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与MODS
- 格式:ppt
- 大小:1.66 MB
- 文档页数:102
脓毒症的名词解释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由于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导致炎症反应过度激活,引发多个器官系统的损害。
下面将对脓毒症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脓毒症(Sepsis):指全身发生的感染反应,并伴有器官功能损害。
脓毒症是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2. 脓毒症休克(Sepsis Shock):脓毒症伴有低血压和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
在脓毒症休克中,全身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血液外渗,最终导致血容量不足和器官组织灌注不良。
3. 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指机体对严重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表现为体温升高或降低、心率增快、呼吸加快等一系列炎症表现。
SIRS是脓毒症的早期阶段,当炎症反应过度增强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脓毒症。
4. 非感染性炎症反应综合征(Noninfectious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NIRS):与感染无关的全身炎症反应。
与脓毒症相似,NIRS也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过度激活和器官功能损害,但不涉及感染。
5. 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s):机体在脓毒症过程中分泌的一系列物质,包括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和化学介质(如一氧化氮、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炎症介质参与了炎症反应的调节和传导,在脓毒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脓毒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由于全身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导致多个器官功能受损。
MODS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肾脏、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系统的损害,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7. 抗感染治疗(Antimicrobial Therapy):脓毒症患者接受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和其他抗感染药物。
《急救医学》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脓毒症(MODS and Sepsis)讲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脓毒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and Sepsis一、概念是指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由于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相继引发 2 个或2 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而形成的临床综合征,其恶化的结局是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
MODS 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连续的演进过程,其恶化的结局是MOF;急性致病因素主要是指创伤(trauma)、感染(infection)、休克(shock)。
衰竭器官数量和病死率的关系MODS 概念的历史1973 年,Tilney --- 序贯性系统衰竭(SSF)1975 年,Baue----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或多器官衰竭(MOF)的概念 -- “70年代综合征”1980 年,Fry --- 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的诊断标准1991 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和危重病医学会(SCCM)--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二、病因病因复杂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感染性、非感染性感染性因素非感染因素特殊类型:脓毒症:各种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其进展而成的MODS 和(或)循环衰竭。
三、发病机制(一)炎症失控学说SIRS 中的炎性介质1、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IL-1、IL-2、IL-6、IL-8)γ-干扰素(γ - IFN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2、氧自由基和溶酶体酶3、心肌抑制因子(MDS)4、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5、一氧化氮(NO )6、白细胞-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因子7、激活的血浆前体8、补体片段(C3a、C5a )9、凝血因子10、激肽炎症反应的转归----SIRS 与CARS 的平衡与失衡炎症反应平衡:内环境动态稳定炎症反应失衡:促炎反应占优势—SIRS --MODS抗炎反应占优势—CARS --免疫过度抑制—代偿性抗炎机制过度—免疫抑制(免疫麻痹)--免疫低下、易感性增加(二)两相打击学说第一相打击:指最初的创伤、感染、休克等致病因素。
脓毒症概念解析1. 脓毒症的定义脓毒症(sepsis)是一种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机体对感染的过度反应。
它是由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失控,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脓毒症往往是感染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 脓毒症的重要性脓毒症具有以下重要特点和重要性:2.1 高发疾病和死亡率脓毒症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是住院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3000万人患上脓毒症,其中约有800万人死亡。
脓毒症的死亡率高达25%-30%,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更高达40%-60%。
2.2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症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主要原因之一。
脓毒症时,机体炎症反应失控,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受损,包括心脏、肺、肾脏、肝脏、胃肠道等。
这些器官的功能障碍会进一步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氧供应不足、代谢紊乱等,最终导致MODS的发生。
2.3 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脓毒症的病情进展非常快,从感染到MODS的过程可能只有数小时。
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对于阻止脓毒症的进展至关重要。
早期干预可以包括抗感染治疗、积极液体复苏、纠正代谢紊乱等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3. 脓毒症的诊断标准脓毒症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感染证据患者必须有明确的感染证据,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等方法来确定。
感染部位可以是任何部位,常见的有肺部感染、腹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3.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必须满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标准,包括体温异常(高热或低热)、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白细胞计数异常等。
SIRS是机体对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是脓毒症发生的早期表现。
3.3 严重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在满足感染证据和SIRS的基础上,如果患者存在器官功能障碍或低血压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则诊断为严重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
脓毒症:感染性MODS的预防近年,在危重病急救医学领域中,国内外热衷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研究,1991年ACCP/SCCM在美国芝加哥联合召开的国际学术大会上强调了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与MODS的相互关系。
诚然,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均可诱发SIRS。
迄今,国内外已经公认,感染引发的SIRS即脓毒症(sepsis)。
MODS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无可争议,感染是其中的主要者。
故此,早期防治脓毒症对预防感染性MODS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 脓毒症的流行病学根据1996年第20版《希氏内科学》的记载,脓毒症在美国是非上报的病种,并且脓毒症的死亡都归类到各种感染性原发性疾病之中,故此,没有流行病学统计,我国也如是。
仅据估计,美国每年约有脓毒症患者40万人,20万人发生脓毒症休克,其中有10万人死亡。
脓毒症的发病每年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其原因是人口的老龄化,介入性治疗及有创性监护增多,滥用抗生素使耐药菌增多,肿瘤、糖尿病、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医院内的感染增多等。
脓毒症感染的入侵部位主要有泌尿道、胃肠道、呼吸道以及皮肤。
根据国外多家大医院的统计,最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以及Klebsiella肺炎杆菌等。
2 关于脓毒症、重症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的诊断问题2.1 脓毒症的诊断:根据1991年ACCP/SCCM确定的定义:感染引发的全身炎性反应,具备下列4项中的2项,诊断即可成立。
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min;③呼吸频率>20次/min 或PaCO2<4.27kPa(1kPa=7.5mmHg);④WBC>12×109/L或<4×109/L,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末成熟细胞)>0.10。
2.2 重症脓毒症的诊断: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体会,除上述者以外,还应具备低灌注、高代谢及启动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故此,重症脓毒症的诊断除具备脓毒症的4项中的2项以外,还应具备下述6项中的2项诊断方可成立。
一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引起脓毒症休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干预措施的个案护理摘要:目的回顾分析1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引起脓毒症休克并发MODS患者的干预的临床资料。
探讨该个案管理方式应用于脓毒症休克并发MODS患者的效果,总结一系列的康复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脓毒症;休克;MODS;干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严重的胆道感染,通常是由于胆管梗阻和细菌感染引起。
这种疾病会导致胆管内压力升高,肝脏胆血屏障受损,大量的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发全身严重感染。
脓毒症休克是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通常是由于胆管内的细菌或毒素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液进入身体的各个部位,导致感染性休克。
若未及时通过抗感染、抗休克等解除梗阻,病情可进一步进展甚至会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对生命造成影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则主要是由于感染严重,导致大量的细菌很容易直接通过压力的因素形成胆血反流,直接进入血液中,导致非常严重的感染,引起感染性休克。
或者由于毒性物质代谢问题,引起中枢性抑制,感染加重的情况下,就会在很多个脏器形成转移性脓肿的可能性,严重感染就会引起脏器出现序贯性的多器官功能的衰竭。
1病例介绍1.1一般资料孟某,男性,73岁,既往高血压、脑梗、肺大泡切除。
6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上腹痛,4天前肛门停止排气排便,2天来小便极少。
来院行全腹CT提示胆总管末段结石,胆囊炎。
部分肠梗阻。
腹腔积液。
急行鼻胆管引流术+鼻胆管造影(ERCP)。
术后入ICU。
患者入科时神志嗜睡,精神软,巩膜黄染明显,面色潮红,无尿,T:36.2℃,去甲8mg/ns50ml,以8mL~10mL/h应用下BP:90/50mmHg,HR:135次/分,快速型房颤,面罩5L/min吸氧下呼吸频率次30/分,氧饱和度99%。
两肺呼吸音清,闻及少许湿罗音。
腹部软,全腹压痛,有反跳痛。
四肢活动4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