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1.39 MB
- 文档页数:34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闽南居民建筑特色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特色戏台角檐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也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也有出砖入石之说。
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
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
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
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镶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这样的红砖古厝在闽南一带十分常见。
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类建筑反映着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闽南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及特色美学库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闽南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深刻的,其表现形式是多姿多彩的。
构建闽南特色本土美学库,既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展现泉州特有的闽南城市美学,还可对外输出泉州特色闽南文化。
一、闽南传统园林闽南园林以书院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为代表,数量多、分布广且特色鲜明。
泉州书院园林有梅石山房、小山丛竹等,寺庙园林以开元寺、承天寺等为代表,私家园林则有施琅(1621-1696)的“春夏秋冬四季园”。
闽南园林平面布局较简洁,以小空间近距离的欣赏为主;园林均有湖石假山、掘池为景的做法,假山体量小巧,有池必有石桥,并以平板桥居多。
(一)闽南传统园林建筑建构筑物是构成闽南园林的重要元素,形式有:楼堂斋馆、亭廊轩榭、坊塔桥院、拱门石埕、长墙漏窗、石栏凳几等,风格均按闽南传统建筑做法,采用红砖、红瓦、白石、燕尾脊、水车堵、鸟踏等要素。
在园林景观项目建设中巧妙运用闽南传统建筑手法,充分展示闽南传统建筑美学。
现已建设完成的“小山丛竹”复建工程中“不二祠”、“过化亭”、“晚晴室”古风古貌呈现;即将开园的西湖公园桃花岛通过在林中巧妙安排亭、台、楼、廊等园林建筑,营造一处构思精巧、景境相融、契合西湖山水园林神韵和自然生态的传统园林,再现闽南人的园林生活意趣。
(二)闽南传统建筑材料闽南传统建筑材料皆就地取材,主要有杉木、花岗岩、胭脂砖、红瓦、海蛎壳白灰等。
闽南传统园林中大量采用石材,园林中的建筑、地铺、桥、池、花台等均采用闽南盛产的花岗岩。
“小山丛竹”的复建以恢复历史原貌为主,采用的材料都是回收的老构件,体现闽南传统建筑材料之美。
(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历经千百年传衍,形成了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特色,其传统的“砖”、“石”、“木”及“灰塑”、“陶作”、“剪粘”、“油漆”、“彩绘”、“安金”等工法,均体现出各自独特的技艺特征。
整体的结构受压能力大,类似于现在的薄壳结构。
在插梁坐梁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很多不同地域风格的技术特色,使得有些屋顶高而窄,有的屋顶低而宽,同样是为了适应地域气候。
在闽南的普通居民建筑中,大多只采用穿斗式这一相对简单的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堆积而成。
在底部四根竖立的底柱上穿插四根横柱,在横柱上以井字型逐层防止横木,并依次减段横木长度从而形成屋顶状。
这样的结构主要是靠一层压一层的,靠上层的
39
2019.02 |
[2]郑慧铭.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D].中央美术学院,2016.
[3]柳碧波.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的运用初探[D].北京工业大学,2016.作者简介
马阳 (1993-) 性别:男 籍贯:安徽 学历:硕士
40|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组图) [提要]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
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闽南建筑—屋顶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因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 马背山墙”所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闽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区之一,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极具独特性,不仅体现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同时也是对当地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传统的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一、灰瓦黛瓦的屋顶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灰瓦、黛瓦为主要屋顶材料,这种屋顶独具特色,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灰瓦黛瓦的颜色与房屋墙体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色彩搭配。
黛瓦上还常常雕刻着各种生动的图案,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图案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传递着吉祥、富贵之意。
二、雕刻精美的方盖板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方盖板雕刻精美,方盖板是位于建筑屋脊的一种装饰性设施,其造型多样,图案繁复,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方盖板通常雕刻着龙、凤、狮子、花卉、鱼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既具有装饰意义,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方盖板的雕刻工艺非常讲究,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进行精细的雕刻和装饰。
三、木雕的匠心独具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中,木雕是重要的装饰元素之一。
无论是门楣、梁枋还是窗花、栏杆,都能看到别致的木雕装饰。
这些木雕以其细腻、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闽南地区民居建筑装饰的独特魅力。
木雕的图案多以动植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吉祥富贵的追求。
四、门窗的独特设计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设计也非常独特。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庭院式的大门和五马门为主,这些门的设计栩栩如生,既有实用价值,又体现了当地人民勤劳智慧的心血结晶。
门窗上通常会绘制各种图案,如龙凤、百花、瑞兽等,这些图案寓意着吉祥、安康、幸福之意。
同时,传统民居门窗上的雕刻和装饰工艺也非常讲究,细致入微,表现了当地木雕工匠们的匠心独具。
综上所述,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的生动表达。
通过屋顶的灰瓦黛瓦、方盖板的雕刻、木雕的精美以及门窗的独特设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并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的古代建筑以其精美的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蔡氏古民居作为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之一,更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价值。
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意义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闽南古建筑文化,更能够挖掘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特色,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蔡氏古民居建筑的历史与风格蔡氏古民居建筑地处闽南地区,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类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装饰艺术而闻名于世。
蔡氏古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的泉州、漳州、厦门等地,其中以泉州地区的蔡氏古民居建筑最具代表性。
这些古民居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是泉州地区最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
其建筑风格、布局结构、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体现出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
蔡氏古民居建筑在建筑风格上,以“四合五天井”的布局形式为主。
其建筑结构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辅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古民居建筑的屋顶多为歇山顶,檐角翘起,具有较强的建筑美感。
建筑的外墙常常采用精美的青砖勾缝和砖雕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1. 体现闽南传统文化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装饰意义首先体现在其对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
这类古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了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建筑装饰方面,蔡氏古民居常常采用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艺术,这些装饰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更是融合了当地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艺术审美,体现了浓厚的闽南传统文化内涵。
2. 彰显建筑美学价值蔡氏古民居建筑的装饰意义还体现在其对建筑美学价值的彰显上。
这类古民居建筑在建筑设计和装饰艺术方面,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等多种传统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美学风格。
其建筑的屋顶、墙面、门窗等部分都进行了精心的装饰,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更体现了古代建筑师们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和创造。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闽南古厝——中国传统建筑民居“红砖文化区”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今天,闽南大地上数百座红砖厝建筑,为我们开着一扇扇充满温暖而疏远记忆的大门。
它浓缩了闽南人坚韧、开朗、沉、豁达的性格。
闽南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在中国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生活中,必定包含了家居、教育、祭祀三要素。
而100年前的闽南人家已经在一个家族体制建设上完成了这样严谨精巧的布局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系统、宗庙祠堂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以深远的睿智思考着如何繁衍家族,和谐共存。
这是秉承自闽南人性格中温良、自省的特质,凝聚着每一位红砖厝中家族成员的魂灵,传承关于家的荣耀。
建造技艺: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
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它通过8象形“吉”,8吉,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
雷圭元先生认为方冏与圆冏为历代图案创造中的基础骨格,而且冏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
独特的闽南建筑(一)——古厝前言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居,例如陕北的窑洞、牧民的蒙古包。
这些民居是其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这次我们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闽南的民居。
正文我们闽南的民居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的古厝,一种是番仔楼,最后一种是石条房。
古厝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
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
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古厝古厝是闽南存在历史最长的一种民居,代表了从宋元到清朝的闽南传统民居。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古厝的结构。
闽南传统的古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型:三开间和五开间。
在此处穿插一下开间的概念,间一般是指四根柱子中所围的面积,是构成建筑平面的基本单位。
间的大小和数量决定了建筑体量。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三开间便指的是迎面有三个间的就叫三开间,五个间就叫五开间。
(开间也有叫间张的说法,其实都一样)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三开间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五开间古厝的正门一般都设在三开间或者五开间的正中,进出一般都是正门。
所以在客人来访时古厝的规格可以间接反应屋主人财力的大小。
三间张的结构五间张的结构上面两幅图分别详尽地展示了古厝的基本结构,笔者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来介绍一下其他的细节。
古厝一般为一层,有的将榉头或上(下)落的边房(角间)做成二层的楼房,称“角脚楼”,或者后落建成两层的“后楼”(也有称梳妆楼)。
一个古厝其实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古厝精美与否,其实体现在正立面。
正立面又分为镜面壁和塌寿,它们由一个个专有构建名称组成,应用了从砖雕、石雕、木雕到灰塑等技艺,集书法、彩绘、典故、吉祥于一身。
古厝中的木雕在大门入口处内凹一个或是两个步架的空间,闽南将此凹形空间称为“凹寿”、“塌寿”,还有写作'塌秀'的(方言的发音多也容易引起困扰)。
塌寿有两种做法:一是“孤塌”,入口处内凹一次。
一是“双塌”,传统做法是在孤塌的基础上,在大门处再内凹一次,形成凸字形空间。
闽南建筑调研报告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独特的福建建筑为主,具有浓厚的闽南地方特色。
闽南建筑受到历史、地理、民俗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对闽南建筑进行调研,介绍闽南建筑的特点、历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闽南建筑的特点1. 民居建筑:闽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建筑,底层通常用作商铺,上层为居住空间。
房屋通常以木结构为主,使用精细雕刻和彩画装饰。
屋顶多采用硬山顶或弯脊顶,具有很高的抗风能力。
2. 祠庙建筑:闽南地区的祠庙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筑岭屋顶、彩画装饰和石雕等元素常见于闽南的祠堂建筑中。
其中屋顶的设计常以类似山的形态,寓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善等思想。
3. 园林建筑:闽南地区的园林建筑充满了艺术气息,显示出精致和雅致的一面。
园林中的建筑物多为山水、廊桥和亭台等,结合了山水和建筑的特点,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二、闽南建筑的历史闽南地区的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
在宋代以前的时期,闽南建筑主要是以土坯和木材为主要建材,建筑风格朴素简约。
随着时代的发展,闽南建筑逐渐采用了更多的砖石材料,并加入了更多的彩画和雕刻装饰。
明代是闽南建筑发展的辉煌时期,许多寺庙、官宦、乡绅大宅等建筑在此时兴建。
到了清代,闽南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三、闽南建筑的发展现状目前,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建筑的冲击。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闽南建筑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
同时,一些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也不够完善,导致一些建筑物逐渐老化和损坏。
然而,仍然有一些寺庙、园林和老街区得以保留,成为闽南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闽南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应加强对闽南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鉴赏。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另外,可以通过推广闽南建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珍惜这一建筑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