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居建筑风格
- 格式:ppt
- 大小:7.59 MB
- 文档页数:58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作者:郑维明来源:《文物世界》 2016年第4期摘要:闽南侨乡传统大厝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成为闽南文化的主要载体。
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以闽南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闽南侨乡大厝风貌文化内涵一、概述闽南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泛指厦门、泉州、漳州地域。
境内山峦起伏,江海交错,是我国著名侨乡,为东南亚华侨、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闽南地区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里通用闽南语,台湾称台语,南洋称福建话,闽南语保留部分古汉语的发音,如他称为伊,喝茶称吃茶。
这里民间信仰浓厚,保留奉祀地方神祇习俗,如供奉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宋代神医——保生大帝,他们因善良正直,扶贫济困,解救危难,由真人演化为神明,深受百姓的崇敬。
这里海上对外贸易发达,古代著名的港口有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厦门港,远方的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在此交汇。
这里内地人勤劳,讨海人彪悍,历史上抗倭名将俞大猷、驱荷抗清英雄郑成功、统一台湾的靖海侯施琅、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均是闽南人。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尤其近代以来,华侨所兴建的传统民居更为华丽,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谨以闽南侨乡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二、闽南侨乡大厝风貌1. 建筑特点闽南典型传统民居为合院式建筑,前埕后厝、中庭宽阔、护厝比肩、红砖白石、硬山式双翘燕尾脊风格组成闽南传统建筑风貌。
燕尾脊因一进、二进屋脊弯曲,中脊两端双曲高高起翘,形似燕尾,故而得名。
闽南语把房屋或家称为厝,闽南大厝外观方正中直,建筑体制庞大,有的规模达到“九十九间”、“百二间”,几十户人家共处一院,红砖赤瓦,一落落的古民居群,规整对称形似皇宫,又称“皇宫起”。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严志成学号:101205025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文化、习俗一脉相承。
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
被称为“红砖民居”。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
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
明、清时期。
随着大量闽南居民迁移、开发台湾。
闽南民居在建造风格和建筑材料上对台湾民居产生了举足轻重和深远的影响。
闽台两地不仅在血缘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近。
同风同俗。
而且在古厝民居形式及风格上传承有序。
自成体系。
形成了鲜明个性。
一、布局形式常见的闽台古厝民居形式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多护龙式及前后多落。
进。
式等。
1. 普遍形态为“一条龙”式。
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
中间。
明间。
为稍大的厅堂。
两侧。
次间。
为卧房。
俗称“正身”。
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
梢间。
则为杂物间。
2. 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榉头。
护厝。
作为储存农用杂物的什物间或作为厨房、书房。
偏厅。
整体平面形成“凹”形。
中间空地用作天井。
即“深井”。
前部围建院墙、院门。
这就形成了闽台古厝最基本形式——三合院式。
俗称“一落大厝”。
也是闽台古民居中数量最多的类型。
闽台地区古厝民居建筑的“一进”称为“一落”。
如“三进”则称“三落”。
3. 四合院式是指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大厝。
形成前、后二落古厝与左、右两侧榉头的合围形式。
二落以上规模古厝才称大厝。
4. “二落带护龙”形式为闽台较富有家庭常用。
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围建一列纵向且稍矮的房屋。
护龙。
护龙也划分成前、后两部分。
各部分均由小厅、房组成。
附带一小天井 从而构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单元居室——小合院。
这样就形成了以中央为核心的大合院和四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
护龙指建于合院外围的左、右两侧。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早报讯(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
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
“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
此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子项,也许就是它造成了该技艺入选世界“非遗”,但却长时间“养在深闺人不知”。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福建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代表。
2009年,该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