亲有产前或临产感染,胎膜早破,羊水污染,产程延长或助产过程中消毒不严等病史;患儿常有羊水吸入,出生后复苏时气管插管、脐部感染或皮肤黏膜破损史。
2.临床表现(1)部分发病较缓,症状常不典型,可有进奶少,吸吮无力;少哭、哭声低微;少动,精神萎靡嗜睡;皮肤可发青、发白、发灰或进行性黄疸;发热或体温不升;可有呕吐、腹泻、腹胀、烦躁不安或惊厥等。
重症者常拒奶、不哭、不动、体温不升、面色不佳、神志不清。
可发生DIC,出现呕血、便血、肺出血而死亡。
(2)出现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迅速加重或退而复现)、可有皮肤出血点,紫瘢、化脓性感染灶,肝脾轻度肿大,或深部脓肿、浆膜腔积液等,可出现休克表现,半数患儿可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增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加,核左移,可有中毒颗粒及空泡,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常降低。
白细胞层涂片可找到细菌。
血培养可阳性;局部病灶的脓液培养阳性。
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
【治疗措施】1抗生素治疗在抽血送细菌培养后,根据发病时间,感染来源及原发感染灶等初步判断立即开始应用抗生素。
在不能确定病原菌时应先针对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采用联合用药,如在1周内,尤其是3d内发病或估计由消化道侵入者,可选用氨羊青霉素加第三代头泡菌素类;1周后发病,以葡萄球菌感染可能性大时,可采用耐酶青霉素及第三代头抱菌素类。
得到细菌培养结果后则按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药敏试验不敏感,但临床有效者可暂不换药。
疗程以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而定,一般为14d o有深部组织病灶者,用药时间延长至3〜4周。
用药见表28-5。
新生儿败血症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是指婴儿在出生后28天内(包括胎儿和早产儿)因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危急情况。
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感染,可以快速蔓延到全身,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体温异常:高烧或者低体温;•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情绪不稳,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吮吸无力。
如果发现宝宝有以上症状,应立即就医。
新生儿败血症的原因新生儿败血症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包括但不限于:•产前感染:母体在分娩前感染了某种细菌或者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产科感染:分娩过程中,婴儿通过阴道被细菌感染;•医院感染:婴儿在医院内受到细菌感染。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方法预防新生儿败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注重新生儿的个人卫生;•母体在怀孕期间保持健康;•分娩时注意卫生,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新生儿一般由双亲或其他家庭成员照料,要确保照料者的卫生。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一旦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治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抗生素治疗;•液体补充;•保持体温;•大量输液以保持血压。
治疗新生儿败血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密监控患儿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语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细菌感染病症,对新生儿的生命构成威胁。
家长应加强对新生儿的个人卫生,预防感染的发生。
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不寻常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专家共识关键点说明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在感染病原体后,身体产生的炎症反应导致的全身性疾病。
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很弱,很容易感染致病菌,尤其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更易发生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新生儿败血症在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但当病情逐渐恶化时,症状会逐渐明显。
常见的症状包括:•身体温度异常:高热或低温•心率增快或减缓•呼吸急促或缓慢•吸吮困难、拒食或腹泻•呼吸窘迫、皮肤黄疸等如果发现宝宝有上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诊断。
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以下因素增加了新生儿患上败血症的风险:•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母亲早产、羊水过多或早破等高危因素•父母身体不健康,如免疫系统异常、HIV感染、慢性乙肝或丙肝病毒携带者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需要综合多个方面的信息,其中包括以下检查和操作:•宝宝的症状和体征•血液分析和培养•腰穿•胸部X光检查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支持性治疗两方面。
根据败血症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医生会选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同时还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例如:•维持宝宝的足够补液及电解质平衡•给予氧疗•帮助宝宝吸气呼气(如需要)治疗新生儿败血症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过程中应注意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并且遵循合理的用药原则。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预防新生儿败血症是最重要的。
以下措施可降低宝宝患上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孕期保健•确保产房环境清洁卫生•遵循严格的新生儿护理程序•避免过度给予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以上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风险,但如果宝宝仍然发生了感染,应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疾病,但只要提前预防,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情一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希望这篇关键点说明能给广大父母和医务工作者带来帮助。
最新: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新生儿败血症仍是引起儿童及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的患儿占儿童死亡的7% ,占新生儿死亡患儿的16%⑴。
2019 年4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感染专业委员会共同制订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 版)》[2],这也是国内第3版关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规范建议。
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认识有较大变化,因此,此版本共识较之前版本内容有较大调整,但因为篇幅有限,部分问题未能详加阐述,现围绕此共识讨论临床实践中困惑较多的问题,供广大新生儿科和儿科医师参考。
1定义临床医师往往混淆败血症(SePtiCemia)与脓毒症(SePSiS),实际上败血症是在菌血症这一概念上延伸出来的。
菌血症是指血液(或脑脊液等无菌腔隙)能培养出致病菌(包括细菌和真菌);而败血症则是指由菌血症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 SIRS)脓毒症是指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所引起的SIRS o 因此,SIRS是败血症与脓毒症的共同归宿,而二者区别在于脓毒症理论上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包括血培养难以生长的病毒、原虫等。
实际上,在新生儿领域绝大多数涉及脓毒症的规范或研究包括2018年发表于LarICet 上题为neonatal sepsis的综述⑶,均局限于细菌,几乎未涉及病毒或原虫,因此在英文中对于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SiS)最准确的定义或许应为bacterial SePSiS 或fungal and bacterial sepsis ,对应中文应为细菌性脓毒症或细菌真菌性脓毒症。
考虑到国内新生儿医师更加熟悉败血症这一用词,因此2019版共识继续沿用了“败血症”,其实际指代的是细菌性脓毒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生儿败血症特别是早发败血症(early -onset sepsis , EOS)血培养阳性率低[4,5],临床中血培养阴性,而又高度怀疑细菌感染引起SIRS的这部分患儿实际上也被纳入了新生儿败血症的范畴,这是与年长儿童及成人重要的不同,下文”诊断”部分也将进一步阐述。
GBS感染相关性新生儿早发败血症诊治要点病历情况新生儿系G3P1,胎龄40+5周,出生体重2860g;因“其母绒毛膜羊膜炎”剖宫产出生,羊水III°,患儿出生时予初步复苏, Apgar评分1分钟9分,5分钟10分,脐带、胎盘无异常,生后无青紫、气促、及呼吸困难;母孕史:此次为自然受孕,规律产检无异常;产前1月直肠拭子无乳链球菌(GBS)培养阳性,未治疗。
产前2小时母亲出现发热,体温38.7℃,新生儿出生前2小时胎心监测提示持续胎心增快至170-180次/分;血常规示:WBC 24.83×109/L,NEU 91.2%,hsCRP 233.16mg/L。
诊断为“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急诊LOA位剖宫产。
新生儿出生后血培养5天提示B族链球菌感染。
体格检查:T 36.4℃,HR 142次/分,R 42次/分,SpO2 94%,Wt 2860g,Bp 70/42 mmHg,身长49cm,头围35cm, 全身皮肤红润,营养发育可,精神反应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周无青紫,双胸廓对称,三凹征阴性,呼吸评分0,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脏及腹部检查无异常,四肢端稍凉,CRT<3秒,股动脉搏动有力,休克评分1分,神经系统正常及原始反射可正常引出。
入院血气分析:PH 7.282,PO2 35mmHg,PCO2 35.5 mmHg, HCO316.7mmol/L,BE -10 mmol/L;血常规:WBC 14.43×109/L,NEU 56.3%,LYM 28.6%,,HGB 170g/L,PLT 228×109/L ,RET 2.14%;CRP 59.35mg/L。
诊断依据该病例孕母有产前发热,体温38.7℃,胎儿心率增快至170-180次/分,血常规示:WB C 24.83×109/L,NEU 91.2%,hsCRP 233.16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