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英汉语言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543.00 KB
- 文档页数:37
第三章英汉语言对比1.Its gleaming闪烁的sands and backdrop背景of pine woods and distant hills give it a pleasant and restful atmosphere. (动静结合)【译文】这儿沙滩闪烁,松林掩映,远山连绵,自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气氛。
2.On several occasions I watched him paint fluffy毛绒绒的little chicks and vivid cormorants with their heads in clear green water. (化零为整)【译文】我曾多次见他画小鸡,毛茸茸,很可爱;也见过他画的鱼鹰,水是绿的,钻进水里的,很生动。
(化整为零)3.If you confer(授予,赋予) a benefit,never remember it;If you receive one,remember it always.(形合,直译)【译文】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4.Slowly climbs the summer moon.(句型结构转换)【译文】夏天的月亮慢慢地爬上来了。
5.Heat is constantly produced by the body as a result of muscular肌肉的and cellular细胞的activity. (被动变主动)【译文】由于肌肉和细胞活动的结果,身体不断地产生热。
6.In future conflicts, similar logistical后勤方面的problems are likely to be repeated.(被动变主动)【译文】在未来的冲突中,类似的后勤问题大概还会重复出现。
7.That girl student is in the green.(英语词汇含义多——内涵意义)【译文】那个女生正值青春年少8.Science is a servant of mankind.(英语词汇含义多)【译文】科学造福于人类。
英汉语言对比一.英汉语音对比英语和汉语是非亲属语言。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说,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差别较大。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具有一切声音所共有的属性,即音色、音高、音强和音长。
音色是各种语言都重视的。
正因为语音有各种不同的音色,而各种语言所选择的具体音位又不同,这才构成各种语言不同的音位系统。
对于其他3种要素,英汉两种语言的敏感程度就不同,它们在两种语言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英语对音强变化非常敏感,它强调重音的作用,因此被列为重音语言。
汉语则对音高变化十分敏感,音高的区别即为声调,因此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对于音长的敏感程度汉语不及英语强烈。
1.英汉元、辅音系统对比英语的元音系统比较简单,由12个单元音和8个双元音组成。
汉语(以北京普通话为主)的元音系统较为复杂。
汉语的每个音节由声母和韵母组成,而韵母又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分别由单元音、复元音及元音加鼻辅音n 或ng充当。
英语有辅音24个,汉语有22个(包括作韵尾的ng)。
2.英汉音节结构对比英语和汉语各自有一套区别词义的音位,不仅如此,各个音位在音节中分布的位置和聚合方式,两种语言也各有特点。
比如说,汉语里辅音只有n和ng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如ān安、áng昂,而英国英语的辅音除/h、j、w、r/外,都可出现载词末位置上(美国英语中/r/可以再次为出现)。
汉语构成音节的方法非常简单:前声后韵,声调则附于整个音节之上。
汉语音节结构简单,加上声韵配合的受限性,使得汉语音节数目小得很,据一中国学者(1957)统计,除儿化音和轻音外、不分声调的音节只有432个,分声调的有1376个;而1950年美国出版的《普通语音学》(General Phonetics)一书中,则认为汉语若不算声调,共有411个音节,如附上四声,则有1644个音节。
这两组数字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如果拿来与英语近万的音节数相比,无论如何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数目。
第三章: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汉两种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词汇上。
与翻译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主要包括词义、词形、和词的音律和节奏等。
3.1英汉语的词义对比与翻译说到翻译,人们自然会想到词的选择。
有人以为手持一本英汉词典和一本汉英词典就可以翻译了。
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
这不仅是因为翻译牵涉到诸多非语言因素,如文化知识和科学常识等,而且还因为英语和汉语和词汇之间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首先表现在词义上。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把最广义的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外延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除了主题意义外,其他六种意义都与词义密切相关。
显然,词典告诉我们的主要是词的外延意义,如“土地”、“红色”、和“荷花”在英语中分别为earth、 red和 lotus flower,而它们的其他意义则不大可能作全面的反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了科技词汇外,英语和汉语中几乎没有两个词在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上是完全对等的。
具体而言,英汉词汇在意义上主要有以下区别:1 词汇的意义范围(semantic scope)不一样,如英语中的kill 一词和汉语中的“杀”就相去甚远。
例如:1 Japanesekilled millions of innocent people during the war.army在那场战争中日本军队屠杀了成百上千万无辜的平民。
2) Three men were killed in the accident.有三个男子在事故中丧生。
3) The engine was killed by the flood.汽车的引擎由于大水而熄了火。
4) Your joke nearly killed me.你的笑话真是笑死人。
5) I’m reading this book just to kill time.我读这本书只是为了消磨时间。
第三章英汉语言对比汉语属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英语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一、语音(phonetics)汉语的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汉语的音节有四种类型:V;CV;VC;CVC。
元音占优势。
没有复辅音英语的音素也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英语的音节构成却复杂得多。
除了上述四种,还可由三个辅音或四个辅音连缀在一起,如: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英语不是声调语言,而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
语调既有语法作用,能分开陈述句、疑问句或反意问句,也有独特的表意作用,具有很强的表情功能,不同的语调可以表示不同的态度、口气和思想感情。
英语的单词没有声调,但有重音(stressed syllable),重音有规则的排列是英语的重要语音特征。
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的重音一般在第一音节,四音节和四音节以上的词的重音一般在倒数第三个音节。
二、词汇(vocabulary)公元前206年,世界上的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
公元100年,许慎的《说文解字》汉语和英语的词类划分有同有异。
汉语分实词(content word)和虚词(empty word)两大类。
实词有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动词、副词和量词,虚词有介词、连词、叹词和助词(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情态(语气)助词“吗呢吧啊嘛了[语气词]”等)。
英语也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也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数词,英语没有量词;虚词又称功能词(function word)或形式词(form word),包括介词、连词、感叹词和冠词等。
汉语没有冠词。
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双音节占优势。
英语句子中,名词与介词占优势;汉语句子中,动词占优势。
三、语法(grammar)汉语语法呈隐含性(covertness),英语语法呈外显性(overtness)。
第九讲第三章英汉谓语对比汉语中,除了用动词作谓语,还可以用形容词、名词或不含动词的短语作谓语。
例如:他身材高大魁梧。
他这个人死心眼。
这个女孩高鼻梁,大眼睛。
英语中的谓语必须由动词充当,动词有形态变化,如时态、语态、语气。
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只能依靠词汇手段来表达不同的时态、语态、语气。
He is working. 他正在工作。
He has finished the work. 他已经完成了工作。
英语中虽不能直接用其他词类作谓语,但是有相当多的名词、形容词以及其他一些词可转换成动词,充当谓语。
Phone him when you need his help.In the bright sunlight she had to narrow her eyes.古汉语中名词也经常能够转换成动词。
草木畴(田地)生,禽兽群(群居)焉。
范增数目项王。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叱之。
甚至方位名词也可作动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日渐暮,遂前其足。
现代汉语由于名词由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使得名趋于固定化,不能像古汉语一样,灵活的转换成动词。
第一节名词作动词充当谓语英语中有名词转换成动词充当谓语,使得语言变得简洁,生动,常用于比喻。
Don’t brother me. 别和我称兄道弟。
He riveted his eyes on the UFO in the sky. Rivet 铆钉名词用作动词的优点:1.句子结构简洁He hurredly penciled the time on a slip of paper.The money was all pocketed by the corrupt officials.The machine bottled 10,000 jars of face cream a day.They eyed me with suspicion.He elbowed his way through the crowed.2使语言更加形象。
第三章英汉语言对比第一节悟性与理性: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1. 汉语常用的表达方式汉语的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意合法(parataxis).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让读者和听者领悟其中的意义和关系;词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用词注重功能、意义;句子不受严谨的主谓结构的约束,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词语,摆脱形式的束缚,直接表达现实和思维过程,体现悟性的象似性(iconicity),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之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联常隐含在字里行间;造句富于弹性,灵活多变,着重意念,颇多隐含;讲究语意、文气和语感的通畅,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富于领悟空间,对语境依赖较多;流水句很常见,话如行云流水,随意自然流动;完全句与不完全句混合交错,松句、散句、紧缩句、无主句、省略句、并列式复句交替并用;句子之间可断可连,流泻铺排;主谓难分,主从难辨,形散神聚,言简意赅,“意尽为界”。
悟性和“约定俗成”的语用规则决定句义。
要正确理解句义和语意,必须从词语的意义、功能甚至语段、篇章和语境中去分析、领悟、体味。
“中国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王力1984:141),这个“弹性”,体现了人的悟性。
汉语语篇注重话题,注重“意识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常常采用非演绎式的、往往是领悟式的归纳型(because-therefore structure)、经验式的临摹型(isomorphism)或螺旋式(circular/spiral/indirect)、漫谈式(rambling)的思维模式;注重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经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来,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间的关系(reader-responsible),呈现曲折起伏、断续离合、若即若离的风格;喜欢“摆事实,讲道理”,信息安排常常按照“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由远及近,“层层剥笋”,逐层深入,头长尾短,先叙述一些背景、历史、条件、环境、事实、情况、情节、理由、原因、分析、例证等,再点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断、结论、观点、态度、要旨、结果、行为等(specific-to-general sequence);或按照“开篇说明一历史回顾一现状解释一观点态度一今后任务”这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