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民居建筑风格
- 格式:ppt
- 大小:7.59 MB
- 文档页数:58
闽南侨乡传统大厝风貌及文化内涵作者:郑维明来源:《文物世界》 2016年第4期摘要:闽南侨乡传统大厝建筑艺术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成为闽南文化的主要载体。
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以闽南侨乡传统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关键词:闽南侨乡大厝风貌文化内涵一、概述闽南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泛指厦门、泉州、漳州地域。
境内山峦起伏,江海交错,是我国著名侨乡,为东南亚华侨、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
闽南地区在历史长河积淀中保留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里通用闽南语,台湾称台语,南洋称福建话,闽南语保留部分古汉语的发音,如他称为伊,喝茶称吃茶。
这里民间信仰浓厚,保留奉祀地方神祇习俗,如供奉海上保护女神——妈祖、宋代神医——保生大帝,他们因善良正直,扶贫济困,解救危难,由真人演化为神明,深受百姓的崇敬。
这里海上对外贸易发达,古代著名的港口有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厦门港,远方的阿拉伯文化、西洋文化、南洋文化在此交汇。
这里内地人勤劳,讨海人彪悍,历史上抗倭名将俞大猷、驱荷抗清英雄郑成功、统一台湾的靖海侯施琅、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均是闽南人。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拥有独特的地方风貌,尤其近代以来,华侨所兴建的传统民居更为华丽,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是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本文谨以闽南侨乡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为载体,浅析其建筑特点、装饰工艺及地域文化内涵。
二、闽南侨乡大厝风貌1. 建筑特点闽南典型传统民居为合院式建筑,前埕后厝、中庭宽阔、护厝比肩、红砖白石、硬山式双翘燕尾脊风格组成闽南传统建筑风貌。
燕尾脊因一进、二进屋脊弯曲,中脊两端双曲高高起翘,形似燕尾,故而得名。
闽南语把房屋或家称为厝,闽南大厝外观方正中直,建筑体制庞大,有的规模达到“九十九间”、“百二间”,几十户人家共处一院,红砖赤瓦,一落落的古民居群,规整对称形似皇宫,又称“皇宫起”。
闽南古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经济学严志成学号:101205025 闽南与台湾有着深厚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文化、习俗一脉相承。
以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的传统古厝民居最为典型和常见。
被称为“红砖民居”。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遍布闽南的厦门、漳州、泉州的大部分地区和台湾西半部及金门、澎湖。
涵盖了闽南语族的分布地区。
明、清时期。
随着大量闽南居民迁移、开发台湾。
闽南民居在建造风格和建筑材料上对台湾民居产生了举足轻重和深远的影响。
闽台两地不仅在血缘和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通相近。
同风同俗。
而且在古厝民居形式及风格上传承有序。
自成体系。
形成了鲜明个性。
一、布局形式常见的闽台古厝民居形式有一条龙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多护龙式及前后多落。
进。
式等。
1. 普遍形态为“一条龙”式。
即一字形排开的三开间或五开间。
中间。
明间。
为稍大的厅堂。
两侧。
次间。
为卧房。
俗称“正身”。
两旁加盖较低的附房。
梢间。
则为杂物间。
2. 在“一条龙”左、右两侧垂直向前分别加盖一、二间较低矮的榉头。
护厝。
作为储存农用杂物的什物间或作为厨房、书房。
偏厅。
整体平面形成“凹”形。
中间空地用作天井。
即“深井”。
前部围建院墙、院门。
这就形成了闽台古厝最基本形式——三合院式。
俗称“一落大厝”。
也是闽台古民居中数量最多的类型。
闽台地区古厝民居建筑的“一进”称为“一落”。
如“三进”则称“三落”。
3. 四合院式是指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将天井前的院墙、院门改建成大厝。
形成前、后二落古厝与左、右两侧榉头的合围形式。
二落以上规模古厝才称大厝。
4. “二落带护龙”形式为闽台较富有家庭常用。
它是在四合院的外围左、右两侧各围建一列纵向且稍矮的房屋。
护龙。
护龙也划分成前、后两部分。
各部分均由小厅、房组成。
附带一小天井 从而构成了相对独立、封闭的单元居室——小合院。
这样就形成了以中央为核心的大合院和四周对称的四个小合院的“四菜一汤”形式。
护龙指建于合院外围的左、右两侧。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早报讯(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
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
“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
此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子项,也许就是它造成了该技艺入选世界“非遗”,但却长时间“养在深闺人不知”。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福建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代表。
2009年,该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独特的闽南建筑(一)——古厝前言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居,例如陕北的窑洞、牧民的蒙古包。
这些民居是其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这次我们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闽南的民居。
正文我们闽南的民居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的古厝,一种是番仔楼,最后一种是石条房。
古厝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
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
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古厝古厝是闽南存在历史最长的一种民居,代表了从宋元到清朝的闽南传统民居。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古厝的结构。
闽南传统的古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型:三开间和五开间。
在此处穿插一下开间的概念,间一般是指四根柱子中所围的面积,是构成建筑平面的基本单位。
间的大小和数量决定了建筑体量。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三开间便指的是迎面有三个间的就叫三开间,五个间就叫五开间。
(开间也有叫间张的说法,其实都一样)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三开间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五开间古厝的正门一般都设在三开间或者五开间的正中,进出一般都是正门。
所以在客人来访时古厝的规格可以间接反应屋主人财力的大小。
三间张的结构五间张的结构上面两幅图分别详尽地展示了古厝的基本结构,笔者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来介绍一下其他的细节。
古厝一般为一层,有的将榉头或上(下)落的边房(角间)做成二层的楼房,称“角脚楼”,或者后落建成两层的“后楼”(也有称梳妆楼)。
一个古厝其实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古厝精美与否,其实体现在正立面。
正立面又分为镜面壁和塌寿,它们由一个个专有构建名称组成,应用了从砖雕、石雕、木雕到灰塑等技艺,集书法、彩绘、典故、吉祥于一身。
古厝中的木雕在大门入口处内凹一个或是两个步架的空间,闽南将此凹形空间称为“凹寿”、“塌寿”,还有写作'塌秀'的(方言的发音多也容易引起困扰)。
塌寿有两种做法:一是“孤塌”,入口处内凹一次。
一是“双塌”,传统做法是在孤塌的基础上,在大门处再内凹一次,形成凸字形空间。
闽南建筑设计方案闽南建筑设计方案闽南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是一个富饶、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建筑师和游客的关注。
本文将就闽南建筑设计方案展开讨论,探讨如何保留和发扬闽南建筑的特色。
闽南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传统建筑风格。
闽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传统闽南建筑以红瓦、白墙、飞檐翘角、木质构件等特征而闻名,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在设计方案中,应当尽量保持这些传统元素,以保留闽南建筑的独特风貌。
可以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充分发掘闽南建筑的独特特色,使建筑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
闽南建筑的特点之二是注重布局和功能。
传统闽南建筑在布局上非常讲究,注重容纳多种功能。
建筑内部常常设有庭院、客厅、厨房、卧室等不同功能的空间,使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中享受不同的体验。
在设计方案中,应当注重建筑的布局和功能,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需求,充分发挥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性。
闽南建筑的特点之三是注重细节和装饰。
传统闽南建筑非常注重细节和装饰,通过雕刻、彩绘等手法表达美感和文化内涵。
在设计方案中,应当注重细节和装饰的设计,用艺术化的手法展示闽南建筑的独特魅力。
可以采用传统的雕刻工艺、砖雕、木雕等,将建筑细节设计得更加精美,使人们在欣赏建筑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
闽南建筑的特点之四是注重与环境的协调。
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建筑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在设计方案中,应当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采用自然材料和环保技术,打造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可以设计庭院、花园、露台等空间,增加建筑与自然的互动性,提供更多的舒适和美感。
总的来说,闽南建筑设计方案应当保留和发扬闽南传统建筑的特色,注重布局和功能、细节和装饰、与环境的协调等方面的设计。
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独特的建筑景观,为当地居民和游客创造一个宜居、宜游的环境。
闽南建筑—屋顶此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局部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解析。
第一对闽南地域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积厚流光的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域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拥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录中汉民的屡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域依山傍海的独到的地理特色,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齐聚,受这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张开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依赖着大海经济的繁荣张开,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到达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交融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长久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 : 闽南地域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域所独有的一种建筑资料。
因此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渐渐张开、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其实不是种类化如出一辙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别优秀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表达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色,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全局部组成。
可以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体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马背山墙〞所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闽南老院子: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闽南民居建筑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源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行业的主流。
作为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类型,俗称“皇宫起”官式大厝的闽南民居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厅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纵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以庭为组织院落单元,庭、廊、过水贯穿全宅,较多运用砖、瓦,多用石砌基础和红砖砌筑外围墙,穿斗木构架作承重结构,多采用硬山屋顶,弯曲起翘屋脊,脊角“燕尾式”,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浅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鲤城区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一个分支,闽南民居建筑技艺在完整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理念、群组布局、结构形态等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又由于其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规制。
如屋脊上的翘脊优美清秀,和北方民居建筑上屋脊那种庄严、平稳,迥然不同。
闽南民居官式大厝营造技艺是宫廷建筑技艺的平民化、建筑装饰艺术的实用化和闽南人文关怀的具体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还有着许多独特的地方。
古民居中屋檐上的“水车堵”,屋檐下的“鸟踏”,墙上“出砖入石”,屋脊上的翘脊曲线优美,十分清秀,给人一种腾飞的感觉,和北方民居建筑上屋脊那种庄严、平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