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自发性腹膜炎的诊断与抗生素治疗自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的严重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SBP的致病菌多为需氧菌(G-),早期症状不明显,及早诊断和及早应用抗生素治疗是治疗SBP的关键。
本文针对SB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标签:自发性腹膜炎;诊断;治疗;抗生素自发性腹膜炎又称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1],是由致病菌经肠道、血液或淋巴结系统引起的腹腔感染,是在无腹腔内邻近器官直接细菌感染来源的情况下发生于腹腔的感染。
自发性腹膜炎保持着稳定的发病率和高复发率[2-3],所以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至关重要。
1 SBP的诊断SBP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广为接受的SBP的诊断指标为:①病史、症状和(或)体征;②腹水细菌培养阳性;③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计数>0.25×109/L,血性腹水(当腹水中红细胞计数>10×103/mm3,常为恶性肿瘤或结核所致,偶尔也可由穿刺或严重凝血机制障碍所引起)的患者,可致腹水白细胞及PMN升高,可用每250个红细胞减去1个PMN计数的校正方法来计算腹水PMN;④排除继发性感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考虑继发性腹膜炎,治疗无效者,即治疗过程中再次行腹腔穿刺腹水PMN无显著下降者;腹水中分离出一种以上细菌者,尤其是发现厌氧菌或真菌者的腹水有两项下列表现者,即葡萄糖<50 mg/dl,蛋白浓度>10 g/L,LDH>225 U/L[4]。
另外,还有两种类型SBP:培养陰性的中性粒细胞腹水(Culture negative neutrocytic ascites,CNNA)和细菌性腹水(Bacteras-cites),诊断标准分别为,CNNA:①腹水细菌培养;②腹水PMN计数500/mm3;③排除继发性腹膜炎;④30 d内未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腹水:①腹水细菌培养(+);②腹水PMN 计数<250/mm3;③无明显腹腔内感染灶。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抗感染治疗SBP早期临床诊断、早期病原学诊断及早期经验性的抗感染治疗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区别社区获得SBP与院内感染SBP对于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肝硬化腹水患者住院48 h以后,出现SBP的症状与体征或符合SBP实验室诊断条件,可认为是院内获得SBP。
01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单一广谱抗菌药物也可使腹水细菌培养阴性率达86%,只能检测到耐药菌株。
由于肝硬化SBP患者高病死率,早期经验性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其病死率很重要。
对于社区获得性SBP,其经验治疗要覆盖革兰阴性肠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并尽可能选择可以覆盖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初始治疗获得满意临床疗效时不需要改变治疗方案,即使之后报告显示存在未被覆盖的病原体。
对于轻中度社区获得性SBP推荐头孢西丁、莫西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单药方案,联合方案推荐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联合甲硝唑以及氟喹诺酮联合甲硝唑;对于重度社区获得性SBP,单药方案推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方案推荐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联合甲硝唑,氟喹诺酮联合甲硝唑。
针对医院获得性SBP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应根据当地微生物学调查结果来确定,为了实现对可能病原菌的经验性覆盖,需要使用包含广谱抗革兰阴性菌与厌氧菌的多药联合治疗方案,这些药物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比阿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联合甲硝唑,亦可需要替加环素或黏菌素类药物。
治疗严重社区获得性感染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药物不推荐用于治疗轻中度社区感染。
可疑SBP可选用头孢噻肟或类似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可以覆盖95%的细菌。
但是,长期经验性应用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及较差的临床预后。
研究发现:肝硬化院内SBP患者随机接受美罗培南联合达托霉素比头孢他啶更有效。
因此,院内获得性SBP经验抗感染治疗首选碳青霉烯类为基础的联合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一种严重且常见的腹部感染疾病。
该病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和综述是非常必要的。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指没有明显外源性感染来源,且腹腔内存在广谱耐药细菌引起的腹腔感染。
该疾病常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等患者,并且容易发生腹部内脏感染,如肝脓肿、脾脓肿等。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腹痛、腹胀等,严重时可导致腹腔脓肿、败血症等并发症。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来确定。
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如肝硬化患者常出现腹腔感染。
体征包括腹部压痛、反跳痛等。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培养等指标,可以帮助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和液体支持治疗。
抗感染治疗是关键措施,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的发展。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液体支持治疗主要通过输液和营养补充来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全身情况。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腹部感染疾病,其病因复杂,诊断和治疗都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需要加强对该疾病的研究和综述,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治疗这一疾病。
未来可以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室实验等方法来提高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认识,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ˉtonitis,SBP)是指腹腔内或邻近组织没有感染灶的腹水细菌感染。
1964年,Conn 最先于肝硬化腹水的患者中认识了这一疾病。
肝硬化是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最常见的基础病。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也发生于急性肝衰竭及肾病综合征的患者[1]。
近来,国内很多单位先后对终末期肝病开展肝移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使肝脏功能受损加重,并使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增加。
进一步了解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1 流行病学和病原学肝硬化腹水患者入院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为10%~30% [2]。
合并消化道出血,既往有SBP发作者及腹水蛋白水平低者,其发生率更高。
暴发性肝衰竭的患者SBP发生率为19%。
20世纪60年代,SBP患者病死率高达90%,随着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目前,其病死率降为20%~40%。
SBP发生后幸存者1年内复发率为40%~70%。
致病菌常为来源于肠道的需氧的革兰阴性菌(49.5%)及非肠源性的链球菌。
最常见的是大肠杆菌(43%)、肺炎克雷伯菌(3.6%)和肺炎球菌(10%),厌氧菌较为罕见[3]。
近年来,亦有隐球菌引起SBP的报道。
2 发病机制肝硬化患者,尤其是进展期肝病患者,多种免疫防御机制改变。
门静脉高压时肠道运动功能减退、肠粘膜屏障受损[4],肠道细菌过度生长[5],肠道内细菌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经胸导管入血或直接进入腹腔。
肝硬化进展期,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下降[6]。
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下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肝内分流,血液不经过枯伏氏细胞;(2)肝外分流,门脉血液经侧支循环进入体循环;(3)枯伏氏细胞数量减少;(4)枯伏氏细胞功能受损。
肝硬化患者腹水中调理素、免疫球蛋白、补体、纤维连接素及趋化因子活性减低[7],抗菌能力下将,不能有效清除腹水中的细菌,易发生SBP。
腹膜炎的抗感染药物治疗一、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及其药物治疗:·可能病原菌:肠杆菌科、肠球菌属、偶有厌氧菌。
·首选药物:腹水中性粒细胞>250*106/L,经验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一次2g,ivgtt,每8小时一次。
或头孢噻肟钠,一次2g,ivgtt,每12小时一次。
或头孢曲松钠,ivgtt,一次1~2g,一日1次。
·次选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ivgtt,一次4.5g,每8小时1次。
氨苄西林舒巴坦,ivgtt,,一次1.5g,每8小时一次。
·说明:腹水细菌培养出结果后,立即选择敏感的窄谱抗生素,疗程至少2周。
二、继发性腹膜炎及其药物治疗·可能病原菌: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属、拟杆菌属。
·首选药物:上消化道穿孔所致者宜选用二、三代头孢菌素或广谱青霉素类。
下消化道穿孔所致者宜选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ivgtt,一次3.2g,每6小时一次。
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ivgtt,一次4.5g,每8小时1次。
·次选药物:重症选用美罗培南,ivgtt,一次1g,一日2~3次。
或亚胺培南西司他汀,一次0.5g,ivgtt,每6~8小时一次。
或头孢吡肟,ivgtt,一次1~2g,每12小时1次;加甲硝唑ivgtt,0.5g,每12小时一次。
·青霉素过敏者使用莫西沙星,ivgtt,一次400g,每日1次,加甲硝唑,ivgtt,一次0.5g,每12小时一次。
三、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相关腹膜炎及其药物治疗·可能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阴性杆菌。
·首选药物:去甲万古霉素,ivgtt,一次15mg/kg,每12小时一次,加哌拉西林,ivgtt,一次2~4g,每8小时一次。
重度感染可在腹膜透析液中加入抗菌药。
·次选药物:万古霉素,ivgtt, 一次15mg/kg,每12小时一次,加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ivgtt,一次2g,每12小时一次。
最新: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症状、诊治和预防要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指无腹腔脏器穿孔而发生的腹膜急性细菌性感染,常见于失代偿肝硬化患者,也见于其他严重肝脏疾病,如重症肝炎、肝癌、暴发性肝衰竭等。
本文概述了SBP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病因和症状在晚期肝病中,当肝脏压力升高(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受损时,会形成腹水。
当正常生活在肠道内的细菌进入腹腔导致腹水被感染时,可发生SBP。
大部分SBP感染由革兰阴性菌引起(其中50%为大肠杆菌),其余则是由革兰阳性菌引起(其中19%为链球菌)。
SBP主要发生在晚期肝病中,是因为此时免疫系统反应减弱,肠道中的细菌环境发生了变化。
炎症可导致肠道发生渗漏,并使正常情况下无细菌的身体部位被肠道细菌所感染。
SBP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寒战和腹痛,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意识模糊。
但有约10%的患者可无症状。
对于晚期肝病伴腹水并因意识模糊和/或肝肾功能障碍住院的患者,应尽快行诊断性腹腔穿刺,以排除SBP的可能。
诊断和治疗SBP的最大风险是败血症,感染会快速进展至全身。
重要的是要快速识别SBP,以便对其进行治疗。
腹水中性粒细胞计数>250个/mm3是诊断SBP的金标准,其计数结果可通过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或使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进行自动计数和分类来获得。
SBP的治疗主要为经验性抗菌治疗,传统经验性治疗主要包括三代头孢菌素与喹诺酮类,但抗生素的选择应以当地的细菌耐药特性及其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指导。
对于治疗效果欠佳或怀疑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患者,应在开始治疗48小时后行第2次诊断性腹腔穿刺,以评估抗生素的疗效。
预防SBP患者有再次发生SBP的风险。
2020年英国胃肠病学会与英国肝病学会指南在对于肝硬化腹水管理的建议中提到:对于SBP治愈后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诺氟沙星(400 mg,1次/天)、环丙沙星(500 mg,1次/天,口服)或复方新诺明(磺胺甲噁唑800 mg,1次/天和甲氧苄啶160 mg,1次/天,口服)进行治疗,以防止SBP再次进展。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指肝病或肾病腹水,非腹内脏器感染引发的急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可能与患者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损害、吞噬细胞活性减低、调理功能减弱、腹膜防御细菌能力降低有关。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细菌在肝内清除减少,肠道细菌透过肠壁进入腹水所致移位感染也有可能。
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其次为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一、发病机制1.肠道细菌侵入腹腔几率增加向发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感染主要来源于肠道细菌。
正常情况下小肠内只有少量需氧(兼性)革兰阴性杆菌.严或f病时小肠内细菌L移易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增加了需氧革兰阴性杆菌侵人的机会而引起肠源性感染_-一般认为其进人腹腔可经以下途径:①血行性:正常小肠内除回肠向少数细菌外,其他部位皆无菌。
肝硬化时肠道细菌分布异常,约75%患者回肠甚至空肠/·二指肠内有大量杆菌繁殖。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小肠壁淤血,绒毛水肿,上皮和基膜变性,肠内细菌可通过缓膜上皮进入门静脉系统。
有70%~80%门静脉血可经门一体分流绕过肝脏直接进人体循环,形成菌血症;②淋巴源性:已证实肝硬化患者,细菌可从肠腔通过猪膜上淋巴管及肠系膜淋巴结,发生定位转移,带菌的淋巴液及门静脉内细菌可通过淤血的肝窦壁溢出,经肝门、肝包膜下淋巴丛漏人腹腔;③细菌跨膜迁移性:肝硬化时由于肠动膜充血、水肿、通透性改变,屏障作用削弱,使肠道细菌经肠壁直接向腹腔渗透;④直接蔓延性:邻近器官如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细菌可直接蔓延到腹腔。
2.宿主防御功能低下①体液免疫异常。
这其中包括补体下降,调理素活性降低及白细胞趋化因子(C3a、C5a、C567)减少。
②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③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80%是由肝巨噬细胞完成的。
透射电镜下正常肝组织中20~30个肝细胞就能发现1个肝巨噬细胞,肝硬化肝巨噬细胞明显减少,几乎很难找到。
肝巨噬细胞不仅数量减少,甚至吞噬功能也降低。
肝巨噬细胞调理素——纤维连接蛋白也下降,致使从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的内毒素和细菌未能经过肝巨噬细胞充分解毒及清除而得以进人体循环。
3.腹水抗菌活性减弱业已证明肝硬化腹水中清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和免疫球蛋白补体浓度以及调理素活性等几种防御成分均低于非肝硬化性腹水。
肝硬化腹水杀菌能力亦随之下降。
丧失了抗菌能力的腹水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培养液,细菌在腹水中可以迅速繁殖。
4.自发性腹膜炎诱发因素腹泻可损害肠轮膜,破坏宿主和肠道细菌之间平衡,并改变肠道菌群构成,使侵袭性细菌取代无害细菌。
体内存在感染病灶,如肺炎、心内膜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时,细菌可进人血液,引起菌血症。
内镜检查,食管曲张静脉硬化治疗,腹腔穿刺,留置导管,钡灌肠.外科小手术等都可能引起感染。
二、疾病诊断1.病史典型者有发热、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发热多在38.5°C以上,腹痛多无定位,腹膜刺激征不如急腹症时腹膜炎那样明确。
患者多有肝硬化或肾病腹水。
少数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而以腹水骤增、利尿治疗失效等为发病表现。
2.腹水检查送检腹水应抗凝,并宜立即检查,以免细胞计数失真。
检查项目:①腹水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
②腹水pH值(应在抽取腹水后30分钟内完成)及动脉血pH值。
③细菌培养。
临床意义:①腹水白细胞>O.5×109/L,中性粒细胞>O.50,症状典型即可确诊。
②腹水白细胞>O.3x109/L,中性粒细胞>O.5,结合临床表现,可临床诊断为自发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③腹水白细胞>O.3×109/L,中性粒细胞>0.25,即使无临床表现,应视作可疑自发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并予以治疗。
④腹水检查不能达到上述标准,但腹水pH值O.10且临床表现符合者,也可诊断为本病并按本病治疗。
注意:本病的诊断首先应除外结核性腹膜炎和腹膜癌转移引起的腹水。
三、临床表现典型SBP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肠鸣音减弱。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可将SBP分为下列临床类型:①急腹症型;②腹水骤增型;③休克型:④肝性脑病型;⑤隐匿型。
但晚期肝硬化或重症肝病病人并发SBP时I临床表现大多不典型:体温可正常或仅有发热,无腹痛;约有l/3的病例无腹部症状和体征;或仅有低热或仅有腹泻;血白细胞可不高,甚至偏低;或无任何症状,仅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或一般情况下进行性加重。
出现以下间接征象时,要考虑SBP:①出现不明显原因发热或不同程度腹胀、腹痛或腹泻:②腹水在短期内骤增或进行性增加或表现为难治性腹水,以及利尿效果不好;③突然发生感染性休克;④无明显原因出现一般情况迅速恶化或肝肾功能迅速恶化,短期内黄疸加深,出现肝性脑病。
四、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不一定增高,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多数病人白细胞比感染前增加1倍以上,应该注意前后比较,血培养约50%SBP病人血培养可与腹水培养出相同的细菌,而有1/3腹水培养阴性病人血培养也可阳性。
腹水检查腹水分析是确诊SBP的主要依据。
白细胞数≥/0.25×109/L,PMN≥0.25或白细胞<<0.3×109/L,PMN≥0.45,有诊断意义。
此外,腹水乳酸值增高、pH<7.34也有诊断意义。
肝功能较感染前损害加重。
诊断SBP的关键是腹水分析和细菌培养并排除腹内原发感染灶、结核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以及肿瘤等。
治疗关键是迅速有效地控制感染,预防和治疗休克、凝血障碍等;清除或控制可能存在于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积极保护肝、肾、心等重要脏器功能;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五、治疗方法一旦诊断明确,立即应用抗生素。
一般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头孢哌酮2g~4g/日,静注、静滴或肌注。
头孢曲松钠2g/日,缓慢静注或静滴。
头孢他啶(复达欣)1g~2.Og/日,肌注或静脉。
以上剂量根据病情轻重及肾功能状况予以调整。
按上述治疗疗效不显著者,应参考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换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马斯平)。
本病经治疗控制后应注意预防复发。
六、用药原则①早期选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兼顾革兰阳性球菌的广谱抗生素,以后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及时调整治疗,足量早期使用,疗程2周,3-5日无效换药。
②静脉给药。
③严重感染可联合用药。
④选择肝肾毒性小、不会发生二重感染的药物,根据肝肾功能调整药量。
⑤腹水白细胞>O.25×1099/L,PMN>0.45;临床症状典型,不论腹水白细胞数多少,均应给予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是目前治疗SBP的首选药物,新型半合成青霉素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吲哚阳性变形菌有显著抗菌效果,不能抑制厌氧菌生长。
其中氧哌嗪青霉素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总有效率达80%以上。
氟喹诺酮类对于轻症的SBP可先用。
但近来大肠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株明显增多,婴幼儿慎用。
其他抗菌药物如:①氨曲南对多种医院内感染的耐药革兰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均有很强作用,对肠道正常菌群的干扰较小,对其他B一内酰胺类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仍有抗菌活性。
②碳青霉烯类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③对于厌氧菌感染可以给予甲硝唑、替硝唑治疗。
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择万古霉素,真菌感染可以抗真菌治疗。
混合感染或病原不明或严重感染时可以选择如下方案:①第三代头孢菌素加甲硝唑或替硝唑;②第三代头孢菌素加喹诺酮类抗菌药,或同时加用甲硝唑、替硝唑;③氨基糖苷类加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半合成青霉素。
传统抗菌治疗提倡疗程2周。
预防和治疗内毒素血症对SBP的治疗至关重要。
抑制内毒素释放加速内毒素清除,抑制内毒素吸收,加速肠道细菌与内毒素的排除,是配合抗菌治疗的重要措施,如适当使用血管扩张剂降低门静脉压,改善肠黏膜微循环,或选用田七、丹参、赤芍等中药,控制肠黏膜炎症;应用活性碳、白陶土等吸附以减少内毒素的吸收;应用硫酸镁或10%甘露醇内服以加速肠道排空。
口服乳果糖清除肠道内毒素。
另外加强支持、利尿治疗,保证能量需要,有助于病情恢复;给予胸腺肽类制剂或输入白蛋白、血浆,反复少量新鲜血,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加速感染控制。
腹腔内注射抗生素腹腔引流与灌洗也是治疗SBP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但放腹水或腹腔灌洗时需静脉输入白蛋白或血浆以补充有效循环血量。
七、疾病预防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保持大便畅通,应用有利调节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制剂,如整肠生、培菲康、米雅细粒及丽珠肠乐等。
利尿:应用利尿剂能减少或清除腹水,提高腹水中的调理素活性,腹水总蛋白以及腹水C3、C4浓度均可显著改变。
增强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保持病房空气清新,清洁口腔,3%NaHCO3漱口,保持皮肤及泌尿道清洁。
使用胸腺肽类制剂增强免疫功能。
输注白蛋白、利尿剂等增强内源性抗菌活性。
预防肠源性感染:肠道细菌移位引起透壁性感染,是SBP最主要的细菌来源。
可使用诺氟沙星预防和治疗内毒素血症。
预防SBP复发:SBP发作后存活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为40%~70%。
长期服用诺氟沙星,可以将SBP的1年复发率由68%降至20%。
因此,国际腹水俱乐部建议长期口服诺氟沙星400mgqd,直至患者腹水消退或肝移植或患者死亡,以预防SBP复发。
预防SBP的发生:腹水总蛋白是预测SBP发生的一项独立的指标。
Runyon通过前瞻性研究住院的肝硬化患者发现腹水蛋白低于10g/L者SBP发生率为15%,腹水蛋白高于10g/L者SBP发生率仅为2%。
随访3年后发现,腹水蛋白高于10g/L者SBP发生率可忽略不计。
因此,此类患者无须预防SBP的发生。
美国肝病研究协会建议对于腹水蛋白低于10g/L者,住院期间应予以抗生素预防性治疗。
肝硬化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后数天内有并发包括SBP在内的各种细菌感染的危险。
因此,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无论有无腹水均应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
国际腹水俱乐部建议口服诺氟沙星400mgbid至少7天英国胃肠道学会则建议口服环丙沙星500mgbid7天。
近来研究显示,严重的脾功能亢进(PLT<75000/mm3,WBC<2000/mm3)也是SBP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对于严重的脾功能亢进者,应预防性给予抗生素预防SBP的发生。
总之,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腹水的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变,而且复发率、病死率均较高。
因此,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适当放宽诊断性腹腔穿刺的指征和改善腹水培养方法是早期诊断SBP的有效措施。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一旦诊断明确,即应予以抗生素治疗,同时予以白蛋白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SBP发生后幸存者预后很差,合适的患者应考虑肝移植。
发生过SBP的所有患者均应长期口服诺氟沙星预防SBP复发。
合并消化道出血、腹水蛋白低于10g/L、严重脾功能亢进的肝硬化患者应予以抗生素治疗,预防SBP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