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外伤诊断及治疗策略
- 格式:pdf
- 大小:224.17 KB
- 文档页数:1
肝损伤怎么治疗肝损伤是一种危害性非常的大的疾病,当下治疗的方法也是比较的多,常见的就是手术治疗和中药治疗,不过对于一些轻度的损伤可可以中药治疗,下面介绍一下。
1)气随血脱治法:益气固脱回阳。
方药:急用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9g灌服。
继用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人参6g,甘草3g,当归9g,白芍9g,熟地黄9g,肉桂3g,大枣6g,黄芪9g,白术9g,茯苓9g,五味子9g,远志9g,橘皮9g,生姜3g;若出血不止者,可加仙鹤草、藕节、侧柏叶以止血;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可加附子、干姜等以温阳;若心悸寐少者,可加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
2)瘀血内阻证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旋覆花汤(《金匮要略》)加减。
旋覆花9g,新蜂9g,葱6g。
方中亦可加郁金、桃仁、玄胡、归尾以增强理气活血之力;若瘀血较重者,可用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
柴胡9g,栝楼根9g,当归9g,红花6g,甘草6g,穿山甲3g,大黄6g,桃仁6g以活血通络。
3)肝气郁结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柴胡9g,枳壳9g,芍药9g,甘草6g,香附9g,川芎9g。
胁痛重者,酌加青皮、川楝子、郁金以增强理气止痛的作用;若气郁化火证见胁肋掣痛,心急烦躁,口干口苦,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脉象弦数,可去川芎,加丹皮、山楂、黄连、川楝子、玄胡以清肝理气,活血、止痛;若伤后内有瘀血未尽者,可酌加当归、桃仁、红花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4)气血亏虚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川芎9g,当归9g,熟地黄9g,白芍9g,生姜3g,大枣6g。
损伤日久气血已虚而瘀血未尽者,可酌加桃仁、红花、郁金等活血通络;心中烦热为血亏及阴,可加炒栀子、酸枣仁以清热安神。
肝损伤的治疗方法
肝损伤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休息:休息是治疗肝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
患者需要适当的休息,减少活动量,让肝脏有时间修复和恢复功能。
2. 饮食调理:患者需要遵循低脂、低盐、低糖、高蛋白的饮食原则,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同时,应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病情,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和促进肝脏修复。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炎药、抗病毒药、解毒药等。
使用药物时需要按医生的指导进行,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4. 避免毒性物质:对于已经发生肝损伤的患者来说,避免接触和摄入毒性物质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例如,不饮酒、不吸烟、避免接触化学污染物等。
5. 中医治疗:中医药在治疗肝损伤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丹参、枸杞等,具有补肝益气、活血化瘀等作用。
6. 心理疏导:肝损伤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心理疏导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可以通过和亲人朋友交流、参加兴趣爱好的活动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
7. 病因治疗:如果肝损伤的病因明确(如病毒感染、药物过敏等),则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治疗。
例如,对于病毒性肝炎,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总之,治疗肝损伤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外伤肝破裂分级标准及处理
一、分级标准
根据损伤严重程度,外伤肝破裂可分为四级:
1. 一级:肝实质破裂,但出血量较小,无休克表现。
2. 二级:肝实质破裂伴有大量出血,导致休克。
3. 三级:肝实质破裂,出血量大,休克严重,需要紧急手术止血。
4. 四级:肝实质破裂,出血量大,休克严重,且伴有其他器官损伤,需要紧急手术止血。
二、处理方式
1. 一级: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包括输血、输液、使用抗生素等措施。
同时,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二级: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需要采取紧急手术止血。
手术方式包括肝实质缝合、肝动脉结扎等。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再次出血。
3. 三级和四级:对于严重休克的患者,需要紧急手术止血,同时进行其他器官损伤的修复。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和康复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外伤肝破裂患者的处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同时,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肝损伤诊断标准
肝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是能够影响人体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肝损伤可以是由像药物毒性、感染、肝炎、外伤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而只有通过准确的诊断才能进行有效的治疗。
因此,开发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肝损伤的诊断标准主要有生化分析、临床检查、超声、CT和MRI 等多种标准检测手段。
其中,生化分析是肝损伤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主要是通过测定血清中ALB、ALT、AST、γ-GTP等指标来确定是否发生了肝损伤。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人肝脏功能是否受到损害。
临床检查是检测肝损伤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确定肝损伤的程度和有无转归。
临床检查的具体方法包括肝排查、X线检查、血液检查等。
超声也是一种检测肝损伤的常见手段,它可以清楚地看到肝部病变的部位、程度以及形态变化。
CT和MRI是检测肝损伤最常用的高级检测手段,它们可以更深
入地了解肝损伤的严重性和扩散范围。
它们还可以对肝损伤前后的疗效发挥显示,帮助医生解决肝损伤治疗中的诸多问题。
在使用以上技术检测肝损伤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病人的体格检查、基本检查、病例治疗史等。
此外,需要将上述各项检测标准结合起来,以精确判定患者的肝损伤情况。
肝损伤的诊断标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以上检测方法在诊断上可靠,但是仍然需要考虑临床因素,以决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实现治疗目标。
总之,肝损伤的诊断标准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过程,只有充分综合各种检测手段,才能准确诊断患者的情况,从而给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恢复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肝挫裂伤的CT诊断肝脏挫裂伤为急诊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肝脏因体积大, 质地脆,血运丰富, 结构功能复杂,一旦受损, 大多伤情重, 如不能及早诊断而延误治疗, 患者会因大量腹腔内出血而休克甚至死亡[1] 。
因此, 及时准确诊断能为临床赢得救治时间, 减少患者出血。
现总结15例肝破裂CT所见,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旨在提高对本病的CT 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5 例中, 13 例为青壮年, 2 例为14 岁少年, 平均年龄为32 男性11 例, 女性4 例。
患者分别以车祸、坠落、挤压和撞击伤收入急诊科。
1.2 临床表现右上腹或右下胸外伤史, 右上腹压痛, 腹肌紧张, 恶心呕吐。
出血量多者, 脉率加快, 血压下降, 面色苍白, 严重者有休克表现等。
在15 例患者中12 例于腹膜腔抽出不凝固血液, 有3 例未抽出血液,均拟诊内脏挫裂伤而申请CT扫描。
1.3 CT 扫描方法及表现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 机, 行中上腹部平扫。
本组 5 例病人加做增强扫描, 采用100ml 非离子型造影剂, 应用高压注射器, 选择3ml/ 秒注射速度, 开始注射25、65 秒后进行双期螺旋扫描,可获得满意的肝脏动、静脉期影像。
CT表现:①肝脏密度不均匀,并可见片状密度减低区为肝挫裂伤的普遍征象,且其范围大小与损伤程度相关。
CT增强表现:可见实质不均匀强化,实质内片状或线形低密度影、肝轮廓不完整等。
②肝脏形态改变,边缘局限性凹陷,包膜不完整、中断。
③与相邻器官关系改变。
肝肾隐窝变窄或消失、肝胃间隙变窄且模糊、结肠向后推移等④腹膜腔,显示肝肾隐窝及两侧结肠旁沟液体充盈,大量出血时,盆腔内可见不规则积液影,CT值约40〜70Hu。
另外,本组7例合并右下胸部肋骨骨折, 3 例合并右肾挫裂伤,2 例合并右肾上腺血肿,1 例合并脾破裂。
2 讨论肝挫裂伤病情急,属急诊CT范畴,不能进行常规胃肠准备,有时还无法取得病人配合, 故宜用快速螺旋扫描。
肿周围水肿、挽救周围受压和缺血的神经组织,可减轻血肿浸润和血肿分解产物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损害。
(2)发生继续出血或再出血时,可以通过留置的引流管抽吸和冲洗。
(3)血肿消除可以减少脱水药物的用量,降低脱水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对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这对年老体弱,有多种合并症的病人尤其有意义。
(4)创伤轻微,对神经功能预后无不良影响。
(5)操作简便、安全、快捷,能减少病人的费用。
本研究选择了幕上出血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说明内科常规治疗脑出血是有效的。
组间总体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分型比较,轻型病人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说明该方法不适合于轻型病人,中型病人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重型病人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与对照组无差异,这可能与重型病人的出血量大,出血部位较深有关[5]。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作为占位性病变,具有外科病性质,应该手术,但它又兼有自发性、可多发,易再发出血等内科病特点,且有年老体衰多合并手术禁忌症,因此,可以说它是一个准外科疾病,适用于准外科手术治疗———锥颅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尤其对中型幕上脑出血病人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23792 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 何效兵,姜亚军,何家声.脑出血后脑水肿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2000,8(2):952974 戴炯,李善良.自发性脑出血后凝血酶的毒性作用[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9(1):182215 陈衔城,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见:史玉泉主编.神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2582259(本文编辑:白维仁)58例肝脏外伤的治疗杨旭太 魏丕中 作者单位:744600 甘肃省庄浪县人民医院(杨旭太);甘肃省庄浪县中医院(魏丕中) 肝脏外伤是严重的腹内脏器损伤,在腹部外伤中的发生率仅次于脾破裂居第二位。
/肝脏外伤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怎么根治!肝脏外伤常见的并发症休克肝脏外伤有什么并发症一、并发病症1、感染最常见,也是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有的火器伤的伤道都是感染的,因为投射物穿透组织时,可将污物带入伤口内。
此外肝创面出血、漏胆、肝坏死、空腔脏器合并伤均可导致感染。
感染类型一般分为膈下脓肿、肝内脓肿、盆腔脓肿、切口化脓、胸腔脓肿或全身其他部位脓肿。
肝脏血供丰富,一旦感染病人迅速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严重的感染将导致败血症、休克。
因此处理肝外伤时一定要放置引流管并保持其通畅,防止渗液在肝下积聚。
发生肝内、膈下、盆腔脓肿时,应用BUS、CT等检查定位,行穿刺引流,必要时及时切开引流。
2、胆漏常见并发症。
引起原因为:肝创伤时肝创面较大的胆管分支缝扎不完全,坏死的肝组织清除不完全,液化破溃而致肝管分支破溃。
缝合伤口时将引流肝段的胆管结扎,致使胆管的末梢压力增高,再加上感染破溃,从而胆汁外溢。
若未建立有效的引流,往往发生胆汁性腹膜炎,重者休克死亡。
小的胆漏经短时间的引流可治愈,但大的胆漏则持续时间长,少数需要再次手术。
已形成窦道者可经窦道置入一引流管,3~6个月后行造影检查后再确定治疗方案。
3、再出血是肝外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早期出血多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有关。
后期出血多发生在伤后数天、十数天,为继发性出血。
多与失活的肝组织坏死脱落有关。
此外肝损伤时输入大量的库血,肝损伤后肝功能下降,凝血机制障碍,也是导致术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手术时尽可能止血彻底,并充分引流。
输血时尽量用鲜血,必要时应用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一旦发生继发性出血,常常需再次手术行肝动脉结扎或填塞压迫止血。
4、外伤性胆道出血可在术后早期发生,也可在数周、数月后发生。
出血多源于中央型肝破裂、肝内血肿感染后破溃至肝内胆管而引起胆道出血。
表现为呕血、黑便、上腹部绞痛。
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采用血肿切开止血、肝动脉结扎术或肝叶切除术,并行胆总管T形管引流术。
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
陈孝平;张志伟
【期刊名称】《腹部外科》
【年(卷),期】2006(019)004
【摘要】肝外伤约占腹部损伤的15%~20%。
肝外伤病情复杂,合并损伤多,总死亡率仍在10-20%。
而严重肝外伤(AAST分级Ⅲ级以上)的死亡率达50%以上。
由此可见,不断提高肝外伤的诊治水平,特别是严重肝外伤的救治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总页数】2页(P211-212)
【作者】陈孝平;张志伟
【作者单位】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430030,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重度肝外伤32例的诊断与治疗 [J], 涂发玖;刘少均;贺继雄
2.84例闭合性肝外伤的诊断和治疗 [J], 解挺
3.严重肝外伤的诊断与治疗 [J], 宋会涛
4.CT在闭合性肝外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J], 祁红艳; 王玉贤; 强锦辉; 李春丽; 赵红蕾; 马国瑞
5.CT诊断与外科治疗在严重闭合性肝外伤救治中应用价值研究 [J], 周建平;许平平;贺小武;谢鹏;王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8 年 1 月至 2012 年 10月间收治的68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病例资料。
其中,闭合性损伤60例,开放性损伤8例;保守治疗成功13例,手术治疗55例,二次手术5例。
结果治愈63例(治愈率为 92.6%),5 例死亡,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结论手术治疗仍然是肝破裂最常用的方法,迅速有效合理的术前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对严重的肝外伤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外伤性肝破裂;诊断;治疗作者单位:510900 广州,广东省从化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肝破裂是一种常见的腹腔内脏损伤,为总结外伤性肝破裂的救治经验,现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12年10月急诊救治的68例作一回顾。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其中男56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40岁。
其中开放性损伤8例,闭合性损伤60例,其中,4例因术后继续出血外院转入。
合并脾脏破裂11例,肾脏损伤4例,肠穿孔13例,胰腺损伤5例,肋骨骨折14例,血气胸12例,颅脑损伤15例,四肢骨折 14 例,脊柱骨折 2 例,骨盆骨折 3 例,下腔静脉撕裂大出血3例。
术前明确诊断45例,术中诊断23例,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ast,1995)分级标准[1]:ⅰ级 15 例,ⅱ级18例,ⅲ级25例,ⅳ级7例,ⅴ级3例。
1.2 治疗方法保守治疗17例,成功13例,均为闭合性损伤,b 超或/和 ct 检查证实为ⅰ、ⅱ级肝损伤。
手术治疗55例,其中,45例术前明确肝破裂,23例术中确诊;行单纯性肝修补20例,清创性肝缝合28例,在控制入肝血流条件下,将伤口内失活的肝组织彻底清除,分别结扎创面血管、胆管,大网膜填塞后缝合修补;不规则肝叶切除5例,行肝周纱布填塞1例,1 例行全肝血流阻断下肝后下腔静脉修补,6例联合应用选择性肝动脉结扎。
2 结果本组病例治愈63例,其中保守治疗成功13例,手术治疗55例,死亡5 例,死亡病例均为严重肝破裂伴多发伤。
肝功能损伤的毒性评估和治疗方法引言: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在体内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如代谢、解毒、储存等。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肝脏受到损伤的情况也逐渐增加。
了解肝功能损伤的毒性评估和治疗方法对于及时干预和保护患者肝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肝功能损伤的毒性评估方法1. 生物标志物评估生物标志物是指在生物体内存在或被形成的可用于检测某种生物学效应或病理状态变化的分子或组织特征。
针对肝功能损伤,常用的生物标志物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
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评估肝脏受损程度。
2. 影像学评估影像学技术在评估肝功能损伤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常见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CT、MRI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供肝脏的结构和形态信息,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损伤程度、位置和范围,并辅助制定治疗方案。
3. 病理学评估病理学评估是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确定肝功能损伤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常见的病理学方法包括肝穿刺活检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肝脏组织中的异常变化,为患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二、肝功能损伤的治疗方法1. 保护肝功能保护肝功能是治疗肝功能损伤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
具体措施包括停止或减少对肝脏有害物质(如酒精)的摄入,避免药物滥用或滥用过量,并注意饮食健康。
此外,还可以选择适当的保肝药物,如丙酸雌醚。
2. 解毒治疗解毒治疗是针对某种毒性物质对肝脏造成的损伤进行干预的方法。
一种常见的解毒治疗方法是使用解毒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NAC)用于对抗乙醇代谢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透析等方式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
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肝功能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类型的肝功能损伤可以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在乙型肝炎引起的肝功能损伤中,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控制病情发展。
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FLD)患者中,可以选择降血脂药物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等药物进行治疗。
29例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9例外伤性肝破裂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
结果:29例中,治愈28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失血过多造成的休克抢救无效。
2例患者术后出现胆漏,1例患者肝下积液,均经腹腔引流保守治疗痊愈。
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行腹腔引流痊愈。
结论:对外伤性肝脏破裂的患者,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ⅰ~ⅱ型肝钝性损伤可采取非手术治疗;ⅲ~ⅴ型肝损伤应立即手术治疗,医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积极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外伤性肝破裂;肝破裂;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6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53-01随着国家建设及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腹部外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腹部主要脏器的损伤中,外伤性肝破裂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约占腹部外伤的15~20%,肝脏是腹部最大的实质性脏器[1],因其质地脆弱,血运丰富且被周围韧带固定,易发生失血性休克及胆汁性腹膜炎[2],严重肝外伤的死亡率高达70%,如何提高肝破裂的诊治水平,降低严重干外伤的死亡率,是肝外伤研究的重点。
本文介绍我院对肝破裂患者的诊治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9例外伤性肝破裂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在17~57岁之间,平均36.5±4.4岁,开放性外伤12例,闭合性损伤12例,交通事故16例,高处坠落4例,刀具伤6例,其他3例。
单纯肝破裂伤10例,合并肺部损伤3例,四肢骨折7例,左半叶肝破裂7例,右半叶肝破裂22例。
按照美国创伤外科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rauma,aast)分级标准,ⅰ~ⅱ级6例,ⅲ~ⅳ级17例;ⅴ~ⅵ级6例。
肝脏外伤诊断及治疗策略
发表时间:2009-07-30T16:28:12.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9期供稿作者:王磊马力群李晓军(解放军第五医院普外科宁夏银川
[导读] 探讨肝脏外伤不同治疗方法策略的选择及评价。
方法对98例肝外伤病人的临床诊断、损伤程度、处理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外伤不同治疗方法策略的选择及评价。
方法对98例肝外伤病人的临床诊断、损伤程度、处理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98例外伤性肝损伤病人中,I级15例、Ⅱ级29例、Ⅲ级32例、Ⅳ级16例、Ⅴ级6例。
非手术治疗16例,手术治疗82例。
治愈89例,死亡9例。
结论①肝外伤特别是闭合性肝外伤,诊断性腹腔穿刺仍是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方法;②肝修补清创加大网膜填塞或缝合较好;③对严重出血,特别是肝后应静脉及肝静脉损伤,肝周纱布填塞为控制病情的措施。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肝穿刺术腹腔清创术纱布填塞止血
肝脏是腹部创伤中易累及的腹部脏器,严重的肝脏外伤常导致严重后果,正确及时的处理尤为重要。
我科1995年2月至2007年11月共收治肝脏外伤98例,其中非手术治疗16例,手术治疗82例。
现就其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77例,女21例,年龄3-68岁,其中15-34岁74例。
致伤原因多为直接暴力,其中撞击伤52例,挤压伤17例,锐器伤15例,坠落伤14例。
闭合性损伤84例,开放性损伤14例。
单纯性肝创伤46例,合并腹内脏器或腹外器官损伤52例。
左半肝损伤35例,右半肝损伤63例,其中肝左右均损伤9例,伴肝周重要血管损伤6例。
1.2 诊断方法 98例患者中64例行腹腔穿刺,42例主要靠受伤部位、体征、腹腔穿刺或灌洗以及剖腹探查明确诊断。
血液动力学稳定者除上述依据外,CT扫描检出54例,B超检出32例。
1.3 肝损伤分级采用AAST法对肝外伤进行分级, I级15例、Ⅱ级29例、Ⅲ级32例、Ⅳ级16例、Ⅴ级6例。
1.4 治疗策略对16例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单纯性肝创伤在CT动态扫描监测下行非手术治疗痊愈,余82例均经手术治疗,剖腹后探明伤情,迅速处理肝破裂伤,然后再对合并的脏器损伤作相应处理。
综合手术方案:按肝损伤程度采用一种或多种措施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裂伤缝合53例次;大网膜填塞16例次;选择性肝动脉结扎8例次;脾血流阻断2例次;肝内止血或清创切除20例次;肝中裂入路肝后静脉修补1例次;肝周填塞23例次;胆道引流8例次;经引流管灌注止血药6例次。
手术方法的选择可根据肝损伤的级别决定。
1.5 治疗效果手术组死亡9例,其中术中失血性休克死亡3例,术后腹腔出血2例,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4例。
大失血、凝血障碍和合并多部位损伤是主要死因。
各级损伤者的病死率分别为:Ⅰ-Ⅱ级0、Ⅲ级3.1%、Ⅳ级25.0%、Ⅴ级66.7%。
1例肝修补缝合术后发生胆道出血,CT证实为肝内血肿,再次行肝叶切除后治愈。
2 讨论
2.1 早期诊断在临床早期肝脏外伤的诊断中,腹腔穿刺不需搬动病人,是首选的方法,即使CT和B超检查亦不能完全替代。
临床实践证明其诊断腹腔内出血的准确率为90-98%[1]。
本组有64例经腹腔穿刺确诊。
腹腔穿刺也有不足:①不能诊断包膜下肝破裂及腹膜后血肿;②缺乏器官特异性,不能判断出血来源;③难于准确判断肝损伤严重程度,即使浅表裂伤或出血已基本停止,仍可为阳性结果,使部分不需开腹探查者也被手术。
本组Ⅰ—Ⅲ级肝损伤76例,非手术治疗只有16例,可能与此有关。
CT和B超检查的应用,可弥补腹腔穿刺的不足,可使临床医生对肝外伤有更准确的了解,对有腹腔合并伤者尤其有很大帮助。
但其也有局限,如需搬动病人及等候,对循环不稳定的病人非常不利。
2.2 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的选择近年来B超、CT等影像学诊断与创伤病理学的进展,使肝创伤的诊治发生了划时代的进步,肝外伤一律手术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动摇,非手术治疗肝创伤已成为可信赖的标准治疗方法。
本组对经CT证实的I级肝创伤11例,Ⅱ级肝创伤5例,于伤后24小时以内入院,入院时血液动力学平稳,无脏器合并伤及腹膜刺激征,经非手术治疗痊愈,成功率达100%,有人[2]甚至将少数Ⅲ度肝创伤亦行保守治疗,而且取得成功。
但是我们认为肝创伤非手术治疗的指征是严格的,必须是内出血征象不明显,血液动力学平稳,有CT监测条件的单纯性肝钝伤。
2.3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挽救严重肝外伤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肝外伤手术的目的是止血、清创和处理腹腔内器官合并伤,核心是止血。
临床常用的止血方法有肝修补、大网膜填塞、Pringle法肝内止血或清创性切除、选择性肝动脉结扎、肝周填塞法、改良肝后填塞法、选择性肝动脉结扎、脾血流阻断、半肝切除后肝后静脉修补;转流或肝血流阻断下肝静脉修补术。
各种方法各有其适应征,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志强.腹部创伤的临床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1998,14(3):195-196.
[2]雷正明,植勇,郑思琳,等.肝脏外伤的处理(162例分折).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9.5(3);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