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创伤的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306.44 KB
- 文档页数:2
肿周围水肿、挽救周围受压和缺血的神经组织,可减轻血肿浸润和血肿分解产物对周围神经组织的损害。
(2)发生继续出血或再出血时,可以通过留置的引流管抽吸和冲洗。
(3)血肿消除可以减少脱水药物的用量,降低脱水药物对肾脏的损害,对电解质平衡的影响。
这对年老体弱,有多种合并症的病人尤其有意义。
(4)创伤轻微,对神经功能预后无不良影响。
(5)操作简便、安全、快捷,能减少病人的费用。
本研究选择了幕上出血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说明内科常规治疗脑出血是有效的。
组间总体比较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分型比较,轻型病人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说明该方法不适合于轻型病人,中型病人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重型病人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与对照组无差异,这可能与重型病人的出血量大,出血部位较深有关[5]。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作为占位性病变,具有外科病性质,应该手术,但它又兼有自发性、可多发,易再发出血等内科病特点,且有年老体衰多合并手术禁忌症,因此,可以说它是一个准外科疾病,适用于准外科手术治疗———锥颅穿刺血肿抽吸引流术,尤其对中型幕上脑出血病人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23792 全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 何效兵,姜亚军,何家声.脑出血后脑水肿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2000,8(2):952974 戴炯,李善良.自发性脑出血后凝血酶的毒性作用[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0,9(1):182215 陈衔城,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见:史玉泉主编.神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2582259(本文编辑:白维仁)58例肝脏外伤的治疗杨旭太 魏丕中 作者单位:744600 甘肃省庄浪县人民医院(杨旭太);甘肃省庄浪县中医院(魏丕中) 肝脏外伤是严重的腹内脏器损伤,在腹部外伤中的发生率仅次于脾破裂居第二位。
/肝脏外伤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怎么根治!肝脏外伤常见的并发症休克肝脏外伤有什么并发症一、并发病症1、感染最常见,也是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所有的火器伤的伤道都是感染的,因为投射物穿透组织时,可将污物带入伤口内。
此外肝创面出血、漏胆、肝坏死、空腔脏器合并伤均可导致感染。
感染类型一般分为膈下脓肿、肝内脓肿、盆腔脓肿、切口化脓、胸腔脓肿或全身其他部位脓肿。
肝脏血供丰富,一旦感染病人迅速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如高热、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严重的感染将导致败血症、休克。
因此处理肝外伤时一定要放置引流管并保持其通畅,防止渗液在肝下积聚。
发生肝内、膈下、盆腔脓肿时,应用BUS、CT等检查定位,行穿刺引流,必要时及时切开引流。
2、胆漏常见并发症。
引起原因为:肝创伤时肝创面较大的胆管分支缝扎不完全,坏死的肝组织清除不完全,液化破溃而致肝管分支破溃。
缝合伤口时将引流肝段的胆管结扎,致使胆管的末梢压力增高,再加上感染破溃,从而胆汁外溢。
若未建立有效的引流,往往发生胆汁性腹膜炎,重者休克死亡。
小的胆漏经短时间的引流可治愈,但大的胆漏则持续时间长,少数需要再次手术。
已形成窦道者可经窦道置入一引流管,3~6个月后行造影检查后再确定治疗方案。
3、再出血是肝外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早期出血多与术中止血不彻底有关。
后期出血多发生在伤后数天、十数天,为继发性出血。
多与失活的肝组织坏死脱落有关。
此外肝损伤时输入大量的库血,肝损伤后肝功能下降,凝血机制障碍,也是导致术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手术时尽可能止血彻底,并充分引流。
输血时尽量用鲜血,必要时应用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一旦发生继发性出血,常常需再次手术行肝动脉结扎或填塞压迫止血。
4、外伤性胆道出血可在术后早期发生,也可在数周、数月后发生。
出血多源于中央型肝破裂、肝内血肿感染后破溃至肝内胆管而引起胆道出血。
表现为呕血、黑便、上腹部绞痛。
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采用血肿切开止血、肝动脉结扎术或肝叶切除术,并行胆总管T形管引流术。
中医外科如何诊治创伤性肝肾功能损害在中医外科领域,创伤性肝肾功能损害是一类较为常见且严重的病症。
当人体遭受外部创伤时,如车祸、跌打损伤、手术创伤等,肝脏和肾脏可能会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损伤,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中医外科在诊治这类病症时,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认为,创伤性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经络、脏腑等密切相关。
创伤会导致气血瘀滞、经络阻塞,进而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
肝主疏泄,肾主藏精,肝肾功能受损,会导致体内气血津液的代谢失调。
在诊断方面,中医外科注重整体观察和辨证论治。
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创伤史,包括创伤的原因、时间、程度以及治疗经过等。
同时,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
创伤性肝肾功能损害患者的面色可能会出现晦暗、无光泽,舌苔可能会呈现紫暗或有瘀斑,脉象可能会弦涩或沉涩。
此外,中医还会运用一些特殊的诊断方法,如望闻问切中的“切”,通过触摸腹部来判断肝脏和肾脏的大小、质地以及是否有压痛等。
还会参考现代医学的检查结果,如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等)、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等)以及影像学检查(B 超、CT 等),以更准确地了解肝肾功能的损害程度。
在治疗方面,中医外科强调综合调理,标本兼治。
具体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
中药内服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于创伤性肝肾功能损害,常见的证型有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肝肾阴虚型等。
气滞血瘀型患者,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等。
方剂中的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柴胡、枳壳等则能行气疏肝。
气血两虚型患者,治疗以益气养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八珍汤等。
其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能补气,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能养血。
肝肾阴虚型患者,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等。
熟地、山茱萸、山药能滋补肝肾之阴,泽泻、丹皮、茯苓能泻湿浊。
肝脏外伤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肝脏外伤的治疗方法,治疗肝脏外伤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肝脏外伤应该吃什么药。
*肝脏外伤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肝脏损伤的治疗首先要考虑病人的全身情况及是否有复合伤,如是否有脑、肺、骨损伤。
根据全身情况及合并伤的轻重缓急确定合理的救治计划。
对单纯肝损伤的病人在积极纠正失血性休克的同时积极准备手术。
1.急救处理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
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保证输血输液通畅,避免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
应选用上肢静脉穿刺,因为下肢静脉在术中可能被阻断。
最好有一条静脉通路是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插管,导管放置于右心房(上腔静脉),既有利于快速输液又有利于监测中心静脉压(CVP),以调节输液量。
并留置尿管,观察每小时尿量。
在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做必要的检查,诊断明确后再做进一步治疗计划。
休克严重者可在输血、补液扩容的同时积极手术。
不能等到休克纠正后再处理损伤,这样常失去挽救病人生命的机会。
2.非手术治疗Pachter报告轻度肝损伤行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可达95%~97%。
采用非手术治疗的理论依据是:①86%的肝外伤在手术时出血已停止,由于解剖原因右肝、正中裂伤自行止血的机会更多。
腹腔灌洗阳性而手术探查者67%的不需进一步外科处理。
②CT、BUS能准确判断并动态监测伤情,为非手术治疗提供了条件。
③非手术治疗打击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病人易接受。
肝外伤后非手术治疗的指征:①Ⅰ、Ⅱ级或Ⅲ级血肿(AAST分型)无活动出血,血肿不进行性扩大的病人。
②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出血量不超过600ml。
③腹膜炎症状轻,病人神志清楚能配合体检者。
④无腹内合并伤者。
上述情况可在动态监测生命体征、血红蛋白、腹围的情况下,暂不手术治疗。
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2周以上,镇静止痛,输血补液,预防感染,正确使用止血药物。
抗生素的选择以胆汁可能存在的细菌为依据。
止血药物以促凝、抗纤溶药物联用,必要时联用小血管收缩剂。
第十章肝外伤的诊断与治疗第一节发生率和致伤原因肝外伤在战争时期占腹部外伤的20%左右。
在战争时期最常见的腹部外伤中,其发生率仅次于小肠和大肠损伤而位居第三。
在和平时期,肝外伤约占腹部外伤的20%。
从60年代末,美国的肝外伤大多数为刀刺伤和枪伤,可达到90%以上,近年来有所下降,而闭合性损伤则明显增多。
国内以肝闭合性损伤居多,占74.5%。
战争时期肝外伤的常见原因,绝大多数是弹片伤和枪弹伤。
肝的弹片伤比枪弹伤多,是因为弹片的穿入力常比枪弹小,对肝组织和血管的破坏程度亦较轻,所以,弹片伤的伤员立即死于战场上的较少。
和平时期肝外伤的原因,除刃器伤、火器伤之外,钝性伤占很大的比例,其中又以交通事故所致损伤最为常见,约占52.9%-67%。
此外,由于母体难产,或因挤压或因助产损伤可致新生儿肝外伤。
有时胎儿出生后窒息,行人工呼吸复苏等措施时方法不当,亦可致肝外伤。
一般情况下,单独造成肝损伤的机率较少,这类伤员多合并有其它的损伤,常见有合并肋骨骨折、膈肌裂伤、上腹部的胃及十二指肠、结肠等损伤、骨盆骨折、四肢骨折等多发损伤。
一般而言,单独肝外伤或开放性肝外伤的死亡率较低,重度肝外伤如肝外伤含多处复合伤,闭合性肝外伤的死亡率较高,最高可达50%以上。
第二节肝外伤的分类一、按致伤原因分类(一)开放性损伤由锐性外力如穿刺伤、弹片伤和枪弹伤等所致。
战争时期以开放性损伤为多。
(二)闭合性损伤由钝性外力如打击、挤压、爆震伤和坠落伤等原因使肝直接遭到冲击或受到间接对冲力量而破裂,腹壁并无伤口沟通。
和平时期以闭合性损伤多见。
二、Moynihan闭合性肝外伤分类(一)肝包膜下血肿肝表面实质破裂,但包膜完整,血液积聚在包膜下,使之与肝实质分离,可形成肝包膜下巨大血肿。
(二)肝破裂伴肝包膜撕裂(真性破裂)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血液和胆汁自破裂处流入腹腔。
按损伤程度可再分为:①肝实质挫裂伤,可有单纯性肝裂伤、多发性肝裂伤和星形肝裂伤等;②肝实质离断伤;③肝实质毁损伤。
肝脏创伤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3-01-04T11:34:36.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1期供稿作者:孙金才[导读] 近年来,微波技术已用于肝外伤的治疗,它对浅裂伤及断面的止血,效果满意,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孙金才(上海市国正医院 201300)
肝脏创伤在腹部脏器伤中约占15%~22.7%,仅次于小肠和脾损伤居第3位,其死亡率为10%~70%。
有文献报告约1/3肝外伤伤员死于现场,1/3死于转运的途中,仅1/3伤员能送达医院获得救治。
1.肝脏创伤的分级肝创伤根据其部位及范围分为:被膜下破裂;中央破裂和真性破裂等3种病理类型。
目前以美国创伤外科学会的分级标准,较为实用。
2.外科治疗肝外伤致死的主要原因是出血,其次为感染,故治疗上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早期诊断,积极复苏,抗休克治疗,并同时作好剖腹探查准备,不能等待休克好转后再对损伤作处理,否则常常失去挽救病人生命的机会。
②手术要求适当切口和良好暴露,以便于仔细检查和处理肝脏的各部位。
③清除失活肝组织,彻底止血,结扎损伤的胆管,修复肝损伤,安置有效的引流。
④对并存伤应按情况安排处理的顺序或同时作初步处理。
⑤术前术后可给头孢类抗生素预防感染。
(1)非手术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轻度肝外伤行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但不能过分追求非手术治疗,应有严格的病例选择,且严密的动态观察和掌握好中转手术时机。
目前有关非手术治疗的指征尚无统一的标准。
国内一般认为是:①伤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正常范围,或经输液、输血后血压、脉搏稳定;②腹腔出血体征不明显,腹膜刺激征轻微,移动性浊音阴性;③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维持中等水平,无下降趋势;④B超及CT检查示肝脏周边线状裂隙,或肝内小血肿,腹腔出血量<500ml。
非手术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止血剂和抗生素等应用。
并发症较少见,个别病人可发生胆漏、胆汁性腹膜炎和包膜下血肿等。
(2)手术治疗:治疗的中心环节是如何迅速有效地控制出血。
术中临时止血仍通常应用Pringle手法。
肝门阻断的安全时限为15~20min。
如需延长时间可采取间断阻断法,或应用局部降温至32℃及静脉滴注泼尼松(30~40mg/kg),可延长肝缺血时间达1h左右。
如肝门阻断后出血控制或显著减少,说明出血来自肝动脉或门静脉分支,随即用手指离断失活肝组织(finger fracture tech-nigue,FFT)后彻底止血。
如上述方法不能控制出血,说明出血来自肝静脉或肝后下腔静脉。
此时速用纱布或手指压迫止血,当机立断延长切口,经右第7肋间进胸(Fullen则主张经胸骨劈开切口),用34号下腔静脉导管在右心耳和肾静脉以上的下腔静脉间作桥式转流,或用带气囊导管直接由下方插至膈上下腔静脉建立腔静脉回路,必要时同时切除右半肝,在完全阻断肝血流情况下,直视修补肝静脉或下腔静脉。
若上述处理仍不能有效控制出血,表明肝脏有异位动脉供应,则需行膈上胸主动脉同时阻断进行止血。
肝外伤的手术处理方法颇多,可按创伤不同类型和程度加以选择。
局部应用止血药及敷贴法:目前理想的药物有纤维蛋白酸(fibrin glue,FG)和微纤维胶质。
适用于大块包膜撕脱伤及甚浅的肝裂伤。
予以喷涂即可达到止血封闭创口的目的。
它也可注入肝实质内进行止血,在肝切除时注入保留肝的断面可减少出血,对深入的刀伤或枪伤亦可应用FG注入伤道进行封闭。
近年来,微波技术已用于肝外伤的治疗,它对浅裂伤及断面的止血,效果满意,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方法。
①清创缝合术:肝浅表的裂伤,尤其伤缘整齐者可行单纯缝合修补。
肝创面较大较深,并有较多的失活组织和血管,胆管损伤,宜先清除坏死失活的组织,结扎损伤的血管、胆管,妥为止血后,缝合肝断面。
但注意不应有张力,如直接缝合有困难,可填以带蒂大网虞后对缝,或断面覆盖大网膜,不勉强缝合,然后局部引流。
是否加胆总管减压引流,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持否定意见者认为它不能降低肝内胆管压力,也不能减少肝创面胆汁的外漏,而增加胃酸的分泌,易诱发应激溃疡,增加消化道出血的机会。
我们的体会是,T管引流不作为常规,但若合并肝外胆道损伤或并有胰、十二指肠损伤、或广泛肝实质损伤、中央型肝破裂等,仍应加胆总管减压引流,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②肝动脉结扎术(HAL):自1954年 Rieubolt应用HAL治疗肝破裂获得成功后,以后报告渐多。
据统计约10%严重肝外伤的病人需行HAL。
一般适用于复杂的肝外伤、贯通伤、中央型破裂等病人,清创止血处理后,仍有大的活动性出血,或经其他处理后仍无法控制出血者,宜行HAL(左、右肝动脉结扎或肝固有动脉,或肝总动脉结扎)。
③肝部分切除术:此法适用于Ⅳ~V级肝损伤,是彻底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高达60%以上。
故要求很好控制休克,技术熟练,并必须有明确的指征,诸如:肝实质呈星芒状粉碎性损伤;肝叶、段主要血管损伤致相应的叶、段丧失血运者;肝叶、段离断应切除肝桥去除失活组织;深部肝裂伤或贯通伤并肝内大血管损伤,出血无法控制者。
1977年Jander首次应用肝动脉栓塞术(选择性肝动脉栓塞——TEA)治疗肝创伤大出血,以后Rubin等相继报告,疗效满意。
但因其条件所限,又难以在手术室中进行,故目前尚未能推广。
④可吸收网包裹法:Steven(1991)、Read(1991)、Jacobson(1992)等报告用可吸收的聚乙醇酸或Polyg[actin制成的网包裹破损的肝脏达到止血的目的,较之肝周填塞为好,并发症少,可为临床选用,并有待积累经验。
⑤门静脉主干损伤的处理:应尽量修复,小的裂口可以缝补,局限性毁损可切除一段(但不应超过2cm)后行端端吻合。
如损伤严重无法修复,迫不得已也可结扎(但前提是必须肝动脉无损伤,或损伤修复后通畅者),结扎门静脉理论上可引起小肠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肠坏死。
狗的动物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但在猴的实验中则并无出现肠坏死。
国外临床上已有结扎门静脉数十例的报告且半数以上获救,并无肠坏死。
门静脉结扎后大量血液滞留在腹腔脏器,回心血量骤减,因此特别注意应超量扩容。
日后极少引起门静脉高压,因此不主张另行分流手术。
⑥肝移植术:对于绝大部分肝实质已失活,肝功能几近全丧失的严重肝外伤病人国外已开始应用肝移植治疗的尝试,Esguivel(1987),Angstadt(1989)、Kinge(1991)等均有成功的报道。
随着肝移植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肝移植将可能成为挽救无法保留肝脏的严重肝外伤的病人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崔培固.肝脏损伤的止血方法[J].山东医药.1980年10期.
[2]侯尚权.外伤性肝破裂治疗的经验教训[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0年04期.
[3]王守军.袁补全.外伤性肝损伤47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