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 格式:docx
- 大小:28.71 KB
- 文档页数:2
让“生成资源”在课堂中熠熠生辉课堂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
比如课堂上学生或老师的一个错误,不同意见的碰撞、突发事件等,它常常打破教学预设,使教学计划无法正常完成,同时也可能是老师处于尴尬的境地。
但这中间往往有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反映了许多老师的课堂观、学生观。
其实,充分合理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能给课堂教学出彩,爆出课堂的亮点,学生获得的将会更多。
由此可见,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已经成为一个教师成功驾驭课堂的必备技能之一。
标签:生成资源、捕捉、契机、灵感、价值课堂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
比如课堂上学生或老师的一个错误,不同意见的碰撞、突发事件等,它常常打破教学预设,使教学计划无法正常完成,同时也可能是老师处于尴尬的境地。
但这中间往往有许多值得讨论的话题,反映了许多老师的课堂观、学生观。
其实,充分合理运用好课堂生成资源能给课堂教学出彩,爆出课堂的亮点,学生获得的将会更多。
由此可见,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已经成为一个教师成功驾驭课堂的必备技能之一。
1 捕捉生成,调整预设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始料未及的“意外”。
由于数学活动开放性太强,学生思维旁逸斜出,即使课前预设再充分,一节课也会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
当意外不期而至时,我们该怎么办?视而不见?或压抑学生“脱轨”言行?其实,这些意外正是我们课堂教学教程中的宝贵资源,只要老师加以有效利用,学生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一课堂的教学契机,乃至整节课的一个精彩亮点!如何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瞬间生成的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中多留个心眼,随时捕捉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创新资源。
并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富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设计的其中一个练习是请学生计算8道相关的计算题:90-73= 36-28= 81-75= 555-6= 554-45= 997-57= 777-70= 664-14=,学生计算完毕,我请学生观察,哪几题比较特殊的?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说,有3道是不退位减,其余5道是退位减法。
让思想品德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美丽摘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品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
因此,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主宰的课堂,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即时“生成”的课堂。
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生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启发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被运用;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堂才会因生成而美丽。
关键词:生成;预设;质疑;体验;意外课堂,教师要有预设,但又不能局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
我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
教师时时关注的应是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而非教案的限制。
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好可以生成新的知识。
非预设生成指在教师预想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对课堂发生的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及时调整。
因此,可以说“非预设生成”往往是学生不满足于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作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影响深远。
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地去促进更多的“非预设生成”,并及时地捕捉住“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他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一、课堂的美丽在新颖的预设中“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又是生成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因此,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精彩与否和预设有很大关系:只有依据教学目的和学情充分、新颖的预设,才能吸引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让课堂更精彩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道亮丽的新景观。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利用课堂的生成点,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更深处呢?前不久,笔者上了苏教版第四册课文《蜗牛的奖杯》,现结合这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段就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谈几点认识。
一、诱发生成,让精彩有备而来虽然真实的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和动态转化的过程,但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不是随意生成的,也不是与预设绝然对立的。
教师在课前要对教材的解读能更深刻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考虑得更全面些,同时对自己的教学任务与目标有更清晰更理性的预设,也就是说课前的预设要尽可能周密些,详尽些。
但这种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的,这个预设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
可以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的生成。
片段一:师:(板书“奖杯”,指出“奖”是生字,带领学生读,然后齐读“奖杯”)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时候会获得奖杯呢?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运动员获奖了,有时候会有一个奖杯。
生:我爸爸就有一个奖杯,是我爸爸参加书法比赛获得的。
生:我知道,你获得了冠军,别人就会奖给你一个奖杯。
师:那你们知道奖杯代表着什么吗?生:得了奖杯说明你很了不起。
生:得奖杯是很光荣的。
生:奖杯代表着荣誉。
师:(板书“蜗牛的”,把课题填写完整,学生齐读)读了课题,小朋友有什么问题吗?生:蜗牛的奖杯是怎么得来的呢?生:蜗牛参加了什么比赛获得奖杯呢?生:蜗牛得了奖杯以后是怎么做的呢?师:(出示两幅蜗牛图)小朋友瞧,这是蜗牛得奖杯前的样子,这是蜗牛得奖杯后的样子。
生:蜗牛为什么得了奖杯后就没有翅膀了呢?它的翅膀哪儿去了呢?生:蜗牛身上多了一个壳,这是怎么回事呀?生:蜗牛得冠军前在空中飞,怎么得了冠军后在地上爬呢?师:是呀,蜗牛怎么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我们小朋友赶紧去读读课文,课文会告诉我们小朋友的。
(生自读,思考)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引着学生从奖杯说起,让学生对奖杯的象征意义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其实是为后面让学生感悟文本蕴涵的价值(太注重荣誉,荣誉就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打下基础。
关注生成,让课堂更精彩——“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片段与反思【背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既要做好精心预设,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实现有价值的动态生成,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期间学生表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会成为教学发展的契机,乃至整节课的一个精彩亮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把握教学动态,用心捕捉、及时搜集、有效筛选学习活动中瞬间生成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鲜活的课程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引向深入,推至高潮。
学校举行关注课堂生成,实施有效教学的同课异构活动,我和年级组的另一位教师分别执教《认识几分之一》一课。
经过一番精心的设计,我决定先试教一遍。
在试教的过程中,生成了我料未及的状况。
【案例】片段一:……在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认识了几分之一后。
我设计这样的环节。
师:喜欢看动画片《多啦A梦》吗?师:喜欢。
师:机器猫小叮当见我们学习分数,玩得这么有趣,也来凑热闹了。
他也折了,涂了,还写了分数呢!只是他不确定能不能用下面的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你们愿意用你们的智慧帮帮他吗?生:愿意!(课件出示)说一说(涂色部分能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吗?)(每一幅图中选一份涂色)1/4表示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生:因为它没有平均分。
师:都同意吗?第二幅图能用1/8表示吗?为什么?生:能。
因为他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其中一份可以用1/8表示。
师:第三幅能用1/9表示吗?生:能。
师:这里的9表示什么?生: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
师:(课件演示)将涂色部分移到另一个方格中。
提问:现在涂色部分能用1/9表示吗?生:能。
师:你能找到几个1/9?生:9个。
师:第四幅图能用1/3表示吗?为什么?生:不能。
因为它没有平均分。
师:你认为涂色部分能用几分之一表示?生1(小声地说):1/2。
生2(立刻大声地说):不对。
“生成”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解读:”课程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不变的程式。
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布鲁姆也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课堂教学是人的教学,人是主观的、活泼的、差异的,师生的一个闪念、一个举动、一个误会、一个忘形,都可能会增加教学中的非预设因素,这些随机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进程。
如果处理得当,则会弥补或推进教学,”麻烦”不再是”麻烦”,反而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在积极的师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关键字]:数学课堂;生成资源;课堂精彩【中图分类号】g623.5“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有活力、有发展的潜能。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需求、思考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异彩纷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而课堂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智慧的引领,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究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
一、捕捉生成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
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
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例如我校陈老师在教学二年级《统计》一课时,当他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时,学生发现原来学过的一格代表1个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教师问:”一格代表几个比较好呢?”大部分学生说:”2个。
生成,让课堂更精彩学习是否有收获,取决于学生的课堂体验。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流溢生命动感的课堂,肯定是教师为学生服务,并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保持着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共同生成的课堂。
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石。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我们只有尊重他们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引导他们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迪和教育,才能达到丰富知识储备,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真正完成塑造人的任务。
现撷取几个教学动态生成片断与大家共赏析。
片断1:人教版十二册积累运用四阅读《趣联巧对》生:读了这篇短文,我知道了“六十是指花甲,七十是指古稀”,我想问老师“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八十、九十岁各指什么?”师:我只知道“三十是而立,四十是不惑,五十是不惑”,其余谁知道?生:老师,我知道,我从网上查到“二十是弱冠,八、九十是耄耋。
(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各个整十岁是指什么”这一问题,然后师生互动解决了这个问题,达到了举一翻三的效果。
如果没有学生的提问,老师可能只是引导学生体会对联巧妙在哪里,而不会告诉学生这一个人们常见的常识性问题,学生就会少一次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机会。
这里,学生成了动态生成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学习是否有收获,取决于学生的课堂体验。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流溢生命动感的课堂,肯定是教师为学生服务,并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保持着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共同生成的课堂。
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石。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我们只有尊重他们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引导他们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有所启迪和教育,才能达到丰富知识储备,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真正完成塑造人的任务。
现撷取几个教学动态生成片断与大家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