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7
胃切除术并消化道重建的手术编码分析1. 引言1.1 胃切除术并消化道重建的手术编码分析胃切除术并消化道重建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胃癌、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
手术编码对于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准确记录和追踪手术过程,确保患者获得恰当的医疗服务以及医疗费用的准确报销。
在进行胃切除术并消化道重建手术编码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胃切除术的手术编码。
胃切除术通常使用ICD-10-PCS编码系统进行编码,根据手术部位和方式进行具体编码。
对于不同类型的胃切除术,如全胃切除、局部胃切除或幽门括约肌切除等,应选择相应的编码进行记录。
其次是消化道重建的手术编码。
消化道重建是胃切除术后的重要步骤,可以使用ICD-10-PCS编码系统中的肠膀胱术编码进行记录。
根据重建的具体部位和方式选择合适的编码,确保手术过程被准确记录。
在进行胃切除术并消化道重建手术编码时,还需要考虑术前准备编码和术后管理编码。
术前准备编码主要包括相关检查和准备工作的编码,如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术后管理编码包括术后恢复、护理和随访等方面的编码。
2. 正文2.1 胃切除术的手术编码胃切除术的手术编码是在医学编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准确地记录和识别患者所接受的手术类型,为医疗保险报销、医院统计和病例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
在胃切除术的编码中,根据手术的具体方式和范围,可以选用不同的编码,以确保准确和详细地记录手术过程。
胃切除术的编码通常包括手术的部位和方式。
对于全胃切除术,可以使用ICD-10-PCS编码0FT00ZZ(Excision of Stomach, Open Approach),而对于部分胃切除术,可以使用0FT04ZZ(Partial Excision of Stomach, Open Approach)等编码。
这些编码可以反映手术的具体范围和程度,有助于准确记录手术过程。
胃切除术的编码还应该包括手术的指导方式和辅助操作。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目的胃癌患者在进行全胃切除术后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其生活质量影响的评价。
方法从我院在2017年7月~2018年7月所收治的120例进行过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
在观察组患者实施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对对照组患者采取P型RouX-en-y空肠间置代胃术之后来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受到的影响。
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手术结束一年之后的Visick分级指数明显要比观察组患者高(P<0.05),对照组患者在术后一年的体质量增长情况和营养指标明显要差于观察组患者(P<0.05),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应用当中,对进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在术后重建消化道时采用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患者的营养吸收状况不仅可以得到明显改善,而且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大幅降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在临床有推广使用的意义。
关键词:胃癌;全胃切除术;生活质量;消化道重建胃癌是一种在临床上具有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恶性肿瘤,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现阶段应用于治疗胃癌的常见的方法是全胃切除术,但是患者的消化功能会受到全胃切除术的影响,因此如何在术后为患者重新构建消化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次研究从我院选取在2017年7月~2018年7月所收治的进行过全胃切除术的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使用连续间置空肠代胃术应用于全胃切除术患者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所收治的进行全胃切除术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根据比较得知,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消化道症状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认可。
1.2方法应用P型RouX-en-y空肠间置代胃术在对照组患者,而观察组患者应用连续性间置空肠代胃术。
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升高。
近端胃切除术因切除范围较小、保留部分胃功能、安全性高和术后营养状况好以及对患者心理负面影响小,临床应用显著增多。
近端胃切除术破坏了食管胃结合部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贲门抗反流功能永久丧失,同时保留的幽门可能会导致胃排空延迟,易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
近年来,各种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应运而生,使近端胃切除术既可以部分保留胃的功能,又能避免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
本共识在《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基础上,更新多种抗反流术式的研究结果,旨在推广各种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技术要点,评价其抗反流功效和优缺点,为临床上开展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提供指导。
背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升高[1-3]。
对胃上部癌和部分AEG,全胃切除术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
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近端胃癌,目前的主流手术方式仍为全胃切除(占60.3%)[4]。
但是全胃切除术后引起的一系列营养代谢障碍却是不可避免的[5-7]。
因此,近端胃切除术在胃上部癌和AEG中的应用显著增多[8]。
其优点是切除范围较小、保留部分胃功能、安全性高和术后营养状况好以及对患者心理负面影响小[9-10]。
2022年与2020年相比,在我国AEG外科手术量增加的同时,近端胃切除术也呈现增加趋势[11]。
上述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我国早期胃癌比例的增加、对进展期近端胃癌和AEG淋巴结转移规律研究的深入、保功能手术理念的推广以及近端胃切除术后有效抗反流术式的开发。
近端胃切除术破坏了食管胃结合部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贲门抗反流功能永久丧失;同时,保留的幽门可能会导致胃排空延迟,极易并发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12-14]。
近年来,各种抗反流消化道重建方式应运而生,使近端胃切除术既可以部分保留胃的功能,又能避免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
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病人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摘要】目的:评估全胃切除术后,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FJI)和SCHLATTER吻合法消化道重建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重建方式。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8月75例行全胃切除术后,分别行FJI和SCHLATTER吻合消化道重建病人术后1年的进食量、体重、血浆营养参数变化,代胃肠管的储存及排空功能等术后生存质量指标。
结果:FJI组间置空肠扩张,术后营养状态及生存质量优于SCHLATTER吻合组,且消化道不良症状及胆汁返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者。
结论:全胃切除术后,采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进行消化道重建效果良好,可明显提高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生存质量【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090-02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外科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其中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众多[1],理想的消化道重建应保留食物储袋,保持食物通道的连续性,防止返流性食管炎并促进储袋内食物呈梯度向小肠内排空。
SCHLATTER吻合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术式。
在此术式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吻合法。
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了解此术式的优缺点,现对2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8月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7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50例,女25例。
年龄35-75岁,平均54岁。
全组经上消化道钡餐、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
肿瘤部位:贲门及胃体区23例,胃体及胃窦区41例,侵犯全胃者7例,胃体区4例。
组织学类型:腺癌69例,未分化癌2例,胃恶性淋巴瘤2例,胃间质瘤2例。
;临床病理分期:Ⅱ期7例,ⅢA期38例,ⅢB期22例,Ⅳ期8例。
1.2患者分组:全部病例均经腹完成,全胃根治切除术54例,姑息性全胃切除术13例,合并脾切除术4例,合并胰体尾+脾切除术4例。
胃切除术并消化道重建的手术编码分析【摘要】胃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胃部手术,通常用于治疗胃癌等疾病。
消化道重建则是在胃切除术后进行的手术,旨在恢复消化功能和减少并发症。
手术编码是对这类手术进行分类和记录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医疗保险报销和医疗统计。
手术编码也存在规范性和局限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手术编码对医疗保险报销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临床实践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手术编码的规范化和应用需要不断改进,以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和患者的诊疗需求。
【关键词】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手术编码、规范、局限性、应用、医疗保险报销、进一步完善、临床实践。
1. 引言1.1 胃切除术的定义胃切除术是指将患者的胃部分或全部切除的外科手术。
通常情况下,胃切除术被用来治疗胃癌、胃溃疡或胃出血等胃部疾病。
胃切除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全胃切除、部分胃切除和幽门切除等。
全胃切除是将整个胃切除,部分胃切除是只切除部分胃,而幽门切除是将幽门部分切除。
胃切除术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患者的消化功能,因为胃是消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关键作用。
胃切除术后患者需要通过特殊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适应新的消化功能。
胃切除术也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胃排空障碍、维生素缺乏等,需要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
胃切除术是一种重要的外科手术,对于一些胃部疾病的治疗起着关键作用。
在选择进行胃切除术时,患者应当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效果,并且术后需严格遵守医嘱进行恢复和管理。
1.2 消化道重建的意义消化道重建是指在胃切除术后进行的手术,旨在恢复消化功能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胃切除术会导致胃的功能丧失,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因此需进行消化道重建来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
消化道重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胃切除术后,消化功能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营养吸收不良等问题。
消化道重建可以通过恢复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使其能够正常吸收营养物质。
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演变与i进展赫叶再元张勤扬琼标准的胃癌根治性手术应包括胃切除、淋巴结清扫、腹腔游离肿瘤细胞杀灭和消化道重建4个部分。
胃肠道生理功能复杂,根治手术必然会改变原有的解剖通路,影响胃肠激素的分泌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除感染、出血等一般性并发症外,还有消化道瘘、排空障碍、反流、倾倒综合征、胆胰疾患和远期的营养不良与代谢紊乱等特殊并发症。
随着基础研究和手术器械不断发展,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正在减少。
为达到更全面的手术效果,当今的消化道重建已从强调解剖延续性转到重视功能保全和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上来。
本文主要阐述胃癌根治术创建以来各种消化道重建手术的演变历史,以及它们在未来胃癌手术中的应用趋势。
1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传统术式1881年维也纳Billroth为一名43岁的女患者成功实施了胃窦癌切除毕I式吻合术,1885年毕II式手术尝试成功。
12年后Schlatter与Brigham相继对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实行了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和食管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由此开始了外科学者们在消化道重建领域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历程。
将残胃或食管直接与十二指肠吻合是最早一类保留十二指肠连续性的术式,对消化道生理改变不大,对患者打击也较小,曾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再建方式。
但病胃的可切除容量极为有限,患者术后常遗留严重的反流性胃炎、食管炎及倾倒综合征,临床应用也因此受到限制。
相对而言,食管空肠吻合与BillrothII式手术通过上提空肠能有效减少吻合口张力,操作简单,在无需过多游离十二指肠的情况下,即可避免吻合口瘘的发生。
缺点是消化道解剖改变较大,相应的并发症也增多,由此引起的胆胰、十二指肠液反流症状依然严重,据报道,BillrothII式重建后的残胃和吻合口炎发生率高达作者单位:310014杭州,浙江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叶再元、杨琼);浙江省中医院外科(张勤)通讯作者:叶再元.E—mail:zaiyuanye@163.corn69.1l%~97.12%,远期效果大不如I式【“。
最新: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摘要目前,对于胃上部癌,包括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两种方式。
全胃切除术后,将食管和空肠进行消化道重建,病人术后常面临进食效果较差和营养不良风险。
与全胃切除术比较,近端胃切除术可保留部分胃组织,但由于破坏食管下括约肌生理结构,病人术后反流风险较高。
为解决反流问题,目前临床中有多种改良的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
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支持,目前对于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或近端胃切除术,以及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
笔者梳理和思考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理念方法和研究进展,期望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胃上部癌包括食管胃结合部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2]。
治疗胃上部癌主要有两种手术方式: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3]。
全胃切除术后,将食管和空肠进行消化道重建,病人术后常面临进食效果较差和营养不良风险。
近端胃切除术可保留部分胃组织,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4-5]。
但由于近端胃切除术破坏食管下括约肌生理结构,病人术后反流风险较高。
同时,近端胃切除术需遵循严格的手术适应证,根据第5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及国内专家共识意见,目前近端胃切除术只适用于早期胃癌,肿瘤位置局限于胃上部且切除后能保留1/2远端胃的病人[6-7]。
为解决反流问题,目前临床中有多种改良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包括食管管型胃吻合、浆肌双瓣吻合、双通道吻合等。
同时,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也为近端胃切除术手术方式的决策增加了新选择。
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支持,目前对于胃癌行全胃切除术或近端胃切除术以及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
笔者梳理和思考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理念方法和研究进展,期望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一)Roux-en-Y吻合Roux-en-Y吻合广泛应用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其术中操作是将抵钉座置入食管残端,在距离Treitz韧带15~20 cm处横断空肠后,将远端空肠与食管吻合;在距离食管空肠吻合口40~50 cm 处进行空肠端侧吻合。
谈一谈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目前临床中比较常见而且应用广泛的胃切除手术主要包括近远端胃切除,胃楔形切除以及全胃切除等。
由于不同手术方式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需要、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习惯以及重建效果的评估所决定。
随着近些年我国胃切除手术的逐渐发展,其原发病从原来的消化性溃疡逐渐转移到了胃部肿瘤,这就导致消化道的重建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而也导致术后并发症种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样就会给整体手术的效果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及并发症(一)重建术式与术后反流在对患者进行胃切除手术时,需要根据胃组织的相关切除范围以及原发疾病等因素,采取相关的方式对胃肠道进行重建。
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调查表明,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手术目前主要以BillrothⅠ式吻合、Ⅱ式吻合、残胃空肠 Roux-en-Y吻合三种手术方式。
其中Roux-en-Y 吻合术的手术的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大,但是术后的拔管时间短,整体来说不良症状较轻,危害性较低,可以有效的避免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所以这也是目前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进行消化道重建效果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二)空肠袋间置代胃的效果评估由于有一部分胃癌患者在进行胃组织切除术时,需要将肿瘤边缘5cm左右的胃组织进行全部切除。
通过Billroth Ⅰ式吻合术会很容易产生张力过大的情况,所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比较多,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Billroth Ⅱ式吻合术在实施过程当中会影响十二指肠功能,所以患者在食用食物无法正常进行循环,术后也很容易会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
根据以上这些因素,在进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的时候,可以通过空肠袋间置代胃进行治疗,这种手术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胃容量,同时还能够减少切除胃组织之后所引起的消化系统并发症。
但是由于这种手术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特殊,所以并不能作为临床比较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
(三)胃排空障碍胃切除手术之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就是胃排空障碍,其发生的因素和原因相对来说都有着比较密切的关联,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迷走神经受限以及胃张力产生的转变。
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有几种重建方式?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主要有:(1)残胃十二指肠吻合术( Billroth I 式):胃残端直接与十二指肠吻合。
(2)残胃空肠吻合术( Billroth II 式):胃残端与空肠吻合。
又因吻合口的全口或半口,位于结肠前或结肠后,输入端对大弯或小弯而分很多术式:霍氏法(Hoffmeister)结肠后,部分胃断端与空肠吻合,输入段对小弯侧。
波式法(Polya)结肠后,全部胃断端与空肠吻合,输入段对小弯侧。
莫氏法(Moynihan)结肠前,全部胃断端与空肠吻合,输入段对大弯侧。
艾氏法(v.Eiselsberg)结肠前,部分胃断端与空肠吻合,输入段对小弯侧。
Braun吻合:在输入段和输出段间加做吻合。
改良Billroth II 式吻合:①距离空肠起始部20cm处对系膜缘切开肠壁约2cm切口;②自该切口置入100mm直线切割吻合器,钉仓和底座分别置于输入、输出袢行输入或输出袢侧侧吻合;③自空肠切口处置入25mm管状吻合器底钉座;④自残胃前壁开口置入25mm管状吻合器,与空肠行端侧吻合;⑤直线切割闭合器或单闭合器闭合胃壁开口。
(3)残胃空肠Roux-en-Y 吻合术:空肠长臂与残胃端端吻合,短臂在Treitz 韧带下10~15cm之空肠行端侧吻合。
两吻合口距离应在40cm以上。
(4)残胃十二指肠间空肠间置吻合术。
由于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始终是治疗胃癌最基本的术式。
使得我们在考虑其指征和病人预后的同时,还必须重视选择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旨在减少该手术常见的一些并发症,以期在延长病人生存期的同时也兼顾到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应慎重选择重建方式改良Billroth II式吻合示意图Billroth II式Braun吻合示意图Roux-en Y吻合示意图在以上吻合方式中,我们推荐:1、如果患者残胃足够,能行Billroth I式吻合的,尽量行Billroth I式吻合,Billroth I式优点是手术操作简单,吻合后食物经过胃肠道接近于正常解剖生理状态,术后由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所引起的并发症较少。
基层医院胃上部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的体会发布时间:2021-09-02T17:00:09.79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9期作者:龚佑红余胜锋吴艳烈[导读]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不同术式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龚佑红余胜锋吴艳烈*湖北省罗田县人民医院(438600)【摘要】目的:探讨胃上部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不同术式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间我院收治的63例胃上部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近端胃根治性切除 (试验组);31例行常规全胃切除 (对照组)。
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6.9%和96.8%,59.4%和54.8% (P>0.05)。
结论:保留远端胃,行残胃与空肠双通道吻合治疗胃上部癌手术难度无明显增加,可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摘要】胃上部癌;消化道重建;并发症Experience of digestive tract reconstruction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of upper gastric cancer in primary hospital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ic cancer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3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ic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 recent 3 year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of whom 32 underwent proximal radical gastrectomy (experimental group). Routine total gastrectomy was performed in 31 patients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1-year and 3-years survival rat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96.9% and 96.8%, 59.4% and 54.8% (P > 0.05) Conclusion: The difficulty of double channel anastomosis between residual stomach and jejunum i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gastric cancer is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preserving the distal stomach, which can be popularized in primary hospitals. [Abstract] upper gastric cancer; digestive tract reconstruction; complications 胃癌是胃肠道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全球癌症中的第5位,癌症死亡率中则位列第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