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诊断胆囊癌1例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
超声造影在胆囊疾病中的诊断作用
栗雯霏;栗建辉;张彤迪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
【年(卷),期】2017(032)004
【摘要】超声造影技术又称为超声对比增强,是利用超声造影剂使血液散射回声增强,明显提高超声诊断的分辨力、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克服常规超声检查的局限性,提高胆囊良恶性疾病的诊断率,评价胆囊癌对临近肝组织浸润的情况以及评价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胆囊疾病情况.本文介绍了超声造影的基本原理,胆囊疾病超声造影的必要性,总结了近些年来国内外部分学者对胆囊疾病的造影超声诊断价值的研究,就不同病理类型疾病的造影特点、造影对良恶性病变鉴别价值、造影在胆囊疾病诊断中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总页数】4页(P114-117)
【作者】栗雯霏;栗建辉;张彤迪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河北石家庄 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河北石家庄0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超声造影在诊断胆囊腺肌瘤病中的应用 [J], 周洋;杜联芳;姜露莹
2.超声造影在鉴别胆囊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J], 罗渝昆
3.超声造影在诊断胆囊腺肌瘤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J], 张丽萍
4.实时超声弹性成像靶向活检与超声造影靶向活检对老年前列腺癌的诊断作用研究[J], 卢斌;周一波
5.超声弹性成像(UE)联合超声造影(CEUS)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转移的诊断作用 [J], 庞心念;徐栋;陈禄凑;徐贝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实时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谢峰;沈俐;吴平;冯涛;金耀泉;张弛【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08(10)12【摘要】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超声造影表现,观察病灶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及持续时间,并比较病灶增强形态.结果超声造影诊断胆囊癌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胆囊癌30例,良性病例2例,诊断符合率为93.8%.胆囊癌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与胆囊壁同时显影,肝动脉期以高增强为主,肝门静脉期以低增强为主,肝实质期低增强或无增强.结论胆囊癌超声造影回声增强具有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胆囊恶性病变的检出,超声造影对胆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总页数】3页(P819-821)【作者】谢峰;沈俐;吴平;冯涛;金耀泉;张弛【作者单位】730046,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730046,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730046,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730046,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730046,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730046,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实时超声造影在肾脏局限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张志荣2.实时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张渊;江泉;陈剑;张云霄;何竹;龚丽萍;徐智章3.实时导航超声造影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J], 王文平;季正标;董怡;毛枫;张小龙;李翠仙4.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转移癌中的诊断与应用研究 [J], 梁莉;梁艳;张宏5.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J], 苏石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
刘艳;陈述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设备》
【年(卷),期】2016(031)006
【摘要】目的:对胆囊癌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胆囊癌的超声声像学特
征以及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5例胆囊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超声对胆囊癌
的诊断价值。
结果术前胆囊癌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囊内单发或多发隆起样肿物,并多数合并胆囊结石;少数表现为胆囊窝内实行肿物、胆囊结石(充满型)。
15例胆囊癌中,原位癌(Tis)2例,T1a期1例,T2期7例,T3期4例,T4期1例。
结论超声对于中晚期胆囊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于早期胆囊癌的识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刘艳;陈述
【作者单位】北京丰台医院,北京 10007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陈宇
2.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陈宇;
3.超声在胆囊癌诊断中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J], 高博; 王延珍; 田鹏; 周红
4.超声造影在诊断厚壁型胆囊癌中的应用 [J], 郑茹瑜;丁建民;周燕;胡紫月;经翔
5.超声造影联合二维超声检查在厚壁型胆囊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薛静;郭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据统计,尽管胆囊肉瘤和类瘤也可见,但胆囊癌在胆囊恶性肿瘤中居于首位。
通常,胆囊癌与胆囊良性疾病同时存在,其中以与胆囊结石共存最为普遍。
事实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诱发癌变的主要原因[1]。
胆囊癌的临床表现较多但无特异性,以右上腹疼痛最显著。
因为胆囊癌经常与胆囊结石的炎症反应相伴随,因此其疼痛的性质与结石引起者并无太大的区别。
胆囊癌在初期会引起右上腹不适,继而引起连续性的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随阵发性的剧痛[2]。
胆囊癌亦可表现为肠胃功能不良,引起消化道症状[3]。
近年来,胆囊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预后差。
我们采用超声造影(CEUS)诊断18例胆囊癌患者,分析了其表现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就诊的胆囊癌患者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7.45±5.5)岁。
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有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病史者9例。
另选胆囊良性病变患者35例(息肉19例,腺瘤16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5.17±4.3)岁。
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超声造影检查使用PHLIP IU22超声诊断设备(荷兰飞利浦公司)和对比脉冲系列造影成像技术(CPS)。
在造影时,超声机械指数(MI)为0.19,配备4Cs探头,频率为1.5MHz。
使用意大利博莱科(Bracco)声诺维(Sonovue)超声造影剂,取0.9%氯化钠溶液5ml注入容器,加入Sonovue干粉末20mg,震荡摇匀,使干粉末充分分散均匀,形成SF6微泡混悬溶液。
在患者空腹状态下行超声检查。
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左侧卧位,扫查肋缘下和右季肋部,仔细观察胆囊病变的大小、位置、回声等情况。
启动PHLIP IU22行CEUS检查,注射造影剂,开启计时和录像设备,多角度持续扫查胆囊病变,在5 min内动态观察胆囊病变的增强表现。
超声造影诊断胆囊癌的表现特征分析人们往往谈癌色变,胆囊癌就是一种常见的癌症类型。
临床实践表明,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超声造影技术的应用,对胆囊癌的诊断更加简便、快捷、有效。
下面对此进行简单论述。
1.什么是胆囊癌?胆囊癌起源于胆囊黏膜的上皮细胞,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比达到70%以上。
癌灶常见的部位,是胆囊底部、体部、颈部、胆囊管等。
我国癌症中心的统计显示,近年来胆囊癌发病率不断提高,约为3.9/10万人;且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高,患病风险也在增加。
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诱发因素除了遗传以外,还包括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胆道感染、胰胆管汇合异常、肥胖、糖尿病等。
2.胆囊癌的症状表现胆囊癌起病隐匿,早期没有明显症状。
如果患者存在胆囊结石、息肉病史,且近期出现腹部不适、疼痛、触及包块、进行性黄疸,提示发生胆囊癌。
也有少数患者因胆囊结石纠正,术中发现胆囊发生癌变。
(1)主要症状。
①腹痛,患者的右上腹部疼痛,特点是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剧痛,反复发作且难以缓解。
②腹部包块,触摸可见右上腹部有包块,说明病程已经进入进展期、晚期。
③黄疸,当癌灶侵犯肝门部、肝外胆管,会引起胆管梗阻,出现黄疸症状。
(2)伴随症状。
随着胆囊癌进展,会对患者的肝脏、胆道、胃肠、免疫系统产生危害和影响,患者会出现纳差、消化不良、贫血、低热、腹水、消瘦、腹膜炎、消化道穿孔等症状。
3.针对胆囊癌的诊断方法胆囊癌的诊断主要分为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两种,常见如下:①肿瘤标志物,通过测定癌胚抗原、糖蛋白CA199等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来提高鉴别诊断率、确诊率,并作为治疗期间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②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癌的常用方法,是目前诊断胆囊癌的首选方案。
③CT检查,利用多排螺旋CT检查胆囊癌,准确率为83%-93.3%;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出肿瘤和胆囊壁的强化,了解侵犯程度、临近脏器的损伤,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
超声造影诊断肝胆管细胞癌1例周元;张美华;马静【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19)004【总页数】2页(P271,274)【作者】周元;张美华;马静【作者单位】201600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超声科;201600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超声科;201600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患者女,83岁。
因“腹痛腹胀3个月伴发热2 d”来我院就诊,自诉3个月前开始反复出现上腹痛,2 d前腹痛加重并持续胀痛,呕吐后腹痛无明显缓解,伴有发热,最高体温38.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4.0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0.41%,谷丙转氨酶15 U/L,谷草转氨酶53U/L,甲胎蛋白2.07 ng/m l,癌胚抗原2.11 ng/m l,糖类抗原199 51.46 U/m l;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及丙肝抗体均为阴性。
腹部超声检查:肝脏右叶内见一低回声区,范围约92mm×81mm×88mm,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内部回声不均匀(图1);CDFI示:内部见少量斑点状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肝脏右叶占位,考虑脓肿。
上腹部增强CT示:肝右叶占位,感染性病变可能大,伴腹腔淋巴结肿大,建议复查排除肿瘤。
给予抗菌、消炎、止痛及支持对症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腹痛症状改善,体温恢复正常,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未见明显下降。
两周后复查常规超声,提示肝右叶占位情况较前未见明显变化。
后行肝脏超声造影示:肝右叶造影剂异常充填区:动脉相周边厚环状、内部稀疏羽毛状高增强(图2),门脉相造影剂开始消退,呈稍低增强,延迟相病灶呈低增强,病灶较常规超声明显增大,大小为113mm×98mm×104mm,考虑肝脏恶性肿瘤,肝内胆管细胞癌可能。
后行超声定位下肿块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肝脏胆管细胞癌。
讨论: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发生在肝内胆管被覆上皮的一种少见原发性肝癌,占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5%~15%[1]。
超声造影在胆囊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孙鹏飞;钱林学;胡向东;曹雪镔【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年(卷),期】2023(20)2【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鉴别胆囊病灶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46例胆囊占位病变患者,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117例)和恶性组(29例),两组均进行二维超声检查和CEU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及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146例患者病灶中,恶性29例,良性117例。
超声造影在恶性组表现为静脉期低增强、宽基底及胆囊壁不连续,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8,χ^(2)=24.72,χ^(2)=38.32;P<0.05)。
恶性组患者年龄及病灶大小显著高于良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7,Z=8.08;P<0.05)。
恶性组与良性组的病灶数量、是否浸润肝脏及病变形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χ^(2)=47.41,χ^(2)=28.06;P<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静脉期低增强和病灶大小是诊断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920,OR=4.268;P<0.05)。
回归模型包含静脉期低增强和病灶大小的绘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
当满足2个及以上超声造影阳性特征联合诊断胆囊癌的AUC为0.93。
结论:静脉期低增强是鉴别胆囊病变的有效指标,联合超声造影参数或回归模型可提高诊断效能。
【总页数】5页(P87-91)【作者】孙鹏飞;钱林学;胡向东;曹雪镔【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相关文献】1.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灶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超声造影在胆囊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3.超声造影在胆囊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超声造影在胆囊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5.超声造影中不同胆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外胆囊癌肝转移超声误诊1例方建强; 赵维安; 李庆【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21)009【总页数】1页(P720)【作者】方建强; 赵维安; 李庆【作者单位】712000 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介入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1患者女,45岁,因右侧腹胀痛就诊,精神尚可,食纳差,无嗳气,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
既往史:1年前因急性化脓性结石性胆囊炎行胆结石取出、胆囊造瘘手术,后来我院行胆囊切除术。
术后病理结果:胆囊弥漫性高-中分化腺癌侵及胆囊壁肌层,胆囊颈部残端未见癌组织残留。
术后恢复良好,未行胆囊癌根治术及放化疗。
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3.41 ng/ml,CA125 34.52 U/ml,CA199 1.36U/ml,癌胚抗原7.94 ng/ml。
超声检查:肝下缘、肝肾间隙前方见一10.3cm×6.3 cm×6.5 cm囊实性肿块,与肝脏、肾脏分界清晰,其内回声不均,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CDFI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示肿块内部三期均无增强,周边呈环状增强(图1),考虑包裹性积液。
后行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插入18 G 穿刺针后抽出暗红色陈旧性血性液体,置入8 Fr中心静脉导管,引流顺畅,共引流1300 ml;引流4 d后复查超声:原病灶明显缩小,大小约5.5cm×4.5 cm,病灶实际位于肝右后叶下段,边界清,呈不均质低回声,中心部有少许液性无回声区及引流管回声,团块状低回声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
1周后复查超声:肝右后叶下段低回声未见明显缩小;超声造影示动脉相早期病灶周边呈环状高增强,中心可见一范围约3.2 cm×1.9 cm无增强区,动脉相晚期至门脉相周边快速减退呈低增强,结合既往病史考虑为胆囊癌肝转移(图2,3)。
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少许纤维组织内高分化腺癌浸润(图4)。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症超声造影表现1例池英姬1 沈红梅2*1.延边大学临床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0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延吉 133000【摘要】目的:慢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发生概率较高的一类问题,而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症则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类型的并发症,患者的发病一方面有病理方面的因素。
另一方面也与患者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患者自身来说,日常生活中不吃早饭、饮食过于油腻等都会增加患者慢性胆囊炎的发生概率,还会导致患者的病情进一步加重,对于患者自身来说,早期治疗往往能够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高质量的诊断同样必不可少,文章就具体探讨了超生造影的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胆囊疾病;局限型胆囊腺肌症;超声造影病例 :患者,男,54岁,因消化不良,右上腹不适一个月余来院就诊。
超声检查示(图1):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壁偏厚,胆囊底部可见大小18x14mm的低回声,形态极不规则,该处胆囊壁连续性差,见点状血流信号。
余胆囊腔内透声佳。
超声造影示(图2)该肿块动脉期呈快速高增强表现(早于肝脏),造影模式下病灶大小19x14mm,内部分布欠均匀,并可见不规则血管结构,基底部胆囊壁增厚,结构连续中断,粘膜层与肌层分界不清,增强晚期时消退晚于胆囊壁开始,呈低增强。
胆囊底部胆囊壁连续性尚可。
超声诊断:胆囊底部低回声病变--胆囊局限型腺肌症可能性大。
术后病理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底部局限型腺肌症。
① 图一:常规超声检查时胆囊底部可见不规则形态低回声。
② 图二:超声造影检查示增强表现。
讨论胆囊腺肌症是一种疾病,属于胆囊增生疾病的一种,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被发现,大多数的病人都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出现,与此同时,病发的原因和出现疾病的相关制度到现在还不是非常完善[1]。
具体的症状体现在胆囊黏膜出现黏膜层增生,肌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厚,而多出来的黏膜上皮渗透到肌层当中,会出现很多的窦状结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罗-阿窦[2]。
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作者:苏石斌来源:《中外医疗》 2013年第11期苏石斌云南省玉溪市中医院外一科,云南玉溪 653100[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提供方法参照。
方法对42例超声造影诊断为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临床依据病理学等得出的最终诊断结果,对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进行评定。
结果根据患者病灶的声像图特征等常规超声监测方式诊断出18例胆囊癌患者,诊断结果相对于超声造影结果符合率为42.9%;在此基础上,超声造影根据造影出现增强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消退时间等具体情况,确定患有胆囊癌的患者为42例;临床结合病理学分析实际胆囊癌患者为39例,超声造影实际符合率为92.9%,符合率相对较高。
结论超声造影在胆囊癌的诊断中,整体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照,方便安全。
[关键词] 超声造影;胆囊癌;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 R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181-02胆囊癌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初期一般无明显的特征呈现,容易出现漏诊现象,发现时常已进入晚期阶段,因临床治疗比较棘手,而导致很多患者失去进行手术的机会,并直接面临生命风险。
超声造影是当前超声领域最先进的一种监测技术,无放射性、无创,安全可靠,价格相对较低,且整体监测效果比较理想,在监测胆囊癌中具有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为胆囊癌的及时诊断和及时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和较好的临床应用空间[1]。
为了探讨分析超声造影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胆囊癌的临床诊断提供方法参照,该文即选取该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超声造影诊断为胆囊癌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院收治的42例超声造影诊断为胆囊癌的患者。
男15例,女27例;年龄在47~78岁之间,平均65.4岁;病灶大小在1.4~6.2 cm之间,平均2.76 cm。
超声造影在胆囊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李春;陈莉;吕娅萍;罗礼云;肖帆【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6(056)005【摘要】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gallbladder tumors.Methods The CEUS was performed in 97 patients with pathology-confirmed gallbladder tumor-like lesions(68 patients with benign lesions and 29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lesions).CEUS perfusion patterns were observed and time-intensity curve(TIC)was analyzed.The adding time(AT),peak intensity(PI),time to peak(TTP),area under the curve(AUC),half wash-out time,half descending slope and rise time were recorded.Results CEUS perfusion patterns of gallbladder malignancy showed uneven enhancement,widened lesion base,irregularshape,thickened gallbladder wall and continuous interruption of gallbladder wall in the early arterial phase.In the middle and late arterial phases or early venous phase,CEUS perfusion patterns showed rapid expurgation that was like “fast-in and fast-out”.No enhanceme nt in biliary sludge was observed in 6 cases.In the early arterial phase, the CEUS of benign lesions exhibited rapid uniform enhancement,regular shape,continuous gallbladder wall enhancement,and narrower lesion base or no base.In the early venous phase,the CEUS of benign lesions showedslow expurgation that was like “fast-in and slow-out”or “fast-in and simultaneous-out”.Compared with benign lesion group,the PI,AUC and absolute value of half descending slope increased but the half wash-out time decreased in malignant lesion group(P< 0.05 ).Conclusion CEUS patterns and TIC parameters are important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gallbladder tumors.%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胆囊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40卷第4期2024年4月J Clin Hepatol, Vol.40 No.4, Apr.2024巨大胆囊腺瘤误诊为胆囊癌1例报告王悦华a,江华a,滕梁红b,段焕利b,崔壁霄c,王冬梅a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a.普外科, b.病理科, c.放射科,北京 100053通信作者:王悦华,**********************(ORCID:0000-0003-4707-3912)摘要:1例胆囊肿物患者,曾出现一过性黄疸,经腹部超声、增强CT、MRCP及PET-CT检查,均诊断为胆囊癌。
手术探查见胆囊增大,胆囊颈部肿物挤压肝门部,但没有肿瘤侵犯表现,肝脏未见肿瘤转移征象,仅为患者行胆囊切除术。
病理诊断为胆囊管状腺瘤,未见癌变。
本病例特点是胆囊肿瘤巨大,影像未见肿瘤边缘浸润,病理未见恶变。
关键词:胆囊肿瘤;腺瘤;胆囊切除术;误诊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ZH083)Giant adenoma of the gallbladder misdiagnosed as gallbladder carcinoma: A case reportWANG Yuehua a, JIANG Hua a, TENG Lianghong b, DUAN Huanli b, CUI Bixiao c, WANG Dongmei a.(a.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b.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c.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3,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ANG Yuehua,**********************(ORCID: 0000-0003-4707-3912)Abstract:One patient with gallbladder mass had transient jaundice and was diagnosed with gallbladder carcinoma by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contrast-enhanced CT, MRCP, and PET-CT. Surgical exploration showed enlarged gallbladder and a mass in the neck of the gallbladder pressing against the hilum of the liver, with no manifestation of tumor invasion, and there were no signs of liver metastasis. Only cholecystectomy was performed for the patient.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as tubular adenoma of the gallbladder without carcinogenesis. This case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gallbladder tumor, without marginal infiltration on imaging or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pathology.Key words:Gallbladder Neoplasms; Adenoma; Cholecystectomy; Diagnostic ErrorsResearch funding: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lanning Fund Projec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14YJAZH083)胆囊息肉样病变相对较常见,大多数是在健康查体过程中,经胆囊超声检查发现[1]。
浅谈肝内胆囊—腺癌的超声显像1例【关键词】肝内胆囊;腺癌;超声1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反复右上腹闷胀不适5年余,多次做B超检查,胆囊窝未显示胆囊,再发1周入院。
查体:全身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软,剑突下及右上腹深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
超声所见: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实质回声光点尚均匀,肝门区解剖结构欠清,肝内胆管扩张,并见细小强光团反射,门静脉内径约1.2cm,胆囊区未见明显胆囊声像,右肝前叶下缘处见一不规则似蝌蚪状无回声区,约3.0cm×1.4cm,透声差,多切面多体位扫查,其底部轻度向外膨出其余大部份被肝组织包围,无回声区内见一枚直径约0.9cm强回声团反射后伴弱声影,胆总管内径约0.8cm,嘱其进脂餐进行胆囊功能测验,结果餐后一小时该回声区缩小约 2.0cm×1.0cm,证明此囊为部分型肝内胆囊,腔内显示模糊,仅见一直径约0.9cm强回声团伴声影,CDF:显示胆囊区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胆囊实变,部分型肝内胆囊伴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并扩张。
手术所见:大网膜与腹壁、胆囊粘连,胆囊与胃、十二指肠粘连,松解粘连带,见胆囊实变、质硬、色暗红,已纤维化,胆囊大小约3.7cm×2.5cm,胆囊腔、胆管闭锁,周围淋巴结未发现肿大。
病理结果:腺癌Ⅰ~Ⅱ级,部份呈管状腺癌构象,送检组织内见有肝组织成分,肝组织中见癌侵犯。
2 讨论肝内胆囊,即胆囊部分或全部位于肝实质内,是一种先天性异常,胚8周时胆囊位于肝内,随生长发育逐渐移至肝外,如移位不到位,则形成肝内胆囊常较小,易感染伴结石,肝内胆囊一般容易被忽视:一种是仅在原胆囊窝处发现胆囊而认为胆囊阙如;另一种是在异处发现胆囊而未仔细分辨则易误诊为其他囊性病变。
脂餐试验则有助于诊断。
肝内胆囊需与后天炎症、结石导致的嵌入肝内型胆囊相鉴别。
后者也有胆囊结石及炎症存在,且多因结石嵌顿在胆囊颈或胆囊管内,炎症时胆囊压力增高,又因肝质地软,胆囊向肝内延伸较易,炎症多次发作可导致胆囊床陷入肝内,久之部份胆囊纤维化,硬化萎缩于肝内,胆囊床可嵌入肝实质,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因早期无典型症状,常被延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