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第十单元 妇人妊娠病篇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金匮悬解》妇人妊娠——桂枝汤,桂枝茯苓丸金匮悬解:卷二十妇人妊娠十一章胎元化生,非有他也,气以煦之,血以濡之而已。
气恶其滞,滞缘于湿,血恐其郁,郁因于风。
妊娠养胎之要,燥土而行滞,润木而达郁,无余蕴矣。
血统于乙木,气统于辛金,而肺病则湿,肝病则燥。
以足厥阴主令于风木,手太阴化气于湿土,故行气以燥土为先,行血以润木为首。
仲景于妊娠之门,温凉燥润,四法俱备,大要在建中而培土。
中气健旺,而后用凉润于东南,以治木火,则血调矣,用温燥于西北,以治金水,则气调矣。
气血均调而胎元化育,妊娠何得有余病也。
妊娠一:(妊娠一)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方见“下利”。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则绝之。
妇人得平和之脉,而尺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外无寒热表证,此名妊娠。
《难经》: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盖子宫者,少阴肾之位也,故脉见于尺。
胎之初结,气血凝蹇,不复流溢,故脉形小弱。
胎妊方成,中气壅满,胃逆不降,故恶心呕吐,不能甘食。
胃逆则金火皆升,是以发渴。
桂枝汤,甘草、大枣,补其脾精,桂枝、芍药,调其肝血,生姜降逆止呕,妊娠初治之良法也。
于妊娠之法,六十日间,当有此证。
设有医治之逆者,却一月之内而见此证,加以吐下之条者,日期浅近而吐下大作,此中气之败,不关胎故,则调燮中气,绝其病本也。
1妇人得平和之脉,而尺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外无寒热表证,此名妊娠。
桂枝汤主之。
《难经》;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
盖子宫者,少阴肾之位也,故脉见于尺。
胎气初结,气血凝蹇,不复流溢,故脉形小弱。
胎妊方成,中气壅满,胃逆不降,故恶心呕吐,不能甘食。
胃逆则金火皆升,是以发渴。
桂枝汤,甘草、大枣补其脾精,桂枝、芍药调其肝血,生姜降逆止呕,妊娠初治之良法也。
2于妊娠证,是桂枝之法,六十日间,当有此证,此是自然的妊娠反应证。
浅述《金匮要略》妇人篇特色《金匮要略》妇人篇是研究和治疗妇产科疾病的专著,对妇人病的病因、病机、脉证和辨证论治都做了较详细的论述,所列方剂至今还具有一定临床实用和参考价值。
基本内容《金匮要略》第20至22篇都是论述妇人病的,包括胎、产、经、带各种妇人疾病。
第20篇主要讨论妇人受孕期的正常征象,以及一般常见病证和治法。
内容包括妊娠诊断、癥和胎的鉴别、妊娠呕吐、妊娠腹痛、妊娠水气、妊娠小便难、养胎与保胎等。
全篇共11节,论述比较具体,给后世医家对于妇人妊娠诊断以及产前诸病的治疗以很大的启发。
第21篇主要是论述产后比较常见的疾病,全篇共11节,重点讨论了产后三病及产后腹痛等,对中风、下痢、呕吐等病也有论述。
产后病的治疗,固然要照顾到体质因素,但也必须从病情实际出发,即正虚要扶正,若邪实还要驱邪,这是该篇的基本精神。
第22篇论述妇人杂病的脉证和治法,涉及的范围较广。
全篇共22节,论述了月经病、带下、崩漏、腹痛、脏躁、热入血室等。
有几条条文把杂病与胎产病结合起来论述,反映了杂病与胎产病的关系。
这三篇有些条文又疑尚有残缺,有些方剂有方无药,但其基本内容还是可以窥得的,因而后世医家仍把它作为诊治妇女病的典范。
辨证特点突出主证妇人篇对每一个病证的主证记述精简,重点突出。
如《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中第八节:“产后风,持续数日不解,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乾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产后中风至数十日之久,而头痛寒热等证仍在,说明表尚未解,阳旦汤即桂枝汤加黄芩,本为太阳中风夹热而设。
此风久而热续在,故亦可用此方,所谓有是证用是方,只要审证明确,不受日数所拘。
审证求因仲景病因学说以客气邪风为主,以邪从经络脏腑为内所因;邪在四肢九窍皮肤滞流血脉为外所因,若房事、金刃、虫兽所伤,则非客气邪风中人,与经络脏腑无涉,为不内外因。
这与后世的“三因”学说虽有所不同,但后世“瘀”学说实际是在《金匮要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审证求因,从因论治则是《金匮要略》的主要特点。
『金匮要略』(十九)妇人妊娠病方→当归散
养血清热当归散,芩芍芎术一同煎;
妊娠胎动心烦热,急下益脾又调肝。
组成:当归、芍药、黄芩、川芎、白术。
功效:养血清热,调肝益脾。
主治:妊娠血虚热证。
症见妊娠胎动不安,内热心烦,头晕胸闷,时有腹痛,纳呆,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临床运用:临床用于治疗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月经不调等属血虚有热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菟丝子、续断、桑寄生治疗妇科疾病;加泽泻、红花、桃仁、丹皮等治疗伤科疾病;加生地、赤芍、木贼、紫草等,并随症加减(热盛加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病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加生黄芪、淮山药、天花粉、桑白皮等)治疗点状角膜炎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自从朱丹溪提出“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以来,世人多遵从之。
临床医家罗元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仲景当归散原方,并无突出黄芩、白术为安胎主药之意,用之只在于去湿热,湿热去则胎自安。
金匮~妇人病,子宫肌瘤,怀孕,崩漏5.14孤舟班长主讲正常人就是平脉,口渴不能吃饭了害喜了对吧刚怀孕我们经方都给桂枝汤,因为桂枝汤就是调和营卫的,那么女性更年期也是桂枝汤,那么人家怀孕了就不要给人家治了,有的妇女怀孕症状和感冒一样,去摸脉,滑脉一串珠子那种,基本是怀孕了。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
有的妇女三个月不来月经了结果一下来月经流血不止肚脐上面动悸,这是有淤血或者是血块,或者是肌瘤啥的。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
当下其症,桂枝获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右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知,加至三丸。
这个处方治疗子宫肌瘤,那么这里要交代清楚,子宫肌瘤如果是淤血我们用抵挡汤或者抵当丸如果是宫寒引起的子宫肌瘤我们用桂枝茯苓丸,那么生殖系统是谁在管?是肝。
那么生气寒就下到子宫里,时间就了就阴实对吧,所以有的女性子宫问题和孩子一生气就觉得子宫的位置难受哈,因为那是孩子的家对吧,这里还有个处方如果是小便不利就是桃核承气汤,那么这个桂枝茯苓丸你去买成药效果太一般了,我们自己做的都是加生附子和硫磺,我一般都是把药一起下去煮煮好了药渣捞出来再熬少一点,放玉米淀粉晒干加硫磺打粉装胶囊里,是汉唐的桂枝茯苓丸。
这个效果一定没有熬制好的炮附子和生附子分加其他中药粉好用哈,因有蜜所以药能沉下去哈,这个硫磺不用提纯哈直接生用。
我把比例发一下,当初我用的生附子是重庆的,那么如果用迁善改过的生附子这个比例计量应该是100到120克,这个硫磺我用的是提纯的,那么你们手里的硫磺应该是加到50到60克,那么我是这样做的:把这个生附子干姜炮附子生姜先煮够四个小时,药渣去了再熬少一点,加玉米淀粉晒干就是提纯出来的附子粉,这样吃不会中毒,虽然力量有点小但是安全,那么其他药打成粉熬蜜做成10克一个的丸子,一天一个两个三个都可以哈,这个硫磺不能长期吃,所以效果有了就要去硫磺哈,长期吃一阵子哈,那么我们治子宫肌瘤要先治好她的肝和月经,化性哈。
『金匮要略』(十九)妇人妊娠病方→附子汤
附子汤芍苓术参,散寒暖宫安胎真;
妊娠腹痛脉沉细。
恶寒全赖将阳温。
组成:制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功效:温阳散寒,暖宫安胎。
主治:①妊娠宫寒证。
症见孕妇腹中冷,遇寒则甚,少腹痛作冷如风寒吹样,似有胎儿欲动欲胀感,或腰痛或腰酸,或发热,苔白,脉弦。
②肾虚寒湿痹证。
症见身体疼痛,骨节疼痛,手足寒冷,口中和.脉沉。
临床运用:本方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肉疼痛、习惯性流产、妊娠腹痛、妊娠中毒症、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等属肾虚寒湿内阻者。
有报道用本方治疗全身痛、关节痛、心绞痛、腰痛、腹痛、腹泻、呕吐、眩晕、舌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胃下垂等;加龙骨、牡蛎治疗先兆性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关于妊娠期使用附子的问题,因为附子大热有大毒,走而不守,功能破坚,不少医家认为附子不利于妊娠,正如张璐所谓“世人皆以附子为堕胎百药长”。
不过,今世医家根据《内经》“有故无殒”的精神,认为只要用之对证,处方周详,不但效佳,而且毫无伤胎之虞。
由此观之,附子并非妊娠期绝对禁忌,只要辨证准确,是能收到祛病安胎之效的。
金匮要略妇科经方金匮要略妇科经方(168-195):★★★妇人妊娠病经方:168,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169,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妇人胞动,无干姜)♥芎穷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川芎,阿胶,甘草各6克,艾叶,当归各9克,芍药12克,干地黄15克。
170,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窮半斤(一作三两)(♥当归,川芎各9克,芍药18克,茯苓,白术,泽泻各12克。
171,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一两人参一两半夏二两右三昧,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九,日三服。
172,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173,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斤茯苓三两174,当归散方当归黄芩芍药芎穷各一斤白术半斤175,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养胎儿),白术散方(见《外台》)白术芎穷蜀椒三分(去汗去汗)牡蛎(♥白术,川芎各30克,蜀椒22克去汗,牡蛎15克。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
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穷;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
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
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
病虽愈,服之勿置。
(♥忧郁,小麦汁,,。
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大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泻劳宫及关元。
小便微利则愈。
(见《玉函》)(♥,膀胱经至阴穴,脾径的隐白穴。
胎位不正,小便不出,至阴穴,隐白穴。
♥难产方,党参二两,当归三两,牛膝四两。
♥♥阳中有阴为精,阴中有阳为气,。
男女怀孕生男生女法,。
男人的精先到达卵巢而受孕而生男,女人的卵先到达卵巢而生女。
★★★★★妇人产后病经方:小柴胡汤主之。
(方见呕吐中)(♥,人参,。
产后第一方。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方见痉中)产后腹中疼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腹痛1.妇人妊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2.也,当以附子汤(阳虚失煦,寒盛腹痛,温阳散寒,暖宫安胎)温其脏。
3.妇人妊娠,腹中疒亏痛,当归芍药散(肝脾不和所致腹痛,养血舒肝,健脾利湿)主之。
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xx泄4.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癥病证治,消瘀化癥)主之。
xx茯苓xx桃仁等分5.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者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阴,胶艾汤(冲任虚寒下血,调补冲经,固经养血)主之。
川芎阿胶甘草xx当归芍药干地黄6.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血虚湿热,脾失健运,胎证不安,养血健脾,清化湿热)主之当归xx川芎白术7.妊娠养胎,白术散(脾虚寒湿所致胎动不安,健脾除湿,温中安胎)主之白术川芎蜀椒牡蛎妇人病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1.产后腹中疒亏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血虚里寒腹痛,补虚养血,散寒止痛)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2.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产后气血郁滞成实腹痛,行气和血止痛)主之枳实芍药3.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产后瘀血内结肢,破血逐瘀)主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桃仁庶虫虫4.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银,头微痛,恶寒,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量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产后表虚中风,调和营卫,解表和里)。
5.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中风兼阳虚,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主之、竹叶葛根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附子大枣生姜6.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产后热利伤阴,清热解表,凉血止利,养血缓中)主之xx甘草阿胶xxxxxx妇人杂病脉证并汉第二十二总论1.妇人之病,因虚,积准予,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从《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论“有故无殒”【中图分类号】r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33-01【摘要】“有故无殒”思想源于《内经》,经仲景发挥而成为妇科临床要则。
“有故无殒”治则提示我们妇科临床用药应着重“有故”的前提,其运用关键在于辨证准确,运用时须谨记“衰其太半而止”的原则。
【关键词】金匮要略;有故无殒;妇科妊娠用药禁忌一直是临床妇科医生的雷区。
《中药学》[1]明确列出妊娠禁用药24味,慎用药13味,同时指出“如无特殊必要,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事故”。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2]原文11条,载方10首,用药20余种,若从妊娠禁忌药的角度来看,有不少属犯胎之药,如桂枝茯苓丸的桃仁和芎归胶艾汤的川芎。
而附子汤的附子,《名医别录》言其“又堕胎,为百药长”;干姜人参半夏丸的干姜、半夏则是大辛大热或有毒之品,同为妊娠所忌,但仲景依据《内经》“有故无殒”这一用药法则,妙用“慎药”、“禁药”治疗妊娠病,祛邪与安胎并举。
反观当下很多妇科医生,一味固守妊娠“慎”“禁”之说,临床用药以不犯禁为要,至于能否治病反而退为次席考虑了。
因此,重温经典之理,探究仲景妊娠立方之据,对妇科临床实践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
一“有故无殒”之理论探源仲景立方之据,诚如仲景自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有故无殒”出自《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聚大积,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王冰注《素问》云:“故,谓有大坚癥瘕,痛甚不堪,则治以破积愈癥之药。
是谓不救必乃尽死,救之盖存其大也,虽服毒不死也。
上无殒,言母必全。
亦无殒,言子亦不死也。
”“衰其大半,不足以害生,故衰其大半则止其药。
疾病有方丨《金匮》妊娠病的这几首方,胡希恕不只用于妇科▶本文为《疾病有方》专栏第9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小编导读《金匮要略》有妊娠病篇,并针对妊娠病不同症证,对应拟方。
如果这些经方只用于妇科病证,那就过于局限啦。
下面我们看看经方大师胡希恕是如何用这几首经方的,你会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用!桂枝茯苓丸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
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
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
不知,加至三丸。
【胡希恕注】妊娠六月动悸,若断经前三月,经水通利,则里无瘀血,当是有胎,其动为胎动;若断经前三月曾有漏下,瘀血内阻,而为衃,即凝集之血,其动当责瘀血。
里有恶血,人体良能欲将其排出,排而不尽,则血不止,当下其癥结,桂枝茯苓丸主之。
方中桃仁、牡丹皮祛瘀,桂枝、茯苓降气平冲止悸,芍药滋养阴液,也可祛瘀,同时亦治腹痛。
本方临床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见气冲心悸胸痹痛者。
桂枝茯苓丸现常用煎剂,但本条所言癥痼非短期可以取效,故仍当以丸剂治疗。
胶艾汤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妇人胞动无干姜)芎劳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芍药四两,干也黄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不差,更作。
【胡希恕注】妇人漏下即子宫出血,妇人下血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经行下血,即一般崩漏之类;二是半产后继续下血;三是妊娠下血。
本条即言妊娠下血之类。
若妊娠下血而腹中痛,为胞阻,即子脏中胎儿受瘀血所阻之意,里有瘀血,故而下血、腹中痛,胶艾汤主之。
有很多习惯性流产患者,在怀孕之后,还要多多少少见血,服此方效果很好。
胶艾汤,为四物汤加入阿胶、甘草、艾叶三味。
呆基本方为:党参15g、巴戟天15g、菟丝子15g、熟地15g、山萸肉15g、麦冬15g。
化痰加半夏10g、白术15g,血瘀加当归15g、丹参10g,虚火加知母15g、地骨皮10g,实火加钩藤15g、黄连5g,阳虚明显可加附子10g、肉桂5g。
疗程是治疗时需要关注的问题,痴呆疗程相对较长,有效的方剂需要守方治疗。
参考文献[1] 张介宾.景岳全书(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573.[2] 陈士铎.辨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41.[3] 赵友琴.《华佗神医秘传》质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4,8(4):41.第一作者:张林燕(1982—),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全科工作。
通讯作者:倪敬年,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jingnian_ni@修回日期:2018-08-16编辑:吕慰秋《金匮要略》论治妊娠病的方药特色洪 珂1 殷燕云2 洪艳丽1(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摘 要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所载方药有10首之多,具有用药精简、组方巧妙、用量考究、剂型丰富的特点。
张仲景妊娠保胎临证处方重视调和阴阳、开利气血,遵“有故无殒”之大法,因故而施、药味合理配伍减毒护胎,又注重肝脾同治,化瘀、清热、除湿等法兼备,调理脏腑,补虚泻实,为后世妊娠期治病安胎理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于临床妊娠病及安胎养胎的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 金匮要略;妊娠病;调阴阳;利气血;有故无殒;肝脾同治;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 R 271.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397X (2019)02-0015-02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第二批科研专项(JDZX 2015099)《金匮要略》是现存较早的专篇论述妊娠病诊治的医籍。
从临床症状、方药等方面对妊娠病论述系统全面,涉及妊娠下血、呕吐轻与重证、腹痛、水肿、小便难等病证的辨证诊治,为后世临床诊治妊娠病提供理论及组方选方依据。
金匮妇人妊娠产后杂病方大全讲(收藏)2018-02-26 中医书友会I导读:《金匮》妇人病三篇,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应反复研读。
深刻领会,以期学以致用。
李培生教授是五版《伤寒论》教材的主编,亦是经典之作,书友们多次呼唤,今天小编为大家找来这篇文章。
(编辑/小谢)金匮妇人方研讨作者/李培生《金匮》妇人病三篇,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运用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应反复研读。
深刻领会,以期学以致用。
兹爰取《金匮》原书,缀以己意,以就正于当世之留心斯业者。
1.妇人妊娠病方《金匮》妇人妊娠病方共十首:桂枝汤是《伤寒论》治太阳中风方,附子汤是治少阴虚寒主方,是妇科证治大法并宜参究伤寒杂病方书。
桂枝茯苓丸为活血祛瘀之剂,是为“癥病”而设,非妊娠所宜。
今按《金匮》原书方次,辑述于后:(1)桂枝汤方《金匮》原文“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
其人渴,不能食。
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盖桂枝汤中,桂枝、生姜配甘味药则辛甘化阳,芍药配甘味药则甘酸化阴。
对于妊妇胚胎初结,阳气运行较钝,阴血濡养不足之体,运用此方,确能温通其阳,滋养其阴,增添化育之生机,颇具调燮之妙用,此其一也;其次,妊妇胚胎初聚,水谷精微奉以养胎。
脾气运行迟钝,水气内阻于中,多呈呕逆泛恶不能食等恶阻之状亦可应用,但须加砂仁、半夏降逆止呕药。
所谓“得平脉”,自非其他病态;“阴脉小弱”,亦是妊娠常脉,并与证情恰合,不可根据《内经》“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素问·平人气象论》)而议其不当。
桂枝汤为辛甘温之剂,功能温通心胸之阳而宣散水气,与证脉相符,故可施用。
但《伤寒论》桂枝汤禁例,仍须切记。
如妊妇阴虚有热,或属湿热内蕴之体又不可用。
后妇人产后病篇阳旦证条,当是桂枝汤证。
产后中风,日数虽久,表证仍在,故仍当用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之法。
与此用方大意,又有不同。
(2) 桂枝茯苓丸方桂枝茯苓丸方首列于妊娠病篇。
当是妇人宿有癥病,而又受孕。
『金匮要略』(十九)妇人妊娠病方→当归芍药散
安胎当归芍药散,芎苓术泽藏中间;
妊娠腹痛脉缓细,健脾养血并疏肝。
组成: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
功效: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止痛安胎。
主治:(1)妊娠肝脾不调证。
症见孕妇腹中急痛或绵绵作痛,或阴中下血,或带下量多,或足跗浮肿,或四肢困重无力,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腻,脉濡细缓或有弦滑。
(2)肝脾不调腹痛证。
症见脘腹疼痛或小腹疼痛,时或腹中急痛,时或绵绵作痛,胁肋胀满或疼痛,饮食不振,大便不调,头目眩晕,情志不畅,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临床运用: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乳腺小叶增生、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子宫肌瘤、妊娠腹痛等属上述证机者。
有报道用本方加太子参、丹参、水蛭治疗心绞痛;加木香、鸡内金、海金砂、穿山甲等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加桂枝、葛根、生龙骨、丹参、生牡蛎,并随症加减治疗眩晕;加减治疗脑血管性痴呆、功能性子宫出血、流产、胎位不正、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
提示: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对卵巢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不但能止痛,还可以促进胎盘发育,调节内分泌功能而达到安胎的作用。
金匮诵读——妇人妊娠•尤在泾注解(一)平脉,脉无病也,即《内经》身有病而无邪脉之意。
阴脉小弱者,初时胎气未盛,而阴方受蚀,故阴脉比阳脉小弱。
至三四月经血久蓄,阴脉始强,《内经》所谓手少阴脉动者妊子,《千金》所谓三月尺脉数是也。
其人渴,妊子者内多热也,一作呕亦通。
今妊妇二三月,往往恶阻不能食是也。
无寒热者,无邪气也。
夫脉无故而身有病,而又非寒热邪气,则无可施治,惟宜桂枝汤和调阴阳而已。
徐氏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也。
六十日当有此证者,谓妊娠两月,正当恶阻之时,设不知而妄治,则病气反增,正气反损,而呕泻有加矣。
绝之谓禁绝其医药也。
楼全善云:尝治一二妇恶阻病吐,前医愈治愈吐,因思仲景绝之之旨,以炒糯米汤代茶,止药月余渐安。
(二)癥,旧血所积,为宿病也。
癥痼害者,宿病之气,害其胎气也。
于法妊娠六月,其胎当动,今未三月,胎不当动而忽动者,特以癥痼害之之故。
是六月动者胎之常,三月动者胎之变也。
夫癥病之人,其经月当不利,经不利,则不能受胎。
兹前三月经水适利,胞宫净而胎可结矣。
胎结故经断不复下,乃未三月而衃血仍下,亦以癥痼害之之故。
是血留养胎者其常,血下不止者其变也。
要之,其癥不去,则血必不守,血不守,则胎终不安,故曰当下其癥。
桂枝茯苓丸,下癥之力,颇轻且缓,盖恐峻厉之药,将并伤其胎气也。
(三)脉弦发热,有似表邪,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恶寒而腹反恶寒,甚至少腹阵阵作冷,若或扇之者然,所以然者,子脏开不能合,而风冷之气乘之也。
夫脏开风入,其阴内胜,则其脉弦为阴气,而发热且为格阳矣。
胎胀者,胎热则消,寒则胀也。
附子汤方未见,然温里散寒之意,概可推矣。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 基础知识
第1页 金匮要略——第十单元 妇人妊娠病篇
细目一 癥病证治
要点 癥病漏下证
桂枝茯苓丸证
原文: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
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病因病机:素有癥病为患,导致血瘀气滞,经水异常,渐至停经;瘀血内阻,血不归经,则漏下不止。
证候:妇人小腹包块疼痛拒按,下血色晦暗而有瘀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辨证:瘀血阻滞,寒痰(湿)凝滞。
治则:祛瘀消癥。
方药:桂枝茯苓丸。
方中桂枝、芍药通调血脉;桃仁、丹皮活血化瘀消癥;血不利易为水,茯苓利水以和血脉;炼蜜和丸,调和药性,起渐消缓散之功。
细目二 腹痛证治
要点 肝脾失调证
当归芍药散证
原文:妇人怀妊,腹中(疒丂)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芎半斤一作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病因病机:本病由于肝虚气郁则血滞,脾虚气弱则湿停,肝病及脾,肝脾失调而致。
证候:腹中绵绵而痛、或拘急而痛,体倦、浮肿、白带量多、小便不利、泄泻等。
辨证:肝脾失调,气郁血滞湿阻。
治则:养血疏肝,健脾利湿。
方药:当归芍药散。
方中重用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辅以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行血中之气;茯苓、白术健脾除湿,泽泻用量亦重,意在渗湿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