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尺桡关节脱位
- 格式:ppt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4
下尺桡关节脱位会引起哪些疾病?
*导读:下尺桡关节脱位根据不同时期,可产生不同的并发症,具体如下:一、早期并发症1、骨折是脱位常见的并发症,多发……
下尺桡关节脱位根据不同时期,可产生不同的并发症,具体如下:
*一、早期并发症
1、骨折是脱位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关节的附近,或脱位关节的本身,亦有少数发生在脱位的同一肢体。
2、神经损伤虽属脱位少见的并发症,但一旦发生,则给脱位的恢复及预后造成不良结果。
3、血管损伤是脱位并发症中少见的一种。
若发生大的血管损伤,肿胀迅速,病人很快休克。
*二、晚期并发症
1、骨的缺血性坏死。
由于关节脱位后损伤了关节囊、韧带或有关肌肉,使骨的供血受到影响,久之则可出现骨因缺乏血液供应而发生坏死。
2、骨化性肌炎。
对骨化性肌炎的产生机理,多数人认为是由于损伤了骨膜,骨膜内的骨细胞游离于关节周围的血肿中,在血肿中进行骨化。
4、习惯性脱位。
关节复位后过早使用关节,关节周围的软
组织或关节盂的软骨损伤未能得到很好恢复,致使关节松动、筋膜松弛,引起关节不稳。
5、创伤性关节炎。
创伤性关节炎多发生在脱位时关节软骨面受到损伤,造成关节面不平的脱位者。
下尺桡关节脱位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下尺桡关节脱位概述下尺桡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是指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下尺桡掌、背侧韧带受损而引起的关节创伤,临床较为常见。
但单独发生少见,多并发于前臂骨折、腕小骨骨折或脱位等,其中以并发桡骨骨折最常见。
可分为单纯性脱位和伴有前臂的几乎任何部位骨折的复合性脱位。
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表现为患侧腕部活动受限、疼痛、局部肿胀、畸形等。
英文名称:dislocation of 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上肢常见症状:患侧前臂活动受限、局部畸形、肿胀、疼痛主要病因:主要与直接或者间接暴力所致韧带受损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X 线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腕关节镜检查重要提醒:由于下尺桡关节脱位容易漏诊及合并尺桡骨折,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检查、复查,若早期治疗不当,会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后期可引起腕部运动受限等严重后果。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下尺桡关节脱位的发病特点三、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病因病因总述:下尺桡关节脱位多数情况下由于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如患者跌倒、腕关节过度扭转或突然提重物。
此外慢性损伤也会导致下尺桡关节脱位。
体力劳动者、有关节病变的人群发生本病的可能更高。
基本病因:1、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因创伤时受力方向、程度不一,在患者跌倒、腕关节过度扭转或突然提重物等均可使稳定下尺桡关节的三个结构(下尺桡关节掌侧韧带、下尺桡背侧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盘)被破坏,从而使得尺骨突向背侧或掌侧脱位。
2、慢性损伤职业性的长期慢性劳损,前臂频繁进行内旋或者外旋活动,亦可以造成其韧带松弛,而出现下尺桡关节脱位。
尺桡关节分离与脱位是两种不同的病症,它们的区别如下:
尺桡关节分离通常表现为前臂旋前时出现明显的疼痛,这是因为尺桡关节的稳定性受到了影响。
在活动下尺桡关节时,可以明显感觉到关节松弛,有时还会出现弹响。
由于关节的稳定性下降,患者可能会感到旋转无力,难以完成一些需要旋转前臂的动作。
相比之下,尺桡关节脱位则是指桡骨头从尺骨的桡骨切迹中滑出,导致下尺桡关节的结构遭到破坏。
这种情况通常伴随着明显的疼痛和肿胀,因为脱位会导致局部炎症和组织损伤。
此外,由于桡骨头已经脱出,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影响,患者通常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前臂旋转动作。
综上所述,尺桡关节分离和脱位虽然都涉及到前臂的旋转功能受损,但它们的病因和症状是有所不同的。
尺桡关节分离主要是由于关节松弛和稳定性下降所致,而尺桡关节脱位则是由于桡骨头从尺骨切迹中滑出导致的结构破坏。
在处理这两种病症时,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放射医师对非骨折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再认识关键词非骨折性下尺桡关节X线下尺桡关节是腕关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前臂旋转机制的解剖学基础之一,下尺桡关节的非骨折性脱位,并不少见,但常被放射医师忽视,以致延误治疗。
解剖尺桡远侧关节由桡骨的尺骨切迹与尺骨头的环状关节面,以及尺骨头与桡腕关节盘的近侧面构成,属于车轴关节。
桡尺近侧关节和远侧关节是联合关节,运动时,以通过桡骨头中心与关节盘尖端的连线的垂直轴为枢纽,桡骨头沿此轴在原位旋转,而桡骨下端连同关节盘则围绕尺骨头旋转。
当桡骨下端旋至尺骨前面时,称为旋前,此时桡尺两骨交叉;反向运动,称为旋后,此时桡尺两骨并列。
运动范围约180°,连同肩关节的旋转,上肢的回旋可达360°。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跌倒手撑地、腕部的扭伤或忽然提起重物,使腕关节桡偏、背屈或旋转的应力均可造成此种损伤。
当下尺桡背侧韧带断裂时,旋前过程即会发生尺骨小头向背侧的半脱位;当下尺桡掌侧韧带断裂时,旋后过程会发生尺骨小头向掌侧的半脱位。
以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最为多见。
当下尺桡关节完全脱位时,一定合并有三角纤维软骨盘的破裂或尺骨茎突骨折。
临床表现腕痛:局限于下尺桡关节及尺骨茎突处,旋转及尺偏时加剧。
弹性隆起:与健侧对比,可见尺骨小头向背侧或掌侧隆起,压之复位,抬手即弹回原处。
活动受限:因疼痛患侧前臂旋转及尺偏明显受限,伴有三角软骨损伤时尤甚。
肿胀:一般较轻。
诊断非骨折性下尺桡关节脱位的诊断是综合性的,首先是临床体征,然后是X 线检查,X线的检查方法不正确,将影响X线诊断;例如:侧位片上,拍摄角度偏差50°~10°就不能表现出来背、掌侧半脱位,最后是X线测量。
临床诊断:下尺桡关节脱位的典型表现为“局部畸形、肿胀、疼痛、前臂旋转功能受限”。
分为3型:单纯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头向背侧移位、腕部外形增宽、按压有浮动感者为Ⅰ型,尺骨头向掌侧移位者为Ⅱ型,合并有骨折者为Ⅲ型[1]。
下尺桡关节脱位常为Coiles、Smith、Galeazzi骨折的后遗症。
单纯下尺桡关节脱位,并不少见,但常被忽视,以致延误治疗。
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由下尺桡掌侧韧带、下尺桡背侧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盘维持。
当前臂旋前时,下尺桡背侧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盘的背侧缘紧张;反之,当旋后时,下尺桡掌侧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盘之掌侧缘紧张。
当下尺桡背侧韧带断裂时,旋前过程即会发生尺骨小头向背侧的半脱位。
当下尺桡掌侧韧带断裂时,旋后过程会发生尺骨小头向掌侧的半脱位。
如没有三角纤维软骨盘的撕裂或尺骨茎突的骨折,不可能发生完全的尺骨头脱位。
当尺骨小头完全脱位,而无尺骨茎突骨折时,则必有三角纤维软骨盘的撕裂。
这种撕裂可在该软骨盘中心部,或横形,或舌形。
反之,纤维软骨盘完好时,必有尺骨茎突骨折。
这种骨折常在尺骨茎突的基部,是纤维软骨盘及尺侧副韧带牵拉所致。
跌倒、扭伤,或忽然提起重物,使腕关节桡偏,背屈或旋转的应力均可造成此种损伤。
以尺骨头向背侧的半脱位最为常见,此时可见旋前时尺骨头向背侧突出,旋后时自动复位。
局部可见肿胀,并有压痛。
被动活动下尺桡关节,可感知较正常侧松弛,并伴疼痛。
此种损伤应于急性期旋后位短臂石膏托固定5~6周。
如急性期失于治疗、常会造成复发性半脱位的后果,引起腕部的无力和疼痛。
尺骨头向掌侧脱位时,损伤较重,除腕部肿痛,尺骨头向掌侧突出外,腕及前臂的旋转活动明显受限。
尺骨头常交锁在脱位位置。
因之,需在麻醉下复位。
复位时前臂应于旋后位,牵引下向背侧推压脱位的尺骨头。
复位时常伴有弹响声。
复位英文名:dislocation of distal radioulnar joint别名:概述:下尺桡关节的功能是稳定桡骨在尺骨远端的旋转。
主要稳定因素是:尺侧侧副韧带,该韧带附着于尺骨茎突尖端,止于豌豆骨和三角骨;三角软骨盘,其附着于尺骨茎突基底到尺骨边缘和桡骨凹;尺侧和后侧的尺桡韧带与关节囊部分相连;旋前方肌;桡骨远端的部分表面和尺骨及骨间膜。
基础课程:下尺桡关节脱位的诊治⽂ | 君成来源 | ⾻今中外下尺桡关节⼜称桡尺远侧(端) 关节,是腕关节的组成部分,在腕关节和前臂旋转活动中发挥重要作⽤。
下尺桡关节脱位约占全⾝关节脱位的14.4%,以青壮年多见。
若不能获得及时诊断并采取正确的治疗,则可导致前臂旋转受限以及腕关节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下尺桡关节不稳及下尺桡关节炎等后遗症。
1下尺桡关节的解剖下尺桡关节为由桡⾻的尺⾻切迹和尺⾻⼩头环状关节⾯组成。
属于双驱轴滑车关节,桡⾻和⼿的旋转以尺⾻为轴,可以有150°范围的旋转。
由于⼄状结节与尺⾻头的曲度差异,两者的关节⾯不完全匹配,当旋转时两者间发⽣滚动和滑动的联合运动,使得软组织成为稳定下尺桡关节的主要因素。
稳定它的内部结构有三⾓纤维软⾻复合体(TFCC),外部因素有尺侧伸腕肌(EGU), 旋前⽅肌, ⾻间膜和其他旋前, 旋后肌, 三⾓纤维软⾻复合体⼜称尺腕复合体, 解剖上包括背侧和掌侧尺桡韧带、尺侧副韧带、三⾓纤维软⾻尺侧半⽉板同源物和尺侧腕伸肌鞘, 其是下尺桡关节旋转过程中维持稳定的最重要组织结构.下尺桡关节周围解剖2下尺桡关节的功能下尺桡关节主要参与前臂的旋转和⼒学传导功能,为前臂旋前和旋后运动的枢纽。
当前臂旋前时,下尺桡背侧韧带及三⾓纤维软⾻的背侧缘紧张;前臂旋后时下尺桡关节掌侧韧带及三⾓软⾻的掌侧缘紧张。
3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症状体征急性下尺桡关节脱位⽆论是否伴有⾻折, 其典型表现是局部疼痛, 腕和前臂的旋转功能受限, 腕部肿胀、握物⽆⼒、尺⾻⼩头向背侧⾼突或下陷, 压之出现“琴键征” 。
“尺⾻凹”实验阳性。
按压尺⾻茎突与尺侧弯曲肌肌腱之间、尺⾻头与豌⾖⾻之间产⽣的明显疼痛即为“尺⾻凹”实验阳性, 此实验对发现下尺桡韧带尺⾻凹处破裂及尺三⾓韧带损伤的阳性率达95 .2 %。
外观表现“尺⾻凹”实验4辅助检查①X 线⽚:标准后前位X 线⽚应使尺桡⾻的遮挡最⼩,腕掌⾻关节间隙在第三掌⾻处对称,摄⽚时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前臂旋转中⽴位,使腕关节侧关节间隙增⼤(>2.5 mm),侧位⽚上可以看到尺⾻头向掌侧或背侧突出。
下尺桡关节半脱位测量标准
下尺桡关节脱位的诊断标准包括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等,注意不可盲目复位,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通过手法、手术等措施复位。
1、患者病史: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有上肢、手腕部等部位外伤史,如磕碰、撞伤、暴力拉扯等,需详细了解损伤原因、程度;
2、临床症状及体征:下尺桡关节脱位者多有腕部疼痛,转动、按压腕部时疼痛加剧,握力减弱,关节活动会受到限制。
查体时可发现患者前臂旋前时尺骨小头向背侧突出,旋后时可自动复位,压之也可复位,手按压解除后又弹回原处;
3、影像学检查:详细了解上述情况后,可进一步完善X线、CT等检查,通过影像学图片可观察到损伤部位、程度、方向,也可排查有无骨折、移位、撕裂等,便于后续开展治疗。
下尺桡关节脱位【定义】外力作用,使腕关节被动伸展,前臂旋前,导致背侧桡尺韧带断裂,尺骨头向背侧脱位,引起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
反之,则出现下尺桡关节掌侧脱位。
孤立性桡尺远侧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较为少见,多为桡骨远端骨折或桡骨短缩的脱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并发的尺骨远端的背侧脱位。
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多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损伤。
此外,强制使桡骨内旋、外旋或长期劳损,可发生桡尺远侧关节分离或脱位。
桡尺韧带和尺三角韧带若断裂,尺骨的末端向掌侧或背侧脱位。
向背侧脱位较常见,掌侧脱位少见。
【诊断依据】一病史有明确的外伤病史。
二临床症状体征:腕部轻度肿胀,常无明显畸形,旋前或旋后时腕部会疼痛,握力下降,腕关节运动时会产生弹响,桡尺远侧关节和尺骨头处压痛明显,在背侧按压尺骨头,出现“弹琴征”现象。
先天性桡尺关节远侧脱位,多为桡骨的尺切迹或三角纤维软骨缺损,多为双侧性,且有家族史。
除检查桡尺远侧关节有明显的分离和松弛感外,可无任何其它异常。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X线片腕关节正侧位:正位可见桡尺远侧关节间隙增大(成人大于2cm,儿童大于4cm),侧位片上可看到桡、尺骨相对位置的变化,即尺骨头向掌侧或背侧突出。
同时可与健侧作对比。
必要是可作CT、MRI或腕关节造影及关节镜检查。
五鉴别诊断(无)【证侯分类】一尺骨头向背侧脱位,此型较为常见。
二尺骨头向掌侧脱位,此型损伤较重,不常见。
三尺骨头向尺侧脱位,下尺桡间隙增宽。
四先天性下尺桡关节脱位。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一)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1、适应症:新鲜脱位。
2、操作方法:尺骨头掌侧脱位常是过度旋后位损伤所致,复位时可由掌侧向背侧推压尺骨头,同时将前臂旋前,用前臂管型石膏固定于旋前位4-6周。
尺骨头背侧脱位常是过度旋前位损伤,其复位及固定均与掌侧脱位相反。
尺骨头向尺侧脱位,在牵引下,术者双手合抱下尺桡关节向中间挤压,即可复位。
(二)手法复位经皮穿针(钳夹)固定1、适应症:新鲜闭合性桡尺远侧关节脱位,复位后稳定性差,有再次脱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