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英汉语言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226.00 KB
- 文档页数:9
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英汉语言的对比体现在对英汉语言特征、词汇、句法、语用和文化等层面进行的分析来掌握英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英汉两种语言之所以能够转换,是由人类思维的共性所决定的。
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语言组织方式也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在语言内部的诸多差异中,“语法最能体现语言的民族特点,因为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本族成员或语言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语言习惯或约定俗成的规则。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何善芬,2002,P 181-194)这种差异导致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复杂性,也体现出英汉两种语言转换的特殊性。
第一节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对比英、汉词汇现象主要是从英语的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方面来看它们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看它们的对应程度如何,并在使用时看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融英语词汇学、汉语词汇学的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运用对比的方法,对汉英的研究方法、语义场、上下义关系、语义成分等进行了论述。
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
划分层次的目的在于对语言进行科学有效的语法和语义分析。
不过就翻译过程而言,译者的视点通常落在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这四个层次上,因为两种语言的对等转换、不对等转换、跨层次转换主要集中在这些层面上。
一、词语层词语是语言大厦的一块块砖石。
翻译过程中要想正确理解和传递句子或篇章的意义,英汉词语是不可忽视的对比和分析对象。
这里所说的词语是指我们常说的词(word)和词组(phrase)。
而对比和分析英汉词语主要从语法和词义两个角度来进行。
(一)从语法角度来看从语法角度来对比和分析英汉词语,我们可看出:英语和汉语有着大致相同的词类,实词中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虚词中都有介词和连词。
两种语言中也都有象声词,所不同的是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有量词和语气词。
第三章英汉语言对比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英语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一、语音(phonetics)汉语的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汉语的音节有四种类型:V;CV;VC;CVC。
元音占优势。
没有复辅音英语的音素也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英语的音节构成却复杂得多。
除了上述四种,还可由三个辅音或四个辅音连缀在一起,如: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英语不是声调语言,而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
语调既有语法作用,能分开陈述句、疑问句或反意问句,也有独特的表意作用,具有很强的表情功能,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不同的态度、口气和思想感情。
英语的单词没有声调,但有重音(stressed syllable),重音有规则的排列是英语的重要语音特征。
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的重音一般在第一音节,四音节和四音节以上的词的重音一般在倒数第三个音节。
二、词汇(vocabulary)公元前206年,世界上的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
公元100年,许慎的《说文解字》汉语和英语的词类划分有同有异。
汉语分实词(content word)和虚词(empty word)两大类。
实词有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动词、副词和量词,虚词有介词、连词、叹词和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情态(语气)助词“吗呢吧啊嘛了[语气词]”等)。
英语也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也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数词,英语没有量词;虚词又称功能词(function word)或形式词(form word),包括介词、连词、感叹词和冠词等。
汉语没有冠词。
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双音节占优势。
英语句子中,名词与介词占优势;汉语句子中,动词占优势。
三、语法(grammar)汉语语法呈隐含性(covertness),英语语法呈外显性(overtness)。
第三章英汉语言对比第一节悟性与理性: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1. 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注重功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词语,摆脱形式的束缚,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象似性(iconicity),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联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富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多隐含;讲究语意、文气和语感的通畅,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富于领悟空间,对语境依赖较多;流水句很常见,话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流动;完全句与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并用;句子之间可断可连,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意尽为界”。
悟性和“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则决定句义。
要正确理解句义和语意,必须从词语的意义、功能甚至语段、篇章和语境中去分析、领悟、体味。
“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王力1984:141),这个“弹性”,体现了人的悟性。
汉语语篇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because-therefore structure)、经验式的临摹型(isomorphism)或螺旋式(circular/spiral/indirect)、漫谈式(rambling)的思维模式;注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经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间的关系(reader-responsible),呈现曲折起伏、断续离合、若即若离的风格;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信息安排常常按照“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由远及近,“层层剥笋”,逐层深入,头长尾短,先叙述一些背景、历史、条件、环境、事实、情况、情节、理由、原因、分析、例证等,再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结果、行为等(specific-to-general sequence);或按照“开篇说明一历史回顾一现状解释一观点态度一今后任务”这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