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
- 格式:ppt
- 大小:535.00 KB
- 文档页数:39
汉英对比的翻译教学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张春柏陈舒提要:本文讨论了汉英对比的翻译教学方法。
笔者在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不同的层面对汉英两种语言的一些主要差异进行了对比,并讨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和应该引导学生注意的地方。
笔者着重指出,翻译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两种语言不同的结构和相同结构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及其对翻译的启示,并且,这种对比应该立足汉语,而不是把英语的词法、句法和衔接机制套用到汉语中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A Method of Teaching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Based on Contrastive Studies of the Two LanguagesZhang Chunbai Chen Shu(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the basis of a rough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some of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lexis, syntax and discourse, it dwells on how relevant structures should be translated and where the stud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directed. It is emphasized that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the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different meanings and uses of the same structures in the two languages as well as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ranslation, and that such stud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instead of imposing the lexical, syntactic and cohesive mechanism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on it.引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毕业时,应能比较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掌握英译汉的汉译英的翻译理论和技巧。
第3章英汉语言的对比3.1 英汉词汇现象对比一、试译下列各短语,注意英汉语中词的多义性和搭配能力的不同1. ①soft music②soft life③soft drink④soft goods⑤soft light⑥soft breeze【译文】①轻音乐;②安逸的生活;③软饮料(不含酒精);④纺织品;⑤柔和的光线;⑥微风2. ①a handsome car②a handsome man③a handsome profit④a handsome compliment【译文】①漂亮的车;②英俊的男士;③一大笔利润;④大加赞赏3.①good results②good food③a good point④a good deed【译文】①好的结果;②符合标准的食物;③有说服力的依据;④高尚的习惯行为4.①poor health②poor food③poor light④poor soil⑤a poor country⑥a poor swimmer【译文】①身体不好;②劣质食物;③昏暗的光线;④贫瘠的土壤;⑤贫穷的国家;⑥不擅长游泳的人5. ①regular breathing②regular customers③a face with regular features④a regular army/soldier⑤a regular disaster【译文】①均匀的呼吸;②老主顾;③五官端正的脸庞;④正规军;正规军士兵;⑤一场彻底的灾难6. ①to cut wheat②to cut cake③to cut finger-nails【译文】①割麦子;②切蛋糕;③剪指甲7. ①to fuel up on food②to fuel up on water【译文】①吃点食物;②喝点啤酒二、试译下列单词和句子,根据汉语表达习惯进行增添1. sorting【答案】分类法2. allergy【译文】(医学)变(态反)应性/过敏性3. measurement【译文】测量法/测量结果4. neutralization【译文】中和作用/中立状态5. modification【译文】修改方案/修正稿6. oxidation【译文】氧化作用7. transmission【译文】传递方式/传动装置8. cycling【译文】周期变化9. programming【译文】程序编制10. magnetization【译文】磁化作用/磁化强度11. mercuriality【译文】易变特性12. substitution【译文】取代作用13. corrosive【译文】腐蚀剂14. dripping【译文】滴注法15. assimilation【译文】同化作用16. relativity【译文】相对论17. lithonephrotomy【译文】肾结石切除术18. memory【译文】存储器19.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mine-owners of South Wales were unable toproduce coal as cheaply as the more mechanized mines abroad, with the result that for many years there was serious unemployment in South Wales.【译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南威尔士矿主不能像海外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煤矿一样廉价出煤,结果南威尔士多年来有着严重的失业现象。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1. 引言•介绍张培基及其英汉翻译教程的背景和目的。
2. 基本概念•什么是英汉翻译?•英汉翻译的重要性•英汉翻译的难点和挑战•张培基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论3. 翻译准备•翻译前的背景研究•翻译所需的工具和资源•翻译的时间管理和计划4. 翻译步骤•理解原文•确定翻译目标和风格•转换句子结构和语序•翻译技巧和策略•校对和修改翻译稿5. 翻译质量控制•校对和修改的重要性•常见翻译错误及修改建议•翻译评估和反馈6. 结语•总结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的要点和价值。
注:此为模拟回答,实际的详细教程需要根据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的内容进行整理。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1. 引言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是一份由资深创作者张培基撰写的教程,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英汉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本教程整理了张培基关于英汉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提供了详细的翻译步骤和质量控制方法。
2. 基本概念•英汉翻译:解释英语文本,并将其转化为中文的过程。
•英汉翻译的重要性:英汉翻译在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汉翻译的难点和挑战:涉及文化差异、语言特点以及专业术语等方面的挑战。
•张培基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论:介绍张培基对翻译的理解和他独特的翻译方法。
3. 翻译准备•翻译前的背景研究:了解原文的主题、背景信息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翻译所需的工具和资源:介绍常用的翻译工具,如电子词典、翻译记忆软件等。
•翻译的时间管理和计划:合理安排翻译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 翻译步骤•理解原文:通过仔细阅读原文,确保对其含义和表达方式有全面的理解。
•确定翻译目标和风格:根据翻译的用途和目标受众,确定翻译的风格和方向。
•转换句子结构和语序:根据中文的语法和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和调整句子结构和语序。
•翻译技巧和策略:介绍一些翻译中常用的技巧和策略,如同义替换、意译和增译等。
•校对和修改翻译稿:对翻译的稿件进行仔细校对和修改,确保准确无误。
5. 翻译质量控制•校对和修改的重要性:强调对翻译稿的反复校对和修改,以保证翻译质量。
第三章:英汉词汇对比与翻译英汉两种言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反映在词汇上。
与翻译关系比较密切的因素主要包括词义、词形、和词的音律和节奏等。
3.1英汉语的词义对比与翻译说到翻译,人们自然会想到词的选择。
有人以为手持一本英汉词典和一本汉英词典就可以翻译了。
这是一种非常幼稚的想法。
这不仅是因为翻译牵涉到诸多非语言因素,如文化知识和科学常识等,而且还因为英语和汉语和词汇之间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首先表现在词义上。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把最广义的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外延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除了主题意义外,其他六种意义都与词义密切相关。
显然,词典告诉我们的主要是词的外延意义,如“土地”、“红色”、和“荷花”在英语中分别为earth、 red和 lotus flower,而它们的其他意义则不大可能作全面的反映。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除了科技词汇外,英语和汉语中几乎没有两个词在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上是完全对等的。
具体而言,英汉词汇在意义上主要有以下区别:1 词汇的意义范围(semantic scope)不一样,如英语中的kill 一词和汉语中的“杀”就相去甚远。
例如:1 Japanesekilled millions of innocent people during the war.army在那场战争中日本军队屠杀了成百上千万无辜的平民。
2) Three men were killed in the accident.有三个男子在事故中丧生。
3) The engine was killed by the flood.汽车的引擎由于大水而熄了火。
4) Your joke nearly killed me.你的笑话真是笑死人。
5) I’m reading this book just to kill time.我读这本书只是为了消磨时间。
由张培基译作探析英汉句法结构差异作者:崔洋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06期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7.06.040收稿日期:20160524作者简介:崔洋(1993—),女,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一个属于表音文字,一个属于表意文字。
张培基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对英汉两种语言都有极深的理解,他的译文自然流畅,符合以英语为母语者的语言表达习惯。
从张培基的汉译英译作中的经典译句出发,对同一语句的英汉译法进行探讨,以期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差异明晰化。
关键词:英语;汉语;句法结构差异;张培基中图分类号:H31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6011603关于语言对比的研究古已有之。
即使是句法结构完全不同、地域上存在很大差异的两种语言也存在一定的对比性,因为人类源于同宗,社会的构成、运作以及生活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性。
然而人类由于生活环境、文化发展趋势的不同,在语言存在共性的同时,更存在着特性。
这些语言的特性,即语言的民族性,蕴含在语音、文字、句子乃至段落篇章以及各个语言表达形式中。
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对于这些语言的教学、习得以及翻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如语言学大家赵元任先生所说,“所谓语言学理论,实质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即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的科学结论。
”近年来世界发展呈现全球化的趋势,各民族语言之间发生着融合以及相互吸引,汉语也随之与通用语英语产生了交汇和融合,了解并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对这两种语言本身的发展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译者简介张培基,1921年生,祖籍福州,中国著名翻译家,杰出教授。
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同年任英文《上海自由西报》记者、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英文《中国年鉴》(1944—1945年度)副总编。
《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清学”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现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林纾和他的合伙人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16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记》、《王子复仇记》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担任过北大校长),等到八国联军战役以后,他避居上海,搞翻译工作,他“曾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破天荒第一次在《天演论·译例言》里正面提出了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
课程教学大纲《英汉对比与翻译》(英文名称:English-Chinese Contrast and Translation)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码:05510131042、学分:2学时:363、课程类别:专业学位基础课4、开课学院:翻译学院5、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翻译硕士(包括英语笔译和英语口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学位基础课。
课程力求以对比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语篇分析和跨文化交际等理论为基础,在全面梳理英语和汉语这两门语言文化各自的特征并进行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学生的双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贮备,使学生基本掌握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增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培养学生跨语言文化的沟通能力、进行双语转换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研究能力。
6、预备知识:翻译概论、基础笔译7、教学目的与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了解英汉语言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启发意义,具体包括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篇章、文化和修辞等层面的上异同,并初步掌握在这些层面上进行语言转换的方法和技巧。
8、考核方法与要求:考核方法:考试9、教材与参考书:教材: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Xiao Liming. English-Chinese Comparative Studies and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参考书目:Chen Dezhang.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11.陈志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