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思考题(冲突时的文件备份2014-06-09 08-46-57)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一、企业收购情况分析1.吉利汽车成功收购沃尔沃的原因1)技术和品牌号召力提升为主的战略转型吉利汽车早在2007年就已经提出了战略转型的方针:不打价格战,但要提高核心竞争力,从之前的成本优势逐步转变为技以技术优势与用户覆盖率的服务定位。
由于吉利汽车属于国产民营汽车品牌,长期以来,在汽车价格和品牌上都给人以深深的“草根”印象,虽然这已经给吉利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丰厚的利润,但是却极大程度的阻碍着吉利向中高端汽车市场渗透与发展的步伐,品牌优势不能极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这对吉利汽车来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然而作为国际知名品牌的沃尔沃汽车,他拥有大量的知识产权财产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是毋庸置疑的,谁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谁就将获得更多的关于生产、安全性能及节能环保方面的先进技术。
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汽车不但填补了自己缺乏定级豪华品牌的空缺而且提升了自己的整体形象,并且可以通过品牌移植来提升自主品牌价值,最终实现能够参与国外竞争的高端民族品牌。
同时,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也标志着吉利汽车正式走出了自己转型的第一步。
现在再看吉利汽车,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2)民营企业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对于身为国内民营企业的吉利汽车而言,要想进入广阔的国际市场特别是汽车工业比较发达的欧美市场是一件分厂困难的事情。
而国际并购,无疑是让吉利汽车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的一条捷径。
沃尔沃的品牌影响力无疑将成为中国吉利走向世界的桥梁,而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也无疑将为国内民营企业走向世界指明了一个方向。
3)学习国外先进的品牌营销管理沃尔沃的品牌营销理念一直和“绅士精神、挑战极限、高档生活”密不可分,在锁定追求生活质量,注重安全和环境的同时又会给客户带来低调稳重的体验。
吉利汽车通过对沃尔沃品牌营销战略的学习,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著名汽车品牌以及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先决条件。
4)吉利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密不可分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个震惊整个行业的“蛇吞象”式的海外并购所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将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李书福个人的坚持、努力、决心以及对汽车的梦想成为了推动整个并购进程的重要支撑。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冷思考作者:苏华来源:《商业文化》2010年第04期摘要:在全球车市大幅萎缩、一些跨国汽车巨头不得不破产重组的形势下,中国车市今年却逆势走红。
中国汽车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已与福特汽车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在看待并购的时候,更多的用理性的眼光、质疑的声音或许更能够让我们看清事件背后的真像。
关键词:资本、品牌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4-0018-02在全球车市大幅萎缩、一些跨国汽车巨头不得不破产重组的形势下,中国车市今年却逆势走红。
全年销量有望突破1300万辆,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车市场。
作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一家代表企业,吉利控股在应对危机一年间,汽车产销量大幅增长,战略转型初见成效,海外抄底屡屡得手。
2009年12月23日,中国汽车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宣布,已与福特汽车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这件“蛇吞象”的并购事件格外引人注目,业界和评论人士议论纷纷,通过收购,吉利可得到沃尔沃的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及品牌,并将有利于其国际化道路的发展。
面对沃尔沃轿车的巨额亏损,我由此想到了“保时捷收购大众”的事件。
2009年7月,被保时捷收购过半股份的大众汽车公司又以80亿欧元反过来收购保时捷,该收购分两步:第一步收购保时捷49.9%的股份,而后陆续收购剩余股份。
其实,就在一年前,两家企业的位置还是颠倒的:2008年,保时捷通过多次增持,拥有了大众约50.76%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如果按照既定计划走下去,保时捷的持股比例在2009年内已升至75%,保时捷收购大众,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汽车行业从来都是风云变幻,以企业间的重组并购为例,昨天还是蛇吞象,今天可能就变成象吞蛇。
所以我们在看待并购的时候,更多的用理性的眼光、质疑的声音或许更能够让我们看清事件背后的真像。
案例分析大赛代表队参赛作品跨国婚姻的背后——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深层剖析项目小组组长:组员:联系方式:目录第一部分:导论 (4)1.1案例简介 (4)1.1.1 吉利公司介绍 (5)1.1.1.1 公司大事记 (5)1.1.1.2 公司创始人—李书福 (5)1.1.1.3 公司并购前经营状况 (6)1.1.2 沃尔沃介绍 (7)1.1.2.1 公司大事记 (7)1.1.2.2公司总裁—:雷夫•约翰松 (8)1.1.2.3 公司并购前经营状况 (8)1.2案例分析思路及方法 (10)1.2.1 研究思路 (10)1.2.2 研究方法 (11)1.3案例分析整体框架 (11)第二部分:宏观环境分析 (13)2.1政治法律环境 (13)2.2经济环境分析 (13)2.3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15)2.4技术环境分析 (15)第三部分:微观环境分析 (16)3.1行业并购浪潮 (16)3.2汽车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五力模型 (16)第四部分:并购动因与策略分析 (19)4.1吉利企业SWOT分析 (19)4.2具体并购动机分析 (23)4.3融资策略分析 (25)4.4公共关系策略分析 (27)第五部分:并购整合分析 (28)5.1外部整合 (28)5.1.1品牌整合分析 (28)5.1.1.1 品牌整合的方法 (29)5.1.1.2 具体整合 (29)(1)品牌现状 (29)(2)整合树立新品牌 (32)5.1.2产能整合 (36)5.1.2.1 产能整合的紧迫性 (36)5.1.2.2 产能整合建议 (37)5.2内部整合 (38)5.2.1人力资源整合分析 (38)5.2.2文化整合分析 (40)第六部分:并购评价 (44)6.1成本收益分析 (44)第七部分并购经验总结 (47)<参考文献> (50)第一部分导论1.1案例简介1999年,福特收购了沃尔沃。
但是近十年来沃尔沃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福特继2007年亏损27亿美元之后,2008年亏损竟达到147亿美元,沃尔沃的亏损额也猛增到15亿美元。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一.采用swot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面临的市场环境及企业机会?答:本案例可由外部的机会、威胁,内部的优势、劣势四个方面来看。
1.从外部的机会和威胁来看,吉利虽然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过一些成功,但毕竟没有运营一家跨国汽车企业的经验。
业内专家认为,并购后,沃尔沃总部仍在瑞典,研发团队、生产团队很多都在海外市场,这就需要吉利汽车的战略布局具有全球视野,同时更要考虑布局对吉利汽车原有品牌生产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沃尔沃都以生产质量性能极高的高端车和低调的作风而在业界享有盛誉。
因此,吉利收购沃尔沃无疑将会对奥迪和宝马在华的销量造成一定的威胁。
现在中国开始进入一个“让造车的人买得起车”的时代。
中国汽车企业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大胆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技术、人才,为我所用。
成功收购并不意味着可以成功驾驭。
未来如何将吉利和沃尔沃两个级别相差甚远的品牌进行融合,如何利用吉利在中国的销售网络经营沃尔沃,如何借助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帮助吉利进行海外扩张,将是决定这18亿美元花得值不值的关键。
从国外市场环境看,目前的欧洲市场处于刺激性增长后的回落期,对于收购后的沃尔沃而言不可避免有阶段性低迷,这对快速扭亏并不理想,不利于吉利的资本运作盈利。
随着欧元区经济的复苏和美元的强势逐步结束,欧元区的传统行业竞争力下降,这对沃尔沃的出口等影响不小,市场的萎缩将是吉利改变沃尔沃命运的最大难题。
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签收”只是新挑战的起点,一切才刚刚开始,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2.从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上看,吉利为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经验和道路的探索。
吉利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掌握了汽车产业主要核心零部件技术,从生产先进的发动机,到拥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再到世界首创的BMBS技术(爆胎监测与控制系统),这是吉利最大的财富,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财富。
吉利杠杆收购沃尔沃案例解析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
此项交易预计于2010年三季度完成,当然此交易还要符合通常交易完成条件,包括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复。
此次交易得到中国、瑞典两国的高度重视,中国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Maud Olofsson出席了签署仪式。
作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吉利上演了中国车企“蛇吞象”的完美大戏。
收购历程表1:收购历程收购价格1999年福特以65亿美元的高价购得沃尔沃品牌。
然而事与愿违,沃尔沃这个品牌在过去几年里让它伤透了心,2008年沃尔沃税前亏损额高达16.9亿美元。
随着金融危机全面到来,在售出阿斯顿马丁、路虎、捷豹之后,沃尔沃又成为了福特剥离的目标。
根据洛希尔综合采用现金流折现法、可比交易倍数、可比公司倍值等估算方法对沃尔沃资产进行的评估,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沃尔沃估值,合理价位在20亿-30亿美元之间。
其中,合理收购资金15亿-20亿美元,运营资金5亿-10亿美元。
正是根据洛希尔作出的这一估值,吉利提出的申报收购金额为15亿-20亿美元,最终成交价格确定为18亿美元。
吉利花费18亿美元的代价收购沃尔沃,不到当年福特收购价的三分之一。
这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汽车行业重新洗牌下的意外收获。
从沃尔沃的品牌、已有的供应商和经销商网络和它的技术来看,我们认为还是物有所值的。
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的沃尔沃,其品牌价值和技术含量堪称世界一流。
吉利收购沃尔沃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典范。
交易架构此次收购将以在国内及海外设立特殊目的项目公司的形式进行。
为便于收购,吉利成立了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万源)和北京吉利凯旋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凯旋)来作为国内的收购主体。
从而将沃尔沃在汽车安全环保领域的领先技术优势与吉利对中国市场和消费者的深刻理解有效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取得双赢。
”近日,2010中国最佳联络中心颁奖典礼在厦门隆重举行,吉利汽车捧回了客户服务方面的两项大奖:一是2010最佳联络中心奖之最佳客户服务,二是2010最佳联络中心奖之最佳客户回访。
吉利汽车是本行业中两家获奖企业之一,更是唯一获奖的自主品牌车企,这表明吉利的客户服务已经处于行业标杆.这是在李书福与沃尔沃交割三个月、新董事会召开了两次会议之后,首次于公开场合表明自己与沃尔沃管理层之间存在的分歧。
“沃尔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全球汽车品牌的佼佼者,之所以目前在高档车的市场占有率上被抛到了后面,公司管理层对不同市场的变化考虑较少,产品与市场脱节是一个重要原因。
”李书福表示,中国市场就和欧洲市场有很大的不一样,奔驰就对中国市场理解得很透,因此沃尔沃在中国的发展应该按照市场需求的不同,来做产品的细分。
他指出,比如说现在中国市场喜欢大车型,只要客户有钱买那么沃尔沃就应该造。
但是沃尔沃管理层却坚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大车型不仅能耗大、占地面积大、材料消耗也大,不符合当前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低碳环保的方向。
“无论如何,自己的核心理念还是要坚持的,对于我和沃尔沃之间的不一样的地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协调起来。
”李书福这样表示。
对于吉利与沃尔沃未来的发展定位,李书福坦言,“沃尔沃是豪华品牌,吉利是大众化品牌,这两个品牌是搞不到一起来的,所以必须要分开。
”他表示,在与福特汽车成功交割沃尔沃之后的基本发展战略是: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
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要进一步提高沃尔沃的工程技术和设计品质,进一步提升沃尔沃的全球竞争力,支持沃尔沃“双零双强”计划(即零伤亡零污染),同时还要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强劲的企业生命力,要把沃尔沃打造成一家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强劲生命力的世界顶级豪华汽车企业。
“交割的完成只是开始,吉利接下来的任务是放虎归山,尽快恢复沃尔沃的往日雄风。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摘要:一度被外界视为“穷小子”的吉利,上演了全球汽车业为之一惊的“蛇吞象”壮举。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海外战略的关键性转折事件,颠覆了全球汽车业的传统秩序。
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充实自己,实现互利共赢的一道良方,还是会导致“消化不良”的一剂苦药呢?文章对此案例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吉利;沃尔沃;收购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欧美发达国家汽车市场大幅滑坡,知名跨国汽车品牌身陷囹圄的今天,坐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享受了连续1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自主品牌,纷纷开始了海外收购的步伐。
前有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北汽集团收购萨博,后有比亚迪意欲吞并顶级豪华品牌迈巴赫,而这其中,吉利收购沃尔沃,是最引人注目的。
一、吉利、沃尔沃简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
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资产总值超过340亿元,连续八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六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
集团总部设在杭州,在浙江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兰州、湘潭、济南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在澳大利亚拥有DSI自动变速器研发中心和生产厂,已形成年产60万辆整车、60万台发动机、60万台变速器的生产能力。
集团现有帝豪、全球鹰、英伦等三大品牌30多款整车产品,拥有1.0L-1.8L全系列发动机及相匹配的手动/自动变速器。
截止2010年底,吉利汽车累计社会保有量超过180万辆,吉利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沃尔沃(Volvo)是拉丁语,意思为“滚滚向前”。
公司成立于1927年,总部设在瑞典的哥德堡,在全世界拥有超过19000名员工,在瑞典、比利时、中国和马来西亚设立了生产厂和组装线,在全世界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拥有2400多家销售网点,全线车型分成轿车(S系)、商务旅行车(V系)、SUV(XC系)和敞篷车/双门轿跑车(C系)四个系列。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分析[背景材料]2010年3月28日,吉利控股集团宣布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
此项交易预计于2010年第三季度完成,当然此交易还要符合通常交易完成条件,包括获得相关监管部门的批复。
此次交易得到中国、瑞典两国的高度重视,中国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兼企业能源部长Maud Olofsson出席了签署仪式。
作为中国汽车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案,吉利上演了中国车企“蛇吞象”的完美大戏。
回顾吉利13年来的造车历程,其品牌理念和企业发展思路一直在不断进化。
从最早吉利提出的“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后来变成“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再到“要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汽车”,吉利的管理理念、竞争策略和发展模式不断随着国家政策的倡导和市场需求的走向作出相应调整。
从最早杀入3万元以下汽车市场血拼起家,到果断舍弃3万元以下市场,推出帝豪、上海英伦、全球鹰等中高端品牌拉高形象,再到收购全球豪华品牌沃尔沃欲圆豪华梦,吉利的成长历程也是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激烈的汽车业中转变发展方式寻求突围的缩影。
1999年福特以65亿美元的高价购得沃尔沃品牌。
然而事与愿违,沃尔沃这个品牌在过去几年里表现欠佳,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自2005年至今更是连续5年亏损,每年的亏损额均在10亿美元以上,2008年金融危机使沃尔沃亏损加剧。
连年的亏损使沃尔沃的资产价值从1999年福特收购时的64亿美元跌到今天的20亿美元,十年内资产价值跌幅为68.75%。
商誉的虚估部分还未能准确计入。
随着金融危机全面到来,在售出阿斯顿马丁、路虎、捷豹之后,沃尔沃又成为了福特剥离的目标。
福特是美国汽车及底特律工业尊严的捍卫者,吉利收购后的整合运营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福特的要求:对沃尔沃内部,保留沃尔沃单独的运作体系,吉利不干涉沃尔沃的运营管理,高管团队给予保留,对工会承诺不转移工厂和不裁员。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分析一、吉利、沃尔沃公司简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企业,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连续五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集团总部设在杭州,在浙江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兰州、湘潭建有六个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拥有年产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
集团现有吉利自由舰、吉利金刚、吉利远景、上海华普、美人豹等八大系列30多个整车产品。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沃尔沃(V olvo)这个名字是拉丁语,意思为“滚滚向前”。
在1927年4月14日用于第一辆沃尔沃汽车V4之前,它曾是一个滚珠轴承的品牌名称。
沃尔沃汽车的铭牌是钢铁的标志——一个带有斜箭头的圆圈(铁标)。
这种标志的设计思路最初源自因耐久性而闻名的瑞典钢铁工业。
自那时起,在世界各地,这个钢铁的符号就成了沃尔沃的代表。
对沃尔沃而言,这一现代化的企业品牌标志也代表沃尔沃对客户所做出的安全、品质和设计三方面的承诺。
沃尔沃汽车公司成立于1927 年,总部设在瑞典的哥德堡。
沃尔沃汽车公司的主要生产厂设在瑞典、比利时和中国,并在全世界超过100 个国家设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拥有2,400 多家展厅。
二、并购动因(一)宏观原因1、政治环境瑞典首相表示欢迎吉利与沃尔沃最终结盟,中国政府也对此事持鼓励态度,在经济和政策方面都给予了很多的支持。
2、经济环境受金融风暴波及,西方各国经济普遍陷入衰退.而福特公司也因此债务缠身。
虽然国际金融风暴对我国经济有一定影响,但是风暴并没有伤到我国经济的筋骨,只是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3、社会文化环境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国的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是远大的。
从民族文化来看,我国国内民族意识高涨,人们在买汽车时,会优先选择购买国产汽车。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准备问题
各位组长:先将下周二课堂讨论应准备的案例问题发给你们,请组织小组内的同学在课后进行小组案例讨论.谢谢..肖老师
1、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意义?
2、吉利为什么能够收购沃尔沃?
3、福特为什么要出售沃尔沃?
4、你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福还是祸?
5、你认为并购后进行双品牌独立运营战略是否可取,并根据对该问题的观点,对并购后的吉利集团的发展提出建议;
6、如何看到并购中的杠杆融资行为?
7、你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否是吉利进军高端汽车市场的最合理的决策?
8、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融资风险有哪些
9、你认为并购后的优吉利集团该如何做才能保证此次收购带来真正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10、你认为吉利并购完成后,如何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并购的正效应?。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1.并购过程2008年12月,由于陷入破产危机,福特宣布出售沃尔沃轿车业务。
2009年3月国家发改委相继批准奇瑞、吉利集团参与收购沃尔沃。
2009年10月28日,福特宣布吉利集团成为沃尔沃的优先竞购方。
同年12月23日,吉利集团宣布与福特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2010年3月28日,吉利集团与福特公司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以18亿美元获得沃尔沃100%股权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
沃尔沃、吉利集团和福特公司还就知识产权、供应及研发达成一致意见。
其中福特公司承诺向吉利集团提供工程支持、信息技术、常规部件模具和一些其他服务,并暂时给沃尔沃提供发动机和动力系统等,以帮助吉利顺利度过过渡期。
2010年6-7月,吉利收购沃尔沃相继通过了欧盟委员会、美国政府、中国发改委和商务部的审批。
8月2日,吉利完成了对沃尔沃全部股份收购,并成立了新董事会,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尘埃落定。
2吉利集团控股沃尔沃的具体情况根据资料,吉利集团控制权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吉利集团委派的董事人数在沃尔沃董事会中仅占少数根据沃尔沃2011年以及2012年中期的年报披露,沃尔沃的董事会成员如下:可以看出吉利集团在并购完成时仅在董事会委派了包括李书福(任董事长)在内的2名董事。
在2012年吉利也仅仅增加了委派了一名董事,占全部董事人数的比例为21%。
这个现象与吉利集团全资拥有沃尔的控股地位严重不符。
在以股权模式为母子关系管控模式之下,母公司通过取得董事会的人数优势或股东会的表决优势取得控制权对于公司重大经营活动,总经理及重要管理人员的聘用上通过董事起到控制作用,母公司的收益来自子公司盈利的分红。
吉利在董事会中的代表人数显然达不到控制的程度,甚至也达不到有重大影响的程度。
除非在沃尔沃公司的章程内,吉利集团保留了一票否决权,否则,吉利集团在沃尔沃中的公司治理安排更像是一位财务投资者而不是公司所有者。
24120607 魏梓建财务管理6班战略管理第三次作业《微软收购诺基亚》启发思考题
1.微软并购诺基亚的动因是什么?
答:1)动因:并购一个有影响力的公司,加强品牌和技术,加快手机份额的增长,加强整体机会。
2)微软收购诺基亚,表面上看来当然是要防止谷歌苹果对其竞争力的进一步蚕食,并且能够借此机会进入智能手机的战局,微软对诺基亚的收购的时间也值得思考。
目前诺基亚的市值几乎已经是上市以来的最低谷,对比最高的62.50美元和08年38美元的股价来说,诺基亚本周周二收盘价为3.9美元,此时的诺基亚市值为144亿美元——不到其辉煌时期1100亿美元的1/7。
这个时候的诺基亚其实已经到了人生谷底。
从中也可以部分参透出微软在交易背后真正的想法。
这一次收购的背后,两家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诠释着自身的利益,诺基亚需要人来注资,形成在移动终端领域的反攻,而微软则需要硬件平台,来打开智能手机的局面,更需要诺基亚的专利。
2.微软选择诺基亚作为并购目标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答:微软并购诺基亚,其最终落脚点依然是提高手机市场的占有率。
诺基亚在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在业内有口皆碑,而且还能在设备设计与工程,设备渠道与销售,成熟的运营流程和体系,运营商市场销售与支持,windows phone手机等方面为微软增加关键能力。
知识产权与专利协议拥有重要价值,手机业务提供了重要成长市场的入口,改善了单位经济效益,创造了长期价值。
3.微软并购诺基亚业务后整合的难点是什么?
答:整合诺基亚想要顺利达成,面临很多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二者完全不同的市场定位以及相差甚远的企业文化的整合。
4.微软并购整合诺基亚采取了怎样的策略?
答: 1)从本质上来说,任何并购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协同性。
2)是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的融合。
3)文化背景的融合。
4)技术融合。
5.微软并购诺基亚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有怎样的启示?
答:1)相信努力必有回报,不轻易放弃,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
2)注意并购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3)并购后如何处理企业间的差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