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关心社会 亲近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学案一、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2、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生活、服务社会的能力3、知识:⑴、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学习重点)⑵、懂得为社会做贡献。
(学习难点)二、自主探究提纲:1、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谦让?如何做到谦让?2、概括分享的含义。
你认为与人分享有什么意义?3、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时要注意什么问题?4、我们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做贡献?三、师生交流(一)学会谦让1、p20图片,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议一议:为了让社会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2、读故事,讨论:你认为甄宇和冯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3、交流:为什么人与人之间要,相互谦让?如何做到谦让?(二)、学会分享1、讲自己与人分享的一次经历,谈谈自己与人分享后的感受2、概括分享的含义和意义。
(二)、学会帮助他人1、说一说生活中自己接受别人帮助或帮助别人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感受,归纳助人的意义。
2、情景分析:(当你遇到下列情景时该怎么办?)⑴情景一:在你回家时,遇到一个老人倒在地上呻吟,身旁还有一些血迹……⑵情景二:你正在小河边散步,突然一个小孩落水了,周围只有你一个人,可是自己又不会游泳……⑶情景三:同学小华丢了饭卡,中午就没吃上饭,小明得知后,晚饭时主动打了一份饭菜送给小华,并特意声明:我是可怜你才这.样做的。
3、归纳:在帮助别人时要注意的问题。
(四)、我为社会做贡献1、看图片(迎战暴风雪),讨论我们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呢?2、你参加了哪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3、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4、你对奉献是怎样认识的?(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有哪些收获?四、巩固训练(一)、选一选1、刘明脾气很好,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够做到先人后己,有时候别人无意冒犯了他,他也一笑了之,不去计较。
教学随笔1.行人热心助人,但防范意识较差,容易上当受骗,使坏人的阴谋得逞。
记者防范意识强,有一定的敏锐性,但这样做有可能伤害到求助者的自尊心。
2.(1)找当地民政部门寻求帮助。
(2)拨打110请求警察帮助解决。
(3)请求新闻媒体帮助,借助社会的力量。
(符合题意即可。
) 3.帮助他人首先要真诚,还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帮助过程中可以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有时帮助他人可能会有一定的危险,在帮助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在帮助过程中要注意维护他人的自尊,千万不要把帮助当成一种施舍,否则帮助就有可能变成一种伤害。
1.请你分别对行人和记者的行为进行评价。
2.假如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3.你从这件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3.阅读感悟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地买来一些种子。
他的邻居听说这个消息后,纷纷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及出售种子的地方。
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种这样的种子而失去竞争的优势,便拒绝回答。
邻居们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
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取得丰收,跟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
为了寻找原因,农民请教了一位专家。
经专家分析,原来玉米减产的原因是这个农民的优种玉米接受了邻居家田里劣质玉米的花粉。
(1)根据专家的分析,你认为导致这位农民的玉米没有获得丰收的原因主要是什么?(2)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应具备什么样的品德才能避免犯类似的错误?1.胡锦涛总书记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给第四次全国少代会祝词中寄语当代少年儿童“你们一定能行”、“新世纪我能行”。
他提倡开展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这句话告诉我们( )。
A、要重视书本知识 B.纸上谈兵也很有道理C.要重视亲身实践,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D.要非常重视理论2.下列属于热心公益事业、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是( )。
①小东积极向“希望工程”捐款,帮助失学儿童②小李经常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③小华向市政府提出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化建议④小宁迷恋网络游戏,经常带同学去网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近来,在青少年中兴起一股“超女热”。
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导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对社会和个人的不同影响;②正确认识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③学会谦让、分享、助人,为社会做贡献。
能力目标:①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生活适应能力;②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关注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②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勤社会行为。
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教学重点:①积极参与社会生活;①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课时安排:计划用2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总第3课时)教学内容:讲授本课第一框题——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再在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初中学生活就要结束,部分同学要步入社会,部分同学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深造,同学们!你们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了吗?面对纷繁的社会,我们如何去适应?怎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不迷失方向?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担当起怎样的责任?这要求我们首先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亲近社会和关心社会。
生活会给我们更多无言的教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社会生活的变迁,在服务社会中走向成熟和坚强。
2、板书课题:第11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二、讲授新课一、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1、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关注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世界,这也意味着我们开始走向成熟。
(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发展变化的情景活动一:阅读图片结合教材材料思考(见教材P13—14页)活动设置目的: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身边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穿衣饮食生产出行情境材料——女孩一:过去我们一家三口人住在爸爸单位所谓一间小平房里,又窄又矮。
现在我家刚买了一套上平房,即宽敞又舒适,周围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我可高兴了。
女孩二:爷爷说他小时候吃的是粗粮、野菜,整天为了填饱肚子发愁。
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粗粮、野菜倒成了调剂生活的美味了。
八年级(下)第11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一、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⑴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包括国家生活的变化,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⑵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
2、能力:⑴具备一定的信息搜集、分析、汇总的能力;⑵具备初步的明辨是非、辩证分析的能力;⑶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关心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知识:⑴懂得社会生活的发展性和复杂性;⑵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⑶正确认识从众心理。
[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导参与社会生活是教学重点;2、正确认识从众心理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⑴全班10个大组,通过访问父母、邻居、亲朋好友以及实地观察、查阅网络、报刊资料等途径,分别搜集和调查威海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和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不同生活领域的词汇变化3大类主题,并进行一定的汇总、分析,思考这些变化带给我们的启示,准备课堂发言。
各小组在调查时各有侧重。
⑵预习新课。
2、教师准备:⑴围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两个话题,搜集有关视频、数据、图表和图片,围绕教学需要,制成多媒体课件。
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情感、认识储备。
⑶仔细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教学活动]情景导入、展示擂台(分基础知识展示和个性化展示)总结揭题、课堂检测。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给学生播放视频《越来越好》。
学生会唱的随着音乐一块唱,不会的学生可以看着歌词,认真去听,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学生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从而自然引入展示内容“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环节二:展示舞台(一)基础知识展示通过预习我们一共提出了哪些问题,请同学们先说出题目。
1、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出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新变化?2. 探讨发生以上变化的原因?3、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个人素质提出了什么要求?4 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有哪些?5、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应该如何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6、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展示要求:1、学生先看书,同桌互相提问,不明白的问题问组长。
第11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知识梳理1. 如何看待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曲瓯,衣食住行都能从一个侧血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时代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全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H标的指引下,辛勤劳动,创造出了口益美好的幸福生活。
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关注这些变化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兴趣和情感。
答案:关心社会2. 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屮学生也应该积极参加有益的0社会的发展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亲身实践,才能学到现代生活必需的木领,提高______________ O(2)屮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可以结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 比如参加社会公益宣传、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等。
通过参与备类有益的社会活动,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答案:社会实践活动社会适应能力3.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我们生活在社会当屮,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简单地说,一切有利于______________ 的行为,都可以称Z为亲社会行为,比如谦让、合作、分享、助人、奉献等。
养成亲社会行为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答案:他人和社会4. 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1) ___________ 是屮华民族的传统美徳,是形成良好社会秩序、文明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徳规范。
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唯我独尊、盛气凌人。
谦让突出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白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他人。
谦让还表现为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
养成亲社会行为枳沟初中张崇宗学习目标:1、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2、明确青少年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3、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学习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学习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学习过程:课前延伸1、社会发展对个人提出的要求是?2、怎样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课内探究一、自主先学(要求:请同学们运用课前时间,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尝试解决下列问题,如有疑惑,可填写在后面的【问题反馈】栏。
)1想一想:你了解的亲社会行为有哪些?有什么共同点?.2、谦让有何意义?如何做到谦让?3、分享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何作用?.【问题反馈】二、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20---P23,思考: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呢?1.欣赏教材P20图片,并口头回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2.想想自己是否也参加过这种活动?当时你有什么感受?3.我们之所以要养成谦让的美德:①②4.谦让表现在:①②③④5.如何理解“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6.独占有哪些危害?7.帮助他人要注意那些问题?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P24---P26,思考: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你打算做些什么?1.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感受?2.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3.自己能说出近期我们国家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吗?当了解到这些成就时自己有何感想?我们国家成功的发射回收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们国家,我感到我们国家,我感到我们国家,我感到4.徐本禹,一位普通的大学生,毅然推迟读研的时间。
来到贫困山区支教。
用稚嫩的肩膀抗起了本不属于他的责任。
他的奉献与爱心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行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学习体会、交流分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四、自我检测1、谦让首先要做到:2、帮助他人首先要,还要注意和3、奉献的表现是:4、青少年如何为社会做贡献课后提升2008年7月,应届大学毕业生王娟到一家广告文化传播公司应聘。
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教案(鲁教版初二下)一、重点难点分析1.〝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培养学生关怀社会的情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爱好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爱好和积极性不高,这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全面进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咨询题展开教学。
同时该部分内容层次繁多,难点集中,是教学处理的难点所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一方面要鼓舞和支持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克服盲目从众心理,积极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
中学生的社会体会较少、认识咨询题容易片面,关心他们辨证地看待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应注意从社会实际入手,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明白得社会的主流是积极的。
中学生好奇心重、仿照能力强,辨论是非的能力不高,引导他们克服盲目从众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创设咨询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摸索、选择,提高独立摸索能力和自我操纵能力。
2.〝养成亲社会行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亲社会行为是新课程标准引入的一个新概念,它泛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关于青青年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专门重要的意义。
同时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特点,引导学生自觉落实行为要求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切实通过情形模拟、榜样示范等灵活有效的方式,关心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适应,应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建议1.关于第十一课总的教学建议(1)在内容处理上,注意两个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关怀社会的爱好和情感,为学生养成亲社会的行为适应提供了情感基础;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关怀社会的必定结果和自然表达。
在教学中应注意前后联系,围绕〝关怀社会靠近社会〞的教育主题,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
(2)要准确明白得〝亲社会行为〞的含义,注意教学引导的角度。
11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一、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原因:①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②全国人民的辛勤劳动。
※2.青少年为什么要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发展对个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我们只有到社会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亲身实践,才能学到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本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3.中学生应怎样参与社会生活?
①参与社会生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参加社会公益宣传、开展力所能及的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等。
②参与社会生活就要正确地认识社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③参与社会生活就要就要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克服盲目从众。
④参与社会生活就要就要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⑤总之,一方面要紧随社会生活的主旋律,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要抗拒外在的压力和诱惑,坚持自己的正确立场,做一个理智的社会成员。
※4.怎样认识从众心理?
①从众心理对社会和个人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②一方面从众心理可以使人们自觉接受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利于个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另一方面盲目从众容易使人接受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助长社会生活中的歪风邪气。
③我们只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自我控制力,才能克服盲目从众,抵制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1.为什么要谦让?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
2、谦让的表现有哪些?
①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唯我独尊、盛气凌人;
②谦让突出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
③谦让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不妨主动谦让。
④谦让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和宽容。
3.分享的意义:
①把自己的欢乐与人分享,你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人分享,你会有新的提高和收获;把自己的生活感悟与人分享,你会得到信任和友情。
②社会是一个合作体系,合作就需要彼此分享各自的经
验、智慧和劳动成果。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只有通过分享和交流才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条件。
③分享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4、怎样助人?首先要真诚,还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①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②注意自身安全;③注意维
护他人自尊。
※5.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一.要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二.要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②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
大事;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6.中学生可通过为贫困儿童献上一份爱心、宣传环保知识、扶助老弱病残等方式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
7.中学生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①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
②关心祖国建设事业,关心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③关心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献计献策
等。
当堂检测判断正误
1.盲目从众是危险的,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随大
流”。
()
2.谦让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做
到时时处处谦让。
3.随大流是缺乏主见的从众心理,对个人和社会是消
极的。
()
4.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就是读书看报、看电视、
上网了解国内外大事。
()
单项选择
1.社会生活是发展变化的。
下列内容能体现社会生活的
发展变化的是()
①我家搬进了新社区,住进了新楼房②父亲上班以前
是骑自行车,现在买了个轿车来回上下班③春天到了,鸟儿开始歌唱,数叶开始发芽,冰雪开始融化④以前通信很不方便,现在只要鼠标一点,信息即刻到达⑤网上购物、物联网、云计算等词汇进入寻常百姓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⑤
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我们青少年为社会做贡献的
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下列适合中学生参加的社会公益活动有()
①报名去支援西部大开发②为贫困失学儿童捐款③参
加义务植树活动④到广场、街道清楚非法小广告⑤不上学,打工挣钱帮助家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⑤
1
3. 当代生活报讯近年来,学生驾考热一直有增无减。
2015年1月15日,记者从南宁车管所了解到学生考驾照的数据:2013年1.7万人,2014年已上涨至2.5万人,一年增加了8000人。
“令人忧心的是,在学生顺利拿到驾照后,由于自身条件有限,有不少学生可能会成有证龄无驾龄的‘持本族’。
一旦开车上路,可能会对道路交通带来危害。
”在采访中,南宁车管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启示我们()
①盲目从众,随波逐流是不好的②从众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③要提高自控能力④从众心理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害无利的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特别致敬中国女排,在功勋主帅郎平的率领下,全队姑娘们顽强拼搏,时隔12年、历史上第三度登上了奥运冠军的领奖台。
获得最有价值球员称号的主攻手朱婷也已成长为新一代超级巨星。
这说明()
①离开集体,任何个人的影响都微不足道②集体的团结可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③个人离不开集体,集体也不能缺少个人④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5.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慈善活动中。
公民参与慈善活动()
①传承了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②不会得到任何回报
③是履行法定义务的表现④能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6.2016年9月27日,广州南沙港一辆满载46名学生的校巴突然起火。
3名路过的边防官兵,一人负责灭火,一人负责报警,还有一个组织车上孩子们撤离,最终合力将校巴上所有人员安全转移。
三人的行为()
①是爱岗敬业的表现②传递了正能量,值得大家为他们点赞③是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④是珍爱生命的表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非选择 1.情景选择并说明理由。
星期天上午,学校组织同学到广场、街道清除非法小广告,王帆的作业还没写完,他很犹豫。
正确选择:
理由:
2.一个盲人每次夜间行走时,都点着一盏灯。
其实他也用不着,因为他根本看不见。
别人取笑他,他仍然坚持这样做。
(1)你能说出他这样做的理由吗?
(2)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盲人这种做法的理解
和感悟。
3.现在的中学校园,相互攀比现象比比皆是:名牌服饰、
学习点读机、MP4等你有我也有;网络游戏也是许多中学生谈论的话题,有的中学生为了和同学有共同语言,也跟着玩起来;假日旅游也不甘落后,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给家庭增加了不少负担。
请回答:
(1)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2)这种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3)如果你的班里也有这种现象,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你的
同学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4)怎样认识从众心理?(4分)
答案见前面第4题
4.图表分析题:下面是黎明同学在社会调查中了解到王
大叔一家:
(1)该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
(2)青少年应该怎样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
(3)为了让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更美好,我们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