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265.13 KB
- 文档页数:3
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抗生素治疗自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的严重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SBP的致病菌多为需氧菌(G-),早期症状不明显,及早诊断和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是治疗SBP的关键。
本文针对SB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标签:自发性腹膜炎;诊断;治疗;抗生素自发性腹膜炎又称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1],是由致病菌经肠道、血液或淋巴结系统引起的腹腔感染,是在无腹腔内邻近器官直接细菌感染来源的情况下发生于腹腔的感染。
自发性腹膜炎保持着稳定的发病率和高复发率[2-3],所以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至关重要。
1 SBP的诊断SBP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广为接受的SBP的诊断指标为:①病史、症状和(或)体征;②腹水细菌培养阳性;③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计数>0.25×109/L,血性腹水(当腹水中红细胞计数>10×103/mm3,常为恶性肿瘤或结核所致,偶尔也可由穿刺或严重凝血机制障碍所引起)的患者,可致腹水白细胞及PMN升高,可用每250个红细胞减去1个PMN计数的校正方法来计算腹水PMN;④排除继发性感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继发性腹膜炎,治疗无效者,即治疗过程中再次行腹腔穿刺腹水PMN无显著下降者;腹水中分离出一种以上细菌者,尤其是发现厌氧菌或真菌者的腹水有两项下列表现者,即葡萄糖<50 mg/dl,蛋白浓度>10 g/L,LDH>225 U/L[4]。
另外,还有两种类型SBP:培养陰性的中性粒细胞腹水(Culture negative neutrocytic ascites,CNNA)和细菌性腹水(Bacteras-cites),诊断标准分别为,CNNA:①腹水细菌培养;②腹水PMN计数500/mm3;③排除继发性腹膜炎;④30 d内未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腹水:①腹水细菌培养(+);②腹水PMN 计数<250/mm3;③无明显腹腔内感染灶。
自发腹膜炎诊断标准
自发性腹膜炎是指腹膜炎的发病与外部因素无关,通常由腹腔
内其他器官的炎症或感染引起。
其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等
症状。
腹痛通常为剧烈持续性疼痛,且常常加重。
2. 体征,医生在体格检查中可能发现患者腹部压痛、腹肌紧张、腹膜刺激征阳性等体征。
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
白和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等炎症指标的异常。
4.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检查可以帮助确认腹腔
内炎症的存在,评估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5. 腹腔穿刺,腹腔穿刺获得的腹水可以进行细菌培养和化验,
有助于确定腹膜炎的病原体和炎症程度。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做出自发性腹膜炎的诊
断。
需要指出的是,诊断自发性腹膜炎时,医生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指肝病或肾病腹水,非腹内脏器感染引发的急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可能与患者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损害、吞噬细胞活性减低、调理功能减弱、腹膜防御细菌能力降低有关。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细菌在肝内清除减少,肠道细菌透过肠壁进入腹水所致移位感染也有可能。
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其次为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一、发病机制1.肠道细菌侵入腹腔几率增加向发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感染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
正常情况下小肠内只有少量需氧(兼性)革兰阴性杆菌.严或f病时小肠内细菌L移易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增加了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侵人的机会而引起肠源性感染_-一般认为其进人腹腔可经以下途径:①血行性:正常小肠内除回肠向少数细菌外,其他部位皆无菌。
肝硬化时肠道细菌分布异常,约75%患者回肠甚至空肠/·二指肠内有大量杆菌繁殖。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小肠壁淤血,绒毛水肿,上皮和基膜变性,肠内细菌可通过缓膜上皮进入门静脉系统。
有70%~80%门静脉血可经门一体分流绕过肝脏直接进人体循环,形成菌血症;②淋巴源性:已证实肝硬化患者,细菌可从肠腔通过猪膜上淋巴管及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定位转移,带菌的淋巴液及门静脉内细菌可通过淤血的肝窦壁溢出,经肝门、肝包膜下淋巴丛漏人腹腔;③细菌跨膜迁移性:肝硬化时由于肠动膜充血、水肿、通透性改变,屏障作用削弱,使肠道细菌经肠壁直接向腹腔渗透;④直接蔓延性:邻近器官如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细菌可直接蔓延到腹腔。
2.宿主防御功能低下①体液免疫异常。
这其中包括补体下降,调理素活性降低及白细胞趋化因子(C3a、C5a、C567)减少。
②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③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80%是由肝巨噬细胞完成的。
透射电镜下正常肝组织中20~30个肝细胞就能发现1个肝巨噬细胞,肝硬化肝巨噬细胞明显减少,几乎很难找到。
肝巨噬细胞不仅数量减少,甚至吞噬功能也降低。
肝巨噬细胞调理素——纤维连接蛋白也下降,致使从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的内毒素和细菌未能经过肝巨噬细胞充分解毒及清除而得以进人体循环。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一种严重且常见的腹部感染疾病。
该病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综述是非常必要的。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指没有明显外源性感染来源,且腹腔内存在广谱耐药细菌引起的腹腔感染。
该疾病常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等患者,并且容易发生腹部内脏感染,如肝脓肿、脾脓肿等。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腹痛、腹胀等,严重时可导致腹腔脓肿、败血症等并发症。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如肝硬化患者常出现腹腔感染。
体征包括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培养等指标,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和液体支持治疗。
抗感染治疗是关键措施,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的发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液体支持治疗主要通过输液和营养补充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全身情况。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腹部感染疾病,其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和综述,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这一疾病。
未来可以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室实验等方法来提高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认识,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自发性腹膜炎诊断标准自发性腹膜炎是指位于腹膜内的局部炎症,它往往没有合理的病因,并且有可能导致感染、腹腔积液以及癌症,因此需要到更清楚地诊断。
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
临床表现首先,自发性腹膜炎病人会出现腹痛和腹部肿胀等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腹痛、恶心、呕吐以及腹胀等症状。
根据腹痛一般位于腹部右上部,这是自发性腹膜炎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实验室检查在实验室检查中,可以用血液检查检测炎性因子以及血清学检查来检查腹腔内的液体。
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查出白细胞计数升高,CRP升高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影像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检测腹部内脓性积液或肿瘤,MRI检查可以检测出潜在的严重病变,而CT检查则可以检查出乙状结肠受损、腹膜增粗等。
综上所述,为了确诊自发性腹膜炎,应该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来进行诊断,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病情轻微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减轻症状,但病情严重的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针对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方式,一般而言有两种:一种是非手术性治疗,其中包括抗生素治疗、抗炎症性药物治疗、抗血清抗体神经毒素治疗等;另一种是手术性治疗,其中包括开腹手术、开胸手术等。
最后,临床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自发性腹膜炎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等),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最终确定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检查,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其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情况。
针对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方式,一般而言有两种:一种是非手术性治疗,另一种是手术性治疗。
此外,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以上诊断标准,最终确定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之,自发性腹膜炎是一种需要综合采用以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注,以确保患者的早日康复。
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治进展
王蜀强;杨兴祥
【期刊名称】《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6(013)002
【摘要】自发性腹膜炎是肝硬化或者重型肝炎等重症肝损害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指无任何邻近组织炎症(如肠穿孔、肠脓肿)的情况下发生的腹水感染。
近年研究表明,重症肝损害患者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为10%~30%。
细菌移位是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的关键。
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依据主要来自于诊断性腹腔穿刺后腹水的相关检查。
积极诊断以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既往曾发生SBP的患者应长期预防性抗感染治疗。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王蜀强;杨兴祥
【作者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四川成都 61007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 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四川成都 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4+1
【相关文献】
1.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63例诊治体会 [J], 陈武
2.sCD14联合PCT检测在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诊治中的应用 [J], 邹金海;王艳生
3.78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治体会 [J], 魏小兵;连丽云;牛金朵
4.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96例临床诊治探讨 [J], 张天洪;陈婧;万雪梅
5.肝硬化并自发性腹膜炎96例临床诊治探讨 [J], 张天洪; 陈婧; 万雪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