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尺桡关节损伤
- 格式:ppt
- 大小:397.00 KB
- 文档页数:21
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病因】本病多由于间接外力引起,摔倒时,肘部伸直,前臂旋前,腕部背伸,手掌着地。
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绝大多数是腕背伸受伤,其轴向作用力大部分经中央柱和外侧柱,经舟状骨、月骨传导至桡骨远端,由于头状骨位于舟、月骨之间,所以作用力主要集中在舟月韧带上,易造成舟月韧带损伤而发生舟月分离,桡骨远端关节面往往呈粉碎状。
由于掌屈不利于背侧结构的修复,尺偏使舟月分离加大,并使肱桡肌紧张,易造成桡侧移位,不利于改善腕关节不稳定。
【症状】发生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主要有以下的一些临床表现:手腕疼痛肿胀,尤其以掌屈活动受限。
骨折移位严重者,可出现餐叉状畸形,即腕部背侧隆起,掌侧突出。
尺骨茎突轮廓消失。
腕部增宽,手向桡侧移位。
尺骨下端突出,桡骨茎突上移达到或超过尺骨茎突水平。
桡骨远端有压痛,可触及向桡背移位的骨折端,粉碎骨折可触及骨擦音。
【饮食保健】【护理】(1)及时的门诊复查:复查时间一般以第1周每2天复查1次,1周后每周复查1次。
首先检查绷带松紧及肿胀情况,骨折固定时根据手腕及前臂肿胀情况随时调整夹板绷带和石膏夹的松紧度。
4周时摄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可解除固定,积极进行功能锻炼。
(2)防止肌腱、神经损伤:一般克雷氏骨折在固定时,多采用掌屈尺偏位固定,可使腕管内压力增加,有的易压迫正中神经,有的可因骨折端畸形愈合,加上长时间固定,可造成拇长伸肌腱断裂,在复查过程中应与予重视,一旦发现应及时手术探查治疗。
(3)早期应控制旋前移位:固定时应将患肢保持在旋后15°位或中立位。
旋前固定往往使前臂旋后功能受限,应及时纠正,放回到旋后位,否则将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
(4)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患者应克服因功能锻炼所致的怕疼怕肿,担心骨折脱位的顾虑。
在准确的复位及局部牢固外固定下,及早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
先进行被动活动,再进行主动活动,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
固定当日即可进行活动手指关节,握拳松拳活动,活动次数逐渐增多,同时做肩肘关节的屈伸运动。
下尺桡骨分离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下尺桡骨分离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骨折,通常发生在手臂骨折的最小骨头之一,即桡骨。
这种骨折通常是由外力造成的,如跌倒时用手臂支撑地面造成的直接冲击。
下尺桡骨分离会导致手腕部位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下尺桡骨分离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X光检查来确定骨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
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手术治疗之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骨折的稳定性,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下尺桡骨分离的治疗主要包括onservative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对于轻度的下尺桡骨分离,可以通过固定石膏或支架来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而对于严重的下尺桡骨分离,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内固定或外固定的方式来稳定骨折部位。
手术治疗下尺桡骨分离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促进骨折的愈合,并恢复患者的手腕功能。
手术治疗通常在全麻下进行,由资深的骨科医生进行操作。
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术和外固定术,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医生需要严格按照下尺桡骨分离的治疗标准来操作,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下尺桡骨分离的治疗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时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下尺桡骨分离,应尽早安排手术,以减少骨折部位的移位和增加骨折的稳定性。
在确定手术时机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整体健康状况、骨折的稳定性等因素。
2.手术方式: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根据骨折的位置、严重程度和稳定性来决定内固定或外固定的方式。
内固定是通过螺钉、金属板等内部固定物来稳定骨折部位,外固定则是通过支具、绷带等外部固定物来稳定骨折部位。
3.手术技术:手术操作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医生需要熟练掌握骨科手术技术,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等周围组织,保护周围软组织的完整性。
Liebort法治疗下尺桡关节分离疗效分析张希田;郭密;庞伯友;汪忠;庞焱;王艺【期刊名称】《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年(卷),期】1998(13)1【摘要】下尺桡关节分离是易被忽略的脱位之一。
传统治疗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近年来在探索损伤机制、损伤分类等研究基础上,我们应用Liebort法治疗下尺桡关节分离9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术后2年以上的病例加以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7例,女2例;年龄18、27岁,平均21.5岁。
外伤性下尺桡关节分离5例,病因不明2例,先天性2例。
自发病到手术时间平均15.5个月(先天性者自出现症状时算起)。
下尺桡关节背侧有持续疼痛及压痛,突然旋转或用力对抗旋转时疼痛加重,旋转有不同程度障碍,有时可听到响声,下尺桡关节有时不稳。
1.2 手术方法和骤取腕背横向切口,长约4~5cm。
按切口方向切开筋膜和腕背韧带,纯性向深部分离,可从骨膜下将筋膜管掀起,连同桡侧腕长、短伸肌腱一起向桡侧牵开。
用同法处理指总伸肌腱,将其向尺侧牵开,显露关节。
“U”形切开关节囊,最好从桡骨背侧面凿下薄层骨质,形成一块骨—骨膜瓣,再向尺侧翻开。
显露关节后,在桡骨加尺骨下端排列钻孔。
共6孔,桡骨上4孔,尺骨上2孔。
纵看3排6孔,横看2排3孔,孔底相通。
取适当长度筋膜条,使其穿过尺骨2骨孔,交叉后,通过桡骨2排骨孔穿出。
旋转下尺桡关节,使其复位,抽紧筋膜条,缝合固定。
筋膜条可取自髂胫束,掌长肌腱或趾长伸?【总页数】2页(P45-46)【关键词】下尺桡关节分离;Liebort法;治疗【作者】张希田;郭密;庞伯友;汪忠;庞焱;王艺【作者单位】解放军第208医院;81101部队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4.705【相关文献】1.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疗效分析 [J], 杨国栋;蒋宜为;徐斌;郭成龙2.下尺桡关节分离保守治疗效果分析 [J], 陆勤亮3.伸肌支持带转位重建下尺桡关节背侧韧带治疗下尺桡关节背侧不稳 [J], 祝斌;张健;黄耀鹏;李斯宏;尹善青;潘佳栋;竺枫;陈宏;王欣4.Liebort法治疗下尺桡关节分离9例 [J], 张希田;郭密;李芙英;王春雨5.手法复位钳夹固定治疗下尺桡关节分离 [J], 杨翠英;何红宇;刘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述评•桡骨远端骨折与下尺桡关节损伤张鹏 王天兵 姜保国DOI :10.3877/cma.j.issn.2096-0263.2015.01.003基金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IRT1201)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通讯作者:姜保国,Email :********************.com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 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1],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多在跌倒用手撑地时发生骨折。
对于短缩畸形未纠正、尺偏角或掌倾角未恢复者,行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时,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最常见的问题包括:桡腕关节活动障碍、疼痛、下尺桡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 ,DRUJ )活动障碍、腕尺侧疼痛等。
特别是DRUJ 活动受限及腕尺侧疼痛者往往表明DRUJ 损伤或出现了DRUJ 的不稳定。
这种损伤多数是因为桡骨远端骨折的同时合并了DRUJ 的骨性损伤(DRUJ 关节面损伤)、非骨性的损伤(包含三角纤维软骨损伤、其周围附属韧带的损伤、关节面软骨损伤等)以及相关结构的损伤,如尺骨茎突骨折等。
Ogawa 等[2]报道,35%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和53%的关节外骨折患者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 )的撕裂,而TFCC 是维持DRUJ 稳定性的最主要结构。
Pederzini 等[3]通过腕关节镜检查发现,桡骨远端骨折合并的TFCC 撕裂是导致DRUJ 损伤及不稳定且影响腕关节功能的主要原因。
DRUJ 是一个滑车关节,连同上尺桡关节、尺桡骨和骨间膜共同完成前臂的旋前、旋后功能,并且将应力传导到腕部,尤其作用于DRUJ 。
DRUJ 的损伤比较常见,但是单纯的DRUJ 损伤以及单纯的DRUJ 脱位很少见。
DRUJ 脱位通常合并出现于桡骨远端骨折、尺骨茎突骨折、盖氏骨折以及Essex-Lopresti 损伤。
下尺桡关节脱位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下尺桡关节脱位概述下尺桡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是指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下尺桡掌、背侧韧带受损而引起的关节创伤,临床较为常见。
但单独发生少见,多并发于前臂骨折、腕小骨骨折或脱位等,其中以并发桡骨骨折最常见。
可分为单纯性脱位和伴有前臂的几乎任何部位骨折的复合性脱位。
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表现为患侧腕部活动受限、疼痛、局部肿胀、畸形等。
英文名称:dislocation of 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上肢常见症状:患侧前臂活动受限、局部畸形、肿胀、疼痛主要病因:主要与直接或者间接暴力所致韧带受损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 线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腕关节镜检查重要提醒:由于下尺桡关节脱位容易漏诊及合并尺桡骨折,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复查,若早期治疗不当,会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后期可引起腕部运动受限等严重后果。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下尺桡关节脱位的发病特点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病因病因总述:下尺桡关节脱位多数情况下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如患者跌倒、腕关节过度扭转或突然提重物。
此外慢性损伤也会导致下尺桡关节脱位。
体力劳动者、有关节病变的人群发生本病的可能更高。
基本病因:1、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因创伤时受力方向、程度不一,在患者跌倒、腕关节过度扭转或突然提重物等均可使稳定下尺桡关节的三个结构(下尺桡关节掌侧韧带、下尺桡背侧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盘)被破坏,从而使得尺骨突向背侧或掌侧脱位。
2、慢性损伤职业性的长期慢性劳损,前臂频繁进行内旋或者外旋活动,亦可以造成其韧带松弛,而出现下尺桡关节脱位。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16-05-18T10:53:56.2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2期作者:谭靖宇[导读] 株洲市二医院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株洲市二医院湖南株洲 412005【摘要】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穿针固定术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
结果:本次研究中两组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非手术治疗能够降低手术治疗带来的痛苦,在对其非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选择经皮穿针固定术对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能够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下尺桡关节损伤;非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暴力撞击,从而导致患者桡骨远端出现骨折现象[1]。
此外,临床上发现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往往会伴随着出现下尺桡关节损伤的现象,因此,在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下尺桡关节损伤进行治疗[2]。
随着近几年我国临床医学治疗观念的逐渐改变,对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因此,在对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其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加[3]。
如果治疗方法不合理会造成患者手臂、腕部等出现疼痛和局部活动受影响的现象。
因此,本文中主要对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式对其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桡尺骨骨折分型:尺桡骨骨折即前臂骨折。
概述:包括桡骨、尺骨单骨骨折及前臂双骨骨折多发生于青壮年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引起表现为前臂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多手法复位固定,严重者需要手术复位固定病例定义:前臂骨由尺骨及桡骨组成,尺桡骨之间由坚韧的骨间膜连接。
当前臂受到强大暴力打击时可引起骨折,临床上所指的前臂骨折按照骨折类型可分为桡骨、尺骨单骨骨折及前臂双骨骨折等。
临床上常表现为前臂疼痛、肿胀、畸形、成角畸形及功能障碍等症状。
疾病类型尺骨干单骨折较为少见,多由直接外力作用所引起,最常发生于尺骨干的下1/3部位,多数患者无明显骨折移位。
尺骨干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Monteggia 骨折)又称为孟氏骨折,为常见的前臂骨折,多因间接外力作用所致。
骨折部位一般位于尺骨干上1/3部位,合并有桡骨头向前或外侧方移位。
临床上可分为伸展、屈曲、内收三种类型。
较少见,多由间接外力所引起,多发生于跌倒后手掌着地时。
桡骨干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Galeazzi 骨折)又称盖氏骨折,该骨折类型并不多见,可由直接外力及间接外力引起。
Galeazzi骨折可分为三型:Ⅰ型、Ⅱ 型、Ⅲ型,具体见Galeazzi骨折词条部分。
尺桡骨干双骨折为常见的前臂骨折,多发生于青少年,可由强大的直接外力、间接外力、扭转外力所引起。
骨折多为粉碎或多段骨折,常伴有广泛的软组织、神经、血管损伤。
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多指距离桡骨远段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引起。
按照骨折类型可分为: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关节脱位(Barton骨折)。
具体见桡骨远端骨折词条部分。
尺桡骨关节脱位平片诊断标准判断尺桡骨关节脱位的标准在拍平片时是这样的:
1. 如果你感觉手腕疼,特别是手腕下边那个关节和尺骨茎突那里,特别是当你旋转或者把手腕往尺骨那边偏的时候,那就可能是尺桡骨关节脱位了。
2. 如果你摸到自己的尺骨小头比另一边高,像是有个包一样,压一下又恢复原样,手一抬又弹回去,这也是一个可能的迹象。
3. 手腕活动起来不方便,尤其是旋转和往尺骨那边偏的时候,那就可能是关节脱位或者有三角软骨损伤。
4. 一般来说,肿胀不会太严重。
在拍平片的时候,医生会看到:
1. 尺骨和桡骨之间的空隙跟正常不一样,可能变大或者变小。
2. 尺骨小头可能在背侧或者掌侧的位置不对。
3. 有时候还会看到尺骨和桡骨重叠的影子。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光看平片可能不能完全确定是不是尺桡骨关节脱位,可能还需要做CT或者MRI等其他检查。
总的来说,判断尺桡骨关节脱位在拍平片时主要看关节的空隙、尺骨小头的位置和肿胀情况,但具体还是要结合你的症状和其他的检查结果来确定。
下尺桡关节脱位常为Coiles、Smith、Galeazzi骨折的后遗症。
单纯下尺桡关节脱位,并不少见,但常被忽视,以致延误治疗。
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由下尺桡掌侧韧带、下尺桡背侧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盘维持。
当前臂旋前时,下尺桡背侧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盘的背侧缘紧张;反之,当旋后时,下尺桡掌侧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盘之掌侧缘紧张。
当下尺桡背侧韧带断裂时,旋前过程即会发生尺骨小头向背侧的半脱位。
当下尺桡掌侧韧带断裂时,旋后过程会发生尺骨小头向掌侧的半脱位。
如没有三角纤维软骨盘的撕裂或尺骨茎突的骨折,不可能发生完全的尺骨头脱位。
当尺骨小头完全脱位,而无尺骨茎突骨折时,则必有三角纤维软骨盘的撕裂。
这种撕裂可在该软骨盘中心部,或横形,或舌形。
反之,纤维软骨盘完好时,必有尺骨茎突骨折。
这种骨折常在尺骨茎突的基部,是纤维软骨盘及尺侧副韧带牵拉所致。
跌倒、扭伤,或忽然提起重物,使腕关节桡偏,背屈或旋转的应力均可造成此种损伤。
以尺骨头向背侧的半脱位最为常见,此时可见旋前时尺骨头向背侧突出,旋后时自动复位。
局部可见肿胀,并有压痛。
被动活动下尺桡关节,可感知较正常侧松弛,并伴疼痛。
此种损伤应于急性期旋后位短臂石膏托固定5~6周。
如急性期失于治疗、常会造成复发性半脱位的后果,引起腕部的无力和疼痛。
尺骨头向掌侧脱位时,损伤较重,除腕部肿痛,尺骨头向掌侧突出外,腕及前臂的旋转活动明显受限。
尺骨头常交锁在脱位位置。
因之,需在麻醉下复位。
复位时前臂应于旋后位,牵引下向背侧推压脱位的尺骨头。
复位时常伴有弹响声。
复位英文名:dislocation of distal radioulnar joint别名:概述:下尺桡关节的功能是稳定桡骨在尺骨远端的旋转。
主要稳定因素是:尺侧侧副韧带,该韧带附着于尺骨茎突尖端,止于豌豆骨和三角骨;三角软骨盘,其附着于尺骨茎突基底到尺骨边缘和桡骨凹;尺侧和后侧的尺桡韧带与关节囊部分相连;旋前方肌;桡骨远端的部分表面和尺骨及骨间膜。
下尺桡关节脱位【定义】外力作用,使腕关节被动伸展,前臂旋前,导致背侧桡尺韧带断裂,尺骨头向背侧脱位,引起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
反之,则出现下尺桡关节掌侧脱位。
孤立性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较为少见,多为桡骨远端骨折或桡骨短缩的脱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并发的尺骨远端的背侧脱位。
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多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损伤。
此外,强制使桡骨内旋、外旋或长期劳损,可发生桡尺远侧关节分离或脱位。
桡尺韧带和尺三角韧带若断裂,尺骨的末端向掌侧或背侧脱位。
向背侧脱位较常见,掌侧脱位少见。
【诊断依据】一病史有明确的外伤病史。
二临床症状体征:腕部轻度肿胀,常无明显畸形,旋前或旋后时腕部会疼痛,握力下降,腕关节运动时会产生弹响,桡尺远侧关节和尺骨头处压痛明显,在背侧按压尺骨头,出现“弹琴征”现象。
先天性桡尺关节远侧脱位,多为桡骨的尺切迹或三角纤维软骨缺损,多为双侧性,且有家族史。
除检查桡尺远侧关节有明显的分离和松弛感外,可无任何其它异常。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X线片腕关节正侧位:正位可见桡尺远侧关节间隙增大(成人大于2cm,儿童大于4cm),侧位片上可看到桡、尺骨相对位置的变化,即尺骨头向掌侧或背侧突出。
同时可与健侧作对比。
必要是可作CT、MRI或腕关节造影及关节镜检查。
五鉴别诊断(无)【证侯分类】一尺骨头向背侧脱位,此型较为常见。
二尺骨头向掌侧脱位,此型损伤较重,不常见。
三尺骨头向尺侧脱位,下尺桡间隙增宽。
四先天性下尺桡关节脱位。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一)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1、适应症:新鲜脱位。
2、操作方法:尺骨头掌侧脱位常是过度旋后位损伤所致,复位时可由掌侧向背侧推压尺骨头,同时将前臂旋前,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于旋前位4-6周。
尺骨头背侧脱位常是过度旋前位损伤,其复位及固定均与掌侧脱位相反。
尺骨头向尺侧脱位,在牵引下,术者双手合抱下尺桡关节向中间挤压,即可复位。
(二)手法复位经皮穿针(钳夹)固定1、适应症:新鲜闭合性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复位后稳定性差,有再次脱位趋势。
26总爱受伤的手腕——Smith骨折熊永根作者单位四川犍为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 乐山市 614400Smith骨折也就是史密斯骨折,也称之为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Smith骨折主要高发于中老年群体,临床中比较少见。
1847年,Smith R.W.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其在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病例之后,就将该骨折称作史密斯骨折,因为该骨折发生畸形的情况和Colles骨折相反,所以也称之为反克雷骨折。
Smith骨折是较为少见的一种创伤,约占所有骨折的0.11%。
一、创伤机制、病理以及临床表现从骨折的创伤机制来说,Smith骨折大多是由跌倒、腕关节掌屈、人手背着地以及腕关节及肘掌屈时的传导应力而导致创伤产生,也可能由于一些交通事故而导致创伤,例如骑机车过程中手腕在掌屈位的时候突然撞车。
从创伤的病理来说,骨折局部会渐渐有血肿产生,骨折线可以处在关节外,也能够波及关节面,当属于关节外骨折时,骨折块会相对较大,向掌侧移位同时也会向背侧成角,背侧鼓膜会出现连续性中断,掌侧骨质能够存在粉碎但是骨膜连续性常常保持不变。
关节内骨折块相对较小,呈现三角形形状,连同腕骨向掌侧与近侧进行移位,对于移位较为显著的骨折,往往会合并三角纤维软骨盘以及下尺桡关节的损伤,也可能会发生尺骨茎突骨折。
Smith骨折的临床表现常常有以下几种:在骨折受伤后,患者腕部会产生疼痛感,并且会快速发生肿胀,之后,出现和Colles骨折相反表现的畸形。
患者腕关节主动与被动活动都会由于疼痛而受到很大限制,同时,骨折部位存在显著的压痛感与异常活动,尺桡骨茎突关系异常,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能够观察到明显骨折特点,所以能够借此进行诊断与分型。
另外,患者局部会发生肿胀、疼痛与畸形,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腕呈现屈曲状,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骨折近端向背侧突出。
临床中,通常可以将Smith骨折分成3种类型:①Ⅰ型骨折线为横形,自背侧通达掌侧,没有涉及关节面,远折段联通腕骨会往掌侧移位,且向背侧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