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造瘘管与鼻肠管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患者肠内营养应用的效果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4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微创食管癌术后不同肠内营养途径的比较【摘要】食管癌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微创手术在其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术后的肠内营养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比较传统肠内营养途径、经皮胃造瘘管方式、胃肠道深管、跨鼻胃管以及空肠胃管在肠内营养中的角色,探讨不同肠内营养途径在术后康复中的优缺点。
对未来肠内营养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肠内营养途径对于术后康复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食管癌、微创手术、肠内营养、传统肠内营养途径、经皮胃造瘘管、胃肠道深管、跨鼻胃管、空肠胃管、术后康复、优缺点、发展方向、建议。
1. 引言1.1 疾病背景食管癌是指发生在食管内的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食管癌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常见的食管癌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食管癌的症状主要包括吞咽困难、胸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食管癌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来确定。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和综合治疗。
而微创手术在治疗食管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减少手术创伤、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肠内营养在术后康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加速康复过程。
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下,探讨不同肠内营养途径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微创手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微创手术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和推崇。
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主要包括腹腔镜手术和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减少感染等优点。
在食管癌手术中,微创手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
微创手术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微创手术还可以保留更多的正常组织和功能,使患者术后更快恢复正常生活。
食管癌患者术后实施空肠内营养的优势-护理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目的评价空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护理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心胸外科收治的食管癌手术患者36例,按照奇偶法的要求将其分成实验组(18例:输液泵泵入空肠内营养)与对照组(18例:基础护理),分析并发症、不良情绪评分、肠内营养成功率。
结果实验组并发症、不良情绪评分、肠内营养成功率优于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存在差异(P0.05)。
结论在食管癌手术后,使用持续空肠内营养法,有助于促使各方面症状的改善,打破传统护理方式的局限性,有着很好的应用优势。
关键词:持续空肠内营养; 食管癌术后; 护理;在食管癌手术之后,由于患者无法直接进食,所以会选择肠外营养的方式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维持细胞和器官的正常功能代谢,加快康复速度。
但是,目前在食管癌手术之后,传统的护理方式已经落后,经常会发情绪问题、腹泻和呕吐等并发症问题[1,2,3]。
为合理地探索出先进的护理方式,下文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36例食管癌手术患者,正确评价空肠内营养的应用优势。
1、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手术患者中,选择36例进行分析,使用奇偶法的方式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
实验组:年龄分布:54岁-77岁,平均(63.221.33)岁。
性别:男16例,女2例。
对照组:年龄分布:54岁-78岁,平均(63.231.34)岁。
性别:男11例,女7例。
纳入标准:在具体的检查以后符合食管癌手术的适应证;成功地完成食管癌手术。
排除标准:心脏功能障碍;对本次的内容有态度。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正确监测体征情况,每天合理的评估身体状态和营养状况。
实验组:空肠内营养护理法。
性静脉炎,因此对患者易出现的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
在术前准备和术中预防,以及术后用药和综合护理都会帮助患者减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缓解,对患者的严密观察和检测以及心理护理和活动指导都是最佳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妇产科手术患者要加强术前预防和综合护理,降低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1] 纪萌健.探讨对妇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行护理干预的效果[J].健康必读旬刊,2013,12(12)[2] 许金秀.综合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疗效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09,2(15):478-479.[3] 张凌燕,王红军.关于综合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7(25):263-264[4] 代艳,邢磊.综合预防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疗效分析[J].家庭医药(医药论坛),2010,9(20):53-54.[5] 梁晓霞.妇产科术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4(25):155-156.·临床监护·比较空肠造瘘营养管与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护理效果秦苗苗(山西省人民医院 胸外科,山西 030012)摘要:目的比较空肠造瘘营养管及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根治术后的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 2015 年 7 月至 2016 年 5 月,采用计算机随机方式将60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鼻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供给,实验组采用空肠造瘘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供给,观察两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管留置时间、堵管发生率、拔管发生率。
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且两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营养管留置时间及堵管发生率、拔管发生率(P< 0.05),统计学有意义。
鼻胃肠管与空肠造瘘管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观察目的比较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两种营养途径的优、缺点。
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2组,即鼻胃肠管组(n=35)及空肠造瘘管组(n=35),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脱管发现率及下床活动时间。
结果空肠造瘘管组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少于鼻肠管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早于鼻肠管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空肠造瘘管固定可靠,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缩短,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采用空肠造瘘管更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标签:肠内营养;食管癌;鼻胃肠管;空肠造瘘管进展期食管癌因肿瘤压迫致吞咽困难及消耗等因素,术前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
经胸手术创伤大,术中消化道重建,术后因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更易引起电解质的丢失及营养缺乏,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吻合口瘘,处理难,也会增加病死率。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术后早期予以营养支持,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1]。
鼻胃肠管(nasal je]unal tube,NJT)及空肠造瘘管(jejuno stomatube,JST)是目前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两种主要途径,为探讨两种营养途径的优、缺点。
对本院胸外科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70例食管癌手术病人采取两种不同肠内营养途径方法进行了总结性的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4年1月—2015年1月,70例患者行经右胸腹正中二切口或加颈部三切口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
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出现咽下困难症状,均经术前或术后病理证实为食管癌。
将患者分为2组,鼻肠管(NJT)组(n=35),空肠造瘘管(JST)组(n=35),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比较临床指标年龄/岁性别/例肿瘤发生部位病理类型区域淋巴结转移男女食管上段食管中段食管下段鳞癌腺癌NJT组(n=35)62.3±8.4 20 23 10 15 10 28 7 0JST组(n=36)59.6±9.3 15 12 6 8 21 29 6 01.2方法1.2.1 NJT组术前留置胃管+鼻胃肠管(佰通十二指肠营养管),术中吻合结束后将胃管放于胃窦内,将营养管插入十二指肠降部,抽出引导钢丝。
食管癌术后不同途径肠内营养效果的比较【摘要】目的探讨运用空肠造瘘置管对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运用效果。
方法将9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空肠造瘘置管组(观察组),鼻十二指肠置管组(对照组),观察患者术后对上述导管的耐受情况及导管相关的并发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结果空肠造瘘置管组对导管的耐受力高于鼻十二指肠置管组,而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鼻十二指肠置管组(P<0.05)。
结论空肠造瘘置管组行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可以降低术后导管相关并发症且患者免受留置十二指肠营养管的痛苦。
【关键词】空肠造瘘; 肠道营养; 食管肿瘤食管癌患者因吞咽困难和肿瘤消耗,使患者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加上手术创伤大,术后进食时间长,手术应激后的高分解代谢进一步加重了营养不良程度。
营养不良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受损、创口愈合延迟、并发症增多等,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因此,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愈来愈受到重视,营养支持从辅助治疗的范围逐渐成为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1]。
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首选肠内营养[2]。
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途径有:鼻十二指肠管及空肠造瘘管,但长达数天的鼻十二指肠管留置给患者带来不适,并有可能发生相关并发症,鼻十二指肠管给患者带来不适及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
本科于2007年6月开始食管癌手术同时行空肠造瘘留置营养管于术后6~12 h开始早期肠内营养,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入住本科拟行手术的食管癌患者95例,其中男82例,女13例,年龄33~78岁,经胃镜检查并行病理检查后,确诊为食管癌。
病理类型不限,无明确远处转移者,无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或重大手术史,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对照组47例。
1.2 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
观察组:在食管癌根治术完成后,行空肠造瘘内置外径0.3 cm的鼻十二指肠管(荷兰Nutricia公司制造),然后用缝线将导管固定于腹壁,同时用无菌敷料固定于腹壁皮肤。
空肠造瘘营养管与鼻空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作者:刘军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第36期【摘要】目的探讨空肠造瘘营养管与鼻空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Ivor-Lewis式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23例患者接受鼻肠管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治疗(A组),21例接受空肠造瘘营养管(B组)。
比较两组患者胃管和胸管留置时间、营养管饲入量、术后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状况。
结果 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管和胸管留置时间显著短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Ivor-Lewis式食管癌根治术;鼻空肠营养管;空肠造瘘营养管【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6..02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会导致患者进食不适或进食困难。
临床上治疗食管癌的首选方式为手术治疗,但为了促进伤口愈合,患者术后要禁止经口饮食,因此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方式保证患者的营养,促进术后恢复。
本研究主要是对空肠造瘘营养管与鼻空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4年10月收治的Ivor-Lewis式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23例患者采用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A组),21例患者采用空肠造瘘管(B组)。
A组中男20例,女3例,年龄53~82岁,平均67.8岁;B组中男19例,女2例,年龄50~79岁,平均57.4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变长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2 肠内营养方式两组患者均采用经上腹-右胸食管癌根治术(Ivor-Lewis术)治疗。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与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对比分析食管癌是指发生在食管内的癌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
食管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方法,其中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方法之一。
食管癌手术后患者常常面临营养不良和消化吸收功能减弱的问题,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支持来维持机体的营养状态。
本文主要对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与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1. 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是指在食管癌术后,通过口服或鼻饲等方式进食,同时辅以胃管或肠外营养管进行肠外营养支持,以提高患者的营养摄入量和改善吸收功能。
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模拟正常的肠道功能,有利于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和吸收功能的改善。
2. 效果评价:研究表明,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食管癌术后早期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轻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
这种方式还能够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的发生,并且有利于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推广。
2. 效果评价:全肠外营养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
长期的全肠外营养支持容易导致肠道功能的退化,降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肠道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全肠外营养支持还可能导致患者的肠道功能长期不被激活,影响了肠道功能和吸收功能的恢复,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对比分析2. 并发症风险: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相比全肠外营养支持更具优势。
因为全肠外营养支持容易造成肠道功能的退化、肠道免疫和黏膜屏障功能的下降,增加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3. 生活质量影响: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相比全肠外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为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支持能够更好地模拟正常的进食和消化过程,有助于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的调节,减少了进食的不适感。
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肠内营养护理效果对比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
方法13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以肠内应用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
对照组患者采用鼻十二指肠置管,观察组患者采用空肠造瘘置管,同时采用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空肠造瘘置管方式进行肠内营养,同时配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有助于缩短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食管癌;肠内营养;鼻十二指肠置管;空肠造瘘置管食管癌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由于手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且术后患者需较长时间才可正常进食,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现象[1]。
因此,术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营养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院为探讨食管癌术后应用不同途径肠内营养的护理效果,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不良现象,采用两种不同途径进行肠内营养,效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13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肠内应用途径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
观察组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5.3±8.3)岁;对照组中男44例,女21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46.1±8.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1. 2. 1 肠内营养方法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空肠造瘘方式进行肠内营养,置入外径为3 mm的鼻十二指肠管,同时将其缝合至腹壁上,并利用无菌敷料进行固定。
空肠营养性造口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应用比较周志翔;白铁成;宁涛【摘要】目的探讨空肠营养性造口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76例行肠内营养的胃癌患者,A组42例采用空肠营养性造口,B组34例采用鼻肠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后通气时间、术前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及其他各类不适)、住院时间等.结果 73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效果较好,3例患者未完成肠内营养,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营养状况变化、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通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上优于B组(P<0.05).结论与鼻肠管比较,空肠营养性造口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但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肠内营养方式.【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年(卷),期】2014(023)003【总页数】3页(P263-265)【关键词】空肠营养性造口;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作者】周志翔;白铁成;宁涛【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陕西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2胃癌是我国较常见肿瘤疾病,因其发现后大多数为中晚期,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质-能量缺乏性营养不良。
手术创伤、长期禁饮食等因素又会加重患者负氮平衡。
因此营养支持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尤其重要,“只要肠道功能允许,首选肠内营养”为各国学者所公认[1],目前最常见的肠内营养方式主要有空肠营养性造口和鼻肠管两种方式,本研究就两种肠内营养方式加以回顾性分析,比较二者的优缺点,为临床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营养方式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1 年6 月-2013 年6 月收治的76 例行肠内营养的胃癌患者,根据术后肠内营养方式分为两组,A 组42 例采用空肠营养性造口进行肠内营养,B 组34 例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