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英汉语言的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7
英汉语言对比一.英汉语音对比英语和汉语是非亲属语言。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差别较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具有一切声音所共有的属性,即音色、音高、音强和音长。
音色是各种语言都重视的。
正因为语音有各种不同的音色,而各种语言所选择的具体音位又不同,这才构成各种语言不同的音位系统。
对于其他3种要素,英汉两种语言的敏感程度就不同,它们在两种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英语对音强变化非常敏感,它强调重音的作用,因此被列为重音语言。
汉语则对音高变化十分敏感,音高的区别即为声调,因此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对于音长的敏感程度汉语不及英语强烈。
1.英汉元、辅音系统对比英语的元音系统比较简单,由12个单元音和8个双元音组成。
汉语(以北京普通话为主)的元音系统较为复杂。
汉语的每个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而韵母又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分别由单元音、复元音及元音加鼻辅音n 或ng充当。
英语有辅音24个,汉语有22个(包括作韵尾的ng)。
2.英汉音节结构对比英语和汉语各自有一套区别词义的音位,不仅如此,各个音位在音节中分布的位置和聚合方式,两种语言也各有特点。
比如说,汉语里辅音只有n和ng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如ān安、áng昂,而英国英语的辅音除/h、j、w、r/外,都可出现载词末位置上(美国英语中/r/可以再次为出现)。
汉语构成音节的方法非常简单:前声后韵,声调则附于整个音节之上。
汉语音节结构简单,加上声韵配合的受限性,使得汉语音节数目小得很,据一中国学者(1957)统计,除儿化音和轻音外、不分声调的音节只有432个,分声调的有1376个;而1950年美国出版的《普通语音学》(General Phonetics)一书中,则认为汉语若不算声调,共有411个音节,如附上四声,则有1644个音节。
这两组数字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如果拿来与英语近万的音节数相比,无论如何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数目。
第二章英汉语言对比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第二部分Part TwoProcedures of today:●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yntax●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rhetoric●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iscourse●Exercises in class●Assignments of today●“…so far as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concerned,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ce linguistically is the 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E. A. Nida●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Differences between syntax:●形合与意合(hypotaxis and parataxis): 英汉两种语言最本质的区别●Hypotaxis: 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e.g.I shall despair if you don‟t come.●形合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一种语言形式手段(如连词或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Parataxis: The juxtaposition of clauses or phrases without the use of coordinating or subordinating conjunctions, e.g.The rain fell; the river flooded; the houses were washed away.●意合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进行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英汉语言词汇对比1. 概述对比两种语言,我们可以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及篇章等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但是词汇在这之中似乎更具关键性,因为“语音只是词汇的包装或外衣,而任何语法问题到底就是词的用法问题。
”词算是一门语言比较基础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两种语言的词汇的形态结构和意义的某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来分析一下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同。
2.英汉词汇系统特征对比2.1汉语1)汉字具有独特的方形结构,是一个非字母化书写符号系统。
象形- 表意-拼音是人类语言文字发展的三个层次,汉语长期停滞在表意阶段,有其本身的、特有的译音特征,是表意兼表音的文字。
(ideophonograph)2)汉语文字系统语音承载能力不够完备,音位结构(元音与辅音的组合)不可能明示。
3)汉字音与义的结合的视觉分辨率很高,同音异义字可由视觉分辨,如发音为“jing”的“井”、“颈”、“景”、“警”一看即知,不会混同。
即所谓“因形见义”。
4)音义视觉分辨率高导致词义分辨率很高,如“陈迹”与“沉寂”同音,但不会混淆。
5)汉字不具备形态发生学机制,因为汉字不是可以发生形态变化的拼音文字,而是方块字。
汉字只能附加与粘合,也就是“简单对接”。
6)汉字与语素基本上是一对一的关系,即“字”就是“语素”,许多语素本身即词;词是语素(“字”)的附加或粘着。
能独立的语素(自由语素)结合叫附加,如“好看”;不能独立的语素(粘着语素)结合叫粘着,如“人民”。
2.2英语1)英语文字属于字母化语言书写符号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拼读性(按文字符号拼音),可识读性(即词性分辨率);可习性(即按可识读性来识字);可衍生性(即按原型派生、类比的属性)。
2)英语文字系统语音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符号表音功能较强。
3)英语词的音义视觉分辨率不高,如well在孤立情况下分不清楚是“好”还是“井”。
英语不能在词一级因形见义。
其主要的、基本的功能是表音。
4)视觉分辨率地导致词义分辨率低。
如在孤立状态下permit(vt. 允许)与permit(n. 许可、许可证)很可能混淆。
第二章英汉词类对比一、词类分类的三个标准:a.词义标准凭借词义和客观现实的联系,判断某一词汇所表示的是事物、属性、行为或状态,由此来决定该词是名词、形容词、动词或是副词。
英汉无差异。
b.形态标准英语形态比较丰富(各类词缀、单复数、动词的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等),汉语形态不丰富。
c.句法标准以某词在具体语境中所表示的语法功能为标准去判断词类。
总结:参照词义和形态标准,主要凭借句法标准来判断词类才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节英汉名词对比主要从分类、语法功能、构成方式及语法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
1.分类对比英语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划分,对英汉语学习和翻译具有特别意义。
A. 英语可数名词前可以直接用泛指限定词、数词来修饰和限定,如,an hour,another teacher,two books; 不可数名词不可以直接用泛指限定词、数词来修饰和限定。
若要表达不可数名词的量,则要借助单位词,如three pieces of paper, two kilos of meat.B. 汉语中没有单复数词形的变化,名词一般都能直接受数词或数量词组前置修饰。
如,一张纸,几点意见,两种生活,三天等等。
C.模糊的、不确定的数量关系的表达。
英语:可数名词的复数;汉语:数量词组、副词、名词重叠形式等。
1)changes have happened to him since we were separated. 许多、一些、很大的变化2) 在毕业典礼上,一句句千叮万嘱的话语使这些不羁的学子也有些动容了。
Words\remarksD.英汉互译实践(增、减词)1)up the street they went, past stores, across a broad square, and then entered a huge building.2) there are canteens around the campus. (小饭馆)3)Adversaries(对手)are powerful without question.4)一条条新修的公路把这个小镇和外界连(connect…to)在一起。
英汉语言对比一、英汉词汇对比第一节英汉词汇量对比汉字有多少呢?根据统计如下:商朝:甲骨文约为3500—4500字。
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收录9353字。
清朝:张玉书等《康熙字典》收录47035字。
当代:《中华大字典》收录48000字;《汉语大字典》收录56000字;《中华字海》收录861300字。
根据对文字资料的统计,从商代到现代,一般使用的汉字数量没有显著的变化,可能一直在五六千左右。
近年来制订的具有通用字表性质的汉字标准,基本上维持了这一数目。
如《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字6196个,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表》收字6763个。
根据近年来实际使用的情况,国家语委在1988年研制成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共收字7000个。
汉语新词语虽然也层出不穷,但极少有新字产生。
偶有新字产生,用偏旁部首加谐音字根一并便成了。
汉语的构词法,不像英语那样不断衍生.靠的是固有的汉字的灵活组构,因此汉字总量总能保持在一定的数量之内。
随着时代的发展,常用汉字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减少——一些老字不断被赋予新意,而更多的古字则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英语有多少呢?中型词典如《新英汉词典》收词万余条,《远东英汉大词典》16万余条,像《牛津词典》、《韦氏词典》等大型工具书,收词量一般不下数十万。
英语的总词汇量早就超过了百万大关。
第二节英文文字的效率对比英译汉和汉译英孰难孰易?汉字简捷还是英文简捷?我们从语音、书写形式、文字承载能力和构词四方面加以讨论。
语音的基本单位是音节。
中文(汉语)词汇是以单一双音节为主。
所有拼音文字(例如英文、俄文等)的词汇是多音节的,但是它们中的常见字、常用字也同样是单一双音节,所以它们的效率也比较高,但是它们的音节由于含有辅音。
往往比汉语的音节长些。
在书写形式上汉语中的词并不像英语那样在句中分开书写,因而没有明显的书写形式或标志。
如:John saw Bill.这说明汉字节省空间单位。
其次,汉语中的某些语素可以互换位置而组成不同的词,如“算盘”与“盘算”、“平生”与“生平”、“计算”与“算计”等。
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翻译的作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从原始部落之间的交往到现代文明的传播;从古罗马帝国到现代欧洲共同体的发展,从基督教的传播到佛教的弘扬,首先应归功于翻译活动的进行。
文明的保存与传播、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无不是通过翻译工作者的参与而得以实现的。
纵观中西方翻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翻译在文明、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起着首要的作用。
公元前三世纪西方翻译揭开了它的第一页。
七十二名犹太学者聚集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把《圣经·旧约》由希伯来语翻译成希腊语,用以满足亚历山大城中说希腊语的犹太人的需要,书名叫《七十子希腊文本》。
自公元前四世纪开始至今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的翻译曾出现过五次翻译高潮(或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次是公元前四世纪末,希腊社会走向衰落,但希腊文化依然光辉灿烂,逐渐强大的罗马文化较之逊色不少。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大批的希腊著名文学作品,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致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西方第二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四——六世纪,即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这个时期的翻译主要以宗教文献为主。
在西方宗教势力强大,他们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服务自身的宗教文化,《圣经》被奉为基督教经典。
于是,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圣经》和其他宗教作品的拉丁语翻译和诠释轰动一时,在取得了教会文化上取得垄断地位,以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圣经》也被翻译成各自小国语言,使宗教翻译占有更大市场。
中世纪中后期,即十一至十三世纪之间,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次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