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秘方5个方剂
- 格式:docx
- 大小:17.95 KB
- 文档页数:3
治上呼吸道感染--普济消毒饮
中医治疗腮腺炎以及上呼吸道感染首选方子--普济消毒饮。
本方的清热解毒力量非常强,使用了黄连黄芩。
但凡头面部有风热之毒,皆可以使用本方。
现在临床上多用于头面部以及上呼吸道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
普济消毒饮的组成与功效
处方:黄芩、黄连、陈皮、甘草、玄参、柴胡、桔梗、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僵蚕、升麻。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大头瘟。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用法:水煎服。
普济消毒饮的临床应用
主治大头瘟。
现代本方多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证属风热毒邪为患者。
此外临床中取其新用治疗病毒感染性皮肤病水痘,收效较好。
如某些患儿经注射或内服阿昔洛韦、青霉素、奈普生等抗病毒、防感染、解热西药,外用阿昔洛韦乳膏、氧化锌洗剂,皮疹有所消退,但新的皮损仍不断再现,似粟粒至高梁大小
的红色丘疱疹较多分布于头皮、颜面、颈部、躯干、四肢,少数伴有脓疱,痒剧,触之皮疹灼热,兼有口渴咽干,舌质红苔黄,脉数者。
足以说明体内感受热毒较重,蕴于肌肤而发。
热不清毒不解,则痘疹反复出现,此种病情应加清热解毒类中药内服,方能奏效。
现在普济消毒饮在临床上还在广泛的使用,可见其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在治疗病毒感染或者细菌感染时,我们可以配合西药治疗,这样可以缩短病程,加速疾病痊愈。
中药治疗呼吸道感染有妙招前言:呼吸系统疾病的诱发原因较多,如包括感染性以及化学性等原因,而其中的感染性最是多见。
呼吸道感染属于一组易发疾病,虽说病因并不相同,然症状表现却十分相似,因而不管是在疾病诊断,还是在治疗上均具有较大的难度,在采用西药对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后,容易对患者的呼吸系统产生影响,甚至会损伤到人体脏器,因而在此情况下,采取中医治疗方式来对呼吸道感染疾病实施治疗就显得十分关键。
基于此,本文就对于中医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妙招实施了分析与研究。
一、金银花绿原酸以及黄酮化合物等,均为金银花中所包含的主要成分,金银花可产生抗炎及解热等诸多作用,在细胞外抑制柯萨奇病毒的方面上,也可产生显著的效果,其水煎剂对疱疹病毒具有抑制效果,还可阻碍和控制病毒的不断复制。
金银花已被普遍运用在临床实践中,超过70%的感冒类药物中均包含金银花,同时也发现产生了一定的疗效,据相关调查显示,板兰根以及金银花等药物,所制作而成的注射剂清开灵,可做到抑制EB病毒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病毒,其同时具备抗菌以及抗病毒的作用。
在对双花喷雾剂展开分析后,发现其中也包含着金银花等中药药材,其在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时,可产生显著的效果。
二、连翘在中医治疗呼吸道感染疾病时,应用连翘可产生清热解毒的作用,在连翘中的成分包括伪金丝桃素、以及金丝桃素等,而其中的金丝桃素对疱疹口炎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等,均可产生抑制的作用。
并且连翘的提取物,可产生对抗柯萨奇B5等病毒的效用。
在银翘散中包含金银花及连翘,可产生抗病毒的作用,能够抑制病毒的活性,连翘以及黄岑等药物,可组成连翘清毒散,而该种药物就可产生清痈散结的效果,在治疗风热型的呼吸道感染疾病时,利于产生显著的治疗效果。
三、黄岑黄岑的作用较多,如包括解毒、清热、抗炎和抑菌等,黄岑水煎液可对抗甲型流感病毒,在其中包括4种黄酮类化合物,所以十分利于抑制流感病毒唾液酸酶。
在实施治疗时,会运用中成药银黄片,其主要是由黄岑和金银花的主要提取物所形成,对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适用性。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普通感冒,指的是鼻腔、咽或喉部等部位发生的急性炎症的总称,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人群,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咳痰等症状,随着病情持续进展,还易诱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中耳炎等,因此,出现上述症状后,患者应及时行医治疗。
西医临床多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易出现耐药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我国中医善于辨证施治,下面小编就来说说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与预防方法。
1.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将上呼吸道感染分为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三种类型:(1)风寒型:患者症状多表现为身体发冷,伴或不伴头痛、打喷嚏、鼻子堵塞、咽喉痒、流清鼻涕、咳嗽中有薄痰,且脉浮紧、舌头白薄,该型患者可采用荆防败毒散加减方治疗,基本方为前胡8g、羌活8g、荆芥穗8g、生姜8g、甘草8g,并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进行辩证加减,如头痛者加白芷8g,痰多者加半夏8g、陈皮8g,咳嗽严重者加桔梗8g、杏仁8g,该方具有疏散邪气、调理气血等功效。
(2)风热型:患者症状多表现为身体发冷、发热,其中,主要表现为发热,且伴有身体出汗、咽喉痛、口干、咳嗽、咳黄稠痰,脉浮数、舌头微黄,该型患者可采用银翘散加减方治疗,基本方为连翘11g、银花11g、桔梗9g、薄荷7g、豆豉6g,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进行辩证加减,如头痛者加菊花9g、桑叶9g,痰黄黏稠者加川贝母9g、瓜蒌皮9g,咽喉红肿者加山豆根9g、元参9g,心烦口渴者加生石膏11g、知母9g,该方具有疏风清热的功效。
(3)暑湿型:患者症状多表现为身体发冷、发热,伴头痛、胸闷难透气、四肢困重、腹泻、呕吐等,脉濡、舌苔微黄,该型患者可采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方治疗,基本方为藿香9g、紫苏9g、厚朴9g、半夏9g、扁豆9g、白芷7g、香薷7g,根据患者症状表现进行辩证加减,如汗多者加西瓜皮11g,并去除香薷,湿气重者加薏仁11g、佩兰9g,热盛者加银花11g、黄连5g,该方具有化湿理气,兼以清热等功效。
呼吸道疾病的中药疗法和方剂选择呼吸道疾病是指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呼吸道疾病的中药疗法和方剂选择。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打喷嚏等。
中医认为感冒属于“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所致。
在药物选择方面,可以使用一些有辛散散寒作用的中药,如羌活、防风、藿香等。
方剂选择上,逍遥散、感冒通等药方常用于感冒的治疗。
二、咳嗽咳嗽是呼吸道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可分为干咳和痰咳两种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中药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对于干咳,可选用化痰止咳的药物,如川贝、银翘片等。
而对于痰咳,中药有润肺化痰的功效,可选用葱白、百合、杏仁等。
方剂选择上,川贝炙甘草汤、百合固金汤等常用于咳嗽的治疗。
三、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痉挛、支气管高反应性为主要特点。
中医认为哮喘多与肺气不通有关,治疗时可选择化痰散寒、理气止咳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包括半夏、柴胡、厚朴等。
方剂选择上,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等可用于哮喘的治疗。
四、鼻炎鼻炎是鼻腔黏膜慢性炎症,常见的症状包括鼻塞、流涕等。
中医认为鼻炎多与体内痰湿有关,治疗时可选择化湿祛痰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苍术、白前、黄连等。
方剂选择上,黄连上清丸、小青龙汤等常用于鼻炎的治疗。
五、扁桃体炎扁桃体炎是扁桃体组织感染造成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咽痛、咳嗽等。
中医认为扁桃体炎多与热毒有关,治疗时可选择清热解毒、解表散邪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方剂选择上,银翘散、连翘败毒饮等常用于扁桃体炎的治疗。
总结呼吸道疾病的中药疗法和方剂选择很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在使用中药治疗呼吸道疾病时,应遵医嘱用药,掌握适量用药的原则,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中药疗法应与西医治疗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养生之家导读: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鼻腔咽喉部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黏膜急性炎症。
【概述】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鼻腔咽喉部受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黏膜急性炎症,本病以明显的鼻塞流涕喷嚏咽喉部干燥疼痛、咳嗽、声哑等上呼吸道炎症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婴幼儿患者可伴有吐泻或因高热引起惊厥。
严重者可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
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较多。
呈散发性,传染性不强,少有传变预后良好。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与受惊、劳累等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多因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其主要病理为肺卫失宣气道不利。
随季节不同时令之寒热,温燥等外邪,亦常兼夹为病。
若体弱正虚者,又可缠绵不愈。
特别是婴幼儿童,体虚者患本病称为易感儿童。
中医病机肺脾气虚所致。
本病属中医学“伤风”、“感冒”、“夕感咳嗽”等范围。
【诊断要点】1.有气候突变、受凉、劳累等病史,多为散在性。
2.主要症状特征: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等肺系症状和恶寒发热头痛等症状。
3.主要体征:鼻黏膜水肿,充血,渗出及炎症浸润等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扁桃体及咽部轻度充血。
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若继发感染,则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有增高。
5.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见支气管炎和副鼻窦炎。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本病以外感风邪为主,病位局限于肺卫极少传变,多属实证。
临床多见风寒与风热两大类型咽部肿痛与否是辨别寒热的主要依据。
体质素虚复感外邪者,多为本虚标实证。
(二)治疗原则:以解表散邪为主。
风寒型宜辛温解表,风热型宜辛凉解表;虚实夹杂者宜扶正祛邪兼顾之。
(三)分型治疗1.风寒型症状:初起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或喉痒咳嗽痰白,不渴;或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处方:荆芥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枳壳15克桔梗10克茯苓15克前胡15克甘草10克。
呼吸道感染处方收集呼吸道感染处方收集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初步区别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1、从发病率上讲,85--90% 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 ,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4、扁桃体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 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 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血象:病毒感染初期: WBC 可轻度升高, 但 N 多不高。
WBC 升高, N 升高 ---- 多为阳性菌。
分类比总数更有意义。
14 、机查血象 WBC 分类与手工差异大, 应以手工为更准确。
15、发热伴寒战 ---- 可能系细菌感染。
菌败血症,要警惕 shock ) 17 、在症状、体征不典型, 血象又“四不象”时,应结合 CRP 、 NALP 等检查综合分析 1. 虽然说上感大多是由于病毒所引起 但我抗生素还是要用的 ,一个是自已没有信心 ,另外也怕病人跑了 ,我以第三代头胞为主 ,有时用用青枚素 ,虽然说青枚素怕 过敏 ,但有时头胞一类的就比不上它 ,真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抗 病毒我以炎琥宁为主 ,有时考虑价格原因 ,就用病毒唑及维生素 C 一组,对于激素 ,说真的 ,我刚开的时候是首选 ,但现在比 较少用 , 但对于高热及高热不下的我还是用 , 另对于有小儿扁 桃体化脓并高热的 ,我也用 ,我现在使用有我的使用症 ,如果大11、 咳嗽痰多 -- 多为细菌;咳嗽痰少 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 热, 八、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 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本科毕业论文某医院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处方用药分析二级学院中药学院专业中药学(中药分析鉴定方向)班级2011级(3)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5年4月诚信声明我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我承诺,论文中的所有内容均真实、可信。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资料与方法.. (1)3结果与分析 (2)3.1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3.2处方用药味数和剂数统计 (3)3.3用药规律与特点 (4)3.4用药安全性 (9)4讨论 (13)4.1患者与处方基本情况 (13)4.2中药处方用药讨论 (14)4.3用药安全性讨论 (17)5结论 (18)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 (21)致谢 (28)某医院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处方用药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处方分析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用中药以及用量用法,为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寻找新的处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门诊部2014年10月~12月期间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处方,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患者基本情况、处方基本情况、用药规律与特点、用药安全性等方面的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结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儿童和老人为主,性别差异不明显,一般单张处方以3剂12味药为多,常用的药物以清热药、化痰平喘止咳药、解表药为主,41.51%的药物包括毒性药物有出现用量超标的现象;结论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药处方用药品种数多但用药类型相对集中,医师运用中药方剂学有针对性给药,但处方用药依然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需重视并做进一步改善。
中药土方调理呼吸系统的神奇方剂在现代社会中,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问题。
许多人都在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并且中药土方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中药土方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被证明对呼吸系统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用于调理呼吸系统的神奇方剂。
1. 方剂一:清肺化痰汤清肺化痰汤由苏子、杏仁、桔梗、半夏等中草药组成,主要作用是清热化痰,平喘止咳。
该方剂适用于慢性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的患者。
它能够改善肺部的功能,促进痰液的排出,减轻呼吸困难。
2. 方剂二:润肺滋阴汤润肺滋阴汤由麦冬、沙参、甘草等中草药组成,主要作用是滋阴补肺,润燥止咳。
这方剂适用于干咳少痰,咳嗽声低沉等症状的患者。
它能够缓解肺部干燥和炎症,从而缓解咳嗽,改善呼吸质量。
3. 方剂三:益气养阴汤益气养阴汤由黄芪、山药、枸杞子等中草药组成,主要作用是益气养阴,平喘益肺。
该方剂适用于气短、微喘等症状的患者。
它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力,改善肺部功能,增强呼吸系统的抵抗力。
4. 方剂四:宣肺化痰汤宣肺化痰汤由苏叶、桔梗、白石膏等中草药组成,主要作用是宣通肺气,化痰止咳。
这方剂适用于痰多、咳嗽、胸闷等症状的患者。
它能够深入肺部,促进痰液排出,解决呼吸道堵塞的问题。
中药土方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并没有副作用,能够满足人们改善呼吸系统的需求。
但是在使用时,还是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剂,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使用。
同时,在使用中药土方时,也需要注意饮食的调节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加强调理效果。
总之,中药土方调理呼吸系统的神奇方剂对于改善呼吸系统功能有着显著的疗效。
它们能够帮助人们缓解咳嗽、气喘、痰多等症状,改善呼吸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剂,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同时,也需要加强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节,以提高疗效。
希望这些中药土方能够为患者带来健康和舒适!。
中医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秘方5个方剂
1.1桂芪汤
【组成】桂枝2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10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调和营卫、益气固表。
【方解】易感小儿,大多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感冒之后,过服解表剂,损伤卫阳,以致表卫气虚、营卫失和所致。
故方重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辛温解表、祛风通阳;白芍酸苦微寒,和阳敛阴;体弱儿童,卫气虚弱,营卫不和,营阴不守,故桂枝用量宜轻,再重用白芍,二味相合,达到解表中寓敛汗之功;生姜微量,助桂枝以通阳;甘草、大枣甘缓调中,并助芍药和营。
诸药合用,共奏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之功。
【主治】上呼吸道反复感染。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1.2卫气双解汤
【组成】羌活、桔梗、羊蹄根各4.5~9克,板蓝根6~12克,七叶一枝花9~18克,黄芩4.5~6克,生石膏12~75克,寒水石9~45克,生甘草1.8~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表。
【方解】外感之邪、由卫分入气分、治宜表里同治、卫气双解为法,方用羌活、桔梗宣肺散寒、除湿解表,以板蓝根、黄芩、七叶一枝花、羊蹄根清热解表,加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相伍,又能化痰止咳。
根据洪氏经验,方中去寒水石,降高热速度稍减,去寒水石及石膏则降热速度明显减慢,去黄芩、七叶一枝花、板蓝根后,则退热后有起伏。
故合而用之,效果颇佳。
【主治】小儿各型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寒象明显者,加麻黄或桂枝;痰多,加杏仁或皂荚;咳剧,加鱼腥草;咳剧日久,加半枝莲或桑白皮;神烦不安,加糯稻根或朱灯芯。
【疗效】治疗118例,服药后12小时退热者37例(占31.3%);12~24小时退热者71例(占60.2%);24~48小时内退热者6例(占5.1%);无效(48小时后仍不退热者)4例。
总有效率为96.6%。
1.3荆芥消风汤
【组成】荆芥、防风、浙贝母、荆胡、杏仁、木通各5克,粉葛根12克,枳壳4克,僵蚕6克,薄荷、蝉蜕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婴幼儿分数次服完。
【功用】祛风解表、化痰止咳。
【方解】方中以荆芥、防风为主药,二药协同,其祛风解表之功颇著;辅以薄荷、蝉蜕、僵蚕疏散风热,化痰止咳;粉葛根解肌,缓解肌肉痉挛;以浙贝母、杏仁、前胡宣肺化痰止咳;枳壳宽胸下气;木通清热利小便,使热从溲泄。
此方融辛温、辛凉、辛散之药寓于一方,实属辛平解表之良剂。
诸药合用,各专其长,故“风寒”、“风热”之感冒,皆可应用。
据吴介作医师大量病例观察:疗效可靠、效著,确是临床上能够重复使用于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良方。
【主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咽喉痛而见咽红或扁桃体肿大者,加牛蒡子、射干、山豆根各5克,板蓝根12克;喉中痰鸣者,加麻黄2克,赤芍5克,葶苈子6克,地龙、蒲公英各10克;呕吐、腹泻、纳呆者,去杏仁、防风,加桔梗5克,丁香2克,神曲10克,车前草5克;高热烦渴者,加生石膏15克,知母15克;低热不退者,加青蒿、知母各5克。
【疗效】吴介作报道:治疗198例,年龄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12岁。
发病1~3天者占70%以上。
本组病例均有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咽痛,喉中痰鸣、发热,食纳欠佳、呕吐、腹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微数或浮数。
结果服药3剂而获痊愈143例,显效37例,有效14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8%。
1.4银前荆杏汤
【组成】金银花、元参各15克,白前、杏仁各12克,荆芥、薄荷、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方解】方中以金银花轻宣透表、清热解毒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辛散表邪,透热外达;白前性微温而不燥,长于降气止咳、祛痰,与杏仁、甘草同用,益增宣肺止咳之功;配以玄参清热养阴、利咽解表,又可避免因辛散太过而耗劫阴津之弊。
方中白前、杏仁属辛温之品,但温而不燥,与金银花等辛凉药相伍寓反佐之意,有平衡阴阳之妙用。
甘草能调和诸药。
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之功。
【主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3克;挟湿邪者,加滑石18克。
【疗效】治疗326例,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15岁。
病程为12小时至1周。
本组病例多见有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或扁桃体肿大、咽壁滤泡增生。
舌质红苔薄黄或白润、指纹红、脉浮数。
结果,除3例因拒服中药而治疗失败外,余323例,服药2~3剂后均获痊愈。
治愈率达100%。
随访一周以上均属正常。
1.5白附麻辛汤
【组成】白附子、半夏、陈皮、茯苓各3克,麻黄、细辛、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频服。
【功用】祛风燥湿、化痰止咳。
【方解】方用白附子温燥辛散,祛风豁痰;麻黄散肺寒、驱邪气、宣肺气、平咳喘;细辛开肺气、破凝寒、涤痰浊;半夏燥湿祛痰、降气平喘;陈皮行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渗水湿、健脾胃,甘草益脾和胃、消除痰源。
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燥湿化痰、宣肺止咳之功。
【主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风寒咳嗽)。
【加减】兼喘者,加干姜、杏仁、苏子;呕吐者,加砂仁、生姜、白术;泄泻,加藿香、厚朴、桔梗;腹痛,加肉桂、木香;恶寒发热者,加防风、荆芥、羌活;头痛者,加川芎、白芷。
【疗效】治疗18例,年龄最小的4个月,最大的14岁。
本组病例:多见咳嗽频作、咳声重浊、喉间痰鸣、痰白稀薄、鼻塞流涕、恶寒无汗,或发热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口唇色淡、苔薄白、脉浮紧。
以咳嗽、痰多、鼻塞、唇淡、苔白为主要特征。
平均服药2剂,全部治愈。
1.6新加正气汤
【组成】苏叶、藿香各10克,连翘15克,薄荷5克,白芷、川黄连、黄芩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4次。
水煎取汁约150毫升。
1岁以内1次服20毫升,2岁以内30毫升,3岁以内40毫升,隔2小时服1次。
3岁以上150毫升,日分3次服之。
【功用】解表化湿、清热和中。
【方解】临床所见小儿外感表证以风邪夹湿、阻中化热型较为多见。
应用本方疗效较好,且取效迅速。
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而能解表;辅以苏叶、白芷、薄荷,解表而化湿邪,四味合用解表化湿之功相得益彰;佐以黄连、黄芩、连翘、甘草清热解毒。
综观全方具有解表化湿、清热和中之效。
【主治】小儿外感表证,风邪夹湿,阻中化热者。
症见发热汗少,头痛身重,困倦嗜睡,纳呆便溏,胸闷泛恶,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不甚,口渴而不多饮,苔白或滑腻,舌质偏红,脉浮濡而数等风邪夹湿,阻中化热的外感表证。
【加减】若咳嗽,可加前胡10克,杏仁5克;恶心呕吐,加半夏10克,陈皮5克;腹泻,加滑石12克,炒苡仁10克。
注意:以上方药需中医先生对患者进行全面断诊后进行加减配伍方可使用,不可盲目照搬。